宿遷網訊(記者 楊芹)有人說:「認識一個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菜市場和博物館。」在菜市場裡感受最暖人間煙火氣,從博物館中親近城市的人文根脈。對於擁有約200萬人口的沭陽縣來說,沭陽縣博物館可以說就像這個城市的一部《史記》,它記載著這裡的前世今生。
呂臺遺址出土的鹿角鏟
一眼千年
近日,記者前往沭陽縣博物館探館尋寶。碧水繁花處,外觀別致的博物館格外引人注目。走進這片深幽之地,很容易勾起你內心的懷古思緒。走著走著,你頓時會發現,這人間和從前相比,有著極多的相似之處,可又換了模樣。
「這裡就是博物館的入口處,首先我們看到的是老沭城概貌。那個時候,沭陽城設有承暉門、宣義門、迎薰門。」走過長長的臺階,沭陽縣博物館解說員劉若男的開場詞,將記者從沉思中拉了回來。
據介紹,沭陽縣博物館總建築面積9300平方米,主體兩層,局部三層,設有標準的地下文物庫房,有效展陳面積4800平方米,館內常設3個展廳:沭陽歷史文化展廳、沭水變遷展廳和鄉情館,另設4個臨時展廳。
走進歷史文化展廳,在圖畫和文字中,你可以觸摸到歷史的足跡。萬北遺址考古場景復原圖、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漢唐時期精美的銅鏡、清代的陶瓷器……多媒體、多維度地呈現了沭陽社會更迭變遷的歷史圖景。
呂臺遺址出土的龜殼
「沭陽有著數千年的文明史,萬北遺址的新石器遺存顯示先祖曾在此繁衍生息。」沭陽縣博物館館長徐秋元說,沭陽也有2000多年的建縣史,西漢武帝年間設立厚丘縣,隸屬東海郡;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改潼陽郡為沭陽郡,郡治從潼河北岸移至沭河北岸,就是現在的沭陽縣沭城街道紫藤花園小區內。
其實,沭陽因位於沭水之陽而得名。而談到沭水,人們就會想起歷史上這條河流四次大的變遷:北魏改道、萬曆改道、康乾改道、1951年改道。源源流淌的沭水,洗涮出這片土地的文明,也孕育出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寶」經風霜
「現在,我們參觀的是萬北遺址發掘現場復原圖。萬北遺址是我縣一處重要的史前至商周時期的遺址。」劉若男說,萬北遺址位於沭陽縣萬匹鄉萬北村,距沭陽縣城15公裡。1987年春,南京博物院考古人員在此調查時發現,後經過四次考古發掘鑽探。
在2015年的發掘中,清理出灰坑、墓葬、車馬坑等遺蹟。其中,車馬坑年代為西周中期,馬車構件及飾品,材質以青銅為主,器類有鑾鈴、錛、戈等。遺址總面積達10餘萬平方米,文化遺存整體堆積豐富,普遍厚度達到3.5米—4米,2011年被列為第七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博物館一角
徐秋元介紹,此次挖掘為研究商周時期中原王朝與周邊的關係提供了資料。同時,該遺址為研究整個淮河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此外,該遺址中出現的大量獸骨、貝殼,為研究6000年前沂、沭河流域地區的生態環境提供了可靠的資料。
據悉,除此之外,沭陽大地上新石器遺址,還分布在隴集鎮、顏集鎮、耿圩鎮等地,有十多處。
就在離萬北遺址約15公裡遠處,在沭陽縣桑墟鎮境內,沭陽呂臺遺址的發現同樣意義非凡。現場,記者看到了24件文物,均為呂臺遺址出土,以西周陶器、石器、骨器為主,還有石刀、石錘、鹿角鏟等生產工具,記載了沭陽先民努力奮鬥的點滴。
「民間傳說呂臺為唐代樊梨花點將臺,又稱釣魚臺。2018年,宿遷市博物館、沭陽縣博物館對該遺址進行初步考古勘探和試掘,確認此臺為沂沭河下遊地區典型的聚落遺址。」劉若男介紹,遺址面積有16000平方米,現高3米,文化層堆積最厚5.2米。
此次考古發現了古代灰坑、房址、墓葬、水井等遺蹟,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兩座西周墓與一口三國磚井。呂臺遺址的文化層主要為兩周時期,遺址最下層還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存,上層還有漢魏及唐代文化層堆積。
老沭城概貌
「這個是鹿角鏟,是用鹿角做成的生產工具,非常獨特,仔細觀察,還能看到先祖使用時留下的痕跡。」在劉若男的介紹下,每一件文物背後的故事越來越清晰。其實,文物並不「沉默」,它們也有脈絡、也有秘密。
西漢的青銅蒜頭壺、隋代的青瓷雙龍銜口壺、唐代的青瓷墨書碗……一眼千年,行走在沭陽縣博物館內,恍若穿越了歷史。那一件件文物宛如一枚枚書籤,夾在時間的長河裡,等待著每一個有緣人,與之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