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19年8月7日,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的發明人,凱利·穆利斯(Mullis)因病去世,享年74歲。對於他的貢獻,1998年的《紐約時報》評價:「生物學自此分為PCR之前,PCR之後」。我的研究生學習期間,PCR技術貫穿始終,所以,我對此特別有感情,看到這個消息,特撰文以示紀念!
凱利·穆利斯(Mullis)
毫不誇張的說,Mullis的發明徹底變革了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以及遺傳學等領域,也改變了這個世界。沒有PCR技術,就沒有現代分子生物學,人類基因組無從談起,目前火熱的精準診斷和精準治療更沒得誕生。在PCR技術誕生的10年後,Mullis由此摘得了1993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桂冠。
在此,特別向Mullis致以崇高的敬意!
PCR技術的原理類似於DNA的體內複製,只是在試管中提供體外合成合適的條件---模版DNA,寡核苷酸引物,dNTP,DNA聚合酶,合適的緩衝體系,DNA變性、復性及延伸的溫度與時間,就可以完成DNA的體外複製。
一個PCR循環包括變性-退火-延伸:
首先高溫加熱變性解鏈DNA模板;隨之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某一溫度,這一溫度可使引物與它的靶序列發生退火;再將溫度升高使退火引物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得以延伸。 不斷重複此循環,短短數十分鐘就可把目標DNA進行2n指數倍擴增。
下面這首歌可以讓大家更好地了解PCR:
從PCR技術問世至今的30餘年中,PCR技術已經發展到第三代,我們簡單了解一下:
第一代PCR也就是最初的PCR,採用普通PCR擴增儀來對靶基因進行擴增,然後採用瓊脂糖凝膠電泳對產物進行分析,只能做定性分析。
第二代PCR即螢光定量PCR技術(Real-Time PCR),也叫做qPCR, 螢光定量PCR通過在反應體系中加入能夠指示反映進程的螢光探針,通過螢光信號的積累來監測擴增產物的積累。通過螢光曲線來判斷結果,並可以藉助Cq值和標準曲線來定量。
第三代PCR技術也叫做數字PCR(Digital PCR, dPCR, Dig-PCR),這是目前全新的一種PCR檢測方式,能對核酸進行檢測和定量,採用直接計數目標分子而不依賴任何校準物或者外表,即可確定低至單拷貝的待檢靶分子的絕對數目。
PCR技術發展至今已經在分子生物學領域實現了各種應用,例如:基因表達差異研究、拷貝數變異(CNV)研究、甲基化含量鑑定、腫瘤治療的伴隨診斷、無創產前篩查、CRISPR-Cas9基因編輯結果驗證、腫瘤治療的實時監控等。而隨著數字PCR螢光通道的增加和多指標檢測的成熟,數字PCR將會進入更多應用領域,有力推動生命科學、醫學診斷、檢驗檢疫、農業等領域的快速發展。
文末,再次向偉大的科學家致敬!
備註: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您對此話題感興趣,歡迎留言和轉發。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後可獲取更多科普知識,歡迎轉發。
趙桂憲,臨床醫學博士,2000年本科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臨床醫學院。2008年博士畢業於福建醫科大學,2008年至今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工作,長期工作於臨床一線,擅長「中樞神經系統多發病變的診斷和鑑別診斷」,專長多發性硬化、視神經脊髓炎、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病變的等中樞神經系統免疫性疾病,同時進行多發性硬化(MS)的臨床及科學研究,對周圍神經病和神經遺傳變性病也有一些自己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