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交易平臺超低價高仿奢侈品泛濫 奶粉搜品牌名稱仍有貨

2020-12-20 環京津網

超低價高仿名表和禁止售賣的奶粉在二手交易平臺上流通。

一輪瘋狂「買買買」過後,轉手又是一輪「賣賣賣」……如今,越來越多「剁手黨」選擇在二手交易平臺處理閒置物品。但供需兩旺的行情下,卻暗藏不少市場亂象。

大量高仿名表、首飾等冒牌貨公然售賣,諸如藥品、食品等平臺禁售商品依然暢銷無阻。買家面臨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等風險的同時,賣家也頻頻遭遇偷梁換柱、惡意砍價等問題。買賣雙方究竟該如何維權?平臺又應承擔哪些責任?

商品亂

超低價高仿奢侈品泛濫

奶粉搜品牌名稱仍有貨

百達翡麗手錶260元、勞力士手錶188元……近日,程輝打算在二手交易平臺上淘一塊手錶,意外搜出不少超低價「名表」,「低的才幾十元,高的也就幾百元,平時動輒數十萬的牌子,到這裡都成了『白菜價』。」

記者以買家身份聯繫其中一個號稱主銷各類名牌手錶的賣家,詢問其在售的140元卡地亞藍氣球系列手錶是否為高仿,對方坦然承認,並給出微信號,告知「喜歡的話,可以在微信裡看更多詳細圖和視頻。」從統計數據來看,該賣家已發布商品105件,在架27件均為超低價「名表」。

在二手交易平臺,公然打著高仿旗號銷售的遠不止手錶。記者從一個累計發布856件商品的資深賣家那裡看到,在架50件商品中,不乏32元的香奈兒玫瑰金項鍊、59元的蒂芙尼鑽戒等大牌首飾。在諮詢賣家的過程中,對方坦言是「一比一」,並表示「專櫃包裝一套16元」。

不少需資質準入的食品也在二手交易平臺上相當活躍。記者在某平臺上搜索「奶粉」,顯示「搜索結果可能涉及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內容,未予顯示」,但改為直接搜索「美贊臣」、「雅培」等嬰兒奶粉品牌名稱,卻顯示出大量相關商品。另一平臺,儘管搜索品牌名稱也會顯示「沒有搜到您想要的寶貝」,但稍加改動後的「美贊成」「雅pei」等相近關鍵詞依然可以找到貨源。

此外,一些打著「祖傳秘方」旗號的中藥也暢銷無阻。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某號稱「家裡祖傳三代中醫」的賣家,在架銷售的23件商品全部為「自己家配的中藥」,既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等的藥酒,也有針對中耳炎、蛇膽瘡、灰指甲等的藥水。而另一賣家則專門出售自家中藥偏方燙傷膏,當問及其成分時,對方卻表示「不太清楚」。

事實上,平臺的《社區公約》裡明確指出「不得發布食品、酒、醫療器械等需資質準入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嬰幼兒類食品、奶粉、保健食品、酒、預包裝食品、二類醫療器械等需資質準入的相關信息」。另一平臺的《商品發布條例》中,也寫明「根據國家法律有關規定,嚴禁發布藥品(含非處方藥)和醫療器材(械),以及食品等需要資質準入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嬰幼兒類食品、奶粉、保健食品等相關信息。」

套路深

打著懷孕幌子賣假化妝品

被買家要求退貨遭遇調包

面對從二手交易平臺上「抄底」買入的化妝品,林雅著實感到鬱悶。前不久,她偶然刷出一套心儀已久的蘭蔻護膚品套裝,發現原價上千元的五件套僅售280元,不由得有些動心,「賣家自稱懷孕了,家裡人不讓用化妝品,考慮到懷胎十個月,哺乳期又要一年,化妝品差不多會過期,就決定低價出售。」林雅覺得,這理由聽上去也算合情合理,加上賣家再三強調是正品,於是付錢買下。

但收到貨不久,她在網上看到一則鑑定真假蘭蔻的帖子,對照後意識到,自己手中這套明顯「中招」,拿到專櫃確認後,也被告知手中是假貨。在與賣家溝通時,林雅發現對方沒有任何回應,之前的商品信息也被刪除。查看賣家信息,她恍然發現對方累計發布商品數量已超過999件,「一看就知道不是正常處理閒置物品,交易評價裡也有人說上當。」

之後,林雅又在平臺上搜索類似商品,意外地看到如出一轍的說辭,「懷孕無非是個慣用的幌子,甚至幾乎成了經典模板,可對方往往又聲明『不退不換』,維權也很困難。」

在二手交易平臺,掉坑的還可能是賣家。考慮到自己的香水太多,鄭雪打算將其中部分轉出。正當她慶幸順利脫手時,買家卻提出香水質量有問題,要求退貨。鄭雪立即解釋稱自己是從專櫃購買,確保正品,但對方堅持要求提供發票。無奈之下,找不到發票的鄭雪只好同意了對方的退貨要求。然而,打開包裝後,她發現手中這瓶才是假貨,「借著退貨的機會給調包了,弄得我反倒百口莫辯。」

攝影達人徐斌最近同樣「栽了跟頭」。在以1300元的價格轉手一款單眼相機後,他卻被買家質疑鏡頭光軸是歪的,無法正常使用,要求退500元或者直接退貨。徐斌不甘心價格被「腰斬」,於是自付運費又把東西要了回來。可到手後檢查時,他意外發現相機的原裝電池竟然被更換,而對方矢口否認,「只恨當初我沒給電池拍照留證據,現在說也說不清。」更讓他無語的是,仔細查看對方的買賣記錄才知道,所謂的買家本身也在賣相機,「故意挑毛病砍價後,要麼低價到手再高價轉出,要麼偷偷把零部件給換掉,這種騙子就應該上平臺黑名單。」

觀點

交易平臺要及時過濾審核

建立並完善投訴評價機制

「二手交易平臺應嚴格履行審核義務,對於沒有資質違規出售食品、藥品等商品的情況,必須及時予以處理,否則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北京市法學會電子商務法治研究會會長邱寶昌表示,《電子商務法》第三十八條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平臺內經營者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或者有其他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未採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平臺內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對關係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務,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對平臺內經營者的資質資格未盡到審核義務,或者對消費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消費者損害的,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無論買家和賣家,當權益受到損害時,都可以先和交易對象協商,協商不成可以向平臺投訴,之後可以向市場監管部門、消費者協會等投訴,或者提起法律訴訟。」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薛軍也表示,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消費者通過網絡交易平臺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不能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繫方式的,消費者也可以向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要求賠償。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臺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銷售者或者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

「相比起普通的電商平臺而言,二手交易平臺上所售商品的確更加混亂,要建立並完善投訴機制,及時通過關鍵詞過濾進行審核,避免銷售違法違禁或侵權商品。」薛軍提醒,買賣雙方都應儘量核實對方的實名認證及信用情況,並留存相關證據,包括對話記錄、商品描述等,平臺也要完善評價機制,引入第三方鑑定,對於有異常交易行為的用戶及時採取措施,加強售後服務工作,積極回應買賣雙方的合理訴求。本報記者 宗媛媛

相關焦點

  • 二手交易平臺上搜奶粉仍有貨,打著懷孕幌子賣假化妝品
    二手交易平臺上超低價的高仿名表大量高仿名表、首飾等冒牌貨公然售賣、諸如藥品、食品等平臺禁售商品依然暢銷無阻。二手交易平臺上出售的超低價高仿名表商品亂超低價高仿奢侈品泛濫 奶粉搜品牌名稱仍有貨百達翡麗手錶260
  • 勞力士188元、卡地亞33元…二手交易有人管麼?
    商品亂:   超低價高仿奢侈品泛濫奶粉搜品牌名稱仍有貨   百達翡麗手錶260元、勞力士手錶188元……近日,程輝打算在二手交易平臺上淘一塊手錶,意外搜出不少超低價「名表」,「低的才幾十塊,高的也就幾百塊,平時動輒數十萬的牌子,到這裡都成了『白菜價』。」
  • 二手交易暗藏不少亂象,違禁商品暢銷無阻,賣家買家都上當
    超低價高仿名表和禁止售賣的奶粉在二手交易平臺上流通。大量高仿名表、首飾等冒牌貨公然售賣,諸如藥品、食品等平臺禁售商品依然暢銷無阻。平臺又應承擔哪些責任?商品亂超低價高仿奢侈品泛濫奶粉搜品牌名稱仍有貨百達翡麗手錶260元、勞力士手錶188元……近日,程輝打算在二手交易平臺上淘一塊手錶,意外搜出不少超低價「名表」,「低的才幾十元,高的也就幾百元,平時動輒數十萬的牌子,到這裡都成了『白菜價』。」
  • 揭秘二手交易平臺「潛規則」,超九成消費者中過招!涉閒魚、轉轉...
    假貨、違禁品、低俗信息泛濫?今天上午,省消保委發布《二手交易平臺消費調查報告》,揭露了當前二手交易平臺市場的種種問題,超9成消費者都中過這些「套路」……記者了解到,本次調查線上有效樣本為10591份。體驗人員在閒轉平臺諮詢售賣假貨問題時,平臺客服回答稱有假貨可以舉報,但如果賣家註明是假貨、高仿,買家不介意就行,還表示一般正品不會在此平臺購買。而在閒轉、花粉兒、轉轉等多個二手交易平臺,商品銷售頁面商家直接標明「高仿」「復刻」等字樣。
  • 微信小程序內假貨泛濫,搜「高仿」「精仿」彈出百餘個結果
    經過記者統計,在微信小程序中輸入「高仿」字樣,彈出104家帶「高仿」的店鋪;輸入「精仿」,則彈出81家帶「精仿」名稱的店鋪。記者梳理發現,在帶「高仿」、「精仿」字樣的185家小程序店鋪中,售賣高仿手錶的店鋪最多,有85家;售賣「高仿」包包的店鋪有60家,還有一些是高仿鞋店鋪、高仿品牌服裝店鋪。
  • 新華社:部分二手交易平臺成假劣貨集市 亂象背後監管不力
    某知名白酒品牌代理商告訴記者,當前一瓶1985年產五糧液白酒的正常價格為5000至10000元不等,記者以100多元所買的2瓶此款白酒屬假無疑。在轉轉平臺,有「飛天茅臺」白酒每瓶僅售300元,賣家告訴記者該商品為「高仿酒,非正品」。還有賣家出售過期奶粉、過期零食等。
  • 行業標準缺失、監管處真空狀態……二手奢侈品交易如何破解鑑定難
    值得關注的是,近來有消費者反應,一些山寨的奢侈品鑑定平臺套路消費者,侵害消費者的權益。消費者買到假貨後「鑑定無門、維權無力」,讓不法商家鑽了空子。二手奢侈品市場正起步在全球二手奢侈品交易市場中,美國和日本發展迅速且較為完善。
  • 揭秘代購圈「潛規則」:奢侈品現高仿鑑定網站
    揭秘代購圈「潛規則」:奢侈品現高仿鑑定網站來源:北京商報通過奢侈品代購方式售假的招數層出不窮,從二手平臺、電商平臺、海淘平臺等入手奢侈品被騙的消費者不在少數。這背後是違規成本低而售假利潤高的誘惑,因此還需要國家優化奢侈品投訴機制並加大對售假平臺或個人的懲處力度。01高仿鑑定網站繼奢侈品代購售假後,奢侈品鑑定機構又被捲入售假風波。
  • 網絡二手交易平臺繁榮之下暗藏貓膩
    體驗調查發現,12個二手交易平臺均明確規定禁止發布假冒商品信息,否則平臺將做下架產品、限制交易、封禁帳號等處理。但是,部分平臺該規定尚未落實到位,銷售假包、假表、假鞋等現象依然存在,甚至還有平臺面對售假行為姑息縱容,默認該行徑合理。在閒轉、花粉兒、轉轉等多個二手交易平臺,商品銷售頁面商家直接標明「高仿」「復刻」等字樣。
  • 「超A貨」還是「原單」?揭秘高仿奢侈品「全產業鏈」
    懂行的人往往會心照不宣:香奶奶/小香都是指代著名法國奢侈品品牌香奈兒的別稱。而流浪包是香奈兒2017年推出的Gabrielle包的圈內俗稱,該包在當季火遍半個娛樂圈。作為「網紅」,該款包的售價不菲:小紅書平臺某博主整理,根據尺寸大小不同,價格約為25000~30000人名幣。
  • 誰是「超A貨」「原單」買家?揭秘高仿奢侈品「全產業鏈」
    工廠通常保證原單貨的主料與品牌客供相同,但膠水/線等則用其他代替。圖說:小紅書平臺某用戶分享原單LV圍巾。尾單貨/質檢貨主要是指代工廠沒有按品牌要求將未達質檢要求的瑕疵產品銷毀,而是私自進行流通。賣家VS買家賣家:高額利潤誘惑2018年8月美國國土安全部破獲一起假冒案,售假者在中國大量訂購高仿奢侈品和名牌商標,運到美國後貼牌組裝傾銷,涉案金額高達約4.5億美元(35億人民幣) 。而青浦警方破獲的案件中假貨的最終售價與成本價相差十倍,涉案金額逾億元。由此可見,從制假到售價的整個交易流程中,每個環節都有暴利可圖。
  • 缺標準、多套路……網絡二手交易平臺暗藏隱憂
    體驗調查發現,12個二手交易平臺均明確規定禁止發布假冒商品信息,否則平臺將做下架產品、限制交易、封禁帳號等處理。但是,部分平臺該規定尚未落實到位,銷售假包、假表、假鞋等現象依然存在,甚至還有平臺面對售假行為姑息縱容。在閒轉、花粉兒、轉轉等多個二手交易平臺,商品銷售頁面商家直接標明「高仿」「復刻」等字樣。
  • 舊貌換新顏二手交易平臺引奢侈品新風
    品質保障、超低價位、購買舒適、渠道方便等因素,吸引消費者熱情高漲地參與二手奢侈品交易市場。專家指出,中國二手奢侈品市場前景十分廣闊,很多公司搶灘登陸,這一新玩法將在消費者當中更為普及。  奢侈品有新玩法  「這樣購買奢侈品,真是又一次新的嘗試!」時尚達人吳女士很滿意最近的一次嘗試——在一家國外著名的二手奢侈品交易平臺購買奢侈品。
  • 進價20賣500 直播間賣奢侈品有多坑?
    奢侈品鑑定師Kevin表示,從數量、價格、大牌代工流程等方面來看,如果在直播間以「原單」、「尾單」、「大牌代工」等名義銷售低價奢侈品,基本可以判斷是假貨。即便是在專業的二手奢侈品交易平臺上,省去了識別假貨的煩惱,也未必能有良好的購物體驗。目前存在諸多爭議的包括:主播未對瑕疵進行充分展示,消費者認為貨不對板;商家稱「直播平臺特殊,不支持七天無理由退換貨」,消費者反映退款困難等。
  • ...消保委《二手交易平臺消費調查報告》:近半數交易脫離平臺付款...
    現代快報訊(實習生 吳儀 記者 江楠)在二手平臺上買盲盒被坑,退貨反倒貼運費,著實令人火大。1月14日,江蘇省消保委發布的《二手交易平臺消費調查報告》顯示,超九成用戶都在交易中遭遇過糟心經歷。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過半數消費者遭遇信息不透明、實物與照片不符情況,近三成消費者反映二手交易退貨難。
  • 二手交易平臺藏隱患
    一手貨適用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二手貨比較不好界定,一般可適用於《合同法》,即二手商品的交易可以視作針對某一特定物進行買賣合同。此外,一手商品真貨、假貨、好貨、差貨是有標準的,但二手商品沒有標準。因此,既然合同雙方都明確這個物品是二手貨,那麼在認可二手買賣合同的過程中肯定存在相關風險,如果商品確實達不到買家的心理預期,維權就比較困難。  問:有必要給二手商品交易立法嗎?
  • 二手平臺交易如何避「坑」?江蘇省消保委給出這些建議
    現代快報訊(實習生 吳儀 記者 江楠 文 / 攝)在哪裡能買到奢侈品的"復刻版"?答案:二手平臺。1 月 14 日,江蘇省消保委發布《二手交易平臺消費調查報告》。報告顯示,近年來,二手平臺銷售的商品魚龍混雜,違禁品、違禁信息頻頻出現,假貨冒充二手物品現象仍存在,部分平臺甚至涉嫌默許售假。
  • 奢侈品直播,是怎麼套路你的?
    奢侈品鑑定師Kevin表示,從數量、價格、大牌代工流程等方面來看,如果在直播間以「原單」、「尾單」、「大牌代工」等名義銷售低價奢侈品,基本可以判斷是假貨。即便是在專業的二手奢侈品交易平臺上,省去了識別假貨的煩惱,也未必能有良好的購物體驗。目前存在諸多爭議的包括:主播未對瑕疵進行充分展示,消費者認為貨不對板;商家稱「直播平臺特殊,不支持七天無理由退換貨」,消費者反映退款困難等。
  • 網購所謂奢侈品「原單」 百分之九十九是假貨
    本臺記者調查發現,許多網店或社交平臺,假借原單為名,大肆高價售賣高仿奢侈品。最近,杭州張女士向本臺投訴,她花了數千元在某電商網站一家名字叫「名品shop」的外貿原單店給老公買了幾款Prada的包和褲子,但她買回家後,懷疑是高仿。張女士告訴記者:「他賣的說是原單貨,結果我一個在專賣店工作的朋友說是假的,說是超A貨。」
  • 代理商揭海外代購黑幕:不做假貨不可能有低價
    這位代理號稱「專門從事加工」,暗示以低價提供熱門品牌護膚品的仿品。  小薇告訴對方,自己的代購生意全是海外直郵。對方勸說:「做直郵沒有優勢,我們可以先發樣品給您看看,您覺得有問題再拒絕。」這位代理說,仿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高仿,色澤、味道、濃度一比一調配;第二種是罐裝,用回收的正品包裝再次裝瓶,「如果不是特別懂行,絕對分辨不出來。」  仿品利潤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