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問題是這樣的:為什麼有人能吃得了生活的苦,就是吃不了學習的苦。
有個答案獲得了很多人的認同: 「因為學習上的苦是需要你主動去吃的,而生活的苦,你躺著不動,它都會來。」
這樣一個往往要到了一定年齡才會明白的道理,叛逆期的孩子又怎麼能理解的了呢?一提到學習,孩子總是叫苦連天,家長們應該怎麼教育才好?
現如今媒體報導了不少「青少年因承受不起學習壓力而自殺」的新聞,很多家長也變的「佛系」起來,他們開始提倡「快樂教育」,覺得小孩子應該有個快樂的童年,不喜歡學習就不要逼迫他們。
可這樣做,孩子真的可以快樂一輩子嗎?
2008年的一場高考中,有個叫徐孟南的安徽考生,為製造考0分的轟動效應,故意在答題卷上寫下這樣的信息:
「我的名字叫徐孟南,我的考號是……我是蒙城二中的……」
後來,沒有文憑學歷的他,輾轉了多個工廠和車間,組裝廣告箱,製造窨井蓋,生產衛浴品……幹遍了髒活兒累活兒。
十年後,經歷了生活磨礪的他漸漸明白了自己「讀書無用論」的可笑,又重新返了高考考場,獲得了一張大專文憑,他這樣說道:
「如果當時有人勸我,我一定不會考零分。」
——徐孟南學習圖
的確,作為家長的我們如果當初沒有逼迫孩子好好學習,孩子成人後,會不會埋怨我們的放任不管呢?
正如電視劇《家有兒女》裡面的劉星和小雨就有責怪母親劉梅小時候沒給自己報興趣班:
一直以尊重孩子想法為傲的劉梅覺得很委屈,「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
劉星反駁道:「我不願意學,您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您就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教育我。」
一味逼迫孩子學習也不是長久之計,孩子壓抑久了,即使學習成績很好,心理不健全出了問題,就像北大弒母的案例一樣,那也是失敗的教育。
怎麼樣既能不給孩子太大的學習壓力,又能讓孩子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家長不妨引導孩子真正體會到努力學習的本質到底意味著什麼。
最近有一部香港真人紀錄片《窮富翁大作戰》火了起來,對孩子來說這部片子過於現實與殘酷,但總比讓孩子長大後才悔恨當初不努力學習來得好。
《窮富翁大作戰》邀請了一些社會精英,如上市公司CEO、富二代、律師等,讓他們在一周的時間裡,去體驗流浪漢、環衛工人等底層生活。幾乎所有精英在體驗之前,都持有一種盲目的自信:認為自己即便是落入底層,也可以通過能力和智慧改變命運。
然而現實的殘酷處境告訴他們 「真正身處底層時,他們除了生存之外沒得選擇。」
田北辰的父親是香港一代褲王,他自哈佛大學畢業後,就創立了自己的服裝王國。到今天,他已經坐擁全球七百多家分店,在香港商界可以說是無人不識。節目裡,田北辰變身為時新只有25元的掃街清潔工,每天做九小時厭惡性工作,每日生活費只有五十元,住在不足十五尺的「豪華籠屋」裡。
還不到兩天,信奉「只要有鬥志,弱者也能變強者」的田北辰就感嘆道:
「體力上很累,第二天開始就有點得過且過,如果要做一個月或者半年,我未必有鬥志。」
——田北辰《窮富翁大作戰》節目截圖
節目接近尾聲時,幾天的體驗讓田北辰有了深刻體會:
這個社會正在極嚴厲地懲罰讀不成書的人。
——田北辰《窮富翁大作戰》節目截圖
很多人不是不希望活得有尊嚴,而是根本沒有機會去問有沒有尊嚴,因為沒有一技之長、隨時可被取代的他們,沒有任何議價能力。
沒有議價權的人生是最可悲的,因為沒的選,所以只能像齒輪一樣循環往復地轉,看不到任何前途。
正如龍應臺對兒子安德烈說的一段非常經典的話:
「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和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田北辰《窮富翁大作戰》節目截圖
大家還記得那個冒著風雪,要走十裡路上學的「冰雪男孩」嗎?
他是這麼說的:
「上學冷,但不辛苦。」
孩子,在風雨坎坷的求學路上,你所有吃的苦,總有一天會照亮你未來的路。
——「冰雪男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