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昕姐(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六年級的明明是家裡的獨生子,家裡人都希望明明能夠考取到省裡的重點中學,讓人高興的是,明明在年紀一直都在前三名。但是明明媽卻發現,孩子經常一個人說話,也不願意和同學玩,平時也沒和自己說過有什麼朋友,這讓明明媽非常的擔心,怕孩子變成了書呆子,不懂得與人相處了。
其實,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陽光開朗的,但也有很多孩子總是不合群,不願意與人有過多的來往,這其實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這需要家長靜下心來,去探究孩子人際關係差的原因。
心理學所提的&34;,是指孩子在和同年齡的人交往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孤獨、寂寞,或者懶於交際的一種特殊心態。
1、 孩子的本身性格原因造成的。
很多時候,大家都會給別人貼上標籤,如:性格內向,不善交往等,這其實就體現了人性格之間的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來看,性格內向、孤僻的孩子,在溝通交流的行為上變得不那麼主動,更多是被動式接受大家的關心。但是在學校中都是集體的活動,很多問題都是要各自溝通交流才能解決的,孩子也因此融入不到集體。
2、 曾經受過傷,選擇逃避以保護自己。
很多性格內向的孩子,通常會受到調皮孩子的欺負,而也就是因為內向,才不會向老師或者家長表露自己的委屈,變得不愛與人交流,因為內心的安全感缺乏,擔心自己的交友會導致自己再次受到傷害。記得同事的孩子小劉,因為穿了一雙不合腳的鞋,被同學嘲笑了很久,導致孩子以後買鞋極度注意尺碼是否合腳。
3、父母的過度幹預。
很多時候父母的保護過於&34;了,以至於孩子失去了交友的心,對任何表現出善意的孩子充滿戒備。就比如:家長總是告誡自己的孩子,外面有很多壞人,都想拐跑你,家長還為此進行了場景化描述。殊不知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打心底裡害怕,覺得主動靠近的都是壞蛋,要跟陌生人保持距離,這樣就極大的縮小了孩子的交際圈。
所以,孩子的內心是極度敏感且脆弱的,家長要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所在,幫助孩子走出心理上的陰影,因為再小的心理情感問題,對孩子來說都是致命的,並且也會伴隨孩子一生的成長。
1、 孩子沒有朋友,孤獨感引發其它心理問題。
有研究表明:人際關係差容易導致孩子後期出現更嚴重的問題。很多孩子喜歡一個人獨來獨往,不願意和同齡人相處,就在一定程度上無法去解決更多的問題,因為孩子沒有在優秀的朋友身上學習到更加行之有效的辦法,這會讓他們覺得無助,甚至覺得煩惱,同時,過度的孤獨感也會造成孩子性格上的孤僻,久而久之便成了心理疾病。
2、會用錯誤的方式解決問題。
因為孩子缺少與人交流合作的機會,很容易出現意見相左的時候,雙方各執己見,做不到心平氣和的溝通,就會大打出手。所造成的後果不僅是朋友之間的分崩離析,孩子也會因此陷入自責的愧疚情緒裡,讓本就不願去社交的孩子變得更加孤僻,最終也會影響身體的健康發展。
其實,孩子的不高興,孤獨感家長都看在眼裡,如何才能避免孩子出現人際關係緊張的狀態呢,這就需要驕傲採取以下的三個步驟,與孩子共同進退,讓孩子學會交朋友。
首先,父母應該和孩子交流朋友圈的趣事。
當今社會,資源和信息都是共享的。家長與孩子也不例外,想要孩子走出去交朋友,首先家長就要以恰當的方式成為孩子的朋友,這種記憶能夠延續,幫助孩子結識更多的青年才俊。當孩子在處朋友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家長一定要把握機會,教導孩子&34;以及交朋友的重要性,朋友都會在你最需要的一刻伸出援手幫助你的。
同時,家長在自己的朋友圈遇到什麼有趣的事情,同樣可以跟孩子進行分享,讓孩子也明白父母的生活不只有工作,還有生活和自己。
其次,給孩子創造機會。
讓孩子邀約同學朋友到家裡做客,這看似沒有困難,但其實想要解決他人的拒絕問題,就很考驗孩子的勇氣和情商了。所有的計劃安排都交由孩子做主,家長在一旁輔導,讓孩子安排好迎客說辭,食材還有點心,讓孩子在朋友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這樣孩子內心的成就感就會被滿足,也更願意主動去結識更多有趣的朋友了。
最後,教會孩子管控情緒,以禮待人。
家長要讓孩子深刻意識到,控制自己情緒的重要性。很多孩子再跟朋友溝通時表現的不耐煩,或者急躁的情緒,這會導致朋友之間的裂痕;家長可以教孩子耐心傾聽,等到朋友說完心中的想法之後,再說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整個過程一定是一問一答的,而不是各執己見,互不相讓的狀態。
遵守遊戲規則,建立良性的社交環境,孩子就必須尊重朋友,在意見相同時,就要做出自己的回應,比如:點頭示意,眼神的碰撞等動作,家長在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中,也要注意言傳身教的效果。
總之,當今社會發展的迅速,離不開每一個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配合,交流在這一過程中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否認的。孩子出現沉默寡言,性格內向,不合群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34;的表現,家長更應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心智的成長上,合理滿足孩子的成就感,幫助孩子的良性社交。
如果喜歡本篇文章,請關注@昕姐育兒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