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時候老媽莫名的得了皮膚瘙癢,走了很多家醫院,錢也花了不少,也沒有見到好轉。
後來聽人介紹去中醫診所找老中醫給看醫生開完藥方就特意叮囑回去不要吃「發物」。這個「發物」我們平常都耳熟能詳,基本看中醫都會提到忌口和少吃「發物」。一般醫生會提醒少吃這幾種食物:
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蔥姜蒜和辣椒,還有菸酒。海鮮和腥氣的東西:這裡面尤其是無磷魚和貝殼類,更要少吃。一些肉類:豬頭肉、狗肉、牛羊肉和鵝肉這些,這都是發物。
這些「發物」給我感覺有這麼幾個特點:
蛋白質含量特別高:海鮮和牛羊肉的蛋白質都特別高,比我們平時吃的吃它肉類蛋白質含量都要高。而且都屬於營養比較豐富的食材。自身都帶有特殊的味道:魚蝦和貝殼類都是腥氣味特別重的食材,還有牛羊肉和蔥姜蒜都是味道比較重的食材。
但是西醫沒有「發物」這一說法,不過也認為人在久病之後不要立即大補,飲食上也要清淡一些,需要慢慢的來補充營養。那麼「發物」就是營養比較大、蛋白質含量豐富、味道比較重的食材。
牛羊肉為什麼被稱為發物?
一,牛羊肉的蛋白質含量都高
牛羊肉的蛋白質含量要高於很高普通的肉食,而且吃後人體會發熱。很多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吃進去不太利於消化,牛羊肉吃過以後身體會發熱,這個也是牛羊肉被稱為「發物」的原因。
二,牛羊肉的味道
牛羊肉都有一股腥羶的味道,這個味道可能會引發人體的不適。牛羊肉在身體有炎症的時候,確實吃過會加重病情,一次我牙疼剛好,吃了一頓【西紅柿燉牛腩】。
結果第二天腮幫子腫的老高,可能是牛羊肉不太好嚼,或者營養價值太高沒有消化得了的原因。「發物」這個詞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經常都會聽到,我覺得這也是中醫多年臨床總結出來的經驗,因此身體不好尤其是皮膚方面出現問題,還是應該聽從醫生的叮囑,忌口少吃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