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石小宏
3D眼鏡除了能讓電影、遊戲場景變得更真實之外,還能成為醫生手術的幫手。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梁益建博士脊柱矯形團隊就利用「鷹眼」系統的3D眼鏡,為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完成了超精細的手術治療。而這,也是該項技術在四川地區首次投用。
3D模型 協助模擬手術
17歲的小海(化名)是一位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入院時,被診斷為「神經纖維瘤病伴極重度脊柱側彎後凸畸形」,後凸程度達到180°、側彎也有110°,同時還有胸廓畸形、重度肺功能受損的問題。也就是說,畸形帶來的不僅僅是外觀的問題,還有對生命的威脅。在來到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一周後,醫生為其施行了「頭盆環牽引術」,並在術後不斷定期調整外固定高度。三個月之後,又完成了「脊柱後路松解術」並接受繼續牽引。
為了能讓小海重新「挺胸抬頭」「活下去」,需要完成進一步的「截骨矯形」。「患者為明顯角狀後凸畸形,脊髓及神經根粘連明顯,截骨時的風險會極大。」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主任梁益建博士介紹說,手術要求超高的精細化操作,以避免因脊髓、神經根等損傷造成功能障礙,甚至是癱瘓。為確保手術安全推進,團隊對該患者的手術方案進行了反覆地討論,並結合患者的3D列印的模型進行了多次手術模擬。
3D視覺 助力精細操作
除了事先「彩排」,在正式手術中,骨科團隊還派出了新「夥伴」——「鷹眼」系統。其實這套系統的主體是3D顯微鏡,可以將整個手術視野放大並投放到高清屏幕上,相應的組織、血管、脊髓神經等都能得到高清呈現。當戴上3D眼鏡的手術團隊看向屏幕時,就猶如把手術部位放大並拉近到了眼前,可以遊刃有餘地完成各項操作。藉助於它的幫助,醫生順利為小海完成了「脊柱後路截骨矯形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胸廓成型術」。得到成功治療的小海目前正在進一步恢復,其側彎、後凸程度均減小至40°以內,看起來將與常人無異。
據了解,這也是3D「鷹眼系統」顯微鏡在四川地區的首次投用。梁益建主任表示,該院收診的幾乎均是被列入「手術禁區」的極重度畸形患者,幾乎都可能合併有心衰、嚴重的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呼吸衰竭、營養狀況差等不同問題,而每一個問題都在為治療的開展設置障礙。除此之外,脊柱截骨術矯治脊柱畸形時需要面對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脊髓神經安全,而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脊髓、神經根又往往粘連明顯,極易在手術時並發誤傷。
藉助於3D「鷹眼」,就是為了讓整個手術過程變得更安全,進一步降低脊髓神經損傷風險,減少手術創傷。除此之外,它的投用對於醫生團隊來說也是一種保護,「不必再像過去一樣持續埋頭手術,可以緩解長期以往對手術醫生頸椎造成的勞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