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徽州是古代中國的縮影,那麼碧山村則可說是古徽州的縮影。在這個並不太大的古村裡,雲門塔的風鈴在風中叮噹作響,「耕讀園」的波光映照著木窗欞,青瓦白牆影影綽綽,暮鼓晨鐘打破寂靜,黃梅戲唱腔在深巷中聲聲響起,古祠堂飄來書香味,還有因此而緩慢下來的時光……所有這些,無疑構成了「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那樣深遠、恬靜的意境。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那些青瓦白牆,暮鼓晨鐘,那江邊的徐徐清風……關於徽州的一切,似乎都那樣單純而又獨具氣質。一位常年在外旅行的朋友對我說:「古徽州的代表元素,不僅是古城古鎮,還有許多樸素的小村子,總是很容易讓人想起『天長地久那樣的詞句。」
最後,她還鄭重地對我說:「徽州有許多古村落值得去走一趟,比如碧山村。」我深以為然,於是在一個細雨紛飛的深秋時節,直奔碧山村,希望找到並體驗那種平緩而溫潤的生活節奏……
鎮邪避災的雲門塔古巷深處的黃梅腔
碧山村位於古徽州六縣之一的黃山市黟縣境內,古稱「黃陂」,又名「三都」,為明代「黟縣十二都(集市)」之一。那裡有著徽州煙雨迷濛的水墨畫卷和人文底蘊,村邊雲霧繚繞的山就叫「碧山」,村名正是由此而來,據說李白的名句「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說的就是這裡。
剛踏進碧山村,就仿佛走進了兒時電影中的場景,讓我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於是剛放下行李,就迫不及待地借了輛自行車,一路直奔村裡的標誌建築——雲門塔。
雲門塔建於1782年,遠遠望去,宋式六角形制的古塔端莊嫻靜,磚砌鬥拱上有飛簷翹角,一座座小鐵馬懸掛在翹角上,靜靜地穿越了200多個春秋。塔有5層,整個塔身總高約36.4米,塔身內部空心,有折轉階梯沿著牆壁通往塔頂,其間每一層都有門窗,可以瞭望、觀景。西邊灑來的斜陽,讓古塔披上一層溫暖的光暈,微風過後,陣陣清脆的鈴聲傳來,我這才發現鬥拱之中還巧妙地隱藏著一些銅鈴。
在村民口口相傳的故事中,雲門塔的來歷頗具神秘色彩。相傳清朝時,碧山是一塊得天獨厚的福地,風調雨順,莊稼年年豐收。突然在一天晚上,族長在夢中得到仙人指點,說有災星即將降落碧山,不久會有山洪爆發,整個村莊將要遭受滅頂之災。若要避此災劫,就必須在村南某個特殊位置建造一座寶塔,以此鎮邪避災,保村民平安。第二天,老族長立即發動村民,舉全村之力開始建塔。六層塔身很快就建成了,可是作為一個整體的塔頂太重,無法安裝上去。一位老人家想出辦法,用土堆積起了一個長兩裡多的斜坡,然後慢慢地把塔頂沿著斜坡推上去,終於完成了這項大工程。可是不久後的一天晚上,突然一聲巨響,全村人都跑出來看,塔已經沉下了一層。從此,雲門塔就成了現在看到的五層樣式。
告別雲門塔回到村子中,已是晚餐時間。村民們三五成群,端著飯碗在家門口或坐或站,邊吃邊聊,輕鬆灑脫;在一間老式理髮店,店主不緊不慢地磨著刮臉刀,旁邊有幾位村民坐在長條凳上拉家常;繼續前行,目光穿過一扇半開的大門,我看到一位老人坐在木質烤火桶邊取暖,悠閒地看電視,他身後的八仙桌上方,掛著大大的「福」字和領袖畫像,他的老伴笑盈盈地招呼我們進門……
當夜,我在村裡的小客棧安然入睡,第二天清早出門,漫步在古色古香的巷子中。道路兩旁,是一座座古老的徽派建築,從門樓到窗欞,從磚雕到木雕,每處細節都精雕細刻,圖案千姿百態,人物栩栩如生。更有意思的是,古巷兩旁的民居裡,時不時還會傳來一兩句黃梅戲唱腔,抑揚頓挫的聲調,讓我不由自主地屏氣凝神,側耳傾聽。我很喜歡這種感覺,只想安靜地沉醉在如此遠離塵囂、平緩溫潤的生活氣息之中……
從耕讀園到章山題壁歲月積澱的古建築
歲月的積澱,給碧山村留下了豐富的建築遺存,除了雲門塔,還有宋代私家園林「培筠園」遺址、明代私塾「耕讀園」以及「汪氏十二鄉賢」留下的「章山題壁」等。
我在當地居民胡建新老師帶領下,首先拜訪了村裡的耕讀園。穿過門廳,就看見一圈古樸的美人靠。徽州古民宅往往將樓上作為閨中女子的主要日常憩息與活動場所,她們輕易不能下樓外出,寂寞時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遙望外面的世界,或窺視樓下迎來送往的應酬,因此天井四周的靠椅被雅稱為「美人靠」。在這個古徽州的僻靜村落中,那些詩詞歌賦裡「朱欄倚遍黃昏後」的閨怨,似乎還在一遍一遍地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