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汽車網 行業頻道】直到真實的數據擺在我們面前,才敢相信一隻「蝙蝠」能對車市產生多大的殺傷力,數據顯示2月國內汽車銷量同比銳減近8成,僅僅一個月時間內就將市場月增銷量倒退到2005年水平。
但市場經濟絕不容許賣慘,所以我們在疫情期間看到了不少車企主動求變:雲賣車、加碼購車優惠補貼、拓展海外市場等等,越挫越勇。正如尼採所言:「殺不死我的,終將使我更強大。」一場疫情,一場車市寒冬,沒法撲滅那些希望。
2月銷量跳水:反身翻騰兩周半轉體一周半屈體,無水花!
新冠疫情的殺傷力不亞於一場戰爭,全球股市慘遭血洗,油價閃崩,車市也不能倖免。乘聯會數據顯示,中國2020年2月乘用車狹義銷量為25.0萬輛,同比去年下滑78.7%,環比上月下滑85.4%。1-2月累計銷量196.8萬輛,同比下跌41%。
●破萬者已是贏家
下滑數字的背後是各大品牌都遭受銷量腰斬,強悍如大眾、豐田、本田也不例外。從目前最新公布的20多家車企銷量數據中,全數均呈現下滑態勢,月銷破萬者寥寥無幾。
包括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廣汽本田、廣汽豐田這些TOP 10車企銷量減速均達到50%,慶幸的是由於免疫力強,跑贏大盤,並且會隨著疫情迅速減弱會迅速回暖。
●食物鏈低端的車企生存更艱難
如果說能破萬已是贏家,那麼全國月銷量僅為100多輛的又是怎樣的存在?海馬汽車最新公告顯示,2月銷量為134輛,同比下降九成,產量為零。去年才被傳出因資金周轉不靈而變賣房產,然而今年還是難上加難。
跟海馬命運相似的自主品牌還有很多,獵豹、華泰、力帆和眾泰在去年就被傳出集體破產疑雲,即便是四者中銷量最高的眾泰,2019年銷量也只有15.3萬輛,虧損估計高達60億元。
雖然這些在破產邊緣遊走的品牌尚未公布2月的銷量,但參考海馬也就知道他們現在的困境,人(車企)艱就不拆了。
●自主品牌市場份額驟升
不過自主品牌整體也帶來了驚喜,根據中汽協公布的數據,2020年2月份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達到52.6%,同比提升9.7%。其中中國品牌轎車同比提升10.9%,SUV同比提升7%。
中汽協認為參考性不足,由於2月是特殊時期,銷量產量總體水平較低,不能盲目樂觀。未來市場競爭依舊十分激烈,中國品牌需要繼續承壓而上。
一方面,這可能是因為自主品牌復工決心大,同時低端消費受刺激程度更高。而合資品牌方面,由於東風本田、上汽通用等重要工廠都布局在武漢地區,尚未正式復工。
●新能源車再遇滑鐵盧 特斯拉高歌猛進
新能源車自去年補貼大幅退坡後,銷量已經遭遇滑鐵盧,今年疫情又給它一頓重重的暴擊。乘聯會公布數據稱,2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1.5萬輛,同比下降69.6%,環比1月下降70%。1-2月累計銷量也僅有5.2萬臺,同比下降64%。無論是純電、插混,還是混合動力,三大分類車型2月下滑幅度均達到8成左右。
從北汽新能源、比亞迪兩家新能源領域的佼佼者,可以看出新能源車有多涼涼。兩者月銷均只有上千輛,特別是對於倚重新能源車的比亞迪下滑幅度高達8成,在它之下的歐拉也僅有256輛的銷量成績。
與之相反,特斯拉在國產後立即進入巔峰狀態,並且保持一路高歌猛進的衝勁。今年2月,Model 3更是挺進了轎車銷量top10,潛臺詞是: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在座的什麼凱美瑞雅閣天籟,C級、A4L、3系,通通都是辣雞。
●經銷商庫存創下歷史新高
新車滯銷之下,受傷的又何止車企,根據數據顯示,2月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81.2%(警戒線為50%),環比上升29.5%,同比上升27.7%,且庫存預警指數位於警戒線之上,警戒線為50%。
這就產生出一些問題:本身銷量不佳的庫存壓力更大;銷量高的產能跟不上市場需求(如東風本田),所以關鍵還是要在市場口碑、產能、庫存之間保持動態平衡。
總的來說,汽車行業在2月集體崩盤最主要還是因為疫情影響,一旦疫情解除,車市自然會恢復正常。但不幸的是,疫情的到來就像催化劑,像大眾、豐田、吉利等家大業大的車企尚且能自我調整,但資不抵債的自主品牌們和造車新勢力們可就狼狽了。
疫情的到來將會嚴重影響他們的供應鏈運作、生產以及資金周轉,增加破產的風險。如果說疫情是「黑天鵝」事件,難以預測,那麼即使有車企就此倒下也不意外。
為了活著 主機廠經銷商都做了些什麼?
雖然前路迷茫,但正因為有了不可控的變數存在,激發了車企的生存鬥志。比如,針對目前零售不景氣的情況,眾多車企都推出了不同程度的促銷優惠政策。
●主機廠經銷商加大優惠力度
特別是在廣州市推出針對新能源車、置換國六車型作出補貼後,廣汽豐田、長安福特也積極響應政策,加碼補貼,最高金額分別達到1萬、6萬元,加上在原有的優惠,很多車其實都疫情優惠了不少,一定程度刺激了潛在消費者的購車欲望。
●雲賣車成了新潮流
為了儘可能多賣車這事,車企和經銷商們在近一兩個月以來,可算是操碎了心。除了發放優惠補貼外,他們還推出了雲賣車、智能展廳等線上服務,在各大垂直媒體、電商平臺和社交平臺上強刷存在感。一場自主機廠、垂直媒體,再到經銷商的「雲賣車運動」正席捲整個汽車圈。
或許是有了李佳琦們的成功案例在前,大家對於直播賣車都有了無比強烈的興致,都在期待能複製前者的強帶貨能力。因此,有的廠商高層「被迫」營業,成為跨界主播;有的經銷商要求每個銷售都學會玩抖音、快手直播,有的甚至開啟雲看車、上門試駕、線上銷售一條龍服務。
上汽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俞經民化名「胖頭魚」在線上賣車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一份報告顯示,經銷商的線上直播開播佔比從春節前1%提升到49%。但汽車跟化妝品、服裝等快消品不一樣,直播賣車的轉化率還難以估計,到底是聊以自慰,還是網際網路時代下的順勢而為?
不可否認,雲賣車已成為未來的趨勢,線上營銷已經每一家車企躲不開的命題。特別是疫情之下,這是無辦法中的辦法,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自尋出路。我們大可以將其看作一場轉戰線上營銷的預熱賽,讓汽車參與者提前鍛鍊自己的網絡營銷能力,大有裨益。
●進軍海外新興市場 搶佔地盤
有車企將銷售搬上了網絡,也有車企想出了另外一種思路,將銷售網絡拓展到海外。像印度人口基數超過13億,千人汽車保有量不足30輛。隨著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如今的印度市場是僅次於中國、美國、日本之後的全球第四大汽車市場。
這片蛋糕早已引來長城、長安、海馬等車企垂青。在今年1月以及疫情期間的2月,長城汽車就宣布從通用手中購入位於印度、泰國的兩座整車工廠,發力新興市場。
面對國內車市的不明朗,多家自主品牌都在發力挖掘新興市場,除了印度之外,還有東南亞、俄羅斯等,並且初見成效。從2月普降之下,我們可以看到上汽乘用車、長城汽車出走海外業績穩定,跌幅相對較輕,快速增長的海外銷量分攤了一定的壓力。分散投資永遠是不變的硬道理。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
車市冰封已久,但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乘聯會預測,按照正常的4月末解除疫情判斷,5月後預計恢復正常,屆時車市有望迎來一波購車小高峰。
畢竟汽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屬於剛需產品,汽車消費不會消失。「汽車行業與餐飲等服務業不同,疫情更多是造成需求延後了」,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表示,疫情的影響是暫時的,從汽車行業來說,雖然碰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汽車是剛性需求,短期有一定影響,但整體是向好的。
根據交通部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份,我國汽車保有量達到2.5億輛,每千人當中擁有的汽車保有量達到178輛。而美國、日本這些消費成熟的國家千人擁有量則分別有837、591輛(2018年數據),這意味著經濟日漸崛起的中國市場仍有很大的消費空間。
另一方面,因為疫情具有高傳染性,很多人自我防護意識增強,都會對搭乘公共運輸產生恐懼感,轉而更渴望擁有一輛私家車,這就有望大大刺激了首購群體的消費。當然也不排除有的人因為疫情被裁員、被降薪,甚至因破產而一夜返貧,但相信只是少數群體,也是暫時的陣痛。
同樣是疫情引發的蝴蝶效應,受持續性全球影響,全球原油價格在近日一度下跌了30%以上,成為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的最大跌幅。據專家預測,國內油價將重回5元時代,若真如此,車主的用車成本有望進一步減低,間接誘發購車需求。
總的來說,雖然疫情嚴重抑制了線下消費的需求,但只是按下了暫停鍵,等到疫情消退時,車市也會復甦,在這段時間就要看主機廠和經銷商,如何應對這個敏感時期。
發牌的是上帝,玩牌的是我們自已。有的人拿一副好牌卻打爛了,有的人拿一副爛牌卻贏了。在車市寒冬疊加疫情的影響下,求生比任何時候都艱難,生與死,輸與贏之間,很多時候都掌握自己手裡,就看你怎麼玩了。(文:太平洋汽車網 曾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