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帶來記憶增強效應:「凡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

2020-12-13 跨鹿

情緒具有記憶增強的作用

如果讓你背一篇枯燥無味的文章和一篇妙趣橫生的文章,哪一篇你可以記得更好?

或者如果你經歷了平凡的一天和去旅遊時充滿歡樂的一天,哪一天你能讓你記憶更加深刻?

答案是肯定的——有趣的、歡樂的記憶能保存的更久更深刻,這是因為情緒具有記憶增強的作用,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社會活動和深刻的人生經歷所帶來的情緒記憶增強效應更加明顯——比非情緒性事件(中性事件)更容易被記住,甚至會形成終生難忘的、深刻的記憶。

根據「傳統固化理論」(perseveration consolidation theory),因為短時記憶(STM)對信息的記憶比較脆弱,很容易受到幹擾,所以如果信息要被長時地記住,就需要通過固化進入長時記憶(LTM)中。

而情緒對記憶的調節作用主要是依賴於杏仁核釋放的緊張性激素,並作用於其它腦區(主要為內側顳葉和額葉),增強了這個長時(記憶)增強效應(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同時也進一步觸發海馬依賴的記憶固化作用(McGaugh, 2000)。從另一種角度來說就是「杏仁核將情緒喚醒事件的信息進一步編碼成為長時陳述性記憶」,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喚起情緒反應的事件記憶得更加深刻——情緒就一個很好的「記憶固化劑」

另一方面,隨著情緒體驗的時間延長,記憶增強效應就越顯著,記憶強度取決於喚醒度或情緒體驗強度(張丹丹等人,2019))。

積極情緒與負性情緒的影響

積極的情緒和經歷(例如人生喜事——結婚、升職、談戀愛等等)帶來的記憶可以增加一個人的幸福感、自信心或者帶來其他各方面的正面影響,但是,人不僅僅有積極的情緒,我們還有消極情緒——消極情緒(負性情緒)同樣具有記憶增強效應。

遭遇自然災害——地震、洪水等等,遭遇他人傷害——被搶劫、侵害、辱罵等等,或者經歷其他人生重大變故——離婚、破產、被撤職、親人或好友去世等等,這些事件所帶來的恐懼、厭惡、悲傷、憤怒、受挫等等負性情緒會在給我們的心靈造成巨大的傷害同時還會給我們留下深刻而無法忘懷的記憶,嚴重時這些不斷浮現的記憶甚至會導致創傷後應激障礙。

負性情緒的影響有多嚴重,不僅僅取決於這些負性情緒的強度和持續時間,還取決於個人的心理彈性,如果一個人的心理素質不高的話或者Ta已經處於消極心境、心理疾病之中(例如抑鬱症),那麼他們受到由負性情緒帶來的記憶增強效應會更加明顯和嚴重——「記憶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

但除了以上因素,根據以往研究表明,不同種類的負性情緒能對注意產生不同的影響,對記憶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即不同的消極情緒會導致記憶編碼階段的注意強度、喚醒度不同

不同負性情緒的影響

為了進一步了解負性情緒在增強記憶上的認知機制,深圳大學心理與社會學院、深圳市情緒與社會認知科學重點實驗室(深圳大學)的研究學者張丹丹等人(2019)對60名健康成年進行了行為實驗研究並通過導腦電放大器(BrainProducts, Gilching,德國)採集腦電和眼電數據,該實驗探討了「厭惡與恐懼面孔的記憶編碼、保持、提取」在三個階段上的不同:

1.在記憶編碼的早期,大腦主要加強了對恐懼面孔的注意和結構編碼,而厭惡信息的加工受到了抑制;

2.從記憶編碼晚期到記憶保持的整個階段,被試對厭惡信息的精細評估和複述保持強於恐懼信息;

3.相比於恐懼面孔,厭惡面孔可能在工作記憶系統形成了更強的表徵,從而被試在記憶提取時可回憶起更多的細節,對記憶提取的信心更足。

即在行為層面上,厭惡情緒的記憶優於恐懼情緒——即厭惡面孔比恐懼面孔和中性面孔的記憶提取成績更好,情緒記憶增強效應更強——「在記憶保持階段,表現為厭惡面孔>恐懼面孔>中性面孔…厭惡面孔可能在工作記憶系統中形成了更強的表徵,從而使人們在記憶提取時可以回憶起更多的細節」。

在進化心理學理論中(Neuberg,Kenrick, & Schaller, 2011),厭惡比恐懼的記憶增強效應之所以更強,可能是因為對厭惡刺激的加工目的是避免疾病等慢性傷害(對主動避害的認知),對恐懼線索的加工目的是避免被捕殺、被攻擊等急性傷害(短時間內自保的快速反應),所以對於厭惡事件需要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認知資源和牢牢地記住(需要發揮意識、思考的作用去遠離或避免),而對於恐懼事件更多需要的則是短暫而自動化、快速的反應(本能)能力(如果你不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就可能會危及到生命健康)。

「凡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

這個實驗不僅僅解釋和論證了厭惡與恐懼面孔的記憶編碼、保持、提取這個三個階段的不同,其實也算是為不同的情緒帶來不同的記憶增強效應的解釋提供了理論基礎,

就拿痛苦和悲傷來說,兩者雖然都是一種情緒狀態,但痛苦在很多場景中都需要即刻反應,例如被火燒到時、被開水燙到或者被動物咬到時,如果你不第一時間躲不開,那麼就可能會帶來更多和更大的傷害,所以我們有那種受到「疼痛感」時的躲避機制——身體本能反應。

而悲傷是一種對喪失寶貴的事物和人或者經歷分離、失敗等等時所體驗到的哀傷感,這種感覺會讓我們有一種為了降低悲傷情緒反應而對如何避免再次體驗或經歷喪失和分離、失敗等等行為進行認知的努力,這就會在工作記憶系統中形成更強的表徵(當「疼痛感」是心理上時,同樣也會經歷這個認知過程),而這種機制的本質上是趨利避害——不同的消極情緒導致記憶編碼階段的注意強度、喚醒度不同具有其適應性作用,再痛苦的記憶也可以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只有當處理不好或者個人的心理彈性較差時,記憶才會形成長期的痛苦的來源而不是有用的經驗。

情緒對記憶增強效應的影響雖然說明了人在情緒反應和記憶上是一個複雜的認知過程,但也證明了「複雜」不代表「無法了解」、「不可改變」,在面對自己的情緒問題和受到痛苦記憶的困擾的時候,我們依然可以通過清晰和冷靜的認知來減輕它們的影響和改善認知:

痛苦、悲傷、厭惡、恐懼等等消極情緒的存在以及所導致的記憶增強效應(進化機制)不是為了讓我們「淪陷」在生活經歷中,而是為了讓我們對生活有更好的適應和應對——「凡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

參考文獻:

王海寶,張達人,餘永強.情緒記憶增強效應的時間依賴性[J].心理學報,2009,41(10):932-938.

張丹丹,藺義芹,柳昀哲,羅躍嘉,蔣冬紅. (2019).厭惡與恐懼面孔的記憶編碼、保持、提取.心理學報, 51(1): 36-47.

McGaugh, J. L. (2000). Memory--a century of consolidation. Science, 287, 248?251.

Neuberg, S. L., Kenrick, D. T., & Schaller, M. (2011). Human threat management systems: self-protection and disease avoidance.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35(4), 1042–1051.

相關焦點

  • 尼採: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可與人言者無二三」。每個人每天都有無數的煩惱,好像沒有哪天過得是完完全全隨心所欲,逍遙自在,對於這無窮無盡的煩惱,該怎樣面對呢?如果我們找朋友傾訴這些令人痛不欲生的煩惱,朋友卻跟你說「你應該好好享受才對」,你又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 傅盛的痛與夢: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人因夢想而偉大,人因敵人而強大,人因絕境而生力量。希望你讀完這篇文章每一句話。                                                                                 傅盛的成長故事,其實很傳奇:
  • 創業8年3次「死裡逃生」,傅盛: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如同尼採的一句話: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慶幸的是,獵豹今天已經不一樣了——獵豹所遭遇的所有的困難,都進化成了獵豹的基因。公司的本質是什麼?或許,正是因為遇到困難,更加促使我不斷思考本質。我想了想,這也是一個偽命題。因為,也許有一天,我也不會在獵豹;也許有一天,大家都不在了。這家公司又安排給了更年輕的一批人,也許獵豹更強大。賈伯斯離開蘋果10年,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評論,但蘋果的體量比那個時候大了太多了;迪士尼去世了也有幾十年,管理層換了一茬又一茬,但迪士尼給人們帶來歡樂的夢想從未改變,且越來越強大。
  • 為什麼尼採:凡殺不死我的,都使我更強大
    他有很多名言,身上有很多標籤,比如他宣稱「上帝死了」,他批判理性主義,科學主義,他說「要重估一切價值」,他提出了「超人哲學」等等,而這一切的背後,尼採哲學思想的本質是:探尋生命的意義。探尋生命什麼意義呢? 接下來,我通過兩個方面來分享尼採的思想和觀點。首先,尼採為什麼說上帝死了?
  • 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
    在熟悉人社會(典型的是農村)裡,契約基本不需要,信任是建立在感情(特別是親情)基礎上的,大家知根知底,所以看著道德、尊重權威。在陌生人社會,流動性強,所以必須強調契約精神,能力比品德更重要。 首先,極客比同樣年齡時的怪傑有更大、更雄心勃勃的目標,他們期望能「改變世界」及「創造歷史」,而怪傑卻只想到「維持生計」;其次,極客比同樣年齡時的怪傑更強調在他們的工作、家庭和個人生活中求得平衡;第三,極客與怪傑相比,比較不會祟拜英雄楷模,也不以英雄人物作為成功領導者的象徵。
  • 春節薦書之三《反脆弱》: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
    這與公司僱員不一樣,後者一般不承受波動性,因而如果失業,他們只會大感意外。僱員的風險是隱性的。 事實上,表面看上去很穩定的事物,其實很脆弱;而給人以脆弱假象的其實卻很強大,甚至具有反脆弱性。 尼採有句名言:「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 就像人的骨頭承受壓力和緊張會變得更加強壯,謠言或暴亂在有人試圖壓制它們時會變本加厲一樣,生命中的許多事物也會受益於壓力、混亂、波動和不確定。
  • 2月銷量點評:殺不死我的,終將使我更強大
    正如尼採所言:「殺不死我的,終將使我更強大。」一場疫情,一場車市寒冬,沒法撲滅那些希望。2月銷量跳水:反身翻騰兩周半轉體一周半屈體,無水花!新冠疫情的殺傷力不亞於一場戰爭,全球股市慘遭血洗,油價閃崩,車市也不能倖免。
  • 比特幣突破15000美元: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強大
    原文標題:《比特幣的反脆弱性:
  • 2020很潮很獨特的霸氣句子:希望你記住,任何殺不死我的只會令我更...
    2020很潮很獨特的霸氣句子:希望你記住,任何殺不死我的只會令我更強大。 1、天會黑,人會變,三分情,七分騙,路還長,別太狂,以後指不定誰輝煌!
  • 尼採:殺不死你的,會使你更強大
    尼採:殺不死你的,會使你更強大去過泰國的人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大街上經常見到,大象被一個細小的繩子拴在小木樁上,而且周圍卻沒有人看管。初到泰國的人見到這種情況都很好奇,大象的體格那麼大,一個小繩子怎能奈何了它,就不怕它自己跑了嗎?
  • 楊冪:所有打不倒我的,都讓我變得更強大
    而一次在北京的拍攝,更讓人對這個看似柔弱的女生有了不一樣的看法。即使在35、6度的天氣,8天內連續三次高燒到40℃以上的情況,楊冪依然堅持工作,甚至浸泡在冷水中完成拍攝,絲毫沒有因為自身情況而耽誤拍攝進度。但人們往往看不見這些努力,更樂於去對自己不了解的人評頭論足。
  • 殺不死我的都讓我更強壯 | 玉米熊放學小報No.1325
    殺不死我的都讓我更強壯大家好,我是剛從大西北回來曬蛻了一層皮的硬骨魚。常讀玉米熊小報的朋友們想必已經很熟悉那些寄生蜂的故事了(想要複習的話可以點擊這兩個連結:蟲體食堂——一路躺吃 | 玉米熊小報No.646 聽說,扁頭泥蜂媽媽為孩子準備了一隻活蟑螂 | 玉米熊小報No.640),它們把卵產在蝴蝶或者蛾子的幼蟲身上,讓自己的後代一孵化出來就可以大快朵頤。
  • 中島美嘉 | 那些殺不死我的,必將使我更加強大
    【中島美嘉現場演唱《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鼓勵人們直面黑暗!】視頻裡,中島美嘉在唱這首歌之前對大家說「在座的各位,一定也有過低迷苦思的時候,為什麼世事總是不如意?為什麼沒有人來幫幫我?你一定也想過這些,今天,我將用我的歌聲,唱出大家的新聲!」
  • 「反脆弱」性:打不倒我的,只會讓我更強大
    固步自封,就是守在過去,逃避未來,永遠也超越不了自己,更別說超越他人。人是感性的動物,而感性有一個特點,就是會誇大我們對事物的認知。當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他們會把它想像的更為糟糕,甚至產生崩潰的情緒。逃避並不等於不存在;不犯錯也不等於完美;不會的東西依然還是不會。
  • 北大畢業賣豬肉,慘遭羞辱16年:殺不死我的,終將使我強大
    他告訴我,夜深人靜的時候,所有負面情緒都會衝上頭腦,腦海裡一遍一遍預想著未來糟糕的場景。沒人給他壓力,但自己內心的重負直壓得他喘不過氣,這期間他自己都不知所措,內心不斷有個聲音提醒他現狀,提醒他自己有多一事無成。就這樣,殘存的自信被一點一點榨乾,自卑取而代之。離開前一晚,他約了我和另外幾個朋友到大排檔喝酒聊天。
  • 共情也會有害嗎?| 情緒效應
    但是,保羅指出,這麼做意味著原本在她之前的每一個孩子都要等更久的時間。這些孩子可能更需要治療。這就是被心理學家們稱作「可辨識受害者效應(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的一個例子。當具象的受益人近在眼前,並且伸出援手可以讓對方的痛苦得以緩解,人們會更願意敞開心胸,或錢包。
  • 書評I《野性的呼喚》:殺不死我的,都會使我更強大
    如果不是因為疫情,應該會有很多人都會在電影院看到一隻「擁有主角光環」的狗。這隻狗,名叫巴克,來自電影《野性的呼喚》,更早的時候來自傑克·倫敦創作的同名小說《野性的呼喚》,作為全書唯一的「男主角」,向廣大觀眾朋友們展示了它從富貴人家流落民間吃盡苦頭最後回歸原始森林成為「狼王」的傳奇「狗」生。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到底什麼意思?看完讓人深思!
    在書裡,在影視劇裡和在生活中,估計我們都曾聽過標題上的那句話,」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聽起來是不是挺複雜的呢?可能我們都會產生好奇心,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呀?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講講這一句話背後的故事和意思吧。其實呀,這句話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我們按照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就行了,就是說,有一個人叫伯仁,這個人死了,但是可不是我殺的他。
  • 比強大更重要的,是反脆弱
    《反脆弱:從不確定性中獲益》N·N·塔勒布(美) 著輪值主編 | 智勇  讀書筆記達人 | 苗苗 責編&>值班編輯 | 少將第  5970 篇深度好文:4956字 | 13 分鐘閱讀因此,正脆弱性的反義詞是負脆弱性(所以我們稱其為「反脆弱性」),而不是強韌堅固、堅不可等中性詞。 用數學公式來寫,反脆弱性其實就是在脆弱性前面加了一個「負號」。與標註「易碎」相反意思的包裹上,按邏輯來說,應該標註「請亂扔亂放」或者「無須小心」的字樣。因為包裹裡的東西不但不會受損,還會從顛簸和各類撞擊中受益。
  • 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強大
    尼採有一句話: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強大。2019年底,我們對2020有太多憧憬,可是真的到了2020,我們卻只希望這場災難能早一點結束,我們都能恢復正常的生活。整個春節期間,各種和疫情相關的段子,圖片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