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慣」不認真做科普的人 他自己做起頭條創作者

2020-12-23 三秦網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張晴悅)11月25日,以「致敬真知灼見」為主題的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各行各業的多名優秀創作者齊聚一堂,為真知代言,分享自己的創作心得。32歲的長安大學公路學院講師薛恆瀟就是其中一位。

在今日頭條等平臺上,大家更習慣稱呼他另一個名號——三一博士。這個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超級學霸」,最擅長將基建、工程製造等小眾領域內容與日常生活相結合,深入淺出的進行科普,短短一年時間吸粉140萬。

姿勢:緊跟熱點 正向引導 引發共鳴

「中國軍工神器107mm火箭炮為何風靡中東?」「基建巔峰之作引漢濟渭工程到底是什麼?」「移民火星,建築該用什麼材料?」……

對於日常生活離基建工程、機械製造等領域較為遙遠的很多人來說,打開三一博士在今日頭條上的主頁,無異於打開一本小「百科全書」。火神山醫院為什麼10天就能建成?虎門大橋為啥會「無故」振動?在這裡你都能找到答案。這樣的「硬核」科普,累計獲得近5億次點擊量,也讓三一博士先後收穫了「知名科學領域創作者」、「2020百大人氣創作者」的官方認證。

在頭條生機大會上,他分享自己做科普摸索出的經驗道,「科普的『姿勢』很重要,緊跟熱點是一部分,但核心是引發用戶的情感共鳴;在此基礎上,『態度』又比『姿勢』更重要。」

關於「姿勢」,在三一博士前期發布的視頻裡不難找到痕跡。比如進口三文魚的安全問題引發爭議時,他以「什麼時候才能大範圍吃上咱們自己養殖的三文魚」為切入點,藉機科普了中國漁業現狀及養殖前景。虎門大橋出現異常振動後,他直接請來一線親歷專家、長安大學公路學院橋梁所李加武教授,對背後原因進行深度剖析,就網友最為關注的大橋安全問題進行了探討。

「緊跟熱點,但又不局限於熱點,一方面幫助更多人開拓眼界,另一方面與個人生活建立聯繫,給予大眾正向引導,做到與『我』有關,引發共鳴。」這是三一博士的科普「姿勢」。

態度:小心求證 避免說教 內容為王

至於「態度」,在薛恆瀟看來,正經科普首先應該嚴肅。「資料必須小心求證,涉及的知識要一個個核實。有錯誤就要認,然後去及時更正。這是科普的骨架。」

此外,他認為,科普要避免說教式表達,這是做科普的「血肉」。「專業作者會不自覺的說術語,對用戶有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這些實際都是對科普不利的,用所有人都能聽懂的話來做科普,拋棄說教,這是科普中『普』字的重要環節,要做到有溫度,有人情味。」

事實上,做到「有血有肉」的進行科普,薛恆瀟也經歷了漫長的「試錯」階段。用他的話來說,「在專業知識儲備上我很有信心,但我不懂傳播。」

「我是2018年開始嘗試做視頻的,初衷有兩方面,一個是我本身就是老師,又對科普十分感興趣,另一方面是我『看不慣』那些不認真做科普的人。」薛恆瀟介紹,有段時間看科技知識類視頻,他發現基本就兩種論調:「一種是咱們樣樣第一,另一種是咱什麼都不行。其實這兩種都不客觀,中國製造業整體是向上走的,但肯定還有不少領域比較薄弱。」他決定,自己來做那個客觀嚴謹的科普者。

為了增加趣味性,吸引更多人關注,最開始,薛恆瀟曾先後嘗試一人分飾男女兩角、在視頻中加入繪畫插圖、或在後期剪輯中加入抓眼特效等方式來進行科普,但結果均不如人意。直到2019年國慶節,他發布了一個介紹國之利器DF-17飛彈的視頻內容,播放量急速躥升。

對這個視頻獲得成功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後,薛恆瀟發現,自己此前過度追求娛樂化,忽視了大眾的「求知慾」。「那些看似晦澀遙遠的東西,大家不見得接受不了,有用且有趣的科普內容正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從此,放棄花裡胡哨的刻意搞笑,回歸科普本身,認認真真把內容做好成為他對待這件事的「新態度」。

意義:傳遞價值 收穫成長

精心選題、仔細求證、再用最易於大眾接受的方式,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將科普內容傳遞出去。這些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我平時工作挺忙的,毫不誇張的說,工作之餘,我幾乎將所有時間都花費在了視頻創作上。找策劃、查資料,因為有點強迫症,視頻經常是有一點不滿意就一遍遍重錄。」

薛恆瀟介紹,這一過程中,家庭、學校、平臺均給了他很大的鼓勵與幫助。「尤其是平臺,會及時跟我溝通選題、哪裡有問題會指點我進行調整,還承包了視頻的後期剪輯等等。家人、學校也很支持我做這件事兒,給我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

談及做這件事情的意義與收穫,薛恆瀟打趣,「往大了說,這是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有助於提高全民科學素養。作為一個老師,這也是我的責任和義務。」除此之外,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科普,能讓更多人對理工科多一份認同與了解。「之前,我經常看到很多家長留言說,理工科又累又辛苦,事實上,這個領域有它的價值與閃光點,我希望將這種價值傳遞出去。」

在這一點上,「三一博士」無疑是成功的,曾有小學生在他的帳號下留言,「聽的津津有味」,這讓薛恆瀟發自內心的開心,「能給青少年一些正向引導,讓他們在追劇看綜藝之外還有其他的選擇,這讓我覺得我做這件事情特別有價值有意義。」

除了這份巨大的獲得感,於薛恆瀟來說,做創作者也是一個自我學習、不斷成長的過程。「比如前段時間我去到秦嶺深處去探訪引漢濟渭,之前我真沒想到秦嶺深處的風光有這麼美,工程現場有這麼震撼,當我鑽到秦嶺山腹中1000多米,那種感覺真的很難描述。」他介紹,這讓他下一步計劃做一系列中國大型基建製造業工程的探訪。

計劃:依靠平臺 將科普「變現」

這些之外,做創作者也讓年輕的薛恆瀟看到了人生的另外一種可能,並因此多了一份收入。

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上,今日頭條內容生態總經理洪緋介紹了平臺創作者目前的收入情況。「得益於流量分成、付費專欄、內容電商、直播等多元變現手段,過去一年,創作者在頭條實現收入76億元。其中有9359位作者實現月收入過萬,包括45人年入千萬。洪緋表示,視角多元、專業深度、有效實用,已經成為內容的新趨勢。為滿足專業內容生產和消費需求,平臺將推出「頭條行家計劃」,在未來一年投入2億現金和價值20億元的品牌曝光資源,並將拿出100億流量來支持專業創作者。希望「頭條行家計劃」能在未來一年幫助1萬名專業創作者收入10億元。

在大會上,薛恆瀟也談及「科普如何變現」的問題。他認為,「硬投入」是優質內容不斷湧現的基礎。如果高質量的內容無法換回相應的商業收入,科普事業的發展就很難進步。硬核科普,不能介意談錢。「找到商業化的路徑,是每個科普人都要思考的問題。在頭條,流量分成是生命底線,廣告商單是廣闊藍海,付費專欄是水到渠成。」他介紹,自己目前主要依靠流量分成獲得收入,下一步,他計劃開通付費專欄。「付費專欄是系統化知識輸出的一個很值得探索的方向,今年年初疫情期間,為了支持頭條的公益活動,我做了一個0元付費專欄《狙擊冠狀病毒,看中國硬實力》,很受用戶喜歡。現在,我正在策劃一個『真的』付費專欄,想系統講講我們國家的交通工程硬知識。」

薛恆瀟表示,作為一名科普創作者,他覺得自身所有的價值,都體現在能創造更好的科普內容上,不斷尋求內容上的升級,就是自己對未來的追求。

相關焦點

  • 今日頭條創作者三一博士:做科普應該回歸知識本身,但也別介意談錢
    這是科普的骨架。」此外,他認為,科普要避免說教式表達,這是做科普的「血肉」。「專業作者會不自覺的說術語,對用戶有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這些實際都是對科普不利的,用所有人都能聽懂的話來做科普,拋棄說教,這是科普中『普』字的重要環節,要做到有溫度,有人情味。」事實上,做到「有血有肉」的進行科普,薛恆瀟也經歷了漫長的「試錯」階段。
  • 今日頭條創作者Mr苟勝:從西安航空學院講師到知識「網紅」,他靠...
    一段時間後,粉絲越來越多,梁毅辰開始覺得僅僅截錄微課顯得「誠意不夠」,於是決定拍攝科普視頻。但很快,他發現這件事並不像自己想的那麼容易。「在抖音上,大部分人的心理預期是在1分鐘內獲得足夠的信息,這對於我們這種不給90分鐘根本講不完一節課的教書匠來說,是個非常大的挑戰。」為了縮減時間,稿件要精簡再精簡,語速也要儘可能快,但這樣很難將一個選題講清講透。
  • 「局座」張召忠退休後入駐頭條,「評書」式軍事科普,引1200萬人關注
    對於杜大校來說,錄軍事科普視頻是老本行了。但作為一個頭條的創作者,杜文龍的科普視頻在儘可能做到有趣有料,培養年輕人的興趣。  炮座房兵——語速能比艦炮1130  房兵,國防大學軍事教官,軍事學博士,大校軍銜。對軍事裝備和作戰理論有很深研究的他,很早就開始了自己的學術科普之路。
  • 我們採訪了4位不同領域的今日頭條創作者...
    在今日頭條裡,他很喜歡這樣用武俠故事給自己的粉絲做比喻: 一個人很難賺到超出自己認知能力範圍之外的錢。 少林寺和尚和青城派道長對待同一個招數,破解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2018年,他開始成為自媒體創作者,本來也是普通人家孩子,也追求「過得穩」的生活。他也有機會選擇不折騰、守規矩,過著相對安逸的生活。
  • 作者打造再升級,今日頭條將助力1000位創作者獲得「品牌力」
    11月25日,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創作者成長分論壇在北京嘉裡大酒店成功舉辦,本次創作者成長分論壇以「為真知而創作」為主題。會上今日頭條內容策略總監王亞斌及內容運營總監孫毅介紹了頭條平臺生態機制與個人影響力打造,創作者代表科技評論作者潘亂、優質科學領域創作者博士超懂、高樟資本創始人範衛鋒分享了各自的「真知灼見」。
  • 今日頭條助力專業創作者「出圈」之路,打造MCN新生態
    上海中康醫諧創始人胡洋表示,藉助今日頭條強大的生態,健康醫療類的真知灼見得到更廣泛的傳播,科普內容被送到了有強需求的人手中,解決了醫生科普的難題,構建了專業內容傳遞的橋梁。極致研習社的創始人郭亞勳表示今日頭條對內容呈現形式的極致利用,不僅有助於MCN及創作者對內容價值的深度探索,還可以進一步幫助MCN創作者成長。
  • 創作者總收入76億,今日頭條生機大會交出2020成績單
    據他介紹,「熱點分發」是和推薦分發並存的一種內容分發機制,頭條熱榜的設計旨在讓用戶節省更多時間,在延伸出本地熱榜之後,未來還將開發興趣熱榜等模式,讓熱榜成為用戶和真實世界連接的紐帶。因此頭條希望打造帶有平臺烙印的、超頭部的現象IP,放大專業創作者身上的「真知」力量,助力今日頭條的專業內容生態。目前專業創作者群體每個月有超過1500人漲粉過萬,發展的速度和規模都十分可觀。賦能專業創作者生產泛資訊、泛知識、泛娛樂內容的IPUP計劃以視頻化和品牌化為核心,兩年間幫助了258位作者,日均視頻播放量從280w增長到了7000w。
  • 軍事專家房兵網際網路轉型,頭條獨家節目《書房點兵》獲多個百萬爆款
    對於杜大校來說,錄軍事科普視頻是老本行了。但作為一個頭條的創作者,杜文龍的科普視頻在儘可能做到有趣有料,培養年輕人的興趣。炮座房兵——語速能比艦炮1130房兵,國防大學軍事教官,軍事學博士,大校軍銜。對軍事裝備和作戰理論有很深研究的他,很早就開始了自己的學術科普之路。
  • 近10種變現方式向所有創作者開放申請,今日頭條變現體系全面公布
    頭條創作者變現體系升級,全方位助力「行家」作者獲得回報 經過幾年的建設,今日頭條目前向創作者提供近10種變現功能,形成了豐富完善、成長路徑清晰的創作者變現體系。過去一年今日頭條為創作者總共創收76億,其中月薪過萬元的作者達到9359人,年收入超1000萬的作者有45人。
  • 新聞背景:今日頭條創作者大會
    2015年,今日頭條首次舉辦「頭條號創作者大會」,公布了頭條號平臺未來前進的方向,並發布「千人萬元」計劃,讓 1000 個頭條號每月至少獲得 10000 元固定收入。2016年第二屆「頭條號創作者大會」上,我們宣布將投入10億元補貼短視頻創作者。一年過去,短視頻已成為當下內容創業最強風口。
  • 今日頭條生機大會發布「行家計劃」 助千名創作者孵化個人品牌
    據大會披露的數據,過去一年,該平臺助力創作者總收入76億元。預計這一數字將在2021年變為100億元。朱文佳表示,頭條創作者不僅讓用戶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同時也成就了他們自己。   助力專業創作者收入10億元   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健康、財經、科學、教育等多個專業垂直領域內容,在今日頭條大受歡迎。
  • 西瓜視頻創作者-愛追熱點的科普老師李永樂:了解科學並不難
    原標題:西瓜視頻創作者-愛追熱點的科普老師李永樂:了解科學並不難   6月2日,北京大學雙學士、清華大學碩士,西瓜視頻創作者李永樂老師受邀在今日頭條主辦的「海綿演講」活動中,進行了題目為「科學,很美」的演講,並分享了他對短視頻科普的實踐和思考。
  • 如何駛入今日頭條變現快車道?4位創作者揭示年入百萬方法論
    頭條付費專欄:讓更多人成為知識的傳播者從2018年7月頭條付費專欄上線以來,同年11月付費講師突破1000人,銷售額超過500萬。經過1年的突破,截至2019年11月,付費講師突破10000人,付費用戶超過500萬,年總收入突破3億元,日均收入提升10倍。除了規模的增長,專欄的多樣性也得到進一步發展,來自於情感、育兒、科技、財經、教育、職場、文化等多個領域的優質創作者持續創作、服務頭條付費用戶。
  • 首都兒科研究所醫生集體入駐今日頭條 提供兒童健康知識權威科普
    作為一所以醫學基礎研究、兒科疾病發病機理研究、兒童保健為重點,承擔醫療、教學和預防任務的應用醫學研究機構,兒研所首次安排醫生集體入駐信息分發平臺,旨在與今日頭條攜手,為廣大網絡用戶提供科學、權威且實用的兒童健康科普知識,通過今日頭條的智能分發技術,精準觸達核心用戶,充分發揮兒研所專業優勢,更好地服務社會。
  • 今日頭條再推電商!頭條小店開放申請 助力創作者內容變現
    作者|劉荻青 編輯|安心 5月22日,頭條號官方微信發文稱,為幫助創作者變現,頭條小店現面向全體創作者開放申請。即日起,所有今日頭條創作者均可申請開通頭條小店,通過內容變現增加收入。
  • 如何將枯燥的知識、科普類短視頻做的人見人愛?卷尾文化
    知識/科普類的短視頻內容相對來說更乾貨一些,所以受眾的範圍自然不少,但避免不了的就是在形式上也會比較枯燥,有些用戶可能就沒有耐心去認真的看完。久而久之,當用戶的熱情減退,在這個形式多樣的短視頻平臺上,又該怎麼抓住用戶的眼球呢?
  • 吳曉波頭條SHOW輸出財經新知,引108位頭條創作者關注熱議
    「我們能做的就是抓住當下。」這是近來大熱電影《信條》中的經典臺詞。無論時間是否線性運動,如何把握當下都是人們需要知行的命題。  而被秦朔稱為「當下主義者」的吳曉波,亦是選擇把歷史帶入當下,《吳曉波頭條SHOW》是他多體裁創作的另一嘗試。開播至今,節目全網曝光1億+,視頻播放4732.5萬,引108位頭條創作者關注熱議。
  • 侗族姐妹花亮相嘉人盛典,今日頭條助力優質創作者扶貧公益
    根據2018今日頭條生機大會《三農分論壇:耕耘未來》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三農類資訊評論數6400萬條,分享數2000萬條;300位三農創作者開通頭條小店,月成交總額超1000萬元,粉絲訂單佔75%。最新的案例是來自湖南益陽的「侗族姐妹花」,她們收購50餘戶村民的蜜橘,通過一條小視頻約售出5000斤蜜橘,幫助鄉親們解決了「貨找不到人」的難題。
  • 今日頭條發布自媒體報告激勵創作者!
    後者體現在隨著越來越多職業創作者的湧入,帶來內容創作的破界、細分垂類繁榮,由此湧現出眾多特色小眾的細分類別,如手工、漢服、詩詞、廣場舞、釣魚等。 以今日頭條為例,該平臺的細分垂類超過100個,且小眾內容表現突出。2018年-2019年頭條號垂釣領域創作者從2000+人增長至30000+人,發布作品超46萬篇,總閱讀量超31億。
  • 粉絲1000萬的創作者,如何將知識科普做得人見人愛?
    技術時代,學習早已不再局限於課堂或書本,更多人每天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和娛樂化的方式去攝取知識。視頻,作為一種可以充分調動感官又能廣泛傳播的媒介形式,也開始承擔越來越多的知識傳播功能。在YouTube這樣的成熟平臺上,已經湧現出許多優質的原創科普知識創作者或知名頻道/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