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張晴悅)11月25日,以「致敬真知灼見」為主題的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各行各業的多名優秀創作者齊聚一堂,為真知代言,分享自己的創作心得。32歲的長安大學公路學院講師薛恆瀟就是其中一位。
在今日頭條等平臺上,大家更習慣稱呼他另一個名號——三一博士。這個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超級學霸」,最擅長將基建、工程製造等小眾領域內容與日常生活相結合,深入淺出的進行科普,短短一年時間吸粉140萬。
姿勢:緊跟熱點 正向引導 引發共鳴
「中國軍工神器107mm火箭炮為何風靡中東?」「基建巔峰之作引漢濟渭工程到底是什麼?」「移民火星,建築該用什麼材料?」……
對於日常生活離基建工程、機械製造等領域較為遙遠的很多人來說,打開三一博士在今日頭條上的主頁,無異於打開一本小「百科全書」。火神山醫院為什麼10天就能建成?虎門大橋為啥會「無故」振動?在這裡你都能找到答案。這樣的「硬核」科普,累計獲得近5億次點擊量,也讓三一博士先後收穫了「知名科學領域創作者」、「2020百大人氣創作者」的官方認證。
在頭條生機大會上,他分享自己做科普摸索出的經驗道,「科普的『姿勢』很重要,緊跟熱點是一部分,但核心是引發用戶的情感共鳴;在此基礎上,『態度』又比『姿勢』更重要。」
關於「姿勢」,在三一博士前期發布的視頻裡不難找到痕跡。比如進口三文魚的安全問題引發爭議時,他以「什麼時候才能大範圍吃上咱們自己養殖的三文魚」為切入點,藉機科普了中國漁業現狀及養殖前景。虎門大橋出現異常振動後,他直接請來一線親歷專家、長安大學公路學院橋梁所李加武教授,對背後原因進行深度剖析,就網友最為關注的大橋安全問題進行了探討。
「緊跟熱點,但又不局限於熱點,一方面幫助更多人開拓眼界,另一方面與個人生活建立聯繫,給予大眾正向引導,做到與『我』有關,引發共鳴。」這是三一博士的科普「姿勢」。
態度:小心求證 避免說教 內容為王
至於「態度」,在薛恆瀟看來,正經科普首先應該嚴肅。「資料必須小心求證,涉及的知識要一個個核實。有錯誤就要認,然後去及時更正。這是科普的骨架。」
此外,他認為,科普要避免說教式表達,這是做科普的「血肉」。「專業作者會不自覺的說術語,對用戶有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這些實際都是對科普不利的,用所有人都能聽懂的話來做科普,拋棄說教,這是科普中『普』字的重要環節,要做到有溫度,有人情味。」
事實上,做到「有血有肉」的進行科普,薛恆瀟也經歷了漫長的「試錯」階段。用他的話來說,「在專業知識儲備上我很有信心,但我不懂傳播。」
「我是2018年開始嘗試做視頻的,初衷有兩方面,一個是我本身就是老師,又對科普十分感興趣,另一方面是我『看不慣』那些不認真做科普的人。」薛恆瀟介紹,有段時間看科技知識類視頻,他發現基本就兩種論調:「一種是咱們樣樣第一,另一種是咱什麼都不行。其實這兩種都不客觀,中國製造業整體是向上走的,但肯定還有不少領域比較薄弱。」他決定,自己來做那個客觀嚴謹的科普者。
為了增加趣味性,吸引更多人關注,最開始,薛恆瀟曾先後嘗試一人分飾男女兩角、在視頻中加入繪畫插圖、或在後期剪輯中加入抓眼特效等方式來進行科普,但結果均不如人意。直到2019年國慶節,他發布了一個介紹國之利器DF-17飛彈的視頻內容,播放量急速躥升。
對這個視頻獲得成功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後,薛恆瀟發現,自己此前過度追求娛樂化,忽視了大眾的「求知慾」。「那些看似晦澀遙遠的東西,大家不見得接受不了,有用且有趣的科普內容正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從此,放棄花裡胡哨的刻意搞笑,回歸科普本身,認認真真把內容做好成為他對待這件事的「新態度」。
意義:傳遞價值 收穫成長
精心選題、仔細求證、再用最易於大眾接受的方式,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將科普內容傳遞出去。這些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我平時工作挺忙的,毫不誇張的說,工作之餘,我幾乎將所有時間都花費在了視頻創作上。找策劃、查資料,因為有點強迫症,視頻經常是有一點不滿意就一遍遍重錄。」
薛恆瀟介紹,這一過程中,家庭、學校、平臺均給了他很大的鼓勵與幫助。「尤其是平臺,會及時跟我溝通選題、哪裡有問題會指點我進行調整,還承包了視頻的後期剪輯等等。家人、學校也很支持我做這件事兒,給我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
談及做這件事情的意義與收穫,薛恆瀟打趣,「往大了說,這是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有助於提高全民科學素養。作為一個老師,這也是我的責任和義務。」除此之外,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科普,能讓更多人對理工科多一份認同與了解。「之前,我經常看到很多家長留言說,理工科又累又辛苦,事實上,這個領域有它的價值與閃光點,我希望將這種價值傳遞出去。」
在這一點上,「三一博士」無疑是成功的,曾有小學生在他的帳號下留言,「聽的津津有味」,這讓薛恆瀟發自內心的開心,「能給青少年一些正向引導,讓他們在追劇看綜藝之外還有其他的選擇,這讓我覺得我做這件事情特別有價值有意義。」
除了這份巨大的獲得感,於薛恆瀟來說,做創作者也是一個自我學習、不斷成長的過程。「比如前段時間我去到秦嶺深處去探訪引漢濟渭,之前我真沒想到秦嶺深處的風光有這麼美,工程現場有這麼震撼,當我鑽到秦嶺山腹中1000多米,那種感覺真的很難描述。」他介紹,這讓他下一步計劃做一系列中國大型基建製造業工程的探訪。
計劃:依靠平臺 將科普「變現」
這些之外,做創作者也讓年輕的薛恆瀟看到了人生的另外一種可能,並因此多了一份收入。
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上,今日頭條內容生態總經理洪緋介紹了平臺創作者目前的收入情況。「得益於流量分成、付費專欄、內容電商、直播等多元變現手段,過去一年,創作者在頭條實現收入76億元。其中有9359位作者實現月收入過萬,包括45人年入千萬。洪緋表示,視角多元、專業深度、有效實用,已經成為內容的新趨勢。為滿足專業內容生產和消費需求,平臺將推出「頭條行家計劃」,在未來一年投入2億現金和價值20億元的品牌曝光資源,並將拿出100億流量來支持專業創作者。希望「頭條行家計劃」能在未來一年幫助1萬名專業創作者收入10億元。
在大會上,薛恆瀟也談及「科普如何變現」的問題。他認為,「硬投入」是優質內容不斷湧現的基礎。如果高質量的內容無法換回相應的商業收入,科普事業的發展就很難進步。硬核科普,不能介意談錢。「找到商業化的路徑,是每個科普人都要思考的問題。在頭條,流量分成是生命底線,廣告商單是廣闊藍海,付費專欄是水到渠成。」他介紹,自己目前主要依靠流量分成獲得收入,下一步,他計劃開通付費專欄。「付費專欄是系統化知識輸出的一個很值得探索的方向,今年年初疫情期間,為了支持頭條的公益活動,我做了一個0元付費專欄《狙擊冠狀病毒,看中國硬實力》,很受用戶喜歡。現在,我正在策劃一個『真的』付費專欄,想系統講講我們國家的交通工程硬知識。」
薛恆瀟表示,作為一名科普創作者,他覺得自身所有的價值,都體現在能創造更好的科普內容上,不斷尋求內容上的升級,就是自己對未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