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做的就是抓住當下。」這是近來大熱電影《信條》中的經典臺詞。無論時間是否線性運動,如何把握當下都是人們需要知行的命題。
而被秦朔稱為「當下主義者」的吳曉波,亦是選擇把歷史帶入當下,《吳曉波頭條SHOW》是他多體裁創作的另一嘗試。開播至今,節目全網曝光1億+,視頻播放4732.5萬,引108位頭條創作者關注熱議。
一、讓財經也能SHOW
疾走的人群、閃動的股指、飛馳的摩託、密密麻麻的共享單車……30秒畫面結束,吳曉波為新節目開場:「吳曉波頭條SHOW,秀出新的商業認知。」
這是一檔不講段子、輸出認知的脫口秀。在節目中,往常晦澀難懂的財經知識與話題,被吳曉波深入淺出地分享出來:為何「新國潮青年」更願為新國貨埋單? 一萬五就能買套100平米婚房? 為什麼經濟回落股市卻咣咣漲?
衣食住行、消費理財、生育養老,吳曉波以普通人的生活為底色,以財經視角洞察社會人生百態。
比如《新國潮青年》這期,說的是當下流行的「買國貨」現象。
吳曉波先拿日本歷史上的「民藝運動」與我們現在的「新國貨運動」對照,解答為何「新國潮青年」更願為新國貨埋單:第一,這個國家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在文化和經濟方面都更加自信;第二,有一群龐大的消費者願意為新國貨為本土文化來買單;第三,作為中國人需要回到本國的文化傳統中。
在節目評論區,網友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
隨著每期節目上線,更多人參與到#吳曉波頭條SHOW#話題討論中來:
據統計,從開播至今,#吳曉波頭條SHOW#話題已超4467.1萬閱讀,108位頭條創作者關注熱議,已是公眾人物的吳曉波,這一次把內容創作搬到了更大的舞臺。
二、看問題,帶著和解
在節目中,吳曉波依舊延續了「大格局+底層邏輯」的觀察視角,具體而言,其內容有三個特點:
1.從變革中解讀當下
從前作《激蕩三十年》《跌蕩一百年》《浩蕩兩千年》《歷代經濟變革得失》可看出,在變革中解讀當下,一直是吳曉波慣用的思路。而在《吳曉波頭條SHOW》中,也是如此。
比如《股市》這期,他從1990年中國股市的創建談起,細數至今9次大牛市及其原因:「最大的原因,是那隻看得見的手,叫做政策,也就是政策不斷地變化,造成了牛市和熊市的迭代。」
在縱向分析中,他還插入與其他國家股指的橫向比較:2000年,納斯達克股票泡沫破滅了,隨之也導致了中國這一輪網際網路概念的破滅……
將內外因結合梳理後,他回到當下,得出結論:從30年的九輪牛市,每一輪的股票漲跌背後,最關鍵的還是中國資本市場從一個非常草根、缺乏規範性的市場,進入到被強有力的手調控的市場,然後這個「手「逐漸放鬆,把基本面回歸市場要素配置的整體過程。
買股票,這件做起來很簡單的事,背後竟有如此遠闊的細節。30年的變革,是歷史之和,也是當下之解。
2.整體視角下的個體關懷
在宏大的視角中關注個體,是《吳曉波頭條SHOW》的另一特色。
他將複雜的財經知識深入淺出,從「與你有關」的生活場景入手。
以最新一期為例。為了讓人理解關於稅收的話題,吳曉波先引導觀眾進入生活場景:「我第一次去美國,進商店買咖啡。」
稅收不是人人都懂,但「買咖啡」都能理解。接著,他講到「咖啡的價格有兩個,零售價和稅收」,將「買的咖啡包含稅收」這種個人生活的切面上升為「國家和公民之間的納稅人關係」,進而從他擅長的經濟史由古到今梳理內容。
吳曉波擅於在對趨勢的把握中將理論還原到個體經驗,在《吳曉波頭條SHOW》,既能看到宏觀之「和」,又能看到微觀之「解」。
3.密集輸出財經新知
和其他脫口秀節目不同,《吳曉波頭條SHOW》輸出的重點是財經新知。
怎麼理解「新知」?
舉個例子。想創業的人經常會問,哪些行業是大風口,好像一找到「風口」就能發財致富。
但吳曉波告訴你,「什麼是風口」不是重點,重點在「你到那個行業去幹什麼」。
在《毛利率》這期,吳曉波用「爆米花理論」揭示了「碾壓所有實體經濟的商業秘密」:
電影產業中毛利率最高、偷偷賺到錢的人可能不是電影公司,而是在放映廳旁邊買爆米花的人。
「電影院線一年的收入裡,60%是電影票房收入,那還有40%是什麼呢?是爆米花、是可樂,是一些你去看電影的時候隨手買的那些東西。」確實突破了我們以往的認知。
有歷史,有新知,有關懷,有互動。對於吳曉波來說,這個節目是「秀出新的商業認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吳曉波頭條SHOW》的價值除了商業知識本身,還有知識表達、傳遞,以及學習交流的新方式。
三、知識從未如此觸手可及
早年電視平臺、網絡平臺的脫口秀,時長約在1小時甚至更長,但到了移動互聯時期,短視頻成為人們看世界青睞的窗口。
網際網路帶來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巨大便利,也改變人們獲得知識和信息的方式,這既讓知識擁有者得到更大的價值釋放,也讓更多人輕鬆就能獲得知識。
在圖文轉視頻創作潮流下,2020年7月,吳曉波選擇在今日頭條上線這檔節目,從節目名稱就能看出,它呈現了人物+平臺的「雙IP」打法。
有別於電視脫口秀觀眾互動的滯後,頭條用戶可即時與吳曉波交流,他們的興趣點、評論也會引發其他用戶的回應,逐漸在移動端形成可視化的「社群」。
2006年 ,阿爾文• 託夫勒在《財富的革命》中提出「產消者 (Prosumer) 」概念,即生產者 ( Producer) 和消費者 ( Consumer) 融合,預言「產消合一經濟」的到來。
通過「知識分子+平臺+用戶」的深度綁定,《吳曉波頭條SHOW》為當下的知識的傳遞帶來新意。
更重要的是,這個互聯的平臺,實現了內容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動態連接。在地鐵,在房間,在山頂,在每一個當下,無論階層、年齡、膚色,人人都可以平等地觸及新知。
除了《吳曉波頭條SHOW》,今日頭條還有很多類似節目,讓求知與學習都變得如此觸手可及,讓人們看到更大的世界,了解世界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