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頭條SHOW輸出財經新知,引108位頭條創作者關注熱議

2020-12-11 新華報業網

  「我們能做的就是抓住當下。」這是近來大熱電影《信條》中的經典臺詞。無論時間是否線性運動,如何把握當下都是人們需要知行的命題。

  而被秦朔稱為「當下主義者」的吳曉波,亦是選擇把歷史帶入當下,《吳曉波頭條SHOW》是他多體裁創作的另一嘗試。開播至今,節目全網曝光1億+,視頻播放4732.5萬,引108位頭條創作者關注熱議。

  一、讓財經也能SHOW

  疾走的人群、閃動的股指、飛馳的摩託、密密麻麻的共享單車……30秒畫面結束,吳曉波為新節目開場:「吳曉波頭條SHOW,秀出新的商業認知。」

  這是一檔不講段子、輸出認知的脫口秀。在節目中,往常晦澀難懂的財經知識與話題,被吳曉波深入淺出地分享出來:為何「新國潮青年」更願為新國貨埋單? 一萬五就能買套100平米婚房? 為什麼經濟回落股市卻咣咣漲?

  衣食住行、消費理財、生育養老,吳曉波以普通人的生活為底色,以財經視角洞察社會人生百態。

  比如《新國潮青年》這期,說的是當下流行的「買國貨」現象。

  吳曉波先拿日本歷史上的「民藝運動」與我們現在的「新國貨運動」對照,解答為何「新國潮青年」更願為新國貨埋單:第一,這個國家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在文化和經濟方面都更加自信;第二,有一群龐大的消費者願意為新國貨為本土文化來買單;第三,作為中國人需要回到本國的文化傳統中。

  在節目評論區,網友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

  隨著每期節目上線,更多人參與到#吳曉波頭條SHOW#話題討論中來:

  據統計,從開播至今,#吳曉波頭條SHOW#話題已超4467.1萬閱讀,108位頭條創作者關注熱議,已是公眾人物的吳曉波,這一次把內容創作搬到了更大的舞臺。

  二、看問題,帶著和解

  在節目中,吳曉波依舊延續了「大格局+底層邏輯」的觀察視角,具體而言,其內容有三個特點:

  1.從變革中解讀當下

  從前作《激蕩三十年》《跌蕩一百年》《浩蕩兩千年》《歷代經濟變革得失》可看出,在變革中解讀當下,一直是吳曉波慣用的思路。而在《吳曉波頭條SHOW》中,也是如此。

  比如《股市》這期,他從1990年中國股市的創建談起,細數至今9次大牛市及其原因:「最大的原因,是那隻看得見的手,叫做政策,也就是政策不斷地變化,造成了牛市和熊市的迭代。」

  在縱向分析中,他還插入與其他國家股指的橫向比較:2000年,納斯達克股票泡沫破滅了,隨之也導致了中國這一輪網際網路概念的破滅……

  將內外因結合梳理後,他回到當下,得出結論:從30年的九輪牛市,每一輪的股票漲跌背後,最關鍵的還是中國資本市場從一個非常草根、缺乏規範性的市場,進入到被強有力的手調控的市場,然後這個「手「逐漸放鬆,把基本面回歸市場要素配置的整體過程。

  買股票,這件做起來很簡單的事,背後竟有如此遠闊的細節。30年的變革,是歷史之和,也是當下之解。

  2.整體視角下的個體關懷

  在宏大的視角中關注個體,是《吳曉波頭條SHOW》的另一特色。

  他將複雜的財經知識深入淺出,從「與你有關」的生活場景入手。

  以最新一期為例。為了讓人理解關於稅收的話題,吳曉波先引導觀眾進入生活場景:「我第一次去美國,進商店買咖啡。」

  稅收不是人人都懂,但「買咖啡」都能理解。接著,他講到「咖啡的價格有兩個,零售價和稅收」,將「買的咖啡包含稅收」這種個人生活的切面上升為「國家和公民之間的納稅人關係」,進而從他擅長的經濟史由古到今梳理內容。

  吳曉波擅於在對趨勢的把握中將理論還原到個體經驗,在《吳曉波頭條SHOW》,既能看到宏觀之「和」,又能看到微觀之「解」。

  3.密集輸出財經新知

  和其他脫口秀節目不同,《吳曉波頭條SHOW》輸出的重點是財經新知。

  怎麼理解「新知」?

  舉個例子。想創業的人經常會問,哪些行業是大風口,好像一找到「風口」就能發財致富。

  但吳曉波告訴你,「什麼是風口」不是重點,重點在「你到那個行業去幹什麼」。

  在《毛利率》這期,吳曉波用「爆米花理論」揭示了「碾壓所有實體經濟的商業秘密」:

  電影產業中毛利率最高、偷偷賺到錢的人可能不是電影公司,而是在放映廳旁邊買爆米花的人。

  「電影院線一年的收入裡,60%是電影票房收入,那還有40%是什麼呢?是爆米花、是可樂,是一些你去看電影的時候隨手買的那些東西。」確實突破了我們以往的認知。

  有歷史,有新知,有關懷,有互動。對於吳曉波來說,這個節目是「秀出新的商業認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吳曉波頭條SHOW》的價值除了商業知識本身,還有知識表達、傳遞,以及學習交流的新方式。

  三、知識從未如此觸手可及

  早年電視平臺、網絡平臺的脫口秀,時長約在1小時甚至更長,但到了移動互聯時期,短視頻成為人們看世界青睞的窗口。

  網際網路帶來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巨大便利,也改變人們獲得知識和信息的方式,這既讓知識擁有者得到更大的價值釋放,也讓更多人輕鬆就能獲得知識。

  在圖文轉視頻創作潮流下,2020年7月,吳曉波選擇在今日頭條上線這檔節目,從節目名稱就能看出,它呈現了人物+平臺的「雙IP」打法。

  有別於電視脫口秀觀眾互動的滯後,頭條用戶可即時與吳曉波交流,他們的興趣點、評論也會引發其他用戶的回應,逐漸在移動端形成可視化的「社群」。

  2006年 ,阿爾文• 託夫勒在《財富的革命》中提出「產消者 (Prosumer) 」概念,即生產者 ( Producer) 和消費者 ( Consumer) 融合,預言「產消合一經濟」的到來。

  通過「知識分子+平臺+用戶」的深度綁定,《吳曉波頭條SHOW》為當下的知識的傳遞帶來新意。

  更重要的是,這個互聯的平臺,實現了內容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動態連接。在地鐵,在房間,在山頂,在每一個當下,無論階層、年齡、膚色,人人都可以平等地觸及新知。

  除了《吳曉波頭條SHOW》,今日頭條還有很多類似節目,讓求知與學習都變得如此觸手可及,讓人們看到更大的世界,了解世界的方方面面。

相關焦點

  • 全網曝光破10億,今日頭條全國新寫作大賽籤約25位創作者重塑寫作的...
    10月14日,第二屆今日頭條全國新寫作大賽最終獲獎名單公布,25位創作者的參賽作品從237578篇投稿中脫穎而出,獲得平臺籤約機會,瓜分200萬籤約金以及千萬流量扶持。同時,高考當日上線同題寫作活動#還記得你當年的作文題嗎#,引全網熱議,活動整體曝光量破10億。大賽參與者來自各行各業,他們中有科研人員、心理諮詢師、旅行者,也有教授、援鄂醫生、百貨公司職員;從他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漂泊異鄉的旅人,在用書寫寄託相思;也見證著校園作者等新生力量,將責任與理想傾注於筆下的文字。
  • 今日頭條生機大會發布「行家計劃」 助千名創作者孵化個人品牌
    為扶持專業創作者生產視頻內容,頭條IPUP計劃將升級為今日頭條奇點工作室,重點在各行業專業作者和機構合作、孵化器打造、內容生產包裝三個維度發力,全年預計幫助1000位創作者成長為個人品牌。   據大會披露的數據,過去一年,該平臺助力創作者總收入76億元。預計這一數字將在2021年變為100億元。朱文佳表示,頭條創作者不僅讓用戶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同時也成就了他們自己。   助力專業創作者收入10億元   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健康、財經、科學、教育等多個專業垂直領域內容,在今日頭條大受歡迎。
  • 「看不慣」不認真做科普的人 他自己做起頭條創作者
    「基建巔峰之作引漢濟渭工程到底是什麼?」「移民火星,建築該用什麼材料?」……對於日常生活離基建工程、機械製造等領域較為遙遠的很多人來說,打開三一博士在今日頭條上的主頁,無異於打開一本小「百科全書」。火神山醫院為什麼10天就能建成?虎門大橋為啥會「無故」振動?在這裡你都能找到答案。
  • 作者打造再升級,今日頭條將助力1000位創作者獲得「品牌力」
    11月25日,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創作者成長分論壇在北京嘉裡大酒店成功舉辦,本次創作者成長分論壇以「為真知而創作」為主題。會上今日頭條內容策略總監王亞斌及內容運營總監孫毅介紹了頭條平臺生態機制與個人影響力打造,創作者代表科技評論作者潘亂、優質科學領域創作者博士超懂、高樟資本創始人範衛鋒分享了各自的「真知灼見」。
  • 如何駛入今日頭條變現快車道?4位創作者揭示年入百萬方法論
    11月15日,2019今日頭條生機大會內容變現分論壇在北京舉辦,主題為「百萬贏家快車道」。如何將優質內容變現,是大多數創作者都關心的話題。本次活動不僅有兩位頭條平臺代表介紹頭條變現兩個核心賽道「付費專欄和「內容電商」的發展情況與作者扶持計劃,還邀請了4位在今日頭條年收入過百萬的創作者分享內容變現的成功經驗。
  • 創作者總收入76億,今日頭條生機大會交出2020成績單
    今日頭條CEO朱文佳、內容生態總經理洪緋、副總編輯徐一龍等8位產品和業務負責人及17位知名人士和創作者出席大會並發表演講。本次大會以「致敬真知灼見」為主題,回顧了2020年全年發展數據,提出內容生態中各行業專業作者產生「真知」的新趨勢,並發布了未來一年的各項戰略舉措和激勵計劃。
  • 新聞背景:今日頭條創作者大會
    2015年,今日頭條首次舉辦「頭條號創作者大會」,公布了頭條號平臺未來前進的方向,並發布「千人萬元」計劃,讓 1000 個頭條號每月至少獲得 10000 元固定收入。2016年第二屆「頭條號創作者大會」上,我們宣布將投入10億元補貼短視頻創作者。一年過去,短視頻已成為當下內容創業最強風口。
  • 侗族姐妹花亮相嘉人盛典,今日頭條助力優質創作者扶貧公益
    根據2018今日頭條生機大會《三農分論壇:耕耘未來》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三農類資訊評論數6400萬條,分享數2000萬條;300位三農創作者開通頭條小店,月成交總額超1000萬元,粉絲訂單佔75%。最新的案例是來自湖南益陽的「侗族姐妹花」,她們收購50餘戶村民的蜜橘,通過一條小視頻約售出5000斤蜜橘,幫助鄉親們解決了「貨找不到人」的難題。
  • 今日頭條創作者三一博士:做科普應該回歸知識本身,但也別介意談錢
    「基建巔峰之作引漢濟渭工程到底是什麼?」「移民火星,建築該用什麼材料?」……對於日常生活離基建工程、機械製造等領域較為遙遠的很多人來說,打開三一博士在今日頭條上的主頁,無異於打開一本小「百科全書」。火神山醫院為什麼10天就能建成?虎門大橋為啥會「無故」振動?在這裡你都能找到答案。
  • 我們採訪了4位不同領域的今日頭條創作者...
    今日頭條創作者 管清友  在他的哲學裡,投資的理念、邏輯和策略,就是修行;搞清定位的過程,也是活得通透的過程。  在財經領域,比起想掙快錢、跟風投資,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思維方式,以便於知道自己要什麼,才是更高境界的通透。  年輕人的妥協,能換來「通透」嗎?
  • 近10種變現方式向所有創作者開放申請,今日頭條變現體系全面公布
    11月25日,以「賦真知以價值」為主題的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內容變現分論壇在京舉行,論壇圍繞內容創作與價值實現展開了探討,且展示了這一年今日頭條助創作者變現所取得的成果。同時,連接客戶與創作者達成合作的巨量星圖平臺以營銷為牽引,助力創作者多元變現。
  • 今日頭條助力專業創作者「出圈」之路,打造MCN新生態
    、「專業內容帶給用戶的價值體驗」及「接下來頭條助力MCN發展的三大舉措」等,吸引了眾多參會者的關注。頭條MCN態勢一路向好持續探尋發展破局之道隨著內容行業的同質化現象日漸凸顯,探尋破局之道已經成為整個行業當前發展的首要課題。
  • 今日頭條再推電商!頭條小店開放申請 助力創作者內容變現
    作者|劉荻青 編輯|安心 5月22日,頭條號官方微信發文稱,為幫助創作者變現,頭條小店現面向全體創作者開放申請。即日起,所有今日頭條創作者均可申請開通頭條小店,通過內容變現增加收入。
  • 今日頭條發布自媒體報告激勵創作者!
    以微信公眾號為例,截至2020年初,創作者數量已超過2000萬。而近年來一直備受關注的銀髮和下沉市場,創作者的數量也在穩步增長,並湧現出一批優質的頭部創作者。 在頭條號粉絲積累超1021萬的@張召忠 今年68歲,退休後才開始做新媒體,卻收穫眾多年輕用戶。
  • 今日頭條副總編輯徐一龍:除了推薦和搜索,頭條還有熱點分發
    徐一龍表示,目前頭條上除了聚焦當下熱門資訊的「頭條熱榜」和聚焦本地熱門資訊的「本地熱榜」,還在籌備個性化的「興趣熱榜」,可以更好滿足用戶對科技、財經、體育等垂直領域內容的關注。他透露,「興趣熱榜」將在近期上線。以下為徐一龍演講全文。
  • 金八傳媒榮獲新浪「2018財經頭條最佳傳播財經新媒體」
    2019年,八妹將繼續保持專業性,追求高品質,輸出積極的價值觀,為泛財經領域讀者提供更有價值的內容和資訊。&財經頭條舉辦的「大浪淘金—新浪財經新媒體趨勢大會」,於2019年1月8日,在北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成功舉辦。
  • 既有明星閃耀也有平凡人生,今日頭條如何躍進「娛樂圈」?
    娛樂產業中每一個人的成功必然離不開粉絲的支持,強調互動性的今日頭條自然也少不了粉絲打榜這樣的互動環節。今年今日頭條在端內策劃的粉絲打榜活動分為4個賽道,分別是年度最受關注男明星、年度最受關注女明星、年度新勢力男明星、年度新勢力女明星,每個賽道都將選出10位明星,總共40位。而4個賽道的總冠軍都將獲得今日頭條開屏以及納斯達克線下大屏1周的曝光支持,並獲得頭條盛典現場授予的榮譽。
  • 「局座」張召忠退休後入駐頭條,「評書」式軍事科普,引1200萬人關注
    張召忠、杜文龍、房兵、宋忠平的解說讓人印象深刻,如今,這四位在軍事科普領域各領風騷,在嘈雜的網絡世界開闢出一塊新派的軍事科普陣地。  局座張召忠:大家都怕他預測  張召忠作為一個幽默的軍事評論員,說了很多跑火車的玩笑,網上說他是「人形自走因果律武器」,是「戰忽局」的局座。
  • 今日頭條的增量在哪裡?
    今年頭條生機大會,沒有發布希麼大的戰略和產品,朱文佳只是說要練好基本功:「無非是內容做得更好一點,推薦做得更準一點,創作者服務做得更到位一點。」 大會的主題是「致敬真知灼見」,代表著頭條內容生態進入了專業、聚焦的階段。內容層面,新聞資訊和泛知識是基本盤,頭條發現新的增量是專業作者,為此成立了今日頭條奇點工作室幫助1000位作者更好創作視頻內容。
  • 今日頭條創作者Mr苟勝:從西安航空學院講師到知識「網紅」,他靠...
    無意上傳微課視頻引發關注從一名高校教師到今日頭條的科普創作者,32歲的梁毅辰經歷了一條「曲折」的道路,更像是一場「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巧合。他評價,今日頭條在保護扶持創作者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生態。「無論是前期的培訓體系,合作過程中的專業支撐、還是後期對作者權益的保障,都非常完整。」事實上,這一點正是今日頭條當下及接下來重點發展的方向。11月25日剛剛落下帷幕的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上,一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健康、財經、科學、教育等多個專業垂直領域內容,在今日頭條大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