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孤獨是一種心理現象,是內心自成世界的一種獨處,是一種完整的狀態。內心孤獨的人都是思想者,他們的思想自由自在,隨時飄忽到所關注的事情上。
心理學表明,人類是群居動物,對於群體產生很強烈的依賴性。
如若一個人落單了,他會感到很沒有安全感,心理的依賴沒有得到滿足,這種感受就是孤獨的體現。
電影《孤獨》就講述了生活在精神病院裡,患有心理疾病的兒童們的生活。
他們終日被抑鬱、自閉、狂躁等各種精神疾病所折磨著,他們被高高的鐵絲網封閉在圍牆內,當他們病發的時候會不停地用頭撞牆,即使牆上鋪著厚厚的海綿,沒有多麼重的聲響,但是那種感受還是會令人感到無法忍受。
其實影片想要告訴我們真正令人無法接受的是孤獨感。
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Krishnamurti)認為:
人們讀書、娛樂、交友、戀愛、結婚、宗教、信仰、工作、活動、興趣、愛好、權力與金錢欲望都是為了將自己的心分散開來,讓自己有事可做,不至於有時間感到孤獨。
怕自己無事可幹而感覺到孤獨,怕由孤獨感引發莫名的焦慮、恐慌與不安。
我們為什麼如此害怕孤獨呢?
因為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好似動物要分群居和獨居一樣,群居動物會害怕孤獨,獨居動物喜歡孤獨。
例如猴群中的猴子們害怕被趕出群體,甘願屈辱受辱,當猴王老了,新的猴王取代它後,對老猴王最嚴厲的懲罰就是群起而攻之將它趕出族群。
當它離開族群的時候,其實離死亡也就不遠了,因為孤獨對於它們來說是種莫大的痛苦。
人類也是這樣,追求社會認同,放棄個性,這些都是我們天生的屬性所決定的。
早在五十年前,有兩位探險家做過一個關於孤獨的實驗,他們在與世隔絕的黑暗洞穴中分別生活了88天和126天。
當實驗結束他們走出洞穴的時候,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徹底失去時間意識,睡眠周期延長到了三十小時,精神狀態也十分不穩定。
造成這一系列的原因是孤獨。
試想一下,在一個黑暗的地方獨自一人生活高達三四個月,不能與人交流也沒有陽光,如果只是幾天也許還能忍受,但是幾個月的時間,這就是一件令人抓狂的事情。
出來後的他們很可能會患上關於孤獨的心理問題,也不利於心理健康發展。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指出,一個人沒有朋友就好比吸菸一樣有害。據研究發現孤獨與一種凝血蛋白水平的高低存在關聯,這種蛋白有造成心臟病和中風的可能性。
孤獨帶來的副作用非常大,遠遠不止心理上的不良效應,孤獨能夠改變大腦的生理過程,從而徹底摧毀一個人。
即使是很孤傲的人,崇尚於與眾不同,喜歡獨處,這樣的人也無法接受真正意義上的孤獨。可見,孤獨是多麼的可怕。
我們害怕的孤獨,其實是害怕獨處的感受。
由於群體社會的影響,獨處的心理狀態會受到影響,導致一系列的焦慮、惶恐、不安等等,這樣的趨勢是不利於心理健康發展的,而且會愈來愈糟糕。
所以人們很害怕孤獨,害怕孤獨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孤獨帶來的並不都是不良效果,科學家們提出過一個理論,個體大腦中的孤獨感正好是人類進化的動力。
孤獨帶來的心理和生理的折磨,驅使著我們去尋找同伴,追求社會同化,形成社會群體。這種行為使人類產生了團結友愛、分工協作的社會結構。
這種社會結構並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孤獨感的威脅下形成的,正是孤獨感奠定了人類在物種進化上的地位。
孤獨感是無法戰勝的,最好的方式是感知其存在,並願意接受,與其共存。
就像《孤島餘生》中湯姆·漢克斯那樣的人,一個人被迫流落在孤島上,那種孤獨的恐懼感無路可逃,當他選擇接納孤獨感時,他變得無所不能。
孤獨是一種存在,不要去逃避,而是選擇接受它。
孤獨有時候也很美麗,如果不能擺脫它,那就用心去體會孤獨帶來的好處,這樣就不會再害怕孤獨了。
- The End -
作者 | 翩鴻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