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們都在焦慮些什麼呢?
這世上,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點自己的焦慮,總總不同的焦慮構成了不同煩惱的來源。
那人們到底都在焦慮些什麼,焦慮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呢?
一對空巢的老年夫妻,除了焦慮於彼此的身體素質外,還要分出心來焦慮於在異地工作的兒女,為他們擔驚受怕,一方面害怕兒女生活不如意,另一方面害怕自己身體不好,害怕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成為兒女的負擔……
一個大學教師焦慮於高中生的女兒學習壓力過大,導致掉頭髮嚴重,而她又無力處理女兒的焦慮——女兒的焦慮正是她多年來的價值觀傳遞造成的結果:她認為當下的世界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人若不優秀、不想方設法把別人踩在腳底下就會受欺負、就會無法爭奪到更好的資源、就無法過上相對較好的生活……她深陷對女兒身心健康的焦慮中,同時又深陷女兒將來可能無法優秀的焦慮中……
另一對父母焦慮於兒子近期的離家出走,長期以來,兒子不與父親對話,對愛控制的母親也懷有非常多的憤怒,他寧願住到同學家裡,也不願意回家,因為他在家中感受不到尊嚴、獨立和自由……
一位中考生焦慮於自己當下的成績,擔憂自己無法考上好的高中,也覺得自己非常無能,為什麼總是考不到好一點的成績?似乎一直以來的無價值感像浪潮一樣衝擊過來,即使父母一直在替她寬心也沒有用。
還有,戀人擔心因自己不夠出色而失去所愛的焦慮、打工族擔心公司裁員失去工作的焦慮……林林總總的焦慮背後,有著的是同樣的根源:不安全感引發的恐懼在作怪。
通常,人們希望自己能對周圍的一切進行掌控,希望享有一切順心如意的生活:父母愛自己、孩子能聽自己的話好好長大、工作不但輕鬆而且福利不薄、工作環境好了還想要同事們都很友善……最基本的是:自己生活得非常安全,衣食無憂、前途無憂、世界一片光明……
這是人對於現實生活的理想投射。可惜,地球並不是天堂,人們並不能生活得事事如意,當事情不能如己所願、如己所料的時候,人們就會感到安全感缺失,恐懼和焦慮頓時油然而生……
2、 焦慮背後的秘密
仔細分析,不難得知,焦慮的背後是恐懼心理作怪:我們害怕失去已有的一切,包括我們已然擁有的物質、情感、人際關係、穩定的生活狀態……失去這些,似乎會使人感覺到一種無法「活下去」的壓力和對不熟悉的未知世界的無盡想像、無盡恐懼……
這恐怕多少和我們曾經經歷過的一些生命體驗相關:那些生命中曾經的重大失落讓人害怕磨難,害怕意外,害怕分離,害怕無法生存……而恐懼的背後有一個內在語言這樣詮釋著自我:我沒有能力應對困難和變化,或者,我無法承受失落和創傷,再不然就是:我不信任我能安全度過任何的生命危機、我無法接受並冷靜面對變化和無常……
而這樣的內在語言,其實是緣於我們頭腦中對於事物表面印象的固化,大多數人會對事物有個片面的「好」與「壞」的判斷,比如我們會認為升職是榮耀、丟了工作是恥辱;孩子成績好是優秀、成績差是學渣;有固定工作是安全的,沒有固定工作是漂泊的;結婚是好事,離婚是壞事……
種種刻板的固化的教條的世界觀充斥了我們的頭腦,導致我們本能地歡迎一些事,拒絕另一些事,但事實上呢,在人生劇本的演繹中,並沒有一定的金科玉律,也並沒有固定的一定的好壞,我們對人生往往缺乏整體觀系統觀,而只是著眼於非常碎片化片段化的浮光掠影。
3、 過度固定刻板的觀念是焦慮的根源
《列子》中有一個故事,講到春秋戰國時宋國有一戶非常講仁義的人家,家裡三代都是堅持不懈地行仁義之舉。
有一次,家裡的黑牛忽然生了小白牛出來,這家的主人感到很奇怪,就去問孔子,孔子說這是吉祥的,讓他不用擔憂。結果,一年不到,他的眼睛無緣無故瞎了。不久,黑牛又生了小白牛,他便叫兒子去問孔子這事的原因,兒子說:「前次問過了,孔子說吉祥,而你卻失明了,還要去問他嗎?」
他父親答道:「聖人說的話可能先是相反的,後來才能得到驗證,這件事還不知會怎樣,再去問一問吧。」他的兒子只好又去問孔子,孔子還是認為這事「吉祥」,教其子去祭天。兒子回家覆命,父親說:「照孔子所說的去做吧。」結果,再過了一年,這家兒子的眼睛也無故瞎了。
不久楚國來攻打宋國,把整個城圍了起來,城裡的民眾斷了糧食,發生了人吃人的慘劇,而當時,要求所有的男人都要去服兵役作戰,死傷的兵非常之多,但這家人因為父子都是瞎子,便被免於服役,未上戰場。
這個故事便告訴人們,有的時候,什麼是吉祥如意、什麼是好事、壞事,並沒有一律、一定的概念,眼睛瞎了,短時間內看是件壞事,但長遠看來,卻給人生免於了更大的災難。由於我們無法預見未來,對於好事壞事的定義難免顯得有些短視而眼光短淺。
其實,有的人升職之後不幾年就被查出了貪汙,因為他有了更大的職權,有了貪的可能;有人丟了工作感到很悲哀,但是不幾年他創辦了自己的公司,事業發展良好;有的孩子成績很優秀,但是上大學後自殺了,有的調皮搗蛋的成績差的孩子反而在成人之後有了良好的建樹,令從前的老師同學刮目相看……
最勵志的是那些沒手沒腳的殘疾人,本來按大家的邏輯,這樣的人應該一生艱難,但無手無腳的尼克 胡哲卻活出了自己的風採,甚至影響了無數肢體健全的人去積極生活……
因此,若是稍稍具有一點理性,我們就該知道:所謂我們以為的一些看來堅固的觀點,比如所謂「弱肉強食」,並非是這個世界結結實實的存在,不然像尼克 胡哲那樣的無手無腳人,哪裡能有所謂的生存權!可是他不但連年演講鼓舞他人,而且娶了妻子,生了孩子,他的自信光輝閃耀,照亮了無數有手有腳人的內心世界。
還有的人有非常固定的「優秀」觀,認為某一種人是可以稱之為優秀的,但卻沒有看到人的生存樣態、人的品質是多樣化的,而不像有些人把優秀這個詞固定為某種刻板的概念,好像對於學生來說,好成績才是優秀;對於成人來說,有錢、有事業才算優秀,但事實上,世界不是如此單一的,人們生存的方式方法千姿百態,人生道路的呈現也是千姿百態……
所以,但凡我們多費一點腦子,多觀察一下這個世界和他人的生活,就知道,我們腦中那固定的、單一的概念是我們焦慮的根本來源,如果我們不是擁有那麼多非常固定的觀念,我們怎會如此焦慮!如果我們能夠靈活接受變化無常的人生,時時處處培養自己形成開闊的、廣大的世界觀,也許我們的煩惱和焦慮都會相應減少許多。
四、打破焦慮的首要是消除比較心理和罪惡感
當我們有了許多的標準和定義來衡量及看待自己和他人之時,我們的恐懼與焦慮也就無處不在了。
人之所以怕窮,不但是因為覺得「窮」不安全,更重要的是,人人都有一個「窮是丟臉的」這樣的觀念,即人一旦在某事上加上一種罪惡感,那件事就會尤其變得難以忍受。
從前,一些高潔的君子仕大夫,就不以「窮」為恥,因此許多仕君子遭貶或卸官以後,都面臨著生活的困窘,但他們並不以窮為恥,反而品味清貧,感受清貧,歌頌清貧。
現代人的流行世界觀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不但一些人會有「我窮我有罪」的信條,甚至大多數人還可能會有「我不優秀我有罪」、我做不好事我有罪……
總而言之,在現代人類狹窄的世界觀裡,許多罪惡感根本是自找的:被人比下去丟臉有罪,別人瞧不起自己也是自己的罪……人人都害怕自己沒有價值感和存在感,要拼命尋找東西填補和證明自己,但事實上,人如何看待自己,遠比別人如何看待他更為重要;事實上,當一個人容許自己有那麼一點不優秀、不上進、不富裕時,反而他會是更加身心健全的、甚至是更有動力積極生活的那一類人。
人人在人生旅途中都可能會面臨表面上的困境,更有意義的是,我們面對和處理困境時的方式和心態。當明白到這一點後,也許人們的焦慮感會大大減輕,不安全感其實沒有我們所想像的那麼不安全,我們所焦慮的東西也常常是空花水月般的虛幻。
沒有了罪疚感的負擔,沒有了過度教條化的觀念,沒有了處處與人攀比的心理,人還有什麼可焦慮的呢?又有什麼可不安全的呢?
即使處在監獄那樣的環境中,也有人能發揮出人本來的能動性,將自己的處境演繹成一出自我磨鍊的絕佳競技場。
朱自清身患嚴重的胃潰瘍,仍拒絕美國救濟糧,終致胃穿孔亡故——在有氣節的人身上,這世上就沒有什麼所謂的「不安全」,哪怕自己死去,也守住了自己要守並該守的東西,而信念的力量可戰勝一切所謂的不安全感,可讓心百鍊成鋼,臨危不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