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覺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須感到不安。--周國平」
不知道上面這段話,是否對不愛交際的你有所觸動呢?周國平的這段話,算是說出了許多人的心聲,對於他能夠如此大方地承認自己的不合群和喜歡獨處,我覺得是很難能可貴的。
你,害怕孤獨嗎?
在這個世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善言辭,不喜歡參加任何大型聚會,對於當眾講話更是害怕,朋友很少,只希望每天能夠宅在家裡,一個人做著喜歡的事:看書、看電影、逗貓。
這樣的人,應該是經常感到孤獨的,因為總是看見別人三三兩兩、熱鬧非凡,而自己是如此孤單,仿佛來自另一個世界。
別人也經常會問他:「你怎麼老是一個人?」,他也只能回以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但還是不願意加入到那一場場盛大的宴會中去。
被迫孤獨與主動孤獨
有的人是被迫孤獨,並且害怕孤獨。
當盛大的喧囂轟然散去,留下的是與自己相處的時間,這樣的人,一旦陷於獨處的境地,就會覺得特別難受,拼命尋求與外界的聯繫,和朋友打電話聊天,或者是打開抖音不斷地刷視頻,因為只有喧鬧才能緩解他們的寂寞。
我有個朋友,她不喜歡安靜,無論是在做什麼,總喜歡有聲音來陪伴,下班後大多是在刷抖音,她跟我說她一個人在家時,總喜歡打開電視,但是又不看,只是覺得電視裡有聲音就顯得沒那麼孤單,看書也總是看一分鐘就受不了,以至於買來的書都落滿了灰。
另一種人則屬於主動孤獨,他們以獨處為享受,不喜歡交際,比如周國平就是這樣。
在他的散文集《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中,我看到的是他獨處的恬靜與享受:「我從我的真朋友和假朋友那裡抽身出來,回到了我自己,只有我自己。」
要做到認識自己,有的人需要的是沸騰的交往,有的人則需要寧靜的獨處。
其實,孤獨並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蔣勳曾經談過孤獨與寂寞的差別:「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
有很多人因為害怕自己不合群、害怕孤獨,於是拼命融進自己不喜歡的圈子,結果每次自己都精疲力盡,但除了表面的和諧,其他的一無所獲。
你不必勉強自己變得合群
記得大一的時候,我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內向的性格,強迫自己變得活潑開朗,瘋狂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和部門聚會,可那段時間真的特別累,雖然表面上特別開心,和朋友說起來也是眉飛色舞,但實際上早已厭倦這樣的社交,也沒有感覺到真正的快樂。
直到那天恰巧無聊,就去圖書館看書,記得是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沒想到一看就是一上午,我沉浸在書中的神奇世界,聽著圖書館沙沙的寫字聲和風吹落葉般的翻書聲,覺得特別安心,心裡想要是一輩子這樣就好了。
自那之後,我便不再那麼熱衷於各種交際了,而是把精力放在了讀書上,即便身邊沒有那麼多朋友,只是一個人讀書,但對明天很期待,想著下一本書自己會看見怎樣的世界,明白了這才是適合自己的生活。
獨處其實沒那麼可怕
「獨處的確是一個檢驗,用它可以測出一個人靈魂的深度,測出一個人對自己真正的感覺,他是否厭煩自己。對於每個人來說,不厭煩自己是一個起碼要求。」
周國平的這段話說得很有道理,一個不能忍受絲毫孤獨的人,是很難沉下心來做事的。
在大學裡,我們總會看到考研者多是孤軍奮戰,一個人默默地背書、做題、記單詞,但眼中閃耀著充滿希望的光芒,比起高考那麼多人陪你,考研是孤獨的,很多忍受不了孤獨的人選擇了不戰而逃,在本應該奮鬥的日子安逸享樂,人到中年後又過著心有不甘的生活。
很多經典名著也是作者在獨處的時候寫出的。比如梭羅的《瓦爾登湖》就是他獨居在湖邊的小木屋時寫的,書中的文字那樣恬靜淡然,乾淨閒適,讓人如痴如醉,同時又富有哲理,梭羅不會畏懼孤獨,而是把孤獨時的思考當作作品的土壤,體現了獨處時那種從容不迫又一直存在的生產力。
所以,當你覺得自己不宜交際,陷入孤獨時,不要過度恐慌,也不要相信旁人說的你這樣下去會沒有未來,世上有很多內向的成功者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每個人汲取能量的方式不一樣,有人是向外汲取,有人是向內汲取,我們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然後慢慢努力,總有成功的那一天。
(圖片源於網絡,侵權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