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作序推薦《孤獨》:親密關係不是幸福的唯一要素

2020-12-14 鳳凰網讀書


【基本信息】

書名:《孤獨:回歸自我》

作者:【英】安東尼·斯託爾

定價:45.00元

頁數:288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6月

【內容簡介】

大哲學家康德說,我是孤獨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叔本華說,我們承受所有不幸,皆因無法忍受獨處;精神病學家安東尼·斯託爾說,唯有在孤獨中,我們才能深入內在的心靈花園,體驗到那種忘形的一體感。

在《孤獨:回歸自我》這部洋溢著迷人哲思和詩性光輝的革命性著作中,安東尼·斯託爾對弗洛伊德、克萊因、溫尼科特、科胡特等人的精神分析學說進行了系統梳理,矯正了其過於注重親密關係的弊病,並以無比的深情和悲憫剖析了牛頓、貝多芬、維根斯坦、卡夫卡等天才的心理作為佐證:個人所能感受到的最深刻、最治癒的心理體驗都發生於內部。因此,獨處的能力可以說是成熟的標誌,它不但可以激發個體的創造力和想像力,還能夠引導他們完成內在的整合和精神的升華。

誠如周國平在本書的推薦序中所說,我們並非只是為愛而生,親密關係也不是我們獲得價值和幸福的唯一要素,如果沒有過在孤獨中與存在合一的感受,精神世界未免狹隘。總之,我們不能一頭扎在外部世界和人際關係裡,放棄享受美好的孤獨。

【作者簡介】

安東尼·斯託爾(AnthonyStorr),英國首屈一指的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和作家;牛津大學研究員;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皇家精神科醫學院和皇家文學學會的資深會員。

斯託爾的研究領域涉及從性慾錯亂症到人類的侵略性、從人類對於孤獨的需求到創造的衝動等諸多方面。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理論,同時深受榮格影響,但他沒有墨守成規,而是堅決拒絕職業中的教條主義,對已有的精神疾病劃分極不贊同。他專注於分析人類的負面情緒,以富有創造力的理念治療相關疾病。

斯託爾的著作有:《榮格》《弗洛伊德》《邱吉爾的黑狗》《人格的完整性》《人類的破壞性》《創作的原動力》《音樂與心靈》《精神治療的藝術》《泥足》。

【周國平推薦序】

孤獨的價值

我很有興味地讀完了英國醫生安東尼·斯託爾所著的《孤獨》一書。在我的概念中,孤獨是一種具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境遇和體驗,為哲學家、詩人所樂於探究或描述。我曾擔心,一個醫生研究孤獨,會不會有職業偏見,把它僅僅視為一種病態呢?令我滿意的是,作者是一位有著相當人文修養的精神科醫生,善於把開闊的人文視野和精到的專業眼光結合起來,因此不但沒有抹殺,反而更有說服力地揭示了孤獨在人生中的價值,其中也包括它的心理治療作用。

事實上,精神科醫學的傳統的確是把孤獨僅僅視為一種病態的。按照這一傳統的見解,親密的人際關係是精神健全的最重要標誌,是人生意義和幸福的主要甚至唯一源泉。反之,一個成人倘若缺乏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的能力,便表明他的精神成熟進程受阻,亦即存在著某種心理疾患,需要加以治療。斯託爾寫這本書的主旨正是要反對這種偏頗性,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為孤獨"正名"。他在肯定人際關係的價值的同時,著重論證了孤獨也是人生意義的重要源泉,對於具有創造天賦的人來說,甚至是決定性的源泉。

其實,對孤獨的貶損並不限於今天的精神科醫學領域。早在《伊利亞特》中,荷馬已經把無家無邦的人斥為自然的棄物。亞里斯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中據以發揮,斷言人是最合群的動物,接著說出了一句名言:"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這話本身說得很漂亮,但他的用意是在前半句,拉扯開來大做文章,壓根兒不再提後半句。後來培根引用這話時,乾脆說只有前半句是真理,後半句純屬邪說。既然連某些大哲學家也對孤獨抱有成見,我就很願意結合著讀斯託爾這本書的心得,來說一說我對孤獨的價值的認識。

交往和獨處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兩種方式,對於每個人來說,這兩種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罷了。由於性格的差異,有的人更愛交往,有的人更喜獨處。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為重要的一種能力。反過來說,不擅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

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人之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所謂整合,就是把新的經驗放到內在記憶中的某個恰當位置上。唯有經過這一整合的過程,外來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為一個既獨立又生長著的系統。所以,有無獨處的能力,關係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而這又會進而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係。斯託爾引用溫尼科特的見解指出,那種缺乏獨處能力的人只具有"虛假的自我",因此只是順從,而不是體驗外部世界,世界對於他僅是某種必須適應的對象,而不是可以滿足他的主觀性的場所,這樣的人生當然就沒有意義。

事實上,無論活得多麼熱鬧,每個人都必定有最低限度的獨處時間,那便是睡眠。不管你與誰同睡,你都只能獨自進入你的夢鄉。同床異夢是一切人的命運,同時卻也是大自然的恩典,在心理上有其必要性。據有的心理學家推測,夢具有與獨處相似的整合功能,而不能正常做夢則可能造成某些精神疾患。另一個例子是居喪。對喪親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他人的同情和勸慰,而是在獨處中順變。正像斯託爾所指出的:"這種順變的過程非常私密,因為事關喪親者與死者之間的親密關係,這種關係別人沒有分享過,也不能分享。"居喪的本質是面對亡靈時"一個人內心孤獨的深處所發生的某件事"。如果人為地壓抑這個哀傷過程,則也會導致心理疾病。

關於孤獨對於心理健康的價值,書中還有一些有趣的談論。例如,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是動物的本能,"不反應的能力"則是智慧的要素。又例如,"感覺過剩"的禍害並不亞於"感覺剝奪"。總之,我們不能一頭扎在外部世界和人際關係裡,而放棄了對內在世界的整合。斯託爾的結論是:內在的心理經驗是最奧妙、最有療效的。榮格後期專門治療中年病人,他發現,他的大多數病人都很能適應社會,且有傑出的成就,"中年危機"的原因就在於缺少內心的整合,通俗地說,也就是缺乏個性,因而仍然不免感覺人生的空虛。他試圖通過一種所謂"個性化過程"的方案加以治療,使這些病人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我懷疑這個方案是否當真有效,因為我不相信一個人能夠通過心理治療而獲得他本來所沒有的個性。不過,有一點倒是可以確定的,即個性以及基本的孤獨體驗乃是人生意義問題之思考的前提。

人類精神創造的歷史表明,孤獨更重要的價值在於孕育、喚醒和激發了精神的創造力。我們難以斷定,這一點是否對所有的人都適用,抑或僅僅適用於那些有創造天賦的人。我們至少應該相信,凡正常人皆有創造力的潛質,區別僅在量的大小而已。

一般而論,人的天性是不願忍受長期的孤獨的,長期的孤獨往往是被迫的。然而,正是在被迫的孤獨中,有的人的創造力意外地得到了發展的機會。一種情形是牢獄之災,文化史上的許多傳世名作就誕生在牢獄裡。例如,波伊提烏斯的《哲學的慰藉》、莫爾的《紓解憂愁之對話》、雷利的《世界史》,都是作者在被處死刑之前的囚禁期內寫作的。班揚的《天路歷程》、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記》也是在牢獄裡醞釀的。另一種情形是疾病。斯託爾舉了耳聾造成的孤獨的例子,這種孤獨反而激發了貝多芬、戈雅的藝術想像力。在疾病促進創作方面,我們可以續上一個包括尼採、普魯斯特在內的長長的名單。太史公所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等等,也涉及了牢獄和疾病之災與創作的關係,雖然他更多地著眼於苦難中的發憤。強制的孤獨不只是造成了一種必要,迫使人把被壓抑的精力投於創作,而且我相信,由於牢獄或疾病把人同紛繁的世俗生活拉開了距離,人是會因此獲得看世界和人生的一種新的眼光的,而這正是孕育出大作品的重要條件。

不過,對於大多數天才來說,他們之陷於孤獨不是因為外在的強制,而是由於自身的氣質。大體說來,藝術的天才,例如作者所舉的卡夫卡、吉卜林,多是憂鬱型氣質,而孤獨中的寫作則是一種自我治療的方式。如同一位作家所說:"我寫憂鬱,是為了使自己無暇憂鬱。"只是,一開始作為一種補償的寫作,後來便獲得了獨立的價值,成了他們樂在其中的生活方式。創作過程無疑能夠抵禦憂鬱,所以,據精神科醫生們說,只有那些創作力衰竭的作家才會找他們去治病。但是,據我所知,這時候的憂鬱往往是不治的,這類作家的結局不是潦倒便是自殺。另一類是思想的天才,例如作者所舉的牛頓、康德、維根斯坦,則相當自覺地選擇了孤獨,以便保護自己的內在世界,可以不受他人幹擾地專注於意義和秩序的尋求。這種專注和氣功狀態有類似之處,所以,包括這三人在內的許多哲學家都長壽,也許不是偶然的。

讓我回到前面所引的亞里斯多德的名言。一方面,孤獨的精神創造者的確是野獸,也就是說,他們在社會交往的領域明顯地低於一般人的水平,不但相當無能,甚至有著難以克服的精神障礙。在社交場合,他們往往笨拙而且不安。有趣的是,人們觀察到,他們倒比較容易與小孩或者動物相處,那時候他們會感到輕鬆自在。另一方面,他們卻同時又是神靈,也就是說,他們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超出和不很需要通常的人際交往了,對於他們來說,創造而不是親密的依戀關係成了生活意義的主要源泉。所以,還是尼採說得貼切,他在引用了"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一語之後指出,亞里斯多德"忽略了第三種情形:必須同時是二者--哲學家……"

孤獨之為人生的重要體驗,不僅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而且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的靈魂才能與上帝、與神秘、與宇宙的無限之謎相遇。正如託爾斯泰所說,在交往中,人面對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獨處時,人面對的是整體和萬物之源。這種面對整體和萬物之源的體驗,便是一種廣義的宗教體驗。

在世界三大宗教的創立過程中,孤獨的經驗都起了關鍵作用。釋迦牟尼的成佛,不但是在出家以後,而且是在離開林中的那些苦行者以後,他是獨自在雅那河畔的菩提樹下連日冥思,而後豁然徹悟的。耶穌也是在曠野度過了四十天,然後才向人宣示救世的消息。穆罕默德在每年的齋月期間,都要到希拉山的洞窟裡隱居。

我相信這些宗教領袖決非故弄玄虛。斯託爾所舉的例子表明,在自願的或被迫的長久獨居中,一些普通人同樣會產生一種與宇宙融合的"忘形的一體感",一種"與存在本身交談"的體驗。而且,曾經有過這種體驗的人都表示,那些時刻是一生中最美妙的,對於他們的生活觀念發生著永久的影響。一個人未必因此就要歸依某一宗教,其實今日的許多教徒並沒有真正的宗教體驗,一個確鑿的證據是,他們不是在孤獨中,而必須是在寺廟和教堂裡,在一種實質上是公眾場合的儀式中,方能領會一點宗教的感覺。然而,這種所謂的宗教感,與始祖們在孤獨中感悟的境界已經風馬牛不相及了。

真正的宗教體驗把人超拔出俗世瑣事,倘若一個人一生中從來沒有過類似的體驗,他的精神視野就未免狹隘。尤其是對於一個思想家來說,這肯定是一種精神上的缺陷。一個恰當的例子是弗洛伊德。在與他的通信中,羅曼·羅蘭指出:宗教感情的真正來源是"對永恆的一種感知,一種如同海洋一般浩瀚無垠的情感"。弗洛伊德承認他毫無此種體驗,而按照他的解釋,所謂與世界合為一體的感覺僅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自欺,猶如嬰兒在母懷中尋求安全感一樣,屬於精神退化現象。這位目光銳利的醫生總是習慣於把一切精神現象還原成心理現象,所以,他誠然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師,卻終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思想家。

在斯託爾的書中,孤獨的最後一種價值好像是留給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的。他寫道:"雖然疾病和傷殘使老年人在肉體上必須依賴他人,但是感情上的依賴卻逐漸減少。老年人對人際關係經常不大感興趣,較喜歡獨處,而且漸漸地較專注於自己的內心。"作者顯然是讚賞這一變化的,因為它有助於老年人擺脫對人世的依戀,為死亡做好準備。

中國的讀者也許會提出異議。我們目睹的事實是,今天中國的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喜歡集體活動,他們聚在一起扭秧歌、跳交誼舞,活得十分熱鬧,成為中國街頭一大景觀。然而,凡是到過歐美的人都知道,斯託爾的描述至少對於西方人是準確的,那裡的老年人都很安靜,絕無扎堆喧鬧的癖好。他們或老夫老妻做伴;或單獨一人,坐在公園裡曬太陽;或者作為旅遊者去看某處的自然風光。當然,我們不必在中西養老方式之間進行褒貶。老年人害怕孤獨或許是情有可原的,孤獨使他們清醒地面對死亡的前景,而熱鬧則可使他們獲得暫時的忘卻和逃避。問題在於,死亡終究不可逃避,而有尊嚴地正視死亡是人生最後的一項光榮。所以,我個人比較欣賞西方人那種平靜度過晚年的方式。

對於精神創造者來說,如果他們能夠活到老年,老年的孤獨心境就不但有助於他們與死亡和解,而且會使他們的創作進入一個新的境界。斯託爾舉了貝多芬、李斯特、巴赫、勃拉姆斯等一系列作曲家的例子,證明他們的晚年作品都具有更加深入自己的精神領域、不太關心聽眾能否接受的特點。一般而言,天才晚年的作品是更空靈、更超脫、更形而上的,那時候他們的靈魂已經抵達天國的門口,人間的好惡和批評與他們無關了。歌德從三十八歲開始創作《浮士德》,直到臨死前夕即他八十二歲時才完成,應該不是偶然的。

相關焦點

  • 周國平自述: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幸福 是充實(圖)
    國內著名的尼採哲學研究專家,出版各類著作二十餘種,其中《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人與永恆》、《愛與孤獨》等在讀者中產生較大影響。  ■人物印象  周國平最近最出名的是他和崔健合作的書《自由風格》。採訪前上網查資料,看到了周國平一篇題為《不再親信媒體》的文章,原因是某次不愉快的被採訪經歷,文中他說以後不會輕易接受媒體的採訪。
  • 華為閱讀領讀人周國平:幸福是一種能力
    11月22日,作為華為DigiX數字生活節的重要內容,以「聆聽,生活的美好」為主題的華為閱讀·DigiX讀書會攜手著名學者、哲學家、作家周國平來到昆明分享閱讀、分享哲學,給昆明市民帶來了更美好的數字生活體驗。他認為:「幸福是一種能力,可以通過閱讀來獲取」。
  • 親密關係四要素:相互吸引,適度依賴,保持獨立,敢於磨合!
    而不難發現,相互吸引似乎有三個重要的要素:一為距離;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其他情況一致,距離更近的兩人,更容易互相吸引。但需要注意的是,吸引,並不代表親密關係建立的唯一前提。因為很多可以讓你被吸引的要素是可以偽裝的,一些不懷善意者,一些另有所圖者,可以輕鬆偽裝成你喜歡的樣子。這很容易理解。所以,決定親密關係能否建立的依據,還需看向對方的「更深處」,甚至看向對方的「最低處」。
  • 周國平:我天性不宜交際,但從不害怕孤獨
    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覺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須感到不安。--周國平」不知道上面這段話,是否對不愛交際的你有所觸動呢?
  • 周國平: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就是幸福的(圖)
    1月9日,著名學者、哲學家、作家周國平應浦發銀行邀請來到南昌,就「超越財富,尋找幸福」這一主題和大家分享幸福哲學。他說,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單純,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頓好,就是要積累靈魂的財富,注重內在生活。幸福本身是兩個充滿哲理的字眼,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剛開始人人都以為可以得到,但到了最後卻沒有一個人可以肯定自己已經得到。這點就連常年研究哲學的周國平也不例外。
  • 《親密關係》:親密愛人的幸福秘鑰
    那麼,我們真的不可能擁有一個親密愛人嗎?我們為什麼不能經營好一段親密關係呢?也許,你也曾求助過親戚朋友,甚至花重金請「高人」、「大師」指點,卻唯獨忘了從自身尋找答案。因為無論是親密愛人,還是朋友,同事,與這些人關係密切的,其實就是我們自己。
  • 愛情中的親密關係恐懼
    孤獨的最高級別通過心理學研究顯示,單身的群體中,總有一部分這樣的人,在外人眼裡感覺他們很享受單身生活,但實際情況是害怕進入一段親密關係中,也沒有辦法讓自己的內心打開,然而在戀愛中的人們,也有一部分人是壓抑著自己的真實情感,並且會疏遠對方、對親密關係感到焦慮,這些都親密恐懼的狀態。
  • 周國平: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結婚了?
    周國平:不是互相排斥的。因為我想,一個人如果他的內心是豐富的,情感是豐富的話,無論是孤獨也好還是在愛中也好,都是一種非常美好的享受。我覺得這是同一種情感的不同表現。如果說一個人沒有孤獨感的話,他不會渴望愛,因為感到孤獨了,他才渴望愛。他是想用愛來解除孤獨。但是,我想一個人為什麼會感到孤獨呢?
  • 《親密關係》: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有著深刻的影響
    1、維持關係的真正動機人的一生從起始開始,當然親密關係也是從家庭開始的。一個人從小的經歷是什麼樣的,從小的家庭環境什麼樣的,會絕大程度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所以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有著深刻的影響,這是不容忽視的。
  • 戀人之間,最親密的關係,不是秒回消息,而是……
    感情這個東西勉強不來,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再怎麼強求都沒用。戀人之間,最親密的關係,不是秒回消息,而是你沒有秒回我消息,我依舊堅定你是在意我的。最舒服,最自在的關係,就是你給足對方安全感,並且這種安全感,是經過長時間的信任和相處,才形成現在這樣的關係。在你的一生中,有沒有那麼一個人是讓你覺得安心的呢?他的存在,給你帶來了很多歡樂,也讓你感覺很舒心。
  • 周國平:愛是沒有理由的心疼
    他真正在乎的也不是被愛,而是佔有。愛心是與佔有欲正相反對的東西。愛本質上是一種給予,而愛的幸福就在這給予之中。一個缺少被愛的人是一個孤獨的人,一個沒有愛心的人則是一個冷漠的人。孤獨的人只要具有愛心,他仍會有孤獨中的幸福,如雪萊所說,當他的愛心在不理解他的人群中無可寄託時,便會投向花朵、小草、河流和天空,並因此而感受到心靈的愉悅。可是,倘若一個人沒有愛心,則無論他表面上的生活多麼熱鬧,幸福的源泉已經枯竭,他那顆冷漠的心是決不可能真正快樂的。
  • 慶兒讀書~《親密關係》01
    我以為的親密關係是很寬泛的。當讀完正念的奇蹟,我認識到親密關係,其實更多是身邊人的關係。書裡最親密的關係指的是你與你的伴侶之間的關係。書裡張德芬老師推薦序裡一個詞,心碎,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我想當我們開始追求親密關係時,那般美好的感覺是不能所替代的。
  • 《親密關係》:幸福的婚姻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自我渡劫
    「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尋找自我。」荷爾蒙飆升的青春期,我們便步入了對親密關係的好奇與探索之旅。我們開始與父母產生分歧,對異性更加關注,這一過程是我們在試圖建立一個新的親密關係。克裡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這本書中,把尋覓親密關係稱為尋找自我。
  • 周國平的人生思考:這3件事,越早知道對你越好
    終身成長詞典已上線1395/10000詞條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534天周國平說: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相遇,是一種奇蹟。在這茫茫的人海裡,我們為什麼遇見了這些人而不是那些人?這決定了我們在人世間的命運。
  • 晚婚不婚流行,親密關係缺失,為什麼我們不能擁有一個親密愛人?
    《親密關係》一書是加拿大國際演說家克裡斯多福·孟和他妻子在相處過程中的感悟與體驗,它以獨特的處理方法使很多人將這本書奉為夫妻關係處理的寶典。在書中講到,婚姻中的親密關係出現問題可以概括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浪漫階段、幻滅階段、內省階段以及啟示階段。
  • 人類圖|親密關係|浪漫愛情、婚姻和親密關係的區分「房鼎容原創」
    這些天受邀坐客一個兩性關係的論壇,這一期主要是關於離婚人士。大家眾說紛紜,呈現出婚姻及兩性關係的面面觀,我稍稍為大家做了梳理和區分、做個分享。兩性關係有一個核心的問題,大家常常沒有搞清楚,就是浪漫愛情不等於親密關係,也不等於婚姻。
  • 羅蘭《親密關係》讀書筆記
    這六者呈現出邏輯遞進的層次關係,層次越高則意味著兩人越緊密。然而,親密關係卻不一定必然包含這六種要素。 3.親密關係得以能夠建立的最大動因則是人類長期演化之後的歸屬需要。 影響親密關係的因素主要有:不同的社會文化規範;科技發展;性別比率;個人經歷等。
  • 親密關係一定需要浪漫嗎?需要!
    在思考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在親密關係裡,對「浪漫」渴求的背後,其實是她(他)覺得「你不愛她(他)」。親密關係是一件需要維護的東西,在這期間感情如果不去積累,就只能淪為消耗品,最終消失殆盡。而浪漫就是讓親密關係連接起來的過程,也就是緩解這段關係出現的倦怠、煩躁、失望和不滿等情緒的存在,簡單來說,就是類似「情感粘合劑」吧。
  • 婚姻中的親密關係:自我成長的修煉場
    日常生活中,婚姻關係的種種景象同樣吸引大眾的眼球。一方面,海誓山盟、甜蜜美滿的橋段每天都在上演;另一方面,雞飛狗跳、一地雞毛的離婚鬧劇也真實存在。「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後的「終身廝守」與「一言不合就劈叉」的狗血劇情,撕扯著大眾的神經。 人們不禁要問:婚姻中的親密關係到底怎麼了?在婚姻裡真的可以找到幸福嗎?
  • 「一封家書」寄祝願——周國平三十年文集籤售 女兒啾啾現身
    周國平當講到如何在大學生活中更好的處理自己的專業與興趣之間的關係時,周國平說道:青年人充滿好奇心,在大學階段接觸諸多新的知識領域,適當的興趣廣泛是自然的傾向。這些話不僅僅是周國平寫給女兒的,也是寫給新一代年輕人的。啾啾說,非常感謝父親這種非常自由的教育方式,他願意讓我自己探索我的興趣,而並不是說「我覺得哲學是一條對你來說最有意義的道路,你就應該走這條路」,非常感謝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