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背景
周國平:1945年7月生於上海,1962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68年畢業後到湖南農場勞動一年半,然後分配到廣西資源縣工作。1978年恢復高考後考入中國社科院,先後獲得哲學碩士、博士學位。國內著名的尼採哲學研究專家,出版各類著作二十餘種,其中《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人與永恆》、《愛與孤獨》等在讀者中產生較大影響。
■人物印象
周國平最近最出名的是他和崔健合作的書《自由風格》。採訪前上網查資料,看到了周國平一篇題為《不再親信媒體》的文章,原因是某次不愉快的被採訪經歷,文中他說以後不會輕易接受媒體的採訪。抱著試試的心情打過電話去,說明了採訪意圖,他非常爽快地一口答應下來,並把地點定在了自己的家裡。我以為他已經忘了那次不愉快。當採訪結束後,他認真地給我留了他兩個電子郵箱的地址,希望我發稿前能把稿子給他看看,看來媒體的不負責任和被蛇咬差不多,讓人過而不忘。
周國平說他做事情很雜,覺得有意思的就願意去做,比如和崔健的對話。他和崔健的相識過程很有趣,當年偶然聽到崔健的《一無所有》讓他覺得耳目一新,那時他的第一本書《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也剛出來,在朋友的介紹下,兩個人認識了,崔健恰好看了他的這本書,特別喜歡,兩人都有種得遇知音的感覺。周國平眼中的崔健,是一個「嚴肅地思考一些問題的人」,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讀到這本《自由風格》,能夠看到一個更真實的崔健。
周國平的客廳裡放得最多的是女兒啾啾的玩具,電視機上放的也全是啾啾的照片,他繪聲繪色地給我和攝影記者講他和啾啾一次遊戲的全部經過,手舞足蹈,對女兒的愛頓時溢於言表。他說他記下了和啾啾之間很多有趣的對話,啾啾帶給他的快樂實在太多。
又不可避免地談到妞妞,他說,他還是感覺很後悔,妞妞的病,本是可以避免的。妞妞的媽媽雨兒懷孕5個多月發的高燒,啾啾的媽媽也是懷孕5個多月發的高燒,所有的措施裡,只有一項不同,就是妞妞用了X光,而啾啾沒有,「妞妞完全死於非命」。他說,妞妞給他的是非常特殊的東西,經過了妞妞,他覺得從啾啾身上感到的這份幸福的分量不一樣了。
■人物自述
對哲學和寫作的看法
衡量成功有兩個標準,自己心中的標準和社會的標準。以社會的標準來看,我算是很成功,被讀者接受,有一定的名氣,但從重要性來說,社會的評價對於我只是一件副產品,帶有很大的偶然性。我心中的成功是有特別喜歡做的事,並把它做到完美。我的興趣恰好就是我的職業,這一點我很幸運。對學科間的劃界我一直淡然面對,單位有人說我不務正業,其實我還是在搞哲學,只不過用了另一種方式。對於一個研究問題的人來說,哲學和文學是不可能分開的,文學可以更好、更生動地表達我的哲學觀點和思考。寫出什麼,屬於哪個領域不重要,但要寫出好東西,這是最重要的。我欣賞尼採是因為他是關注人生問題的哲學家,他不是把哲學看成完全學術的東西,而是帶著對人生的熱情去研究的,這種欣賞影響到我的風格,我只是對很多人生的問題感興趣,然後去思考,去感受,去寫作。
重要的經歷和對我影響最大的人
在北大上大學的時候,北大的環境和氛圍給我提供了很多可能性。我那時17歲,人生的觀念正在定向,當時我有一個好朋友,也是我大一的同學,郭沫若的兒子郭世英,他大我三歲,讀書面很廣,愛思考問題,在他的影響下,我讀了很多名著,感覺突然有了一個很開闊的天地。我在中學時的理想是成為一個非常有學問的人,後來和他的接觸,使我覺得有比學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生活本身。從那以後,我開始更多地思考生活的意義,他改變了我的人生方向。在北大上課時,我很少聽課,上課時看自己帶去的書,下課時看得更多,當時很少有人看課本之外的書,而我花在那些死的書本知識上的時間是很少的。大學階段,我最大的收穫是懂得了對生活的態度和對學問的態度,而且培養了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喜歡豐富而單純的生活:我不喜歡特別熱鬧,特別複雜,社會交往過多的生活,我喜歡安靜而單純的生活,單純不是單調,在精神上是很豐富的。我很少參加社會活動,大部分時間都用於讀書、寫作,和家人在一起。每天的生活都差不多,看書、寫作直至下午,晚上會陪陪家人,尤其陪女兒玩我是很投入的。周末全家會一起去郊外,我不願過得太緊張,其實想到計劃裡很多沒完成的項目,也會著急,但做事情本身不是目的。我想做的事很多。很想用一種比較綜合的文學形式,比如小說,把我人生各個階段的感受和思考表達出來。純哲學的東西,很多感受放不進去,而小說是最有挑戰性的文字作品,它容量最大,形式最自由,希望從明年開始,我能動手寫這本小說。我還想把尼採的東西全部翻譯出來,這件事,我一直在細水長流地做,此外,特別想系統地把古今中外最重要的書讀一遍,讀了一輩子的書,回頭看時,發現很零碎,不成系統,我希望能做一次不被打斷的閱讀。
幸福是一種能力
有人常常抱怨條件不好,運氣不好,幸福離自己很遠。幸福其實是一種能力,首先要問自己,自己有沒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幸福也好,苦難也好,是要用靈魂和心靈去感受的。很多時候,人的靈魂會不在現場,比如旅遊,有人覺得很美,會激動,會感動,而有人得到的只是一種符號,告訴自己我旅遊了,我到了這個地方了。愛情也好,親情也好,需要我們靈魂在場。能隨時隨地用心靈去品嘗生活的味道,才有幸福可談。但對於整個人生而言,幸福並不是一個完整的評價,人生最重要的是充實,不管你感到的是痛苦還是幸福,人生應該是有內容的、充實的人生。
■文/潘錦華攝影/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