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寶貝》記錄愛女成長經歷
周國平愛啾啾不忘妞妞
13年前,作家周國平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一書讓無數讀者為妞妞黯然神傷;13年後,周國平再寫愛女,不過這次寫的卻是今年11歲的女兒啾啾。這部名叫《寶貝,寶貝》的長篇紀實散文日前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周國平前天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在享受啾啾給他帶來的幸福與快樂時,並沒有忘記妞妞,「我仍然會想她。」
>>緣起
收藏早期生命的精彩紛呈
在《寶貝,寶貝》中,周國平記述了女兒啾啾從出生到剛上小學的經歷。周國平表示,他想寫這本書已經好多年了。「生命早期的精彩紛呈對於做父母的是寶貴財富,對於孩子自己就更是如此了。但是,孩子身在其中,渾然無知,尚不懂得欣賞和收藏它們,等到了懂事的年紀,它們又早已散失在時光中。為孩子保住這一份財富,只能是父母的責任。」周國平說,「我經常想,等她長大後,有一天,我把這份記錄交到她手上,她會多麼欣喜啊。這是真正的無價之寶,天下父母能夠給孩子的禮物,不可能有比這更貴重的了。」基於這樣的想法,周國平決定把孩子成長的點滴細節記錄下來。「一開始,我是用日記的形式,把發生在啾啾身上的好玩、有趣的事記錄下來,連同她的語言。在記錄到40萬字後,我決定讓它以出版物的形式出現。」
周國平稱,他此前從未看到如此詳細記錄孩子的作品,「我不管別人寫不寫,我必須寫。對於我來說,這是情感的需求;對於孩子來說,這是珍貴的記憶;對於那些兒童心理研究者來說,它是很寶貴的一手資料。」
>>創作
日記提供了大量可選素材
《寶貝,寶貝》全書共分五卷,第一卷《人之初》記錄周國平對女兒啾啾生長過程的觀察,以及作者在養育嬰兒過程中的感受和思考;第二卷《天籟》記錄啾啾在幼兒期的各種語言表現,以及她可愛的童稚之態;第三卷《愛智的起點》記錄啾啾在幼兒期及小學早期活潑的智力生活,以及她思考的問題、發表的見解;第四卷《個性空間》的主題是對啾啾性格特徵的觀察;第五卷《真愛如是》是作者與女兒之間的天倫之樂。
周國平說,《寶貝,寶貝》從去年初開始構思,同年3月正式動筆,此後用大半年時間創作完成。「女兒是我的寶貝。小生命來到世上,天下的父母哪個不心醉神迷。因此,在寫作過程中,寶貝這個詞一直在我心中重疊著,如同一個最溫柔也最深沉的旋律。」周國平說,因為有日記在先,大量素材讓他大有可選擇的餘地,有些細節日記沒有記載,但在整理日記時竟由此及彼一下子想起來了。「材料對我來說不會有問題,關鍵是文本如何架構卻成了問題。」在周國平看來,如果按照時間順序記錄下來,可能會很詳細,但這樣一來很可能就成了一個資料彙編,閱讀起來索然無味。最後,他決定以主題分類,如此文本脈絡就越發清晰,可讀性也就越強。
《寶貝,寶貝》中的主人公啾啾今年11歲。但在書中周國平只寫了啾啾從出生到6歲之間的生活經歷。對此,周國平解釋說,他和啾啾有一個約定,「我跟她說過,我只寫她6歲前的生活,6歲就由她自己來記錄。我的想法是,將來啾啾不一定要寫書——寫不寫書不重要,我也從來沒想把她培養成一個作家,只希望啾啾成為一個珍惜自己生活經歷的人。」
>>主題
呼喚珍惜和品味平凡生活
周國平在每卷開頭援引了眾多名家讚頌生命、親情的名言警句,字裡行間滲透著作者對生命、親情、愛情的哲思。
在周國平看來,這本書與眼下許多育兒圖書大不相同。「現在有一些父親或母親以自己的孩子為題材寫書,寫的是他們很特別的育兒經歷。他們有宏大的目標和周密的計劃,從零歲開始,一步一步,把孩子培育成天才,最終送進哈佛或牛津。在我這本書裡,沒有一丁點兒這樣的東西。事實上,我也不是這種目光遠大、心思縝密的家長,只是一個普通的父親罷了。對於我的女兒,我只希望她健康、快樂地生長,絲毫不想在她身上施展我的宏圖。」
周國平認為,從一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這個人的人生態度。「那種逼迫孩子參加各種競爭的家長,自己在生活中往往也急功近利。相反,一個淡泊名利的人,必定也願意孩子順應天性愉快成長。我由此獲得了一個依據,去分析貌似違背這個規律的現象。譬如說,我基本可以斷定,一個自己無為卻逼迫孩子大有作為的人,他的無為其實是無能和不得志;一個自己拼命奮鬥卻讓孩子自由生長的人,他的拼命多少是出於無奈。這兩種人都想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的未遂願望,但願望的性質恰好相反。」
周國平表示,世上已有太多書講述各種偉大真理、精彩故事、成功楷模,他無意加入其列。「我只想敘述平凡的生活,敘述平凡生活中的一個珍貴片斷。在今天,人們惶惶然追求貌似不平凡的東西,懂得珍惜和品味平凡生活的人何其少。所以,我這本書未嘗不是一個呼喚。」
>>爭議
妞妞和啾啾是同一個孩子
13年前,周國平推出《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時引起讀者追捧,同時也遭到不少質疑,認為周國平不該將傷口撕開來給讀者看,藉以引起讀者同情。時隔13年後,《寶貝,寶貝》的出版再次引發讀者質疑,有讀者甚至認為周國平「好了傷口忘了疤」——在享受啾啾帶來的歡樂與幸福的同時,將妞妞拋至腦後。
對此,周國平說:「事情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我也不能說是,我也不能說否。我想說的是,哪怕沒有啾啾,妞妞留下的傷痕,隨著時間的流逝,它也會慢慢結痂,慢慢癒合,人不可能老在傷痕裡生活。無論是誰,你遇到了人生中這種創痛、這種悲劇,你不會老在那裡生活。那樣的話,你是活不下去的。這樣說,並不意味著我就忘記了妞妞,常常在一個突然的契機,比如說我翻以前的日記,或者翻她小時候用的玩具,我都會再次想到妞妞,想起她的那種可憐。」有人認為,周國平把所有父愛都給了啾啾,這對妞妞不公平,周國平則稱這種觀點很狹隘。「我覺得妞妞和啾啾是同一個孩子,同一種愛,不會衝突。尤其是當妞妞開始喊爸爸的音容與啾啾的音容重疊時,我的心情是複雜的,幸福中有哀痛,喜悅中有悲傷,而最後都歸為深深的感激。」
對於爭議,周國平並不在意:「沒有一本書會沒有爭議。我的《歲月與性情》出版時,也被爭議得一塌糊塗,可我不在乎。因為我覺得我的態度是誠實的就行了。我寫這個書是我心情的需要,至於別人怎麼看,我不在乎。」
在完成《寶貝,寶貝》後,周國平接下來最想寫的是長篇小說:「我特別想寫,這是我的一個夢,不知道能不能成為現實。因為我覺得寫小說是最難的。另外,小說又是一個最好的形式,它的元素最豐富,也最自由。」
本報記者 卜昌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