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讀了著名作家、哲學家周國平繼《妞妞》之後第二本寫女兒的書《寶貝,寶貝》。書中事無巨細地記錄了女兒啾啾從降生到小學畢業的成長經歷,以哲學家的眼光觀察和思考幼兒生命發展的規律和為人父母的教育之道,可以當成一本很棒的育兒書來讀,又比一般寡味的育兒書多了哲人的智慧和文學家的浪漫。
每一個為人父母的人最不希望的事情,或許就是有一天自己會感到後悔。他們都希望從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在這個小生命身上都不會承受一絲一毫的損傷。但隨著孩子長大,可能總會有人發現不可避免的傷害在發生,而後悔常常是做父母的心底裡的痛。《寶貝,寶貝》則教會我們如何做不後悔的父母。
《寶貝,寶貝》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18年7月
嬰兒期是永生的救世主,為了誘使墮落的人類重返天國,它不斷地來到人類的懷抱。——愛默生
啾啾出生的時候,周國平53歲。這份遲來的親子之愛,讓這位哲人成為了世上最痴情的父親。
他仔細記錄下女兒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她甜蜜的睡眠、花朵般的清香、謎一樣的微笑,她的飲食、大小便,小手的第一次抓握,眼睛的注視,小腳丫的邁步,發出的各種聲音……
從這份記錄中,我們看到身為人父的舐犢情深,寶貴真實的育兒經驗也對新手爸媽有著借鑑作用。
但對於一個嬰兒的到來,哲學家父親卻有著更深刻的觀察和認識。他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作為「人之初」的嬰兒,身上有著分離的獸性和神性,他們時而像一頭十足的幼獸,時而是一個純粹的天使。而人性要在他們對環境的反應和與人的交流過程中逐漸顯露。
而在照料嬰兒的同時,父母也回歸到獸的狀態,哺育後代的原始生物性要求凸顯出來;與此同時,嬰兒又是純淨的,遠離塵世的一切汙濁,把照料他們的人也帶往聖潔的國度,那是人類渺小的感官和思維都無法到達的地方。
對於現代人來說,適時回到某種單純的動物狀態,這既是珍貴的幸福,也是有效的淨化。現代人的典型狀態是,一方面,上不接天,沒有信仰,離神很遠;另一方面,下不接地,本能衰退,離自然也很遠,仿佛懸在半空中,在爭奪世俗利益中度過複雜而虛假的一生。從上下兩方面看,小生命的到來都是一種拯救,引領我們回歸簡單和真實。
正像周國平所說,身為父母的人是幸運的,每一個初迎新生命的人一定都會對小生命心醉神迷,心甘情願地回歸原始本能狀態,看護他們的幼崽,世俗利益只有在這個時刻才變得非常不重要。成年人被新生命所淨化,是孩子給了他們這樣寶貴的回歸本真生活的機會。
認識到這一點,成年人或許需要反思,父母之於兒女確有養育之恩,但親子雙方生命之間是彼此成就的,我們有教育子女懂得感恩的責任,但居高臨下的驕蠻卻是偏頗而自私的表現。
周國平詳細記錄了啾啾的語言發展,每一處的片光零羽。他發現在人的一生中,幼兒期是語言能力的高峰,對大多數人來說,今後是再難抵達的。
幼兒是天生的語言學家,他們對語言的感覺非常細膩,對詞的含義及其認真,講究表達的準確和精確;同時他們又是詩人,富有想像力和創造性,表達生動。
那些一派天真的童言童語,精妙新穎到大作家們都無法企及。
這一點可能會顛覆我們的一貫認識,咿呀學語的小孩子不是在跟著我們大人學嗎?是我們當父母的在教他們啊?連話都說不完整的小屁孩,他們還會比我們強?
媽媽我是譜子,你來唱我吧。
我吃過雪,是天上的味兒。雲的味兒,太陽的味兒,月亮的味兒。因為月亮的味兒多,所以雪是冷的。
北京生病了,到處都挖,它疼,都流眼淚了。
看這幾個句子,難道不是詩嗎?
這樣精彩的語言表現絕非個例,幾乎在每一個孩子身上都具有這樣的天賦,只在我們是不是善於觀察。
幼兒相比成人感官更加靈敏,他們善於觀察事物的細微之處,常常看到大人看不到的地方,有育兒經驗的人都應該有過類似的體驗。
而他們的語言正在形成發展的階段,沒有成人的一定之規,因此常常突破語言常規,發出驚人之語。
父母需要做的是懂得欣賞、保護和促進這種語言天賦的發展,而不是加以扼殺。
在一歲前的語言前期,嬰兒雖不能說,但卻是通過聽進行重要的語言學習。這個階段父母應該為孩子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並與孩子做積極的交流和互動。多對孩子說話,不管是否能聽懂,多用富有情感的語調與之交流。可以多給孩子念兒歌,有韻律的詩歌,嬰幼兒對節奏是非常敏感的。在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就會對兒歌非常感興趣。
從一歲半開始,幼兒的詞彙量迅速增加,對組詞造句產生興趣,這時候父母可以多和孩子做問答遊戲和練習,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幼兒對語言的準確性不但敏感,而且極其認真,發現誰用錯了詞,就要加以糾正。這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加以指責,而應表現出欣賞和鼓勵。思維的清晰和嚴密就是在這種認真中訓練出來的。
我們總以為是教育孩子,但其實常常是孩子給我們啟迪。周國平在給四歲的啾啾解釋一個詞的時候,沒有解釋清楚,啾啾說:「說我懂的話,不要說我不懂的話。」他由此深受教育。給孩子講道理,一定要用孩子懂的話,否則就是大人也沒明白,或者這道理就不適合給孩子講。
在幼兒園裡,在小學裡,人們常常對孩子進行道德的、政治的、意識形態的訓話……這種做法,撇開別的壞作用不說,對於孩子的語言發展也是惡劣的幹擾,嚴重地敗壞了孩子的語言感覺。幼兒的心智生長和語言學習本來是一個充滿樂趣的自然過程,現在硬是插進了這些抽象、人為、生硬的詞彙……
說孩子懂的話,不要說孩子不懂的話——這是一個基本的要求,也是一個很高的要求。……前提是懂孩子。
去懂孩子,應該是做父母的要持之以恆做的事。無論是語言還是別的事情,每一個孩子都具備與生俱來的天賦,我們要做的是去保護這種天賦,使之得以自然發展,而不是因我們的無知,加以扼殺。
人的智力素質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奇心和思考能力。隨著理性能力的覺醒,幼兒對於周圍的世界會表現出越來越強烈的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欲望,在我看來,傾聽、重視、鼓勵孩子的發問,和孩子進行平等的討論,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興趣和能力,是父母在孩子的智力教育方面所能做的最有價值的工作。……讓孩子真正喜歡上智力生活,樂在其中,欲罷不能,對學習充滿興趣,是智育的最大成功。
哲學家的思考在女兒啾啾身上再次得到了驗證。人出生前在何處、死後去往哪裡、什麼是時間、世界有沒有盡頭、神是否存在,對於人生和世界的這些大問題,啾啾在兩三歲就開始表露了困惑,到四五歲就開始進行思考了。
當孩子產生這樣的問題的時候,家長應該以讚賞和鼓勵的態度,激發他去思考這些沒有現成答案的問題,當然不可能找到答案,但這就是哲學的起點,愛智的起點,也是智力活動的起點,從世俗的角度來說,這也是我們家長重視的學習的起點。
這樣的思考和追問將賦予孩子的靈魂以深度,賦予他的人生以高度。當孩子產生這樣的問題的時候,父母應該積極地與其進行交流和互動,因為父母的榜樣作用在引導孩子積極進行智力活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上意義重大。
創建愛讀書、平等討論、喜歡思考提問的家庭環境,比上多少課外輔導班都更加重要。啾啾從小養成了閱讀習慣,沒有上過任何課外班,學習成績則始終優秀。
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亦即把孩子看作一個靈魂,一個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個體。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則是一種教養,而如果沒有教養,愛就會失去風格,僅僅停留在動物性水準上。
啾啾是一個安靜、偏內向的女孩,周國平對她的性格特徵做了細緻的觀察,並認真思考了應該如何為她的個性發展提供自由的空間。
人的性格特徵在幼兒期就會顯露出來,最早呈現於與父母的關係中。啾啾安靜、敏感、細心、謹慎、溫柔、乖順,善解人意,而她內心又很獨立,很有主見。
無論何種性格,有利也有弊,細心就多慮,敏感就脆弱,所以,性格談不上好壞,關鍵是後天如何發揮。我們應該因勢利導,揚長避短。
對孩子父母最好的做法應該是順其自然,鼓勵和引導,對優點要發自內心地肯定,對弱點則儘量包容,點到為止。
我始終認為,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當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
你有過和孩子兩個人單獨聊天的經歷嗎?孩子小的時候誰帶跟誰親,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周國平在和女兒相處的時候發現,與她單獨相處能夠產生一種特殊的親密。而這種相處又是玩兒之外的一種相處,比如牽手散步,或者簡單的閒談。
從四歲開始,父女倆就開始經常聊天,周國平會注意傾聽她,順應她,在順應中引出和展開話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話題越來越有內容,從生活瑣事到文章做人。
聊天是親子之間非常好的溝通方式,在輕鬆的氛圍中,彼此打開心靈,精神才能相通。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從最初的生物性因素佔據優勢,到逐漸成長,接觸社會,親子之間的社會性也成為主要因素,孩子終究有一天脫離父母,走上獨立求生之路。
在現實生活中,隨著孩子長大,進入幼兒園、學校,因為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非常容易出現問題,而如何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重視親子關係中的精神性因素。精神方面的深度交流應該同社會因素的擴大同步進行。
我們常常看到上學之後的孩子被父母催著學習,每天的課後作業時間家裡就雞飛狗跳,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現象。
社會性因素的主宰是由客觀的社會力量強迫實現的,與此相反,倘若沒有父母的自覺,親子關係就永遠不可能具備精神性品格。現在的一些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往往是物質上無微不至,功課上步步緊逼,精神上麻木不仁,其結果只會是害了孩子。
判斷親子關係是否具備精神性品格,一個恰當的標誌是看父母和孩子之間是否逐漸形成了一種朋友式的關係。朋友式的關係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獨立,二是平等。
獨立,就是把孩子視為一個靈魂,一個正在成形的獨立的人格,不但愛他疼他,而且給予信任和尊重。……在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中,早期這種互相尊重的親子關係必定會發生良好影響,使他成為一個有尊嚴並且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在今天現實生活的壓力下,做父母的非常不容易,能夠處理好親子之間的關係需要大的智慧。愛孩子是我們的初心,但隨著時間一點點過去,我們常常會忘記那個最初的小嬰兒帶給我們的改變,人性中的種種頑疾常常會蒙蔽我們的眼睛,讓我們走偏、走錯,以致有一天會感到後悔。
讀一讀《寶貝,寶貝》,可能會讓我們重拾初心,在養育子女的修行之路上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