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網絡
文字/羅蘭·米勒、丹尼爾·珀爾曼《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汲取了社會心理學、溝通研究、家庭研究、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演化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及家政學等學科的最新成果,研究實踐和理論建構並重,學術標準與大眾興趣兼備。
本書遵循由淺入深、由一般到特殊的認知規律,論述了親密關係的基礎、活動形態、類型、矛盾和修復等內容,讀完本書,你將對人際吸引、愛情、婚姻、承諾、友誼、激情、溝通、性愛、依戀、擇偶、嫉妒、出軌、家暴等親密關係的方方面面有全新的認識。
第一章:人際關係的構成
1.人類社會屬性的核心部分正是對親密關係的需要,且與他人的關係還是我們生活的中心內容。
2.人際關係的六大特質:
①了解、②關心、③相互依賴性、
④相互一致性、⑤信任、⑥承諾。
這六者呈現出邏輯遞進的層次關係,層次越高則意味著兩人越緊密。然而,親密關係卻不一定必然包含這六種要素。
3.親密關係得以能夠建立的最大動因則是人類長期演化之後的歸屬需要。
影響親密關係的因素主要有:不同的社會文化規範;科技發展;性別比率;個人經歷等。
第二章:研究方法
1.社會科學尤其是心理學科不是玄學,而是一門嚴謹且能夠嚴謹的科學。
2.作者的方法嚴格遵循問題/假設的提出——研究對象即參與者的選取——研究設計(包括相關設計、實驗設計、發展性研究設計)——場景選擇(實驗室/日常生活場景)——數據收集(自我報告、觀察、生理測量、檔案材料研讀)——結果整合。
3.人們喜歡輕鬆容易的答案,喜歡簡單幹脆的信息。如果科學事實難於掌握,很多人實際上更喜歡簡單的謬論,如「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這樣的觀點。
然而,作為剛剛接觸人際關系科學的讀 者,你有義務崇尚事實,反對迷信,即使弄清人際關係的複雜性要頗費一番周折。勿將科學的謹慎誤解為缺陷。那些聲稱自己一直正確的人,毫無疑問是招搖過市的江湖騙子,謹慎的科學家不會這樣做,他們只會努力使自己 不斷接近真理。
第三章:吸引力
1.吸引力的基礎:一種獎賞。
人與人之間之所以產生吸引力,是在於他人的出現對於我們有獎賞意義。
直接獎賞:愉悅;間接利益:物質、金錢、地位
2.臨近:喜歡身邊的人
3.長相吸引力:喜歡可愛的人
4.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
5.喜歡與我們相像的人
6.障礙:得不到就喜歡
心理抗拒理論認為,如果人們失去行動或者選擇的自由,會奮力爭取重獲自由。因而,如果我們面臨失去某種事物的危險時,我們可能反而想得到更多。
7.男女兩性期望的理想伴侶:
①熱情和忠誠
②吸引力和活力
③社會地位和資源
女性更看重第一和第三,男性更看第二,男人專注於長相,女人專注於資源
第四章:社會認知
1.認知決定了人們的感受和行動。在所有的認知中,第一印象頗為重要,與人交往時尤其如此,先入為主的判斷根深蒂固
2.知覺中的一項偏差就是傾向於將伴侶理想化,這一傾向的後果就是會被現實不斷地打臉,並產生惡性循環。對策則是選擇突出其美德而縮小其缺陷,同時相應降低自身的預期,並歸因於外部的客觀的因素。
3.記憶、關係信念、期望及自我知覺等認知形式也都在親密關係中扮演著各自的角色。
逢迎討好、自我推銷、恐嚇、懇求是四種最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具體到親密關係中,人們所花的心思遠不如在陌生人身上大。
第五章:溝通
1.對於已婚人士來說,溝通水平和效率直接決定了親密關係能否持續親密。
2.溝通除了眾所周知的言語形式外,由面部表情、注視行為、身體動作、身體接觸、人際距離、副語言等組織的非言語溝通在提供信息、調控交往、表達親密、傳遞權力和地位方面有著比言語溝通無可比擬的優勢。
言語溝通則在自我表露、秘密禁忌話題乃至於身心健康方面至關重要。
3.對於男女兩性來說,溝通則存在著工具性與表達性的區別。簡言之,男人的溝通多是以溝通為工具,以達成某個目的;而女人似乎更享受溝通過程本身,而且能夠深入到秘密情感程度。
4.多使用第一人稱進行精確扼要陳述;積極傾聽,真正了解對方心中所想;時刻保持禮貌,心平氣靜;尊重對方,表示認可對方的觀點和交痛點。
第六章:相互依賴
1.親密關係之所以能夠維持,是在於關係雙方相互依賴,而依賴的基礎是社會交換,即關係雙方必須滿足對方利益。
基本公式:結果=獎賞-代價
2.從經濟學角度看,要保持滿意的親密關係,我們需要保持至少5:1的獎賞——代價比率。
這就意味著日常親密關係中的爭吵、矛盾、對峙等是多麼具有破壞力,做了一件錯事,至少需要5件好事去修補。
3.相互依賴的實質是人們都想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獎賞。在一般陌生人或熟人間的交換關係當中,我們多傾向於這種模式。
但在伴侶關係中,我們會關注對方的幸福而不期待對方的回報,如果雙方都傾向於這樣行為,那這就是有價值的戀愛關係或摯友關係了。
4.公平也影響著親密關係的持續。你的關係結果/你的關係貢獻=伴侶的關係結果/伴侶的關係貢獻。
5.依賴會孕育出承諾,對於彼此的未來承諾,會促使人們採取行動以維持關係
第七章:友誼
1.友誼是一種自發的人際關係,通常表現出親密和扶助,雙方彼此欣賞,並企求對方的陪伴
2.友誼包含著尊重、信任、資本化(不是金錢,而是快樂分享)、社會支持、應答性(關注與支持)。
它與愛情的最大區別是想像,愛情中的伴侶是神秘的,朋友則是坦誠的。
3.友誼會隨著社會背景、親密程度、個體年齡和性別發生各種變化。
羞怯、孤獨則是友誼發展中的最大障礙因素。
第八章:愛情
1.愛情的成分:
①親密,包括熱情、理解、溝通、支持和分享等愛情關係中常見的特徵。
②激情,其主要特徵為性的喚醒和欲望。激情常以性渴望的形式出現,但任何能使 伴侶感到滿足的強烈情感需要都可以歸入此類。
③承諾,指投身於愛情和努力維護愛情的決心。承諾在本質上主要是認知性的,而親密是情感性的,激情則是一種動 機或者驅力。
2.戀愛關係的「火熱」來自激情,溫情來自親密;相形之下,承諾反映的則是完全與情感或性情無關的決策。
根據這個框架,愛情還能區分為浪漫狂熱之愛、相伴之愛、同情之愛。
3.從愛戀風格上,愛情可分為情慾之愛、遊戲之愛、友誼之愛、狂熱之愛、利他之愛、現實之愛。
以上類型會受到文化、依戀類型和年齡的影響。
第十章:壓力與緊張
1.親密關係中與快樂如影相隨的還有不安與傷痛,主要有:
①當遇到伴侶排斥時,親密關係必須要受損。尤其是排斥對於人的傷害尤大。排斥對人的傷害是深刻而又痛苦的,因為它威脅到人類最基本的 社會需要,使人感到屈辱。
②沉默對待會損害我們對他人的依戀,進而威脅到我們的歸屬需要,摧毀我們的自我價值觀,降低我們對人際交往的控制感。
③嫉妒作為另一種消極情感,包含多種情感體驗,既有悲觀失落也有因伴侶具有吸引力而產生的自豪感。
界定妒忌最恰當的三種情感是:傷害、憤怒和恐懼。
④欺騙和說謊雖然其中會包含一些善意的成分,但其整體作用消極。因為它會寬恕是這樣一種過程,雙方都確認了有害的行為並且受害的伴侶給予行為不端的對方以不應得到的寬容」。
第十二章:權力和暴力
1.權力是建立在對有價值資源控制的基礎上。但在愛情關係中,投入較少的伴侶通常擁有更多的權力,替代選擇的易得性也會影響到親密關係的平衡。
若想在關係處於強勢一方,那就要在獎賞、懲罰、規範、尊重和愛戀、專業知識、信息等方面儘可能在多多攫取。
2.權力的扭曲形式則是暴力,主要有情境性伴侶暴力、親密恐嚇、暴力抵抗等形式。
那些遭遇暴力的受害者不選擇結束這段關係的原因主要是:離開的代價過於高昂;不離開的代價在承受範圍之內;受虐者愛上了施虐者
第十四章:親密關係的維持和修復
1.保持忠誠;
2.保持滿足;
3.自我實踐;
4.預防性維持;
5.婚姻治療。
①夫妻行為認知治療:試圖改變伴侶們思考和評價他們伴侶關係的各個方面
②夫妻行為整合治療:試圖鼓勵更理想的行為,寬容地接納他們改變不了的脾性不合
③愛情日:以他們各自理想的行為來回報伴侶的積極行為
④情緒中心的治療
⑤頓悟導向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