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的馬克思恩格斯,他們生活的時代沒有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加之他們面臨著無產階級解放的繁重歷史任務,使他們沒有可能對環境問題進行專門系統的研究。可是,將分散於眾多著作之中有關環境問題的論述集中表述後發現,他們的環境思想是系統的、全面的,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要我們認真研究這些理論,用發展的眼光繼承,不拘泥於馬克思、恩格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對某些具體問題提出看法和結論,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環境思想的基本原理,那麼就可以發現,他們的環境思想對今天的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實踐,仍然是完全適用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來思考和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將會使我們從理論和原理上理解並做好環境保護,從而從根本上維護生態平衡,構建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係。環境保護與生態平衡是辯證統一的。環境保護是過程,生態平衡是結果,二者是因果關係。只有做好環境保護工作,才能達到生態平衡的目標,反之,沒有環境保護就必然破壞生態平衡。
一、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環境保護與生態平衡的論斷
概括起來,馬克思主義的環境思想,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敲響環境問題的警鐘
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發現人類生產活動給自然界造成的不良影響,在環境問題尚未充分顯現,人們普遍對環境問題缺乏認識的時候,就極其敏銳地看到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對於當時城市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諸如空氣汙染、水汙染、垃圾問題、住宅問題、以及各工種工人勞動環境給健康帶來的危害等。
針對當時科學技術和生產力快速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界取得一定成果,雄心勃勃地準備奪取更大戰果的時候,恩格斯及時地向人們發出了警告,「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在第一線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線和第三線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它常常把第一個結果重新消除。」
恩格斯通過對當時已經出現的環境問題的分析指出,只看到「在取得勞動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卻「忽視」了「那些只是在以後才顯現出來的,由於逐漸的重複和積累才發生作用的進一步結果。」因此,要正確處理人和自然的關係,人類的活動就必須尊重自然規律,不能超出自然環境允許的限度,否則就會如馬克思所說:「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
(二)人在自然界具有雙重地位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在自然界中具有雙重屬性,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因此,人在自然界中具有「雙重地位」。
首先,人類是自然界的存在物,具有自然屬性。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一再告誡人們要擺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強調「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因為「人靠自然界生活。」依賴於自然界,所以,人類的活動也必然要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和控制,而不能隨心所欲。
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性是非常重要的,還要看到人畢竟與其他自然存在物不同。人是有意識、有目的、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種根本性的差別「是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區別和對立的一面。勞動是人類能動性的集中表現,勞動具有社會性,需要人與人之間互相協作,從而形成一定的社會關係,因此,人又是一種社會存在物,具有社會屬性。馬克思將自然——人——社會看作一個統一的系統,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去把握自然環境問題,克服了舊唯物主義將自然、人、社會割裂開來的弊端。
全面理解和把握人在自然界中具有雙重屬性、雙重地位的觀點,可以避免在對待環境問題上出現兩種極端認識:一種極端認識,是看不到人和自然界之間休戚相關的密切關係,把自然界當作敵人,只知索取,不知保護,或是狂妄自大,認為人可以在自然界為所欲為,不受自然規律的制約,憑藉手中掌握的知識、技術和生產工具毫無節制地開發自然,浪費自然資源,破壞生態平衡,汙染人類生存環境,導致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可持續性,這種認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是造成目前人類環境危機的根本原因。
另外一種極端認識也有一定的代表性,那就是,看到了環境危機的嚴重後果,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認識,可是卻從一個極端走到另外一個極端,無視人的社會屬性,看不到或不願看到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把人貶低到與動物相同的地位,認為人和其他動物是「平等」的,把自然界看得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將一切人類的生產活動都看作是對自然界的犯罪,從而主張「零增長」甚至回到「田園時代」,並提出一些極端的口號。
(三)堅持主體性原則
在人類還沒有從動物當中分離出來之前,人和自然界是融為一體的,當然也不存在什麼主體和客體的區別。主客體關係是在勞動實踐中生成的,通過勞動實踐,人成為認識和變革自然的主體,自然成為被人認識、變革的客體,也就是說,人與自然之間主客體關係的生成,是在社會勞動實踐過程中完成的,因此,「人的主體性,從根本上說就是人的實踐性,人在實踐中展現自己的自主、自為、自由的主體性特徵」。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就是人(主體)對外部世界(客體)的改造。動物只能被動地適應環境,而人則是能動地改造世界。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上,我們必須堅持「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的馬克思主義觀點。即「在人類與自然這個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關係網絡中,人始終處於主體的地位」。
主體性原則是我們認識環境問題的出發點和立足點,由於人是主體,就要在改造自然、佔有自然的過程中,自覺地肩負起保護自然的重任。但是,我們保護環境環境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原生生態的「美麗和完整」,而是為了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我們保護野生動物和自然資源,也是為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一句話,我們保護環境的根本目的,是「以人為本」。
(四)實踐的人化自然觀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與自然界關係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就是人的自然化過程,也是自然的人化過程。人的自然化即人對自然的適應,也是人類在改造自然過程中自身進化過程,自然的人化則是人類通過勞動實踐對自然的改造,使之適應人的過程。自然界提供了人類生存發展的可能性,但要使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則需要人類通過生產實踐去改造自然。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在這裡,馬克思以實踐觀考察人與自然的關係,得出了「人化自然」的重要結論。
「人化自然」也叫「人工自然」或「第二自然」,是指在人類實踐中被變革了的那部分自然。「人化自然」和「天然自然」共同構成了我們平常所說的「自然環境」。
然而,人類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從一開始就產生了正負兩方面的效應,即在局部、近期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同時,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汙染,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人口數量的持續增加,使得這種情況更加嚴重。因此人類必須正視自己在改造自然過程中的種種失誤,協調與自然的關係。在改造自然和開發自然的同時注意保護自然,與自然界保持協調發展。
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保護生態平衡不是單純的消極適應和回歸自然,而是遵循生態規律,在開發和改造過程中的自覺的積極保護自然環境。對於那些不利於人類發展的生態系統,應把它改造成為有益於人類與環境發展的良性生態系統,如改善荒漠地、鹽漬地、自然疫原地等,都可以大大改善這些地方的生態環境,有利於建立新的生態平衡。
(五)合理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
馬克思以實踐為中介來解釋人和自然的關係,認為勞動是使主客體相互聯繫,人與自然交往的過程,實際上是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過程。馬克思將這種過程概括為「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這種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包括人類從自然界獲取資源,然後把它們加工成為人類所需要的新形態——也就是產品——的過程,也包括將產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以及產品使用消費之後的殘骸釋放到大自然之中的過程。
這種「物質變換」理論,深刻地揭示了人類和自然界之間的本質關係,人與自然之間的一切矛盾,都是在這一過程中不斷顯現、發展、解決的。由於這種「物質變換」的程度和規模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越來越大,又隨著時間的推移積累越來越多,終會超出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尤其是在今天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情況下,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得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不論是規模還是程度,都超出了歷史的記錄,達到了地球的承載極限,產生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仍然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沒有得到合理的控制和調整。
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實質,那就是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和浪費。由於不合理地開發利用和浪費資源,不但使得生態環境受到了破壞,使寶貴的資源日益匱乏,而且使這些資源變成了汙染物,毒害人類的生存環境。可以說,哪裡有不合理使用和浪費資源的問題存在,哪裡就有環境問題的存在。
(六)「兩大變革」的歷史任務
馬克思主義高度概括,總結出:「我們這個世界面臨的兩大變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的歷史任務。這裡所說的「人同自然的和解」,指的是人同大自然的關係,即天人關係,也就是如今人類面對的環境問題。而「人同本身的和解」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社會關係問題。
一邊是天人關係,一邊是社會關係,一邊是自然史,一邊是社會史,那麼,兩者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馬克思指出:「過去的一切歷史觀不是完全忽視了歷史的這一現實基礎,就是把它僅僅看成與歷史過程沒有任何聯繫的附帶因素。……這樣就把人對自然的關係從歷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歷史之間的對立」。與上述將自然史和社會史對立起來的觀點不同,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密切相聯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人們對自然界的狹隘的關係制約著他們之間的狹隘的關係,而他們之間的狹隘的關係又制約著他們對自然界的狹隘的關係」因此,兩個「和解」之間的關係,也必然是互相制約、相輔相成的。從這一認識出發來看待人和自然的矛盾,認識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就不會僅僅是看成是由於人類認識實踐水平的落後,同時,也應該看到,環境問題的產生,也在於社會關係和人類活動方式的不合理。因此,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真正實現只能伴之以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的改變才有可能。換一個說法就是,「人對自然生態的控制實質上是人對人自己的人文生態的控制。因此要保持生態環境的協調,首先必須從人類的根本利益出發,調整人們的社會關係,改善人文生態。」也就是說,要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就要把環境問題納入解決整個社會問題的總體框架之中。
馬克思從對資本主義的分析中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環境問題。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而城市化的發展又破壞了農業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循環關係,造成了環境的惡化,極大地危害了工人的健康。與此相關,資本主義對資源的掠奪性使用和財富分配的嚴重不均加大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使得環境問題更加突出。
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但是,馬克思主義並沒有把環境問題看作是資本主義獨有的現象,而是認為,環境問題貫穿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所有階段。這是因為,在人類社會的一切階段,勞動過程都是「人用來實現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人類生產活動,它不僅已經擺脫一切社會形式和性質規定,而且甚至在它的單純的自然存在上,不以社會為轉移,超乎一切社會之上,並且作為生命的表現和證實,是還沒有社會化的人和已經有某種社會規定的人所共同具有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乃至共產主義社會,也都存在著產生環境問題的根源,也會遇到環境問題,所不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環境問題,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不能解決的,而社會主義的環境問題,則可以通過調整社會關係,在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進程中逐步得到解決。
二、如何用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看待中國環境保護
馬克思和恩格斯為我們奠定了環境理論堅實的基石,同時也給我們開闢了無限廣闊的發展和創造空間,對於他們沒有看到的,那些在他們身後出現的環境問題,我們應該本著理論創新的精神,不斷開拓、與時俱進。
(一)中國環境保護的理論與實踐的哲學意義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原理告訴我們,人類的認識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辯證規律。進一步說,人類的認識是隨著社會實踐不斷由低級到高級,由淺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地發展的。中國環境保護就是在中國環境保護實踐、認識的辯證發展的具體過程中,不斷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循環往復,每一次循環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從而我們對環境保護規律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意識依賴物質。同時意識對物質並不是消極被動,它一經產生,就對物質發揮積極的能動作用,這種作用是通過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來實現的。黨和國家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對我國環境保護實踐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幾屆中央領導同志陸續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等施政綱領,有力的促進了我國環境保護不斷發展。特別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以來,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和實踐面貌煥然一新。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寫入了十七大通過的新黨章,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環境保護實踐的發展。
唯物辯證法承認兩點論,反對一點論,認為分析事物要一分為二,要從正反兩個方面看,不能僅僅從正面或者反面做分析,否則就片面了。30多年來我國環境保護還處於邊治理邊汙染的狀況,一些地方甚至重蹈先汙染後治理的覆轍,特別是發生了松花江水汙染、無錫太湖藍藻暴發等重大汙染事件,十七大報告也指出我國面臨「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突出問題。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作為社會物質生產過程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精神生活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環境問題是一定階段社會物質生產過程的產物,是一種社會客觀存在,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也必然隨著環境問題這個社會客觀存在的變化而發展。我國環境客觀形勢的現實表明,原來的道路、舊的範式越來越不適應環境形勢發展的客觀實際,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就是環境客觀形勢不斷嚴峻下的社會意識發展,屬於新的範式。
(二)中國環境保護應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要求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能動地作用於物質。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著的,事物運動發展是有規律的。唯物辯證法包括了聯繫和發展兩大原則,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三大規律,以及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原因和結果等基本範疇。其中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最根本的規律,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規律為認識和發展中國環境保護提供了思想基礎。
辯證唯物論的對立統一規律認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就是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關係,共性只能存在於個性之中,個性離不開共性,個性也有自己的特點。科學發展觀與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只有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結合起來,具體說就是把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推動歷史性轉變相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推動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
科學發展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普遍性、共性,它是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科學發展觀作為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歷史性轉變不是畢其功於一役,是一個相當長的矛盾、轉變,再矛盾、再轉變的過程。因此,歷史性轉變指導下的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就呈現了長期性、階段性、針對性和艱巨性的鮮明特點。長期性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從客觀上講,當前我國環境形勢十分嚴峻,解決起來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角度看,對複雜問題的認識,往往要經過實踐和認識的多次反覆,甚至曲折反覆,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才能逐步達到主觀和客觀的統一。解決複雜問題也需要一個過程。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就是實踐論的範疇了。因此我們要按照實踐永無止境的要求,堅持繼承與創新,一代接一代環保人堅持不懈地探索下去。階段性就是要根據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的不同特徵,找到特定階段的突出問題,及時調整探索重點。針對性就是要敢於面對錯綜複雜的局面,善於抓住主要矛盾,採取有的放矢的措施。艱巨性就是要充分認識解決我國壓縮型、結構型、複合型環境問題的難度,不為任何困難所惑,不為任何風險所懼,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努力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實踐。
實際上,環境保護、資源和經濟發展是互相聯繫、互相作用、互相依賴、互相貫通的矛盾統一體。正如矛盾著的事物在一定條件可以轉化一樣,我們不能絕對地把環境保護、資源、經濟發展三者所形成的矛盾統一體機械地對立起來,這個矛盾統一體在一定條件下,這個一定條件就是協調環境與經濟關係,可以互相轉化、互相貫通,向良性發展。燒掉的資源少,留下的汙染小,GDP能搞多少算多少,搞得快比搞得慢好,搞得代價小比代價大好,這就是良性發展,就是科學發展,也是又好又快地發展。
從普遍聯繫的觀點看,環境保護不僅存在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普遍聯繫,也存在環境治理過程中,環境保護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多因素、非線性的複雜問題。它絕不是簡單的汙染防治問題,應該說它本質上是一個發展方式問題、經濟結構問題和消費方式問題。其中最重要的聯繫是環境與經濟關係,兩者相互關聯、相互呼應、相互影響。環境保護是經濟發展的應有之義,離開經濟發展談環境保護那是緣木求魚。一部環境保護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經濟發展的歷史。正確的經濟政策就是正確的環境保護政策,正確的環境保護政策也是正確的經濟政策。
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中國環境保護最根本上是中國所處發展階段、中國國情與環境保護實際相結合這個內因促成的,是內因在發揮作用。國際環境保護領域經驗和做法這個外因只有通過吸收這個環節為內因提供變化條件,加速甚至延緩內因的發展和變化,具體看就是中國環境保護事業曾吸收過許多國際環保的有益做法和理念,促進了環保事業發展。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全局是由局部構成,局部是全局的一個部分、一個發展階段,沒有局部就沒有全局。全局不是局部的簡單相加,而是統率局部,對事物起決定性作用。正確處理局部和全局的關係就要統籌兼顧。圍繞中國環境保護這個全局,就是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當前與長遠、政府主導與市場推進、中央與地方、城市與農村以及區域之間環境保護六大關係,統籌兼顧這些關係。這六大關係,都是不協調和衝突,也是矛盾。
(三)中國環境保護應體現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它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創造人類歷史的真正動力。認為人類社會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推動下,不斷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
以人為本是馬克思哲學關於人民主體性的具體體現。環境保護工作始終要心中想著老百姓,服務人民群眾,發展依靠人民群眾。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一定的生產方式制約著自然環境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主要受社會制度、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發展方式的制約。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現階段,要充分發揮自然環境作用,必須尊重自然規律,最關鍵的是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者之間的關係。
從宏觀上看,只有有效地保護自然環境,使自然力更大限度地持久地變為現實的生產力,才可能更好地藉助自然界,來滿足人類自身的發展需要,經濟才能穩定持續發展。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物質轉化規律是人類生存和發展必須遵守的客觀規律,人們只能認識規律,而不能消滅規律。經濟發展是人類生活水平高低的問題,保護自然環境則是能否生存的問題。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核心,首先是經濟發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可能以停止發展的方式來保護自然環境,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絕不能寬容汙染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來說,它自身是具有淨化功能的,具有自我恢復、自我調節、自我修復、自我發展的自組織功能。自然環境系統在人類減少的汙染和破壞的情況下,是可以恢復自身強大的淨化功能的,恢復自然自身的生態平衡。這是自然的規律,破壞自然規律,必然遭受自然規律的懲罰。尊重自然規律,用人文關懷來善待自然環境,在利用工程技術手段的同時,要充分發揮自然的淨化能力、自我修復能力、自我調節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對環境保護工作來說,這是成本低、效率高,長遠看更加科學合理的途徑。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既具有認識論意義,又具有世界觀意義。建設生態文明,統籌人與自然關係,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人與自然的關係十分迫切。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矛盾中重要的一條,就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奮鬥目標。
生態文明是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發展的文明之路。它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從、相互促進、共生共榮,追求人與生態和諧。人與自然要平等相處、和諧相處、友好相處。生態文明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汙染控制和生態恢復,是對工業文明弊端的揚棄,是不斷探索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過程。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建設全防全控的防範體系、高效的環境治理體系、完善的環境政策法規標準制度體系、完備的環境管理體系,努力形成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重點抓好重點流域水汙染治理,讓江河湖海休養生息,恢復生機。
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我們應當一切從實際出發,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辯證的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處理問題,這樣才能使社會更和諧的發展,人類更好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