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學術星人
微信公眾號:學術星球
作者:拙棘
本號原創首發
編輯:吳偉
如果我們對某個緊迫的總體性目標抱有確信,那麼我們的相關思考、言說都將會是策略性的,即在面對每一件事情時,問的都是對其作何種處理會有助於實現那個大目標。
哲學或者更為寬泛意義上的自由思想在這種情勢下會顯得不那麼合適。哲學思考多少帶有徹底性,即拒絕與任何具體立場綁定,它致力於將每一種立場的有效性都懸置起來,對其進行批判性考察。因此,哲學適合在「夜晚」進行。「白天」的我們忙著在特定規劃之下幹活,對總體目標、具體路線進行沒完沒了的反思是不理性的,會導致一事無成。
就此而言,哲學思考是挺奢侈的,只在特定語境中具有合理性,比如深夜自省時,在豆瓣上寫日誌時,在社會狀況平穩,可以承受比較激烈的批判時。一般我們都會承認,要努力保留這種根本性思考的存在空間,以對行動中的我們保持必要的審視。爭議點僅僅在於,不同的人對社會情勢判斷不同。如果認為社會狀況大致可接受,並且對終極目標、至惡之類的沒有十足的確信,挺想聽聽不同觀點,那麼我們會更容易就事論事;反之,則更容易策略性行動,比如給一部至少值4星的電影或一個至少值3星的app打1星。
我也不知道什麼叫意識形態,以及何種思考是超越意識形態的。根據這個概念的常見用法,意識形態多少接近於策略性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