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難道真的只是精神病人喜歡思考的問題?

2020-12-15 立心園

很早以前似乎就聽到有人這樣說過;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精神上都會有一些問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仔細想過,這種說法並非不無道理;人的情緒跟精神狀態密切關聯。當外來因素對情緒產生影響時,精神狀態也會隨之一同產生變化。

如果歸納到身體問題,大概如同一個人身患感冒與癌症之間的差異。

精神本來就是人類的情感源,只是在於把控和反應的程度。

如果用不同的儀器來測量人體狀態,會岀現兩種不同的曲線波動;一種是物理上的生命特徵;曲線的波動與心臟的跳動、血液循環流動的速度有關。當曲線顯示結果為一條直線時,只能遺憾地告訴你生命的結束。

另一種屬於精神狀態下的曲線波動,曲線起伏的高低與情緒波動大小有關,測謊儀應該就就屬於這個道理;精神上的壓力會影響情緒下的不平穩。

無論是物理的、還是精神上的體能顯示和精神狀態,只存在P值不同,不存在內容的反差。

當然,我既不是生理學家、也不是心理學家,所有只能依靠邏輯推理而無法給你一個精確的答案。

從精神層面上來講,P值的顯示到底怎樣屬於正常,參數多少才算準確?

影響這方面的因素太多。譬如人們所說的;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如果確定不了P值,那麼是不是就可以說;凡因為情緒波動而形成精神狀態所受到影響的都屬於病態化?

以此類推,人人都有精神病,只是反應程度不同而已的理論是成立的。

對一個問題的執著與否,這是人與人之間思維與思考的差異性。

正常的思維往往存在於有意識和無意識之中,而思考就存在一個對問題的專注度;這也是邏輯思維與哲學思考的差異性。

普通的邏輯思維一般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常識之中,而哲學思考通常是對事物本質的方向性追溯。搞清它們的來龍去脈,然後給事物的本身下一個定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最終結果。

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存在,到底有沒有結果?

只要有循環往復的存在;就不會有結果。所謂的結果;只能證明一切事物的終結,《相對論》也許就是這樣產生的。

再回到哲學問題上;你認為哲學深奧嗎?

其實,任何深奧的理論都建立在簡單的道理之中,只在於你是否去深究。

生活就是哲學;哲學卻未必就是生活。

哲學與生活的相同之處就在於;把具象行為變成抽象化理論;然後再把抽象化理論轉變為具象化行為意識的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

具象後的結果、生活就是哲學;被抽象化了的哲學理論未必就是生活。

但是,哲學理論的原理都來自於生活的道理。

無論你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都離不開衣食住行和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生活的哲學。而當你把它們上升到精神層面的時候,形成物質與精神的重疊,也就逐步開始建立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人類藝術就是這樣產生的。

茶藝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本來屬於生活中最普通常見的解渴防暑方式,當你精緻上升到行為藝術時,你能說他是神經病嗎?

在現實生活中,我看到所有老闆似乎都會整天不停地擺弄著一套象樣的茶具。

和茶葉店老闆不同的是;也許是一種欣賞,但更多的可能只是為了裝飾門面,標誌著與眾不同的身份。在他們中間、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懂得茶道?

記得在一次綜藝節目中,魯豫問竇文濤;為什麼你要勉強自己?

竇文濤說;因為我覺得裝逼會更快樂。

多麼絕妙和及其幽默的諷刺。

如果一個人真正能夠從茶道中品味岀人生,那你就一定能夠成為生活中的哲學家。

我真的不相信;有多少人從此中品味岀深刻的生活哲學和人生道理,否則社會也不會變得如此糟糕,人類也不會存在那麼多的病垢。

說到這,我已經不再想回答哲學到底是不是精神病人所喜歡思考的問題了。

相關焦點

  • 抑鬱症為何喜歡胡思亂想和思考哲學問題?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文/老K不知道你是否經常思考一些諸如「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我是誰?」這樣無解的哲學問題?臨床觀察發現,好多抑鬱症和強迫症患者就非常擅長思考這類問題。
  • 為什麼抑鬱症這些精神障礙者總會去思考哲學問題?
    所以必須要思考——我該如何存在?抑鬱的最關鍵特徵就是痛苦,卻不知為何而痛苦。然後人會嘗試用思想找到答案,這是個很常見的過程。哲學是個虛無主義的產物,它的本質就是不斷的追問沒有盡頭的為什麼,可以麻痺抑鬱者的神經。思想是很多抑鬱者自救的方式。沒有哲學會有多少人自殺啊。
  • 人為什麼要思考哲學問題?
    在人類歷史上只有一小部分人,即哲學家才會去思考這些哲學問題,另外大多數的人會務實地活在自身的需要之中。哲學家似乎高人一等的脫離人自身的觀點,改用另一個主觀的觀點來提出一個又一個千年難解的問題:人為什麼要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 精神病人的世界
    那確實是一本很奇特的書,現實中根本就沒有人會想到去走進一個精神病人的世界。讀完這本書後,我發現精神病人眼中的世界似乎有趣,看似荒唐的背後都有他自己的邏輯,從而讓腦海中的世界得以成立。為了讓這份好奇得以延續,在讀完這本書後,我又看了一下作者高銘的其他作品,並且又再次讀完了他的另一部著作《催眠師手記》。如今的我,是被「精神病人」改變了的「正常人」。
  • 這3個古老的哲學問題,沒有思考過,說明你沒有哲學天賦
    這3個古老的哲學問題,沒有思考過,說明你沒有哲學天賦。第一個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們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確定自己是誰,很明顯,我們不知道,這表明我們的確定性是一種重複產生的錯覺。每天都沒有太大的變化,這給人一種恆久不變的感覺。
  • 讀書 9個讓你思考一生的哲學問題
    你是否思考過以上這些問題?如果你曾思考過,哪怕只思考過一個,我都要向你推薦下面這本短小精悍的哲學書:What Does It All Mean?當我請這位哈佛認知科學博士推薦一些入門級的哲學書時,他毫不猶豫推薦了這本。這本書沒有艱深的道理,沒有拗口的名詞,不介紹任何一位哲學家,也不給你任何答案,只提出了9個簡單的問題,卻值得所有人終其一生去思考。這9個問題分別是:how do we know anything?
  • 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人性、理性以及超越性
    究竟哪些學科屬於人文科學或精神科學,各國的劃分有出入,但大致都包括文學、語言學、藝術學、歷史學、考古學、哲學、法學等。一般來說,在人文科學中,價值觀點佔據更重要的位置,而其他科學則更注重事實(現象)和邏輯。當然,這只是相對而言,事實上,人文價值觀點也常常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用於其他學科。根據以上分析,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確定為三個層次:
  • 周國平: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
    通過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西方思想中的若干重要傳統,包括人道主義等都是從尊重人的價值的立場出發,圍繞著保證人的價值之實現這個目的而形成的,彼此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理性:頭腦的認真人文精神之尊重人的價值,不只是把人當作一種生命存在,更是把人當作一種精神存在。關心精神生活,尊重精神價值,是人文精神更深刻的方面。
  • 搖擺的精神病人
    他們是人類,卻因為分裂的神經和情感性精神障礙,不能正常運用人的思維思考,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也不能為其負責。他們是動物,人權被剝奪,尊嚴被踐踏,但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他們又意識不到,只要能活下去不就挺好嗎,像動物一樣。 在人和動物的兩極行走,精神病人難有一個好的歸宿。
  • 關於「創新」問題的哲學思考
    原標題:關於「創新」問題的哲學思考   在當下語境中,「創新」往往與產業結構和企業的轉型升級聯繫在一起,也與大眾特別是青年人的創業活動聯繫在一起,從而被賦予經濟與技術的含義。這種理解反映了中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旨在為經濟的止跌企穩和復甦回升注入新的動力,有其道理和意義。
  • 關於形式邏輯的真值的哲學思考
    關於形式邏輯的真值的哲學思考 2016年09月07日 16:11 來源:《江漢論壇》 作者:溫華 溫維政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古希臘早期哲學的人文精神
    人是哲學的奧秘,認識人自我是哲學最高的目標,可以說一切哲學表面上或者事實上的差異都源於人的自我認識上的差異。對「人是什麼」、「人的本性如何」、「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的思考,構成了一切思潮牢固而不可動搖的中心,而對這些問題的提出和解答無不關涉著人超越了生物意義上的人,而作為人之為人意義上的人的一剎那的理智自覺和反思。
  • 哲學智慧與精神家園
    就因為那個廟裡供奉著神,如果那個廟裡沒有神,它就只是一般的房子了。黑格爾用這個比喻來說明,如果一個有文化的民族沒有哲學的話,那就好比這個廟裡沒有神一樣,這意味著哲學是文化的靈魂。這種哲學有什麼作用呢?黑格爾講的也非常明確,哲學就是引導人們「尊敬他自己並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哲學就是使人崇高的,那麼哲學當然就和我們構建精神家園密不可分了。我們再看中國哲人馮友蘭先生。
  • 哲學三大終極問題的一點思考
    他們每天的工作都會問人三個哲學上的三大終極問題:   你是誰?   你從哪裡來?   你要到哪裡去?   終極的問題都找不到答案,這就像讓你在二維空間造出一個地球一樣。哲學上的終極問題超越了人類的認知極限,所有的答案也都只能是假說,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探索和思考。
  • 楊絳的人生哲學:快樂是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
    楊絳先生略作思考後回答道:「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說到這裡,楊絳先生停了下來,她看著這位讀者,發現這位讀者若有所思,臉上滿是疑惑。
  • 哲學始於好奇,提問有助於思考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能,只不過是喜歡尋根問底地追究問題罷了。」哲學始於好奇,提問是孩子探索世界,主動思考的第一步,孩子在問問題,是因為他們想知道這個世界運轉的因果關係。當孩子們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哲學播種的最好時機。我們會發現,並不是沒有答案,而是答案太多——很多人早已為你準備好答案。比如說外國版的哲學入門書籍《蘇菲的世界》,用講故事的方法引導孩子思考,讓這些啟蒙變得生動有趣。
  • 精神病人打人真的不用負責任嗎?被精神病人打了如何維權?
    說到精神病人,大家普遍認為精神病人打人不用負責任。在我曾接待過的客戶當中,有人甚至長期被精神病人毆打而束手無策。其實,人們普遍認為的精神病人打人不用負責任是一個很大的誤區。我們首先分析精神病人打人是否承擔刑事責任:在刑事責任上,可以把精神病人分為三類。第一類,完全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這類人想要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必須是精神病,同時又喪失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
  • 生死問題——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中最後一個問題
    生死問題是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中最後一個問題。死是對生命意義的最大挑戰,最讓人感到困惑。很多人從小就被這個問題所苦惱,不少哲學家的基本態度是,對這個問題不應該迴避,要去面對它,思考它。思考的必要幾乎每個人從小就怕死,當有一天我們知道,這個死不只是那些老人的事,也是我們的事,有一天我們也會老、也會死,當我們明確地知道這一點的時候,人感到絕望,原來人生是這麼一回事,最後等於零。
  • 榮格神秘思考與東方哲學奧義
    後世很多人,將榮格與弗洛伊德並稱為精神分析流派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其實,榮格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探索之深、涉及領域之廣,還有待更多發掘。正因如此,榮格是筆者多年來非常喜歡的一位思想家。隨著時間推移,筆者對榮格思想的閱讀與理解越深,心中的疑惑與挑戰精神謎題的意願也更加強烈。
  • 關於邏輯哲學的幾點思考
    此外,「在技術的基礎上,以非技術的方式」,或者簡稱「以非技術的方式」,是不是一定比「哲學反思」這一說明問題更少,也是值得思考的。比如,非技術的方式是不是哲學的方式?如果是,能否把這種方式的探討叫做對邏輯問題進行哲學反思?反過來,如果說哲學的思考方式主要是問「是什麼?」和「為什麼?」,那麼以非技術的方式研究邏輯問題能否排除這樣的追問?我認為,這個定義至少提供了兩個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