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似乎就聽到有人這樣說過;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精神上都會有一些問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仔細想過,這種說法並非不無道理;人的情緒跟精神狀態密切關聯。當外來因素對情緒產生影響時,精神狀態也會隨之一同產生變化。
如果歸納到身體問題,大概如同一個人身患感冒與癌症之間的差異。
精神本來就是人類的情感源,只是在於把控和反應的程度。
如果用不同的儀器來測量人體狀態,會岀現兩種不同的曲線波動;一種是物理上的生命特徵;曲線的波動與心臟的跳動、血液循環流動的速度有關。當曲線顯示結果為一條直線時,只能遺憾地告訴你生命的結束。
另一種屬於精神狀態下的曲線波動,曲線起伏的高低與情緒波動大小有關,測謊儀應該就就屬於這個道理;精神上的壓力會影響情緒下的不平穩。
無論是物理的、還是精神上的體能顯示和精神狀態,只存在P值不同,不存在內容的反差。
當然,我既不是生理學家、也不是心理學家,所有只能依靠邏輯推理而無法給你一個精確的答案。
從精神層面上來講,P值的顯示到底怎樣屬於正常,參數多少才算準確?
影響這方面的因素太多。譬如人們所說的;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如果確定不了P值,那麼是不是就可以說;凡因為情緒波動而形成精神狀態所受到影響的都屬於病態化?
以此類推,人人都有精神病,只是反應程度不同而已的理論是成立的。
對一個問題的執著與否,這是人與人之間思維與思考的差異性。
正常的思維往往存在於有意識和無意識之中,而思考就存在一個對問題的專注度;這也是邏輯思維與哲學思考的差異性。
普通的邏輯思維一般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常識之中,而哲學思考通常是對事物本質的方向性追溯。搞清它們的來龍去脈,然後給事物的本身下一個定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最終結果。
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存在,到底有沒有結果?
只要有循環往復的存在;就不會有結果。所謂的結果;只能證明一切事物的終結,《相對論》也許就是這樣產生的。
再回到哲學問題上;你認為哲學深奧嗎?
其實,任何深奧的理論都建立在簡單的道理之中,只在於你是否去深究。
生活就是哲學;哲學卻未必就是生活。
哲學與生活的相同之處就在於;把具象行為變成抽象化理論;然後再把抽象化理論轉變為具象化行為意識的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
具象後的結果、生活就是哲學;被抽象化了的哲學理論未必就是生活。
但是,哲學理論的原理都來自於生活的道理。
無論你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都離不開衣食住行和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生活的哲學。而當你把它們上升到精神層面的時候,形成物質與精神的重疊,也就逐步開始建立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人類藝術就是這樣產生的。
茶藝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本來屬於生活中最普通常見的解渴防暑方式,當你精緻上升到行為藝術時,你能說他是神經病嗎?
在現實生活中,我看到所有老闆似乎都會整天不停地擺弄著一套象樣的茶具。
和茶葉店老闆不同的是;也許是一種欣賞,但更多的可能只是為了裝飾門面,標誌著與眾不同的身份。在他們中間、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懂得茶道?
記得在一次綜藝節目中,魯豫問竇文濤;為什麼你要勉強自己?
竇文濤說;因為我覺得裝逼會更快樂。
多麼絕妙和及其幽默的諷刺。
如果一個人真正能夠從茶道中品味岀人生,那你就一定能夠成為生活中的哲學家。
我真的不相信;有多少人從此中品味岀深刻的生活哲學和人生道理,否則社會也不會變得如此糟糕,人類也不會存在那麼多的病垢。
說到這,我已經不再想回答哲學到底是不是精神病人所喜歡思考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