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新」問題的哲學思考

2020-12-17 人民網

原標題:關於「創新」問題的哲學思考

  在當下語境中,「創新」往往與產業結構和企業的轉型升級聯繫在一起,也與大眾特別是青年人的創業活動聯繫在一起,從而被賦予經濟與技術的含義。這種理解反映了中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旨在為經濟的止跌企穩和復甦回升注入新的動力,有其道理和意義。但是,就今天中國社會面臨的種種問題而言,創新應當是指向社會各領域各方面的全面性活動,是在一個新的廣度和深度上繼續推進改革開放;並且,即使是經濟結構和技術層面的創新,也屬於人的意向性主體性活動,具有價值與理性的雙重性,集中體現著人的精神狀態和生活方式,並直接關聯著社會的體制與文化。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正確而有效地開展創新活動。

  大體說來,人類的活動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探索性、革新性活動,由於這類活動沒有現成的經驗與模式可循,所以具有一定的冒險性並有可能失敗;另一類是重複性、守成性活動,這類活動較為安全也容易實現。這兩大類活動各有其意義且相互依存:後者要靠前者引領與示範,前者要靠後者傳承與普及。因此,這兩類活動在人的生存和發展中都不可或缺。但是,從根本上看,既需要德性、智力又需要勇氣的創造性、革新性活動,即我們常說的「有膽有識」的活動,更能體現人類追求自由同時也是為自己開闢生存道路的特性。通過創新,人們不斷地走出自在的本能的狀態,也走出停滯和僵化的循環,突破現狀和陳規,造就出更具合理性和優越性的新的思想觀念、規則制度和技術器具,從而實現更加自主自由地生存,因而創新也更加受到人類自己的推崇。

  在創新問題上,筆者認為以下三點特別值得我們思考並形成基本的共識:

  第一,創新作為人類社會的文化的行為,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價值選擇和創造活動。創新目標的確定、創新方式的選擇,都依賴於特有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的性質,體現並解決著人們的文化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張力。例如,在中國古代社會,倫理性的禁忌或規範產生了人的族群性與個體性之間的張力,中國人的創造多半集中在倫理和寄寓著個人的道德理想抑或精神解脫的文學藝術上,技術的發明與創造也受此規約。西方社會理性與信仰的規定或禁忌,則使許多西方人生存於此岸的經驗世界與彼岸的超驗世界的張力中,於是創造特別體現在科學和宗教這兩大領域,其他文化形式也深受其影響。應當指出,傳統社會的許多禁忌和限制對於人在特定方向上的創新起到了很大的範導和鞭策作用,但由于越來越嚴重地束縛、桎梏了人的個性發展和思想自由,所以勢必妨害他們創造、革新的自由度與多樣性。要讓社會形成蓬勃的生機和活力,就必須通過改革或變法,使被禁錮和扭曲的民族精神得到解放、振興。而越是有利於思想理論創新的社會,越能夠得到健康和順利地發展。因此之故,我們必須認真考慮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我們的文化傳統和國情是否有利於現代化的發展?如果它的精神或靈魂仍然具有生命力,其形式卻不利於現代化的發展、不能適應人們的現代生活了,就要推動它實現創造性轉換,也就是在傳承中創新;如果把它當作包袱甩掉或只是教條地加以傳承,我們就無法真正確立起主體性,也不可能真正深入到現代性的精神維度,主動地依據現實的可能性,推動社會的轉型和創新。改革開放前後中國社會的變化,雄辯地說明了這一點。

  第二,真正的創新之「新」,根本上不在於它的外觀,而在於它的實質內容。從對象的角度看,它體現的是事物自身的現實可能性,從主體角度看,它體現的是人自身的目的性,無論社會哪個領域的創新,都是將對象的可能性與人的目的性給予實現並使之結合起來。因而,真正的創新必須具有「生產」性和「建設」性,生產性指的是物質方面與精神方面的增長增值;建設性指它有益於人自身及社會的成長、自組織與可持續。

  第三,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現代社會發展,主要體現為物質財富的增長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組織形式和結構的變化,豐厚的利潤和激烈的競爭充當了這一發展的有力槓桿。走馬燈一樣變換的現代文化時尚,與花樣翻新的商品世界一樣,大都屬於大眾消費文化範疇。這種「創新」的價值屬性當然是值得反思的。誠然,人成為人的過程就是開發和利用自然的過程,為此人類必須不斷地進行技術和組織管理的探索與創造,並允許試驗與失敗,以努力提高生產效率,相應地改變、重構社會的結構和機制。這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尤為必要。因而,我們今天的創新,既要重視環保和綠色科技水平的提升,還要重視人的心靈和精神世界的自由、充實與豐富;既要服務於我們自身新的發展,還應當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發揮積極的作用。就此而言,筆者認為,老子「道法自然」和「知雄守雌」的理念,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特別值得我們思考並加以實踐。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關於哲學「矛盾」問題的幾點思考
    關於哲學「矛盾」論,其重要性不言自明,歷年來是高考的重點內容,也是最讓學生頭疼的一部分內容:不好理解,難以掌握,至於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更是讓不少學生嘗盡了苦頭。如何突破重點,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 關於邏輯哲學的幾點思考
    這些說明無疑顯示了邏輯哲學的哲學性質,但也不是沒有問題。比如,邏輯研究邏輯問題是顯然的,但是「邏輯所提出的哲學問題」這一說法卻比較思辨,似乎無法依據邏輯來確定,而要依據哲學來思考才行。「對邏輯的哲學反思」同樣預設了哲學的前提,而且多少給人一些循環定義的感覺。第三類說明撇開了哲學的因素,但是把邏輯哲學局限在與分析邏輯的概念和方法相關,似乎過於膚淺和狹窄。
  • 什麼是哲學?——關於哲學定義的一些思考
    哲學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一度讓我羞愧。我喜歡哲學,因為哲學總是在追求用理性的方法釐清問題、解決問題。
  • 人為什麼要思考哲學問題?
    在人類歷史上只有一小部分人,即哲學家才會去思考這些哲學問題,另外大多數的人會務實地活在自身的需要之中。哲學家似乎高人一等的脫離人自身的觀點,改用另一個主觀的觀點來提出一個又一個千年難解的問題:人為什麼要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 讀書 9個讓你思考一生的哲學問題
    你是否思考過以上這些問題?如果你曾思考過,哪怕只思考過一個,我都要向你推薦下面這本短小精悍的哲學書:What Does It All Mean?當我請這位哈佛認知科學博士推薦一些入門級的哲學書時,他毫不猶豫推薦了這本。這本書沒有艱深的道理,沒有拗口的名詞,不介紹任何一位哲學家,也不給你任何答案,只提出了9個簡單的問題,卻值得所有人終其一生去思考。這9個問題分別是:how do we know anything?
  • 創新文化哲學研究範式
    創新文化哲學研究範式 2018年03月05日 07:4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潘玥斐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關於我國體育和體育工作的哲學思考
    哲學作為人類思維的最高表現形式,始終在支配著人們的思想、認識和行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共產黨人的思想武器,則始終是我們的行動指南。因此,要做好體育工作,就要從哲學的高度進行思考,不斷地研究和分析我國體育和體育工作中的各種矛盾,探索解決的途徑,推動體育事業快速、健康發展。
  • 抑鬱症為何喜歡胡思亂想和思考哲學問題?
    文/老K不知道你是否經常思考一些諸如「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我是誰?」這樣無解的哲學問題?臨床觀察發現,好多抑鬱症和強迫症患者就非常擅長思考這類問題。可為何抑鬱症總是喜歡胡思亂想和哲思呢?內側前額葉被認為是關於自我關注活躍的腦區域,當人們思考問題更多關於自己的時候,這個區域會更加活躍。而後側扣帶回則被認為和自傳體記憶的加工有關,也就是當人們回憶自己過去記憶時,這個位置就會更加活躍一些。
  • 問題研究是科學哲學創新起點
    問題研究是科學哲學創新起點 2017年08月30日 07:2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楠 字號 內容摘要: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雪梨大學、海德堡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和研究機構的近
  • 關於形式邏輯的真值的哲學思考
    關於形式邏輯的真值的哲學思考 2016年09月07日 16:11 來源:《江漢論壇》 作者:溫華 溫維政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哲學——難道真的只是精神病人喜歡思考的問題?
    很早以前似乎就聽到有人這樣說過;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精神上都會有一些問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仔細想過,這種說法並非不無道理;人的情緒跟精神狀態密切關聯。當外來因素對情緒產生影響時,精神狀態也會隨之一同產生變化。如果歸納到身體問題,大概如同一個人身患感冒與癌症之間的差異。
  • 哲學對孩子有多重要!學會哲學思考,過有準備的人生
    孩子們在夏威夷這樣做哲學   聰明思考者的工具箱   用童書引出對話   我是誰?——用關於同一性問題的圖畫書進行哲學探究   你不一樣,你不屬於這裡!   更多適合主題的圖畫書 第二部分 關於倫理問題的哲學探究   關於願望和價值的反思   「為什麼我不能要這個?」
  • 哲學並不是茫然空想,而是深刻的思考,比一般人更深刻地思考
    哲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雖然我們作為普通人也可像哲學家一樣進行思考,但要承認一點就是這些偉大哲學家在思考時更加深邃。他們在思考的過程中思想更為細緻、嚴謹、縝密。這個方法只有一個就是:深刻的思考,比一般人更深刻地思考。哲學家提問並非都是真正哲學問題哲學家們自問自答的哲學探討中,我們還必須要注意一點。
  • 哲學三大終極問題的一點思考
    他們每天的工作都會問人三個哲學上的三大終極問題:   你是誰?   你從哪裡來?   你要到哪裡去?   終極的問題都找不到答案,這就像讓你在二維空間造出一個地球一樣。哲學上的終極問題超越了人類的認知極限,所有的答案也都只能是假說,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探索和思考。
  • 「面向中國問題的哲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
    12月1日,中央黨校哲學部召開「面向中國問題的哲學——中國哲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存山、陳霞、北京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中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宋志明、光明日報社國學版主編梁樞、中央黨校學員王海英教授、中央黨校哲學部侯才、喬清舉、王傑、陳中浙、任俊華等、王峰、曹潤青等以及中央黨校中青二班
  • 思考關於思考這個問題
    關於思考這個問題,最近又被自己拿出來思考,或許人生就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自然被切割開,是分段式思考模式。 搜索記憶中最早關於思考這個問題,是小學時候上數學課,一直很納悶:老師講的為什麼總是複雜的計算方式,明明可以簡化,於是就自己在書上做各種自己思考的筆記,雖然現在書已經不知道被老媽借給哪個學弟或學妹,然後消失了…… 回憶初中時候,老師一句話,改變了自己對數學的看法:你雖然沒有XXX腦子好,所以你現在數學成績沒他好…好吧,於是我停止了思考這件事,至少在數學這個事情上面,雖然沒有因為數學成績影響到最後的提前高考結果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踏上一趟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
    軼君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踏上一趟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沒有競爭的芬蘭教育,怎樣告訴孩子什麼是成功或失敗?貧富差距極大的印度,怎樣用網絡教育彌合孩子之間的差距?集體意識濃厚的日本怎樣讓孩子理解個人和團隊的平衡?
  • 魏少軍教授:關於集成電路創新的一些思考
    打開APP 魏少軍教授:關於集成電路創新的一些思考 半導體行業觀察 發表於 2020-12-24 15:16:16 峰會期間,國家科技重大專項(01)專項專家組總體組組長、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魏少軍教授帶來了主題為《關於集成電路創新的一些思考》的演講,從集成電路發展歷史到現狀,再到中國發展契機,囊括技術和產業。 筆者大致整理如下: 集成電路自誕生之日起,一直依靠創新驅動發展。計算也從人和物的交互,轉變為當下的機器與機器的交互,5G和AI在過去幾年對社會影響非常大。
  • 華科教授鄧曉芒:沒有哲學思考,我的生命就沒有了意義
    鄧曉芒認為,不僅僅是學習一些哲學基礎知識,而是憑藉已有的常識,運用我們已經學過的知識,生活中的經驗,來進行一些深入的思考,來觸及人類世世代代所關注的問題,包括當今人類關注的問題。當小孩第一次學會用「我」來說自己,並且能夠正確使用它時,在他面前就升起了一道光。這道光就是智慧,也可以稱之為「理性之光」,意味著智慧開悟了,這是最早的哲學智慧,這已經是哲學起步了。
  • 2019·全國哲學研究生學術創新論壇在京召開
    2019年11月22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主辦的2019·全國哲學研究生學術創新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本屆論壇以「現代化進程中的哲學話語」為主題,設有「唯物史觀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啟蒙、現代性與哲學反思」、「新時代中國哲學創新」三個分論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