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中央黨校哲學部召開「面向中國問題的哲學——中國哲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存山、陳霞、北京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中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宋志明、光明日報社國學版主編梁樞、中央黨校學員王海英教授、中央黨校哲學部侯才、喬清舉、王傑、陳中浙、任俊華等、王峰、曹潤青等以及中央黨校中青二班、師資班的學員參加了會議。
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哲學部主任韓慶祥教授在致辭中回顧了中央黨校中國哲學專業的歷史,肯定了該專業在課堂教學、理論研究、政策諮詢方面做出的貢獻,如該教研室在國內學術界較早地提出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課題,喬清舉教授在1995年曾經提出,傳統文化是中國的國情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於中國文化傳統,「具有深刻的文化和歷史內涵,重視和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的研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和必要條件」這個認識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8月19日全國宣傳會議上提出的四個講清楚的第四條,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的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基礎」具有一致性。1996年12月,該教研室主持召開了國內首個「馬克思主與儒學」學術研討會。肖前、齊振海、張岱年、朱伯崑等學者參會,會後出版了論文集。從那時以來,馬克思主義與儒學成為一個重要的學術領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中國哲學研究迎來了一個新的高潮。習近平總書記對於中國傳統哲學與文化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做出了對於傳統文化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指示。這次會議就是落實中央精神,加強學科建設,促進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繁榮的一個重要舉措。
與會學者圍繞中國哲學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社會時空條件、雙創的實質內容、雙創的方法論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喬清舉認為,雙創的社會條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廣義地看,這個進程也是近代以來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史過程的連續。而從全球範圍來看,隨著世界歷史的形成,全球化還將向縱深處發展,以科技為先導的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世界經濟發展的前景未可限量,僅僅嘆息人心不古、世風日下是無濟於事的。針對當今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提出基於中國哲學和文化的解決,尊重人的價值和權利,激發人的創造性;尊重自然的價值,確保自然健康發展;促進國家社會穩定,世界和平,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在當今世界發揮作用的方式。李存山指出,四個講清楚是把中國道路和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的理論自覺,把傳統文化轉化為了軟實力;雙創要肯定以儒家為主體的中國文化的永恆價值。侯才提出,中國轉型的實質是合理的主體性的建立,揚棄主體性原則的絕對化,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王中江呼籲重建以哲學為基礎的文化大國,並對哲學創新的方法論進行了論述。陳霞指出了「發現」中的「發明」問題。王海英肯定了儒家道家哲學在當代社會的意義。梁樞指出,共同體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是馬克思主義和儒學會通的基本方式。宋志明強調,雙創要以「我見」為前提,防止教條主義。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傳統哲學應該在當今社會進程中發揮更為基礎性的作用,傳統哲學精華的發掘應進一步加強。
(中央黨校哲學部中國哲學教研室供稿。)
[責任編輯:蔣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