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國問題的哲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

2020-12-17 光明思想理論網

  12月1日,中央黨校哲學部召開「面向中國問題的哲學——中國哲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存山、陳霞、北京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中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宋志明、光明日報社國學版主編梁樞、中央黨校學員王海英教授、中央黨校哲學部侯才、喬清舉、王傑、陳中浙、任俊華等、王峰、曹潤青等以及中央黨校中青二班、師資班的學員參加了會議。

  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哲學部主任韓慶祥教授在致辭中回顧了中央黨校中國哲學專業的歷史,肯定了該專業在課堂教學、理論研究、政策諮詢方面做出的貢獻,如該教研室在國內學術界較早地提出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課題,喬清舉教授在1995年曾經提出,傳統文化是中國的國情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於中國文化傳統,「具有深刻的文化和歷史內涵,重視和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的研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和必要條件」這個認識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8月19日全國宣傳會議上提出的四個講清楚的第四條,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的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基礎」具有一致性。1996年12月,該教研室主持召開了國內首個「馬克思主與儒學」學術研討會。肖前、齊振海、張岱年、朱伯崑等學者參會,會後出版了論文集。從那時以來,馬克思主義與儒學成為一個重要的學術領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中國哲學研究迎來了一個新的高潮。習近平總書記對於中國傳統哲學與文化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做出了對於傳統文化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指示。這次會議就是落實中央精神,加強學科建設,促進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繁榮的一個重要舉措。

  與會學者圍繞中國哲學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社會時空條件、雙創的實質內容、雙創的方法論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喬清舉認為,雙創的社會條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廣義地看,這個進程也是近代以來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史過程的連續。而從全球範圍來看,隨著世界歷史的形成,全球化還將向縱深處發展,以科技為先導的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世界經濟發展的前景未可限量,僅僅嘆息人心不古、世風日下是無濟於事的。針對當今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提出基於中國哲學和文化的解決,尊重人的價值和權利,激發人的創造性;尊重自然的價值,確保自然健康發展;促進國家社會穩定,世界和平,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在當今世界發揮作用的方式。李存山指出,四個講清楚是把中國道路和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的理論自覺,把傳統文化轉化為了軟實力;雙創要肯定以儒家為主體的中國文化的永恆價值。侯才提出,中國轉型的實質是合理的主體性的建立,揚棄主體性原則的絕對化,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王中江呼籲重建以哲學為基礎的文化大國,並對哲學創新的方法論進行了論述。陳霞指出了「發現」中的「發明」問題。王海英肯定了儒家道家哲學在當代社會的意義。梁樞指出,共同體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是馬克思主義和儒學會通的基本方式。宋志明強調,雙創要以「我見」為前提,防止教條主義。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傳統哲學應該在當今社會進程中發揮更為基礎性的作用,傳統哲學精華的發掘應進一步加強。

  (中央黨校哲學部中國哲學教研室供稿。)

[責任編輯:蔣正翔]

相關焦點

  • 構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化與國外哲學社會科學交流互鑑,著力解答時代之問和世界之問,凝練出具有標識性的概念與理論,不斷增強原創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與我國日益提升的國際地位相比,與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相比,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傳播中國話語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 關於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幾個問題
    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個重要的思想認識前提就是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辯證客觀地認識中華傳統文化。  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對歷史中國和現實中國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 中國哲學史學會2020年年會暨第四屆經史傳統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和西北大學聯合主辦的中國哲學史學會2020年年會暨第四屆經史傳統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在陝西眉縣橫渠鎮召開。紀念張載的目的是為了在新時代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文化的價值,是為了讓中華文明的德性光輝能夠繼往開來、持續照耀當下與未來。  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表示,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綱領性文獻
    哲學社會科學大有可為,哲學社會科學大有展示才華的舞臺。   二、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學術導向,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對哲學社會科學的指導   習近平總書記科學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實踐性、科學性和創新性。他強調,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
  • 自我的尋求:中國教育哲學的自我認同
    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教育哲學的基本任務仍將是持續、深入地走向多元現代性。多元現代性、中國傳統思想的創造性轉化、中國特色的教育話語體系等問題仍將是教育哲學現代性研究的焦點。中國教育哲學要真正能夠對中國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就有必要立足那些對社會發展和生活來說重要的現實問題,立足中國現代性問題,創造性地解決時代問題。  教育哲學的生命力在於創新,創新的源頭則在於對教育問題的發現、批判與解決。有生命力、有意義的教育哲學思想都是時代精神的產物,也都是思考教育和社會生活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結果。
  • 中國傳統心理學的創造性轉化
    通過心理學的中西交流,使「中國傳統心理學」創造性地轉化成「中國心理學」,是任何擁有文化自覺意識的中國心理學者都難以拒絕的使命。   近幾年來,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中國的心理學研究的突破點在哪裡?通過心理學的中西交流,使「中國傳統心理學」創造性地轉化成「中國心理學」,是任何擁有文化自覺意識的中國心理學者都難以拒絕的使命。  「創造性轉化」一詞近幾十年來在中國思想以及中國哲學研究領域廣泛使用,就筆者目前所知,最早似源自於華人學者林毓生先生對中國傳統人文的探討。
  • 「中國法律的傳統與創造性轉化」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
    此次會議圍繞「中國法律的傳統與創造性轉化」的主旨,聚焦「法律傳統與思想文化」「傳統法制與司法實踐」「近現代法制變遷」等多個主題,深入探討了法律史學的理論特色、研究進路與現代化過程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等問題。
  • 創造性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以「一源三流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自傳入中國起,馬克思主義哲學就面臨通過何種路徑實現中國化的問題。回顧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程,可將其路徑選擇歸納為實踐路徑、學術路徑、實踐和學術結合的路徑三種。實踐路徑是指「一源」路徑,即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基礎和源泉,將其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具體實際相結合。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解決這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迫切需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對外學術交流的不斷擴大,西方學術理論和話語體系以各種形式傳入我國並產生影響。解決話語體系「西強我弱」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不斷增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影響力。
  • 楊威威:淺談古典詩歌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
    「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
  • 哲學的困境與中國哲學的前景
    社會主義中國前途光明,中國哲學的前途同樣光明。一個有如此豐厚民族傳統文化底蘊的中國,一個由於改革開放而有條件會通中西、貫通古今、打通馬中西哲學的社會主義中國,哲學在人們心目中的衰落,只是市場就業導嚮導致的暫時現象,絕不是中國哲學發展的沒落。筆者堅定地相信,在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大潮中,哲學一定能發光,密納發的貓頭鷹將會在中國天空再度起飛!
  • 立足中國大地 創新中國思想 解決中國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直面時代提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出一大批富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重要成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重大貢獻。今天,以這次劃時代的會議為起點,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抖擻精神,重新出發。
  • 哲學: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比較
    前言:「哲學就是哲學史」,本篇列舉了中西方三位哲學家所著哲學史,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三者研究的問題大同小異,但就是這個小異,也許決定了「哲學」內涵的不同,也註定了我們將能在哲學學習中有哪些真正有效的收穫:哲學的思想觀點怎樣產生,各種問題和提供的解答怎樣引起新的問題和答案
  • 中國傳統法哲學的研究進路
    本文所稱中國傳統法哲學,是創造性轉化古典法思想得到的系統表述。中國傳統法哲學研究,即通過創造性轉化古典法思想得到系統表述的學術工作。這一工作不同於一般所謂法律思想史、歷史社會學、新經學等,具有獨特的關切和方法。對古典法思想的研究,自應以法律思想史學科居首。但是,中國法律思想史的主流範式有兩大特徵,限縮了它的研究對象,也影響了其功能的充分發揮。第一,梁啓超、楊鴻烈等開山祖師去古未遠,他們理解的「法」主要指《康熙字典》所謂刑、律。
  • 何謂法學新古典主義 | 明清中國法哲學之對話
    相對於歷史社會學將中國文化傳統視為現代西方之「異類」的態度及其類型化的方法,法學新古典主義力求展示文化、學術傳統的內部多元性;相對於法律思想史將古典法思想視為博物館珍品的態度及其將思想還原於歷史、社會、文化背景的方法,法學新古典主義重視古代作者思想的個體自洽性以及他們可能為當代人的判斷和行為所提供的理據;相對於新經學視文化學術經典為當然權威的態度及其原旨主義的文本解釋方法,法學新古典主義承認經典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
  • 創新文化哲學研究範式
    創新文化哲學研究範式 2018年03月05日 07:4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潘玥斐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創新發展新時代中國教育哲學
    創新發展新時代中國教育哲學,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新時代的教育問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教育哲學,促進教育哲學的繁榮發展。第一,從哲學的應用到教育的哲學,更加關注教育實踐問題。教育哲學是教育學與哲學的交叉學科,對於二者怎樣交叉的問題,有兩種典型的認識。
  • 關於「創新」問題的哲學思考
    原標題:關於「創新」問題的哲學思考   在當下語境中,「創新」往往與產業結構和企業的轉型升級聯繫在一起,也與大眾特別是青年人的創業活動聯繫在一起,從而被賦予經濟與技術的含義。這種理解反映了中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旨在為經濟的止跌企穩和復甦回升注入新的動力,有其道理和意義。
  • 推動國學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
    《意見》站在時代的高度,作出了推動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全面部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行動綱領和工作指南。  今天與會者所代表的七家機構,近年來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作出了很多成績,是新世紀「國學熱」的積極推手,是推動國學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力軍。面對新的形勢,我們今天坐在一起,暢談學習《意見》體會,交流學習心得。
  • 連載之一|何乏筆:儒學氣論與內在性哲學:從德語之張載研究談起
    此概念將擺脫存在與變易的對立,而提供一種進一步分析中國文人曾經思考過的變易哲學。如果當代歐洲思想與中國文人思想之間的歷史呼應是可以成立的,關鍵的共同問題之一,無疑在於進一步發展一種當代的變易哲學(Philosphie des Werdens)或說,一種當代的跨文化的「能量哲學」(其關鍵在於擺脫「存在」與「變易」之對立的形上學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