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的兒子養了2條小金魚,每天都要圍著魚缸轉N圈,跟他們講話,餵他們魚食,把他們當做是自己的小夥伴。
然而,有一天,他很傷心也很困惑的跟我說,小金魚怎麼不動了,是不是還沒睡醒呢?
我一看,原來是小金魚翻白肚皮,隨口說了一句:小魚死了。
「什麼是死了?」
「我們會不會死啊?」
「死了會去哪裡呢?」
我突然啞口無言。
如果有個小天使一樣的孩子,滿臉疑惑地問你生死問題,你又該如何回答呢?
01.哲學始於好奇,提問有助於思考
中國傳統文化忌諱談論生死,要麼選擇躲閃:「不許提死字,不吉利。」
要麼就是選擇逃避,說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等等。
要麼就是心生恐懼,說小動物只是睡著了。
然而,小孩子的問題層出不窮,簡直就是十萬個為什麼。
「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
「為什麼月亮會發光?」
「葉子為什麼是綠色的?」
「為什麼這片葉子和那片葉子不一樣?」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能,只不過是喜歡尋根問底地追究問題罷了。」
哲學始於好奇,提問是孩子探索世界,主動思考的第一步,孩子在問問題,是因為他們想知道這個世界運轉的因果關係。
自從一個新的生命降臨,他就開始學習認識這個世界的一花一木,日月星辰,蟲魚鳥獸。
隨著對世界萬物的感知,他們還會反覆提及人生終極問題。
「我是誰?」
「我從哪兒來?」
「要到哪兒去?」
「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有什麼因果關係?
山裡面住著神仙還是妖怪?是先有雞蛋還是先有雞?
…………
兒童簡直是天生的哲學家,經常提出這些一些難題,對於父母們來說,常識性問題還可以應對,認知範圍內的也綽綽有餘,但是對於哲學問題,是應該馬上給予他們標準答案,還是應該停下來,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呢?
蘇格拉底說:「我接近真理的方法是提出正確的問題。」
當孩子們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哲學播種的最好時機。
我們會發現,並不是沒有答案,而是答案太多——很多人早已為你準備好答案。
比如說外國版的哲學入門書籍《蘇菲的世界》,用講故事的方法引導孩子思考,讓這些啟蒙變得生動有趣。
比如說中國版的哲學入門書籍《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書中的父親化身「自由男神」,用探險的形式對2個孩子進行哲學啟蒙,書中配有40幅哲學主題漫畫,和彩色迷宮遊戲,讓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順便解決了問題。
02.兒童哲學應該從「重知識」轉向「重智慧」
哈佛的校訓是:「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斯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
在兒童時期接觸到哲學,就是為了讓孩子和哲學家們做朋友,像哲學家那樣思考,長此以往,培養他們深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世界是實體還是虛空?」
「世界的本原是什麼?」
「世界是彼此孤立還是充滿聯繫的?」
「世界的運動是無序的還是發展的?」
「人可以永生嗎?」……
在《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中, 作者海天沒有用專業知識去「解說」這些哲學難題,而是嘗試用孩子的視角去看待這個世界,用孩子們喜歡的探險遊戲來展開一場哲學奇妙之旅。
孔子、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帕斯卡爾、羅素、霍金,物質與精神、實體與虛空、矛與盾、生與死,這些哲學領域的名字與詞彙在一部少年小說中出現,竟不枯燥,反而伴隨著故事線索變得有聲有色。
對於故事的主角「奇奇」和「妙妙」來說,進入「自由男神」的挑戰遊戲不是一場偶然,而是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幸運的是,他們認識哲學不只是為了學習「知識」,而是為了增長「智慧」。
不可否認,所有學科都要讓兒童生長智慧,但是哲學更具有讓兒童生長智慧的重任。
因為哲學的含義就是愛智慧愛真理,哲學本身就是智慧。
故事的最後,「自由男神」的身份揭曉,原來就是奇奇的爸爸,他送給奇奇14歲的禮物與其說是這個奇妙的世界,不如說是哲學的智慧。
「與其給出標準答案,不如讓孩子學會如何思考。」
適當的引導和幫助,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富於哲理的故事,運用對話的形式引起兒童的思考,誘發孩子們自己提出問題,讓孩子充分展開其天性、天賦,最後讓他們在集體探究、討論中自己找到答案。
03.生死教育需考慮年齡大小
回到開頭的故事,為人父母,該如何對孩子進行生死教育呢?
心理學研究:孩子對死亡的了解分為三個時期:3~5歲的孩子覺得死亡就像睡覺或旅行一樣,是一個可逆的過程;5~9歲的孩子已經能夠接受死亡的觀念,但不知道死亡會發生在每一個人或自己的身上;9歲以上的孩子已經知道死亡無法避免,甚至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說,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來回答生存和死亡的問題。
小寶寶時期,孩子的心智還處於萌芽期,我們可以通過日常所看的繪本,來潛移默化生死概念。
比如說小草不見了、樹的葉子掉了,我們雖然看不見他們了,但是他們化作春泥更護花。
等孩子入學之後,逐漸接觸到自然科學,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用細胞老化、新陳代謝減緩等來解釋說明。
比如說小金魚死去了,就是它的身體不動了,不用吃東西,也不會呼吸、遊泳了。」
通過身邊的小動物、植物,以及人的生死,來告訴他們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
小嬰兒從媽媽的肚子裡出來,會一天天長大,會知道越來越多的事物。
而爸爸媽媽也會一天天變老,每個人都會死亡,但是會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比如說去天堂等。
三四歲的時候,孩子會問媽媽:自己是怎麼生出來的,自己是從哪生出來的。
如果兒童哲學的理念從小滲入,他們就會不斷追尋,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一開始,或許他並不能真正理解什麼是生,什麼是死,但是至少他知道每個人都會死。
如果孩子不接受人人都會死亡的事實,父母需要多給他們一些安慰和關心。
孩子們要的不是標準答案,也不是終極答案,他們需要的是我們的態度,需要的是深度的思考。
讀書的孩子可以看看《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跟奇奇妙妙一起在遊戲中尋找答案。
學齡前的孩子,可以看看《尋夢環遊記》,這部影片中提到了人的三次的死亡:第一次,當你呼吸消逝,心臟不再跳動,宣告你在生物上的死亡;第二次是你下葬時,你失去了在這個世界的原體,在原有的人際關係中消散;第三次是當這個世界上最後記得你的人,忘記了你,這個時刻,你就是真正的死亡。
墨西哥的亡靈節,不是我們傳統印象中的灰暗和恐怖,而是充滿虔誠的愛意。
金黃燦爛的萬壽菊鋪成一條路,死者的遺像前擺放著他生前最愛的食物,沒有悲痛,只有祝福,迎接亡靈歸家。
被人忘記才是真正的死亡,如果你還存在於人間的某些人的記憶中,沒有被遺忘,就能夠順利走過花瓣橋。
所以,我們要讓這種愛傳遞下去,可以講個故事,說每個人都會經歷第一次死亡,但是只要沒有被人遺忘,就會變成天上的一顆星星。
每當夜幕降臨,他們就會出來,守護著他們愛的人,一直都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