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始於好奇,提問有助於思考

2020-12-20 採薇悅讀

3歲的兒子養了2條小金魚,每天都要圍著魚缸轉N圈,跟他們講話,餵他們魚食,把他們當做是自己的小夥伴。

然而,有一天,他很傷心也很困惑的跟我說,小金魚怎麼不動了,是不是還沒睡醒呢?

我一看,原來是小金魚翻白肚皮,隨口說了一句:小魚死了。

「什麼是死了?」

「我們會不會死啊?」

「死了會去哪裡呢?」

我突然啞口無言。

如果有個小天使一樣的孩子,滿臉疑惑地問你生死問題,你又該如何回答呢?

01.哲學始於好奇,提問有助於思考

中國傳統文化忌諱談論生死,要麼選擇躲閃:「不許提死字,不吉利。」

要麼就是選擇逃避,說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等等。

要麼就是心生恐懼,說小動物只是睡著了。

然而,小孩子的問題層出不窮,簡直就是十萬個為什麼。

「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

「為什麼月亮會發光?」

「葉子為什麼是綠色的?」

「為什麼這片葉子和那片葉子不一樣?」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能,只不過是喜歡尋根問底地追究問題罷了。

哲學始於好奇,提問是孩子探索世界,主動思考的第一步,孩子在問問題,是因為他們想知道這個世界運轉的因果關係。

自從一個新的生命降臨,他就開始學習認識這個世界的一花一木,日月星辰,蟲魚鳥獸。

隨著對世界萬物的感知,他們還會反覆提及人生終極問題。

「我是誰?」

「我從哪兒來?」

「要到哪兒去?」

「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有什麼因果關係?

山裡面住著神仙還是妖怪?是先有雞蛋還是先有雞?

…………

兒童簡直是天生的哲學家,經常提出這些一些難題,對於父母們來說,常識性問題還可以應對,認知範圍內的也綽綽有餘,但是對於哲學問題,是應該馬上給予他們標準答案,還是應該停下來,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呢?

蘇格拉底說:「我接近真理的方法是提出正確的問題。」

當孩子們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哲學播種的最好時機。

我們會發現,並不是沒有答案,而是答案太多——很多人早已為你準備好答案。

比如說外國版的哲學入門書籍《蘇菲的世界》,用講故事的方法引導孩子思考,讓這些啟蒙變得生動有趣。

比如說中國版的哲學入門書籍《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書中的父親化身「自由男神」,用探險的形式對2個孩子進行哲學啟蒙,書中配有40幅哲學主題漫畫,和彩色迷宮遊戲,讓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順便解決了問題。

02.兒童哲學應該從「重知識」轉向「重智慧」

哈佛的校訓是:「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斯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

在兒童時期接觸到哲學,就是為了讓孩子和哲學家們做朋友,像哲學家那樣思考,長此以往,培養他們深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世界是實體還是虛空?」

「世界的本原是什麼?」

「世界是彼此孤立還是充滿聯繫的?」

「世界的運動是無序的還是發展的?」

「人可以永生嗎?」……

在《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中, 作者海天沒有用專業知識去「解說」這些哲學難題,而是嘗試用孩子的視角去看待這個世界,用孩子們喜歡的探險遊戲來展開一場哲學奇妙之旅。

孔子、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帕斯卡爾、羅素、霍金,物質與精神、實體與虛空、矛與盾、生與死,這些哲學領域的名字與詞彙在一部少年小說中出現,竟不枯燥,反而伴隨著故事線索變得有聲有色。

對於故事的主角「奇奇」和「妙妙」來說,進入「自由男神」的挑戰遊戲不是一場偶然,而是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幸運的是,他們認識哲學不只是為了學習「知識」,而是為了增長「智慧」。

不可否認,所有學科都要讓兒童生長智慧,但是哲學更具有讓兒童生長智慧的重任。

因為哲學的含義就是愛智慧愛真理,哲學本身就是智慧。

故事的最後,「自由男神」的身份揭曉,原來就是奇奇的爸爸,他送給奇奇14歲的禮物與其說是這個奇妙的世界,不如說是哲學的智慧。

與其給出標準答案,不如讓孩子學會如何思考。

適當的引導和幫助,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富於哲理的故事,運用對話的形式引起兒童的思考,誘發孩子們自己提出問題,讓孩子充分展開其天性、天賦,最後讓他們在集體探究、討論中自己找到答案。

03.生死教育需考慮年齡大小

回到開頭的故事,為人父母,該如何對孩子進行生死教育呢?

心理學研究:孩子對死亡的了解分為三個時期:3~5歲的孩子覺得死亡就像睡覺或旅行一樣,是一個可逆的過程;5~9歲的孩子已經能夠接受死亡的觀念,但不知道死亡會發生在每一個人或自己的身上;9歲以上的孩子已經知道死亡無法避免,甚至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說,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來回答生存和死亡的問題。

小寶寶時期,孩子的心智還處於萌芽期,我們可以通過日常所看的繪本,來潛移默化生死概念。

比如說小草不見了、樹的葉子掉了,我們雖然看不見他們了,但是他們化作春泥更護花。

等孩子入學之後,逐漸接觸到自然科學,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用細胞老化、新陳代謝減緩等來解釋說明。

比如說小金魚死去了,就是它的身體不動了,不用吃東西,也不會呼吸、遊泳了。」

通過身邊的小動物、植物,以及人的生死,來告訴他們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

小嬰兒從媽媽的肚子裡出來,會一天天長大,會知道越來越多的事物。

而爸爸媽媽也會一天天變老,每個人都會死亡,但是會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比如說去天堂等。

三四歲的時候,孩子會問媽媽:自己是怎麼生出來的,自己是從哪生出來的。

如果兒童哲學的理念從小滲入,他們就會不斷追尋,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一開始,或許他並不能真正理解什麼是生,什麼是死,但是至少他知道每個人都會死。

如果孩子不接受人人都會死亡的事實,父母需要多給他們一些安慰和關心。

孩子們要的不是標準答案,也不是終極答案,他們需要的是我們的態度,需要的是深度的思考。

讀書的孩子可以看看《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跟奇奇妙妙一起在遊戲中尋找答案。

學齡前的孩子,可以看看《尋夢環遊記》,這部影片中提到了人的三次的死亡:第一次,當你呼吸消逝,心臟不再跳動,宣告你在生物上的死亡;第二次是你下葬時,你失去了在這個世界的原體,在原有的人際關係中消散;第三次是當這個世界上最後記得你的人,忘記了你,這個時刻,你就是真正的死亡。

墨西哥的亡靈節,不是我們傳統印象中的灰暗和恐怖,而是充滿虔誠的愛意。

金黃燦爛的萬壽菊鋪成一條路,死者的遺像前擺放著他生前最愛的食物,沒有悲痛,只有祝福,迎接亡靈歸家。

被人忘記才是真正的死亡,如果你還存在於人間的某些人的記憶中,沒有被遺忘,就能夠順利走過花瓣橋。

所以,我們要讓這種愛傳遞下去,可以講個故事,說每個人都會經歷第一次死亡,但是只要沒有被人遺忘,就會變成天上的一顆星星。

每當夜幕降臨,他們就會出來,守護著他們愛的人,一直都在那裡。

相關焦點

  • 鼓勵孩子的提問,用哲學點亮童年
    但其實哲學就存在於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存在於孩子的每一個好奇疑惑之中,所以,說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不無道理。源於希臘語的「哲學」一詞,本義就是「愛智慧」。那麼,智慧是什麼呢?智慧就是孩子看待世界的角度、理解世界的方式、處理生活中大事小情時的自我探索與思考。它存在於孩子成長的每一步中,甚至貫穿一生,是無法跳過的議題,家長們更應該重視對待。
  • 哲學對孩子有多重要!學會哲學思考,過有準備的人生
    「當我們好奇時,哲學就開始了。」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不間斷地提出一系列問題,這給了教師和家長與孩子一起做哲學的契機。基於作者30餘年的兒童哲學研究與教學經驗,本書聚焦三大領域哲學問題,介紹了如何使用特定的思考工具與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進行哲學探究,並為教師、家長推薦了可在哲學探究中使用的童書、引導策略以及對話技巧,充分展現了「小哲學」的魅力。你不必總是知道一切,孩子總有出乎意料的答案。
  • 書單|被好奇寶寶問到啞口無言的你,可能需要這些書
    他們只是給了孩子一個出發探索問題的開端,而不是代替孩子自己的思考。因此,以下這些書的輔助作用是更本質的,有心的成人應當陪伴孩子共同探究,而不是說簡單地把書扔給好奇的孩子。經受住孩子的問題「轟炸」是成人在教育上不可推脫的責任,況且這些問題對於遺忘了童年的成人也具有啟發意義,當孩子把問題拋向成人的時候,恰恰給了成人一次重新窺探世界奧秘的契機。
  • 哲學思考是奢侈的
    你好,學術星人微信公眾號:學術星球作者:拙棘本號原創首發  編輯:吳偉如果我們對某個緊迫的總體性目標抱有確信,那麼我們的相關思考、言說都將會是策略性的,即在面對每一件事情時,問的都是對其作何種處理會有助於實現那個大目標。
  • 40幅哲學主題漫畫+親子互動迷宮遊戲=有趣的哲學探險故事
    01一 哲學始於好奇小時候,我們總會問父母:「我是從哪兒來的?」父母常常笑著回答:「你呀,是從垃圾箱裡撿來的。」「從垃圾箱裡撿來的父母」現在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是充話費免費送的。」「我是從哪兒來的?」
  • 40幅哲學主題漫畫+親子互動迷宮遊戲=有趣的哲學探險故事
    一 哲學始於好奇小時候,我們總會問父母:「我是從哪兒來的?」父母常常笑著回答:「你呀,是從垃圾箱裡撿來的。」「從垃圾箱裡撿來的父母」現在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是充話費免費送的。」達文西一生在生物學、天文學、水力學、解剖學、繪畫、雕塑等多個領域取得了那麼多成就,歸根結底就在於他對萬事萬物充滿了好奇。他去世前的最後一個筆記,還在琢磨,啄木鳥的舌頭是什麼樣的?可以說好奇心是他取得成功的基礎。
  • 哲學與探險故事的結合,讓孩子在刺激的閱讀中掌握知識與思考能力
    拿到一本書,我總會習慣性的帶著問題去讀書,步入育兒領域之後更是如此,摒棄掉個人喜好,入手的每一本繪本、兒童讀物我都會提問:這本書講了什麼?孩子讀完之後可能的意義是什麼?抱著這樣的心態,我也能學到很多。前段時間朋友送我了一本《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我提出了問題:孩子為什麼要學哲學?這本書講了什麼?可以引申學習的內容又是什麼?
  • 長江實驗「網紅」哲學課 讓觸發孩子思考成為一種學習方式
    這就是杭州長江實驗小學的「網紅」哲學課堂。4月25日,以「愛智慧 愛思辨」為主題的杭州長江實驗小學兒童哲學日活動暨浙江外國語學院兒童哲學課程高級研修班活動在長江實驗小學武林府校部舉行。本次活動邀請了暨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美國夏威夷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冷璐老師、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導師古秀蓉老師以及高級研修班學員及各位專家蒞臨學校,開展為期一天的兒童哲學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觀摩研習。
  • 啟發式提問,讓孩子成為會思考的人
    思考力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具備思考力的人更容易做出選擇和判斷,更能掌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容易擁有自己做主的幸福的人生。思考力應該從小開始培養,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思考力呢?可以從啟發式提問開始。啟發式提問是正面管理裡非常重要的一個工具,它幫助孩子感到被尊重,並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
  • 噹噹大促折上折|兒童哲學書上了教育部書單, 精選3-14歲60套哲學讀本, 埋下思考的種子!
    …… 當然我們也不必非兒童哲學書看不可,在繪本世界中也有很多值得和孩子討論的話題,這些都是兒童哲學的啟蒙,比如:教育除了傳授技能和知識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出一個心靈健全,精神富足,熱愛生活,尊重他人的人。這也是兒童哲學所能啟迪的人生智慧,其帶來的提問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樣無可取代。
  • 哲學繪本推薦:抓住「哲學啟蒙期」,解決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
    好奇心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對未知世界的觀察、思考和提問是孩子產生興趣的源泉。孩子在好奇心的驅動下,進一步地擴大自己對未知世界的求知慾。好奇心就像是一把鑰匙,打開孩子的思維。孩子的好奇心如果可以得到有效的引導,對於孩子思維能力的提高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2、生活環境多姿多彩。
  • 3歲+推薦,繪本藏著古老哲學,一本書解答好奇寶寶的問題
    孩子從三歲起,會對很多事情感到好奇,他們會有許多奇怪的問題。比如,什麼是美好的一天,其實這是最古老的哲學問題之一,看似簡單,卻引人深思。其次,繪本故事簡單,文字量少,詞語簡明,卻非常有意思。文中出現的一問對應一答,通過丹尼爾提問「是什麼讓你的一天變得美好呢?」,不同的人群做出回應。文中,「美好」一詞是重複出現,很容易就讓孩子加深記錄,便於孩子複述。這時孩子可能都會注意到,每一個人對於美好,有著不同的見解。像美好、完美這類問題,很抽象,很哲學,我們其實很難向孩子具體解釋。
  • 3歲+推薦,繪本藏著古老哲學,一本書解答好奇寶寶的問題
    孩子從三歲起,會對很多事情感到好奇,他們會有許多奇怪的問題。比如,什麼是美好的一天,其實這是最古老的哲學問題之一,看似簡單,卻引人深思。文中出現的一問對應一答,通過丹尼爾提問「是什麼讓你的一天變得美好呢
  • 哲學並不是茫然空想,而是深刻的思考,比一般人更深刻地思考
    哲學問題使用「思考」方法解決我們需要找出「普遍存在」的哪方面產生了變化,而又是什麼造成了這些變化的發生。簡單的來說,哲學就是一種有意識的思考,別無他物。哲學並不是茫然空想當然正如我們所強調的哲學是一種有意識的思考。它並不是無所目的、茫然、空洞的空想。
  • 哲學的起源:閒暇、驚異、自由和理智態度
    維根斯坦說:「傳授哲學只能通過提問。」城市的有閒生活為這種提問和討論創造了有利條件。希臘城市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體育和健身,早在荷馬時代,「體格的勻稱已經與進行鍛鍊的閒暇而不是艱苦工作等同,而且體育技巧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它們的無用性。」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等都是身材健美之人。蘇格拉底雖然相貌醜陋,但經常參加體育鍛鍊,因而身體健壯。
  • 回應朱菁老師:對分析哲學中國化的一些思考
    2、塑造中國的思想傳統、並幫助學術共同體思考一些現實問題是中國分析哲學的主要目標。3、「不倫不類的道路」對中國思想傳統和現實問題沒有關懷。由2和3得4、「不倫不類的道路」無法幫助我們達成分析哲學在中國的主要目標。5、學科的生存與發展是建立在有人關注並引用該學科論文的基礎上的。
  • 兒童小哲學
    在我們這個美麗星球的任何地方,孩子都是一樣的,他們感到驚異、產生好奇、開始懷疑、提出問題,想要發現世界。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經在《形上學》提出哲學來源,「不論現在還是最初,人都是由於好奇開始哲學思考,開始對身邊所不懂的東西感到奇怪,繼而逐步前進,從而對更大事情產生疑問」。例如關於月相變化,關於太陽星辰變化,以及萬物的生成。
  • 一切始於孩子們的思考方式,數學思維是關鍵
    德雷姆:一切都始於孩子們的思考 另一項活動叫做描述、繪製、描述(DDD),當孩子們注意並清晰地表達他們所看到的東西,並對老師提出的有目的的後續問題做出反應時,孩子們就會建立空間推理和語言能力,從而引發更多的思考。
  • 喬斯坦·賈德談《蘇菲的世界》 哲學鼓勵人們永不停止地提問
    而將二者統御起來的,只有哲學。   因為哲學,我成為我。   然而,在這個工具理性日漸壓倒價值理性的時代,哲學正加速被邊緣化。隨著算法越來越像思想,人工智慧不斷擴展疆界,則哲學的意義何在?明天我們還需要哲學嗎?   對於這些問題,賈德也沒有答案,只能繼續觀望,但他依然保持著一份好奇。好在,這份好奇很哲學。
  • 講座| 電影與哲學思考其實並不矛盾
    近日,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鬱喆雋在上海「光的空間」新華書店為大家帶來了一場題為「影視聲色與哲學反思」的主題講座,圍繞電影與哲學的話題展開。在演講開場時,鬱喆雋首先提出看電影與思考哲學並不矛盾,因為電影可以激發人們進行哲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