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的用研手冊01:朦朧的用戶,懵懂的你

2020-12-25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是用戶需求和價值生產過程之間的橋梁。所以,能深入理解用戶是對產品經理的基本要求。

一入產品深似海,無奈苦逼無處說。

產品經理都是操心的命,背鍋的主。一個成功的產品經理,需要搞砸過多少項目,坑害過多少設計師和工程師,還得練就在失敗後活埋自己再自掘墳墓原地滿血復活的 bug 招。

產品經理的苦,來自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來自決策的壓力,來自未明的模式,來自資源瓶頸和死線,來自跟設計和開發的鴻溝……在各種不確定和不明朗當中,有一種痛,無聲而綿長,殺人於無形,它叫做:

用戶虐我千百遍,我待用戶如初戀。

這種網際網路式的 SM 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每每我們被自己的這種初戀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感動時,真該有人來當頭棒喝:被虐三遍還不知悔改,活該天天初戀……面向對象做產品,如果這個「對象」一直是朦朧的,我們也只好像包辦婚姻中的小媳婦一樣懵懂。

從情竇初開到閱人無數,「搞懂對象」是必修課。「搞懂對象」的其中一個辦法,叫做「用戶研究」。

曾經遇到過不少產品經理(包括我),在分析需求時一籌莫展,在決策時苦於缺少依據,在給老闆匯報時捉襟見肘。時常因為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理據,缺乏高情商和煽動性,在推進項目時不免感到阻力重重。

這些苦頭,我都嘗過。我是創業團隊的產品經理,曾經是微信的設計師、網易和騰訊的產品經理、也在網易擔任過用戶研究員。這個系列,寫給想進一步了解用戶研究的產品經理,嘗試解答以下問題:

  • 用研可以幫助產品經理解決哪些問題?為什麼產品經理要做用研?
  • 怎麼更有效地分析用戶和需求?
  • 有哪些簡單實用的用研思路和方法?
  • 團隊沒有研究員,產品經理如何低成本地做用研?

產品經理繞不開的檻

不論處在產品發展的哪一個周期,產品經理最重要的工作,是為了達成產品目標所做的各種「決策」和「溝通」

從戰略、業務方向,到產品概念、細節設計,每天都需要做出數不清的大小決策,並且把這些決策同步給團隊其他成員,推動產品目標實現。

殘酷的現實是,在各種決策過程中,產品經理經常被詬病「拍腦袋」、「想不清楚」、「智商下線」,自己很多時候也會覺得底氣不足:

到底做這個決策的依據是什麼?

有時候能說出個所以然,有時候簡直抓瞎。

在商業產品的語境中,想要達成諸如流量、收入、市場佔有率等目標,總也繞不開「持續為用戶創造價值」這個命題。於是,很多決策都會圍繞用戶需求和用戶價值展開。比如:

  • 我們為一群什麼樣的用戶服務?
  • 從哪裡觸達到這些用戶?
  • 為他們提供了什麼價值?
  • 這些人為什麼會選擇我們的產品?
  • 什麼樣的功能和服務能滿足他們的需要?
  • 他們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會遇到什麼問題?
  • ……

產品經理是用戶需求和價值生產過程之間的橋梁。所以,能深入理解用戶是對產品經理的基本要求。

怎樣理解用戶?如果沒有喬幫主式的天賦,只能通過大量的練習,通過頻繁地接觸和研究,不斷加深對用戶的理解。好消息是,練習的機會很多,它們其實就是產品經理每天被拷問的種種問題,比如:

  • 目前對購買轉化率影響最大的環節是哪個?如何優化?
  • 新上線的評論功能使用量很低,問題出在哪裡?
  • 如何吸引更多的講師來到內容平臺發布課程?
  • ……

除了大量的決策,產品經理的另一個工作核心是對內和對外的「溝通」。

在團隊內部,產品經理髮起和推進項目,並且向團隊各種角色同步關鍵信息,比如,告訴設計師需要設計什麼樣的流程和界面,告訴工程師要實現什麼樣的功能、獲取哪些數據。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因為溝通不充分產生各種誤解和摩擦。設計師認為產品經理沒有仔細分析用戶需求,工程師認為產品經理提出了冗餘的功能——應不應該做、怎樣做、什麼時候做好,團隊花費大量時間站在各自的角度去辯論,而不是想辦法一起提高效率、解決問題。

如果有適當的用戶研究,可以幫助大家聚焦到問題和解決方案上,減少無目的、反覆的需求論證。

同時,在對外溝通中,如果產品經理更了解用戶,就能更好地跟用戶互動。在外部合作時,結合雙方用戶群體的重合度、用戶需求的特點,更容易找到合作點,實現利益最大化。

為什麼用戶調研沒有用?

可是,廣告不等於療效。

在現實中,風風火火立了項,找了不少用戶熱熱鬧鬧做了一通調研,可是最後好像只留下一個並沒有什麼新鮮結論的調研報告。漸漸地,大家開始覺得用戶研究貨不對板,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為什麼?

首先當然是成本太高。

網際網路產品的更新迭代速度以周、甚至以天計,可是用戶研究項目從立項、方案設計、執行、分析到結果,動輒數周,這種節奏難以匹配需求。為了快,大家更傾向於用「試錯」的辦法,而不是充分論證再行動。

用戶研究之所以耗時長,分工過細和缺乏研究訓練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產品經理與用戶研究員之間要經過反覆的溝通,確定研究需求、研究目的。執行過程中,產品經理和相關人員沒有參與,導致研究員要花費大量時間解釋和重現過程,以及說明結果的推導。如果產品經理更了解用研的方法,參與重要過程和結果的討論,就能大大縮短研究周期,也可以迅速運用研究結果。

用研無用的第二個原因,是缺少對決策有直接幫助的結果。目的不明確的用研項目,很容易流於形式,只給出一些表面的描述,但是無法輔助決策。而產品經理更清楚需要做出什麼決策,以及需要哪些信息、數據支持。由產品經理去發起用研項目,更容易得出可以實際運用的結果。

第三個原因,是研究的初衷本身就不對。用戶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發現「未知」,從而獲得新的理解、做決策的新證據。但是在很多情況下,用戶研究被用作「證明」已知,比如「證明」改版後的效果,「證明」某個功能是有需求的。

李明遠曾經寫道:

大部分公司,在做產品和決策以前都會安排調研,不論是模仿還是原創,這很正常。但不少是帶著潛在的預期假設去調研,這就麻煩了:如果你已知結果、去選擇締造該結果的調研對象去研究分析,然後通過解讀一些已經成為事實的局部現象,那你的調研結果一定就是你已經知道的、之前想要的,幾乎不會有例外,很多人是帶著自己知道的結果去證明自己想的應該是對的,這不是調研,調研是對已知事實部分有未知結果和發展的(是幫助形成思路、啟發而不是具體決定的),是用於防止決策錯誤和片面思維,而不是單純以此形成決策的。

正是因為存在種種問題,產品經理更加應該親自參與用戶研究。因為做用研的本質是:解答問題。不是說不需要用戶研究員,產品經理自己上就得了。關鍵在於,產品經理是對問題最「痛」的人,必需參與到問題求解的過程中。或者用一套比以前更系統的辦法尋找答案,或者跟用研同學一起更高效地完成。

產品經理做用戶研究如何避坑

沒錯,廣告不等於療效,但是說葡萄酸可能只是因為姿勢不對。

既然用戶這道坎無法繞開,那我們就試著用更正確的姿勢去做好。

當然,產品經理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做出專業的研究,入坑之前不妨參考如下建議:

  • 謹記目標:獲得輔助決策的一手信息
  • 理清問題,識別自己的基本假設,是最重要的步驟
  • 過程可能比結果更重要
  • 儘量邏輯嚴謹,但不要事無巨細

無論團隊中有沒有專職的用戶研究員,產品經理都應該參與其中。這個過程中,可以外包交給用研同學的部分:

  • 研究設計
  • 研究對象篩選和招募
  • 研究執行
  • 數據收集
  • 結果統計

更多精力要投入在無法外包的部分:

  • 確定研究目標
  • 直接接觸用戶,獲得綜合的情境信息
  • 解讀結果
  • 思考如何將結果用於決策

寫給產品經理的用研手冊系列

作為一個產品經理,很容易找到介紹用戶研究的內容。但是,那些內容要麼是研究員寫給研究員的,產品經理看得雲裡霧裡。要麼就是比較零散,不成體系,對一個問題產生興趣後沒有下文了。要麼乾脆是在簡單地羅列各種方法,比如搜一下「用研方法」,一定能找到這種讓人興奮的圖,感覺像發現了新大陸:

 

可是,對著圖盯了十分鐘,然後呢?一個一個方法去學習?學完以後,發現還是無從下手。以及,跟實際工作到底有什麼關聯?

產品經理和用戶研究員的困惑,我都深深體會過。所以,這個系列不會按照「用研方法分類-用研方法講解-案例」的方式寫。讓我們從產品經理的難題入手,去看看用戶研究到底如何幫助產品經理解答問題:

  • 怎樣算了解用戶?如何對用戶進行分類和描述?
  • 如何更有效地針對人群進行需求分析?
  • 哪些用研手段能解答什麼類型的問題?
  • 用戶研究最常用有效的「招式」有哪些?
  • 用戶研究思維的本質是什麼,如何配合快速迭代的節奏?
  • 用戶研究結果如何促進溝通?

每一個問題,都曾經困擾我。

在這個系列中,00 會為你一一解答。歡迎關注。

 

作者:00(微信公眾號:你Y全棧)

本文由 @00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產品經理發展與規劃手冊:產品經理起源與內涵,看清產品人的本質
    當前已完成產品經理職業發展與規劃手冊,後續會陸續推出其他職業的規劃手冊。產品經理職業發展與規劃手冊目錄如下:01 產品經理起源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現代企業時期,寶潔第一次提出了產品經理的概念。當時寶潔推出了一種佳美牌(Camay)香皂,但銷售業績較差。
  • 產品經理常用的用戶研究方法
    這就好像是:我從書上或者別人那裡聽到一個知識點,當時看懂了是一個層面,事後會用了又是一個層面,會用並把它寫出來或者講出來,又是一個層面,這其實就是一個刻意練習的過程。產品經理為什麼要掌握用戶研究的技能產品經理需要了解用戶的工作、痛點、期望才能針對性的尋找到契合的產品解決方案。那在了解用戶的過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用戶研究方法和套路還是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 數據產品經理的入門手冊:如何評估數據產品的上線效果?
    會不會用?會不會用本質是解決產品的培訓問題。2.線上使用手冊(推薦)可以是文字形式,有條件也可以是視頻形式,注意要進行數據產品的埋點,來統計用戶查看使用手冊的頻次3.培訓會議(不推薦,因人而異)召開一場培訓會議,進行產品宣講,一般情況下
  • 《數據產品經理修煉手冊》讀書筆記
    51期間詳細拜讀了起點學院推薦,由梁旭鵬撰寫的《數據產品經理修煉手冊》一書。從作者的視野下,理性看待數據產品經理。簡單回顧一下書中對於數據產品經理描述的內容。二 產品經理必須具備的3種思維方式1 用戶思維站在用戶的角度考慮問題,從用戶的問題出發,關注需求和想要的結果,不關注執行和實施的過程。
  • 產品經理與用戶的關係,是我懂你
    好產品要讓用戶感受到愉悅,給團隊帶來自然的興奮對於產品,你做得好就會做得開心,就會願意投入更多的精力。那怎樣才能做一個好產品?不管是產品經理還是開發團隊,都需要跟用戶之間建立起一種關係。我們做線上產品,很少有機會能走到線下跟用戶接觸和交流。希望有一個平臺,能夠讓產品經理跟用戶產生更多的碰撞,更多的去吸收用戶的一些吐槽或建議。
  • 京東群面題|如何用0.01元買到一瓶可樂?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從消費測的角度可以利用其他等價價值補齊空缺價格來直接或間接獲取可樂,這在各類綜藝節目中很常見,利用明星IP價值用低價得到高價值商品。供給側商家促銷行為線下-自動售賣機:在許多自動售賣機以新註冊用戶,或者第一次使用某種第三方支付方式可以獲得大幅度優惠(曾用工商銀行卡支付方式在售賣機1分錢買過飲料)。
  • 產品經理如何做好團隊協作?
    編輯導讀:一個產品的上線和運轉,離不開公司各個部門的協作。而作為產品「父母」的產品經理,需要經常和其他部門溝通協作,這時候溝通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團隊協作中,產品經理應該具備什麼能力呢?本文作者針對這個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你分享。
  • 產品經理必備能力之——用戶研究
    編輯導語:用戶研究,是產品出生的必備前提。如果沒有詳細嚴謹的用戶研究,就不會有成功的產品。產品經理對用戶需求的把握程度,與其行業深度、職業閱歷有很大的關係。只有當產品經理把自己當成用戶去設計一款產品時,才能迎合用戶的需求,才能設計出市場需要的產品,才能成功。什麼是用戶研究呢?
  • PMCAFF 騰訊產品經理劉涵宇:給產品經理和設計師的用戶體驗知識
    騰訊產品經理劉涵宇本期做客PMCAFF微課堂,給產品經理和設計師們分享用戶體驗知識。福特的觀點曾經引發過大規模的討論,一派觀點認為:用戶調研,用戶研究是沒有用的。特別是賈伯斯傳出版以後,因為我們讀了這本書,發現賈伯斯好像是從來不調研用戶的,他憑藉自己作為一個的天才產品經理的感覺來把Apple的產品做得很好——因此很多人以此為依據認為用戶研究是沒有意義的。
  • 產品經理的軟技能修煉手冊:自我管理和學習能力打造
    產品經理作為一個協調性角色,對於前方需要協調包括BD、市場、運營、銷售在內的各個角色,對於後方又要組織協調好設計、開發、測試等,另外還必須承受來自於用戶的指責和質疑,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因此從個人素質上講一個善於調節情緒,能夠自我釋放的產品經理才能經的起考驗。
  • 產品經理如何做用戶行為分析
    在這個每個網際網路人都在談論數據,每個產品經理都在談論數據分析的時代,用戶行為分析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凸顯出來,那麼產品經理如何做用戶行為分析呢?接下來將為大家進行分享。我本身就是用戶,我可以代表他們,我的需求就是他們的需求目標。觀點三:只需要做充分的調研分析就可以了,比如需求調研,產品使用調研,多找找目標用戶,多讓他們提一些反饋意見,根據反饋來做修改即可。觀點四:不要總是順著用戶的意思去做產品。產品設計的核心是產品經理的想法,而不是用戶的看法。
  • 產品經理進階之路:用模型化思維解決問題
    本文結構如下:1、用「5W2H」和「Why-What-How」這兩個基礎模型解決初階產品經理最苦惱的一個問題;2、保安常問的三個終極問題,決定了你能走多遠;3、想清楚,你是產品經理還是產品功能經理;4、決議前充分討論,決議後忠實執行。定期通過數據來復盤和檢視。
  • 如何用產品思維入門產品經理?
    在校大學生怎樣規劃產品崗求職?在思考這類問題時,我想到了:把招聘產品經理的公司看做用戶,把自己看做一個待開發的產品,用產品思維做一份規劃並落地執行。產品規劃:從戰略、範圍、功能、流程等角度來想清楚,要在什麼場景下,用什麼解決方案來解決哪些目標用戶遇到的什麼問題。項目管理:等產品進入到設計、開發階段後,產品經理需要發揮項目管理能力,協同UI、開發、測試等跨團隊人員,推動把產品「生出來」。
  • 用「產品經理方法論」打造一個成功的你
    最近看了一些給產品經理看的書,書中的一個觀點啟發了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產品經理」,從初入職場的青澀新人,到縱橫自如的行業大牛,正是你這個「產品」不斷升級,不斷徵服用戶的過程。產品不等於功能,同樣是賣菜,產品經理會告訴你美團為什麼既有「美團買菜」,又有「美團優選」,因為本質上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產品,面對不同的客戶,提供不同的服務,產生不同的價值。
  • 產品經理崗位職責
    1.產品經理的主要工作職責作為一名新進產品經理,甚至一名資深PM,你可能都或多或少對這個職位產生某種迷惑。到底什麼是產品經理?這個職位的主要職責是什麼?可以通過下面的方式進行市場調研:1)        與用戶和潛在用戶交流2)        與直接面對客戶的一線同事(如銷售、客服、技術支持等)交流3)        研究市場分析報告及文章4)        試用競爭產品5)        仔細觀察用戶行為等市場調研最終會形成商業機會、產品戰略或商業需求文檔
  • 產品經理必會:項目管理流程
    這前面三個階段測試階段也叫公司內部測試,看起來產品經理好像沒有用武之地,但是其實產品經理也是要參與其中,跟進並推動項目的。比如研發人員發現問題,產品經理就得去跟進問題,如果當天解決好了問題,就可以僅記錄不用上報上司;如果問題當天沒有解決,那麼你就得匯總問題並發郵件給上司匯報。
  • 網際網路產品經理談「產品經理」
    很難說清楚什麼才是產品經理,可能也是因為產品的概念很難界定,它可大可小,既可能是某個看得見的產品也可以是某種看不見的服務。如果用這個行業裡的明星做例子,賈伯斯作為產品經理,他的產品是那一系列i打頭的電子消費品和整個蘋果生態系統;馬化騰作為產品經理,他最成功的產品當然是如今擁有7.5億註冊用戶的即時聊天工具QQ。
  • 產品經理是誰?產品經理是做什麼的人?產品經理調色板
    老司機會跟你說,產品經理是農民。但作為一名產品經理,我不能用比喻的方法定義產品經理這個職位,它需要一個定義。慶幸的是,我在一本書中找到了行業更權威人士對產品經理的定義:產品經理就是以解決問題為核心,整合和管理各種人力、物力等資源,高效的將解決方案變成實際產品輸出的領導者。
  • 來聊聊職業產品經理的如何正確「翻譯用戶需求」?
    我們有一句話,產品經理要保護技術,不能讓技術直面需求的「迫害」,所以需要產品經理在其中作為一個「過濾器」。如果說獲取用戶需求是產品經理的第一個素質,那麼翻譯需求的能力就是產品經理第二個重要素質。這個素質,包括講故事的能力、抽象能力、邏輯能力和文檔寫作能力。(1)講故事的能力。
  • 產品經理,原來你是這樣的人!
    靠譜的人,才能做出靠譜的產品,做出的產品才會成功!要做產品的超級用戶,要做好用戶體驗。尊重用戶體驗的企業,每個人都是產品經理,特別是客服人員、運營人員、用戶支持人員、一線產品主力、一線技術人員等離用戶最近的人,他們能夠接觸大量用戶反饋和建議,只要是能從用戶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問題,就越有機會成為用戶體驗創新的發起者和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