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朝陽升起,在山東能源棗礦集團付煤公司500米井下,採煤職工陸續走進工作面,開始一天的忙碌。和絕大多數井下煤礦不同的是,這裡沒有夜班採煤工人前來交班。
從2017年2月1日開始,付煤公司的夜班採煤成為歷史。
付煤公司經理於華兵告訴筆者,近年來,付煤公司瞄準打造安全、綠色、智能、高效「四型」礦井目標,以「一優三減」「三減三提」建設為載體,藉助智能化裝備和信息化系統,持續深層次優化勞動組織,以前三班的採煤任務現在兩班就能完成,夜班採煤被取消了,夜間12點之後不再安排採煤工人下井,推動礦井生產「無人則安、少人則安、少時則安」。
實施「兩班生產制」
「我們打破原有採煤區隊建制與職能劃分,抽調79名生產骨幹組建專業化生產隊伍,負責全公司原煤生產,將生產與檢修輔助徹底分離。」該公司副經理王士奎介紹。
那麼,取消一個班次,夜班人員到哪裡去了?原來,該公司通過持續優化勞動組織,將富餘職工優化補充到早班和中班,這樣職工可以集中精力從事原煤生產超前支護、破幫和設備精細化維修、運輸保障工作,工作效率不降反提,工作進度不慢反升。
據統計,該公司採煤專業人員累計精減76%,提高原煤工效20餘倍;主運輸系統始終處於最優運行狀態,實現無人化;運用智能配送系統實現物資配送,提高效率5倍以上,工時減少80%。
「實行『取消夜班+周日集休』後,雖然生產時間減少了、幹活的人少了,但是裝備智能升級後,減時不減量、減班不減產,安全性提高了,勞動強度降低了,效率更高了。」該公司綜採一區區長陳寶東說。6月23日,他們所負責的3上1006工作面形成了以「標準協議、精準建模、路徑規劃、自動截割」為主要標誌的透明開採模式,實現了支架自動跟機、採煤機自動截割、一鍵啟動等功能,徹底將一線職工從惡劣環境中解放出來。
據陳寶東介紹,「兩班生產制」實施後,一線採煤工人只在早班和晚班2個規定的7小時內工作,兩班間隙的4個小時為檢修時間,晚上零點後,一線工人不再下井;實現了單班限員200人、周末集休作業方式;智能化工作面具備了日產萬噸煤的生產能力,一面即可保產穩產,採煤人員累計精減76%,原煤工效提高20餘倍。
體會到高級藍領的滋味
「自從引進智能化無人開採技術之後,煤機司機不用在機器轟鳴、粉塵撲面的環境裡工作,也不用在工作面往返行走,遠離了髒、苦、累,減少了安全隱患。現在,礦工穿著西裝,通過智能開採中心就能將煤炭開採出來,體會到了高級藍領的滋味。」正在通過觸控螢幕進行採煤操作的綜採一區操作員張海濤笑著說。
在該公司智能開採集控中心,操作人員按下控制平臺上的啟動鍵,膠帶運輸機、轉載機、刮板輸送機、液壓支架等設備便按照指令自動運行。通風機、壓風機、原煤運輸、變電所、排水泵房5個子系統由集控中心遠程操控,實現了無人值守。所有井下活動在大屏幕上清晰可見。
「我們以輔助『智能化』鋪設智能化『路基』,實施智能運輸,主運皮帶應用荷載辨識、永磁直驅和變頻技術,智能調控皮帶啟動時間和運行速度,使主運輸系統始終處於最優狀態,不僅實現了無人值守,而且節約電耗35%。」該公司副經理張君勇說。
付煤公司推進智能配送,實現了機車無人駕駛和遠程遙控,輔助運輸實現了貨櫃和單軌吊網絡化。目前,該公司已鋪設16717米單軌吊網絡、116輛貨櫃組成的高速運輸「大動脈」。
為打造礦井物資智能配送新體系,該公司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和物資智能配送系統,顛覆了原有的人工記憶、料單審批、多級串聯籤字為基礎的物資管理模式,按照區域、路線、類別、時間、數量,實現網絡下單,形成閉環透明管控,解決了流程繁瑣、管理冗長、材料流失等問題,物資配送效率提高5倍以上,工時減少80%。
智慧礦山建設,「智」在隊伍。付煤公司加速智能人才素質多元化升級,建立「雙線」管理體系,打通智能裝備工程師、「智能工匠」培養評聘通道,促進技術型、複合型人才加速成長。
「我們制定了自動化、智能化『雙十』高端人才培養方案,首批28名智能裝備工程師持證上崗。」該公司總工程師馬敬龍說。
據了解,為適應生產效率提高、設備維護量減少的新變化,該公司先後組織300餘人次的採掘特殊工種職工,參加「礦企聯動」培訓,做到生產時是操作工、停下來是維修工,全面實現「操檢合一」。(通訊員馬森 曹士剛 本報記者高文靜)
【來源:中國煤炭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