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連續5天都上夜班,實在是吃不消。」陝北某千萬噸高產高效礦井29歲的張姓煤礦調度員告訴記者,「真心希望取消煤礦夜班,休息不好,精神不好,磕磕碰碰在所難免,很擔心會出事故。而且,幾乎沒有時間陪家人。」
一直以來,煤礦井下維持著「一天三班倒、24小時連軸轉」的傳統作業模式,早班(8:00—16:00)檢修,中班(16:00—24:00)和夜班(0:00—8:00)生產。但在山東能源棗礦集團,這種傳統模式已被打破,11個礦井取消了夜班作業。「這是我們煤礦工人多年的期盼!」該集團濱湖礦礦長鄧濤告訴記者。
(文丨本報記者 武曉娟 )
「『三班制』作業模式始於新中國成立初期,當時由於資源需求量大,全國上下卯足了勁兒,加大生產力度出煤」
近年來,取消夜班的呼聲越來越高,國家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國家煤礦安監局局長黃玉治最近也明確表示,建議有條件的礦井推廣實施「取消夜班」做法,降低礦工勞動強度,讓作息規律回歸自然。
「『三班制』作業模式始於新中國成立初期,當時由於資源需求量大,全國上下卯足了勁兒,加大生產力度出煤。而且,為錯峰用電降低成本,有的煤企還會加大夜間生產力度。」一位資深煤炭行業人士告訴記者。
該人士同時指出,隨著去產能工作的深入推進,以及優質產能的不斷釋放,很多礦井已不需要通過「三班制」的作業方式來保證產量;企業靠錯峰用電降低成本的生產行為,也可依靠更科學可行的方式來改變;煤礦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也已逐漸將礦工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此外,生活質量的提高,也讓礦工取消夜班的訴求越來越強。
事實上,夜班工作不僅對工作人員的身體、生活有影響,更埋下了安全隱患。「到後半夜,受生物鐘影響,很容易打盹兒、走神兒,夜班工作本身就存在隱患。」山西焦煤集團西山煤電公司杜兒坪煤礦掘進一隊副隊長董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連續夜班作業,精神很難集中,工作時往往不在狀態。」上述張姓調度員表示,「我非常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取消夜班作業。」這也是記者在採訪過程時,聽到大量礦工提及最多的願望。
不僅礦工有取消夜班的訴求,事實上,國家相關方面也在逐步引導、鼓勵取消夜班作業。早在2016年,原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國家煤監局即印發了《關於減少井下作業人數提升煤礦安全保障能力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實施夜班「瘦身」作業,「鼓勵煤礦減少夜班作業」「有條件的煤礦逐步取消夜班」。
「實施全礦井『取消夜班+周日休息』新模式,是提升職工幸福指數的重要舉措」
棗礦集團已先行試水,率先實現取消井下夜班作業。「11對礦井已全部取消井下夜班作業,而且,還有8對礦井已經同步實現採掘周末集休。」該集團副總工程師、生產處處長徐若友對記者表示。
是何契機改變了長期以來的傳統作業模式?徐若友告訴記者,這源於「一提雙優」建設,即通過裝備提升,帶動生產系統和勞動組織優化,打造集約高效運行系統。「我們先進行源頭優化設計,形成『主力礦井主輔結合、中小礦井一礦一面』的高效生產格局,減少井下作業區域。然後,倉儲擴容,即擴建了30個井下煤倉,倉儲能力達9萬噸,為停產不停運創造了條件。
▲山東省首個6m大採高智能化綜採工作面
通過一系列的設計,大大改善了『大馬拉小車』現象,在產能不減、掘進尺度不減的情況下,原來三班完成的採煤任務現在只需要兩班就能完成,而儲運煤的工作交給機器,集中安排在夜間。」徐若友進一步指出。
2017年2月1日,付村煤業公司開啟了煤炭傳統生產方式的大變革,夜班採煤成為歷史;隨後,濱湖煤礦在16115工作面裝備了全國首臺套薄煤層智能化採煤機組,於當年5月1日在該工作面成功取消夜班生產。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通過智能化升級、系統優化整合,2015年至今,棗礦集團採掘兩大工種已減少崗位人員6092人,其中採煤區隊定員由122—182人降至26—36人,掘進區隊由113—171人降至52—64人,越來越多的礦工從危險、繁重的傳統採掘直接生產中解放了出來。
徐若友還告訴記者,今年年底,棗礦集團所有礦工將全面實現周日休息,所有具備條件的礦井執行「單班入井人數大型礦井不超200人、中小型礦井不超100人」的限員新標準,2020年將全面推行「五天工作制」。
「實施全礦井『取消夜班+周日休息』新模式,是提升職工幸福指數的一項重要舉措。礦工可以休息好,和家人也不再是『兩條平行線』。」鄧濤表示。
「各個礦井情況和條件都不一樣,不是說取消就可以取消的」「不應『一刀切』迅速推廣取消夜班」
棗礦經驗可否複製?
「現在受去產能、產業轉型升級等政策影響,很多煤礦已經沒有夜間開工的生產壓力,煤礦已經具備了取消0:00—8:00夜班作業的條件。」董林說。
煤炭工業規劃設計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郭建利也認為,取消夜班是對煤礦工人應有的人文關懷,在保障工人工作生活質量等方面有很大意義。「雖然取消夜班會涉及系統大調整,包括檢修等一系列工作,但設備及安全維護問題是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來解決的。」他說。
事實上,為了讓更多礦工從繁重勞動中解放出來,國家煤礦安監局已多次發文,如今年1月印發的《煤礦井下單班作業人數限員規定(試行)》《煤礦機器人重點研發項目》,要求加快煤礦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黃玉治多次表示,煤礦企業要上裝備減強度,做到環境留人,並進一步完善薪酬激勵制度,加大工資收入向特殊人才、井下一線和艱苦崗位傾斜的力度。在生活上,主動幫助解決落戶、教育、住房、醫療等難題,傾聽員工在安全生產、職業健康、體面勞動等方面的訴求,滿足員工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名譽上,加大對技術能手、工匠大師、勞動模範等優秀員工的推介和宣傳力度,擴大影響力、提高知名度,讓高素質人才「名利雙收」。
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相關負責人也對記者表示:「儘管取消夜班還沒有明確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但國家一直在推動『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工作,取消夜班是方向。」
「但取消夜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根據國家和地方的生產需要,要保證一定產能,而且各個礦井情況和條件都不一樣,不是說取消就可以取消的。但有條件的還是應將取消夜班儘快提上日程;不符合條件的,也應該在提升裝備、技術等方面努力,為逐步取消夜班作業創造條件。」董林說。
對此,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也指出:「由於行業特點,不應『一刀切』迅速推廣取消夜班。」
評論:讓礦工兄弟睡個安穩覺
「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
提起煤礦工人,人們腦海中浮現的通常是「煤黑子」的形象。他們臉上抹滿黑煤粉、全身衣服沾滿黑煤渣,安全帽上頂著一個落滿黑色粉末的礦燈,忙碌在黑漆漆的地下,工作條件之艱苦不言而喻。頻發的自然災害,更是讓他們時刻身處險境。新中國成立以來,數以千萬計的煤礦工人艱苦奮鬥,用辛勤的勞動為祖國貢獻了數百億噸的煤炭產量,保障了我國80%以上的能源供應,為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堅強能源動力支撐。
「你們自己常年在黑暗的井下工作,卻照亮了他人。有人說你們是煤黑子,我說你們是煤亮子。煤炭工人不僅是山西的脊梁,也是國家的脊梁。」
煤礦工人好樣的,值得人們點讚。
當前,我國進入新時代,各行各業都在發生深刻變化。隨著供給側改革走向深入,我國煤炭產能結構不斷優化,一大批機械化水平高、智能化程度高的優質煤礦投產。煤炭行業正在告別「傻大黑粗」的形象,一些原本「習以為常」的理念、制度,也隨之出現轉變。「三班制」便是其中之一——目前「取消夜班」已成為廣大一線煤礦工人的共同呼聲,且已在主管部門的政策中開始體現。
「三班制」的形成、延續有明顯的歷史特徵。新中國成立初期,群情振奮,百廢待興,但能源供不應求是經濟社會建設的「瓶頸」。在「千軍萬馬、千山萬水、千方百計」的煤炭開發方針下,「三班制」應運而生,並一直延續至今,成為煤炭產量提升所主要依賴的作業模式。全國上下卯足了勁兒加大力度生產、「一天三班倒、24小時連軸轉」,這一直是我國煤礦工人真實的工作生活寫照。
不過「三班制」並非煤炭生產規律使然,它只是煤炭供需緊張這一特殊歷史背景下的「應急之策」,是在生產力水平不高的約束下,「用時間換產量」的「權宜之計」。事實上,前幾年煤炭產能出現嚴重過剩時,能源主管部門已經提出了「276工作日」的調控措施,即要求煤礦一年只生產276天,從而直接削減煤炭產能和產量。而「276工作日」就是按照「一年365天扣除11天的國家法定節假日和52個周日」的原則確定的。這與率先實行「取消夜班+周日休息」的山東棗莊礦業集團的做法本質上是一樣的。換言之,隨著生產力不斷提升、供需形勢趨於寬鬆,煤炭生產時間逐漸縮短是符合基本經濟規律的,也是大勢所趨。
考慮到夜班對於煤礦工人身體健康、日常生活的嚴重影響,整體來看,取消夜班的必要性、迫切性在當前形勢下越發凸顯。可喜的是,多地煤礦企業正在探索、嘗試取消夜班,並已取得良好效果。隨著經驗不斷總結、積累,相信更多取消夜班的呼聲會變為行動,惠及更多的煤礦工人。
但同時也應理性看待取消夜班的操作性問題,不宜「一刀切」在全國強制推行。事實上,各地各礦的情況千差萬別,技術水平、資源稟賦、管理水平、地理位置、薪資待遇等條件各異。「夜班」本質上仍是一種經濟行為,是企業對市場供需形勢的「合理反應」。換言之,不能「揠苗助長」,一味注重追求速度、數量的大面積鋪開,結果很可能「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所以,還應依靠「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企業自行決定取消與否。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健康、安全地工作是一線煤礦工人的合理訴求。這就需要煤炭主管部門和企業,從不斷創新運營模式、提升技術設備水平、營造人性化工作環境、完善福利待遇體系等多方面持續發力。取消夜班,讓礦工兄弟們能踏實地睡個安穩覺,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和開始。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責編 | 盧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