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山東新聞6月19日電(籤約作者 閆盛霆 仇慧清)「我1970年參加工作,1997年退休,上了28年的班,所有的工資條子我都攢著。」淄博市72歲的劉萬明言語中滿是自豪感。這就是老劉記錄時代的獨特方式,28年、322張工資單,老劉按照時間順序一張一張貼在紙上組成一個冊子,哪一年、哪一個月、上了幾天班、請了幾天假、吃了多少飯、發了多少錢,打眼一看一目了然。不論走到哪了,只要老劉拿出他的這件寶貝,總能引來一幫人的圍觀和感嘆。
「1980年我的工資52塊5」「那時候你的工資就很高了」這些同樣是從那個年代走來的人,開啟時空之門,去碰觸屬於自己的鍋碗瓢盆。
從1970年到1997年這是一個工人的28年,更是一個國家的28年。1970年10月,劉萬明來到山東省淄博礦務局西河煤礦,當了一名井下礦工,那時候工人很少,整個村裡也不過兩三個工人,所以劉萬明當個煤礦工人就覺得很光榮,感覺一步登天了。
劉萬明的老家在茶葉口鎮下宅科村,四面環山,想對閉塞。上世紀70年代的農村,農民守著土地卻填不飽肚子,能走出大山當工人,那可是人人羨慕的事情。「剛去的時候上一個班是一塊四毛五分錢,上了七天班,一共發了二十塊零四毛五,這是第一個月。到了第二個月上了26個班,一共發了50多塊錢,因為在家裡沒見錢,發這麼多錢覺得非常高興。」劉萬明回想起從前的點點滴滴,娓娓道來。他說,自己從農村去煤礦,覺得食堂裡的飯也好吃,都吃細糧,由於工作累,再加上年輕吃的也多,他第二個月的工資基本上吃了一半,實際發到手裡的也就二十幾塊錢,從那以後他吃飯就有所控制了,到了第三個月發了50多塊錢。
1971年5月,一個班的工資由一塊四毛五分錢提到了一塊七毛一分錢,不到三毛錢的漲幅,極大了提高了礦工們的積極性,每個月劉萬明都保證20多天的出勤率,再加上從吃飯上控制開支,一個月的工資都保持50多元。50塊錢在今天的人們看來,似乎微不足道,但在上世紀70年代,面值50元的人民幣,山村的老百姓甚至一輩子都沒見過。過年回家鄰居殺豬,劉萬明去買肉拿出10元錢,被鄉親們羨慕的不得了。
對於長期在井下工作的礦工們來說,祖國的一系列深刻變化也體現在他們的工資單上。1971年到1980年,工資從1.71元漲到了2.33元,80年代,2.4元、2.85元、3.06元、3.53元、3.92元、4.04元、4.2元……劉萬明工資單上的數字不斷跳躍,工資一直漲到了200元。1988年工資單的扣款一欄中吃飯費沒有了,而是多出了一項衛生費。
從1997年退休至今,22年時間劉萬明幾乎每年都回單位看看。1970年走出大山來到西河煤礦,23歲的劉萬明已經為人父,農活全靠妻子維持。在交通工具發達的今天,乘車從萊蕪到西河煤礦需要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可是40多年前,要是從礦上回趟家,可就沒那麼容易了。茶業鎮距離淄博七八十裡路,有時候步行,怕耽誤上班,又想在家多幹點活,每次回家劉萬明都走的很晚,到了路上都是一路小跑。
淄川區大嶺社區原西河煤礦礦區所在地,今天依然保持著上世紀老礦區的生活原貌,過去劉萬明的家就在這裡。被粉飾一新的四層小樓看上去還不算破舊,可是一進樓棟,破舊的樓梯和老化的欄杆、電線已經掩飾不住它的年代久遠。過去的老鄰居,很多現在都還在,多年未見分外親熱。劉萬明的家住在三樓的301,1987年妻子李俊英通過戶口農轉非跟隨劉萬明來到了礦區,分到了第一批樓房,儘管50多平方米的房子略顯擁擠,可是入礦18年後,劉萬明一家終於團聚了,這才有了工資單上每個月五毛錢的衛生費。而每天下了班,能吃上家屬做的的熱乎飯,劉萬明工資單上在食堂吃飯的飯費,自然沒有了。「那時候很滿足很自豪啊,住上樓了,才蓋起來的時候怪新啊怪好看,現在破了。」劉萬明回憶道。
時隔近半個世紀,當年一起下過井的老夥計,如今也都已經頭髮花白,坐下來翻看劉萬明收藏的工資單,過去的時光仿佛又回來了。「一看見錢條子就好像看見當年了,很親熱」「我沒事就在家翻翻這個,一看眼裡就溼乎乎的」距離礦區兩公裡,就是劉萬明和他的老夥計們奮鬥了近三十年的地方--西河煤礦。歷史上淄博是有名的煤城,而淄博的煤炭工業尤以淄博礦務局名氣最大。西河煤礦正是淄博礦務局下屬的十一個煤礦之一,然而2005年這個存續時間長達百年、曾容納6000多名職工、年產煤70多萬噸的煤礦,在完成了它的使命後,悄然退出了歷史舞臺。
像劉萬明這樣的礦工們原來都是坐著皮帶上下井,來回傳送。曾幾何時,蒸汽火車往來穿梭於礦區,一列列火車承載的是這個蓄勢待發的國家的希望,更是西河煤礦6000多個家庭生活的希望。
時間進入九十年代。從1996年開始就有了公積金和醫保了,到了十一月的時候也有了養老金了,以後的生活就有了保障了。1997年7月劉萬明退休了,28年的井下生活畫上了圓滿的句號,28年間劉萬明上工7329天,共發工資50945.95元,吃了2489.24元的飯。322張工資單,見證了劉萬明風風雨雨走過的28年,更見證了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發展的28年。
如今老劉和老伴回到了萊蕪老家,搬進了城裡,每月工資4000多,溜溜彎唱唱戲是老劉生活的日常。「從幾塊錢到四千多塊錢,變化太大了。我現在主要是出去玩玩、唱唱戲,今天的日子這麼好,我的養好身體、保持好心情,爭取多活幾年,多享幾年福。」劉萬明對未來充滿希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