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月30日起,擁有百年歷史的上海中山公園正式全天開放,成為該市第一個轉型為全天開放的傳統公園。
近年來,上海逐步讓更多公園在夜間開放,在引來叫好的同時,部分市民對於公園夜間開放的成本、噪音問題等有些許擔憂。對於多位居民反映的公園內賣淫問題,上海市公安局長寧分局治安隊長趙熠表示,此現象在一些綠地偶有發生,警方將加強巡邏,同時藉助探頭監控。
長寧區綠化市容局、中山公園管理公司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均表示,作為創新之舉,中山公園的全天開放效果如何,還要經受時間的檢驗。
中山公園:明年將拆除圍牆此前,上海已有徐家匯公園等21座公園實行對外24小時全天開放,這些公園從建成之初便是全天對外開放,其設計也按照全天開放的需求。
中山公園則是上海第一座從傳統公園轉型為全天開放的公園。公園是否應該全天開放,夜間是否會出現安全、治安問題等,也成為市民熱議的話題。
這座位於上海鬧市的公園花木林立,假山湖泊等一應俱全,遊客眾多,鍛鍊者隊伍也頗為可觀。目前,該公園佔地超過20萬平方米,全年遊客量約1200萬人次。
住在附近的苗先生幾乎每天都來此散步,過去一周,他明顯地感受到了變化:燈光大大改善,攝像頭從各處冒出,還多了一些像報警器這樣的「新玩意兒」。這些都是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24小時開放。
6月29日晚,在中山公園內,澎湃新聞記者遇到一名牽著警犬的訓導員和三名保安,他們一起在公園內巡邏。其中一名保安透露,從6月25日開始,中山公園已試運行「全天開放」多天,在多日巡邏中,他們並未發現特別突出的現象。
從6月30日起,中山公園正式邁入「全天開放」時代。當天22時30分,澎湃新聞記者在中山公園看到,園內人數與前幾日並無明顯增多。按照計劃,中山公園將於2017年在不破壞風貌的情況下拆除圍牆,鐵欄杆將被綠化帶替代。
另據中山公園管理公司一名負責人透露,目前沒有延長小賣部或遊樂設施營業時間的計劃,未來幾個月會先測算遊客夜間入園的人次情況,視情況逐步完善。此外,澎湃新聞記者還注意到,公園內多處廁所未同步通宵開放。
對於多位居民反映的公園內賣淫問題,上海市公安局長寧分局治安隊長趙熠表示,此現象在一些綠地偶有發生,警方將加強巡邏,同時藉助探頭監控。
調查:噪音是公園夜間開放最大問題2016年6月30日晚,有市民欲在公園草坪放孔明燈,被工作人員發現後,馬上叫停。 視覺中國 圖近年來,上海逐步讓更多公園在夜間開放,截至2016年,晚上延長開放時間的公園共有89座,其覆蓋率已超50%。在引來叫好的同時,也有部分市民認為,公園中一些已有的問題,或許會因為開放時間的延長而加劇。
家住錦灝佳園的葉先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因為緊挨著閘北公園,該小區許多住戶白天深受廣場舞音樂之擾。同小區的另一位居民也表示,廣場舞隊伍自2009年形成以來,該小區就多次反映過這一問題,但收效甚微,有的居民不堪其擾,甚至乾脆將面朝公園的大房間作為儲物間。
類似的問題在中山公園也存在。6月29日晚,中山公園一號門門口空地上,像往常一樣聚集了多支跳舞隊伍,其中聲勢最為浩大的是交誼舞的隊伍,一輛小推車裡兩隻巨大的黑色音響傳出陣陣歌聲,而與該地塊一路之隔的即是一片居民區。
此前,華東師範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達良俊團隊受託開展了「延長開放時間的公園遊客及管理者需求調查與分析」這一調查。他們的調查顯示,
對公園周邊的居民和管理者來說,噪音是公園夜間開放的最大問題,而且管理者認為噪音已成最難協調的問題。對於公園內的噪音治理,其實此前就有法可依。201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94號《上海市社會生活噪聲汙染防治辦法》便已公布,並於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該辦法規定,每日22時至次日6時,在毗鄰噪聲敏感建築物的公園、公共綠地、廣場、道路等公共場所,不得開展使用樂器或者音響器材的健身、娛樂等活動。而除前款規定時段外的其他時間,辦法也規定,在上述場所開展健身、娛樂等活動的,不得使用帶有外置擴音裝置的音響器材。對此,有居民表示,現實中如何監管是個難題。
噪音之外,公園延長開放時間的成本是另一個被關注的問題。
6月28日晚,在同樣全天開放的徐家匯公園,一名保安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除了公園的10餘名保安外,晚間還有多名社區保安以及公安、輔警等,加起來超過20人。
此前,長寧公園綠化發展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助理陳沈慧曾透露,
中山公園2014年全年用於夜間開放所需經費超過250萬元,其中包括人員工資、晚餐費、管理材料費、電費、水費、保潔材料費和綠化損壞補值費等。
6月30日下午,達良俊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增加投入確實是開放夜公園的必要保證,但他認為,也可以通過推廣社會化管理,藉助更多市民自身的力量,或可有效降低人力上的成本。
官方:效果待時間檢驗「有人也許會問公園24小時開放的必要性在哪裡?」長寧區綠化市容局副局長田華坤表示,除了因為較多市民呼籲,通宵開放的另一個目的是把中山公園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百年老公園打造成一個沒有圍牆的開放式綠地,進一步推動綠色親民與商圈文化、旅遊、商業相結合。
達良俊認為,借鑑國外公園「Open Space(開放空間)」,要轉化原有觀念,意識到公園本身就是廣場一般的公共空間,也無需特殊對待,他建議對此施行「屬地化管理」和「社會化管理」。
不過達良俊同樣理解來自市民的擔憂,認為公園的開放應當考慮各個公園的特殊情況,建議實施「分序、分類、分區、分季、分時」的開放模式,開放需有序,為循序漸進的開放。
長寧區綠化市容局、中山公園管理公司有關負責人則都表示,作為創新之舉,中山公園的全天開放效果如何,還要經受時間的檢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