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理解第十六講:借喻、借代、雙關的比較和區分

2020-12-11 於老師初中教育

在上一講中,我們講解了易混淆的比喻、比擬的區分方法,詳見下面連結。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理解第十五講:比喻、比擬、擬人的比較和區分

這一講,於老師來說一下更容易混淆的借喻、借代和雙關,這幾個考的比較隱蔽,很多同學不會,還有的同學甚至不知道借代、雙關是指什麼。今天,於老師先來介紹一下這幾個修辭的含義,並且舉例來說明,大家就更容易明白。

在中考閱讀理解中,借喻、借代、雙關都屬於考察項,不過相對於比喻、擬人來說,不太常見,但考官會換一種方式來考察,比如借代,就非常容易在文言文、古詩文閱讀當中出現。而雙關,更多的是放在「分析文章標題的含義和作用」中出現,我們在回答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時候用的「一語雙關」,其實就是雙關。

1、借喻

我們在上一講中講了,借喻是比喻修辭的一種,只不過借喻不出現本體和比喻詞,直接出現喻體,於老師還給了大家一個例句:

例如:「煤炭工人,在努力地挖掘著黑金」。

這裡的「黑金」其實是指「煤炭」,作者把」煤炭比作黑金」,雖然本體和比喻詞沒有出現,只出現喻體,但我們也能很容易看出來是比喻。

同樣,我們經常說的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裡的「梨花」是指雪花,也就是說將「雪花」比作「梨花」。

又例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句中,用「燕雀」比喻沒有遠大志向,見識短淺的人,用「鴻鵠」比喻「有遠大抱負的人」。

相信舉了這幾個例子,大家都很容易區分什麼是借喻了。

2、借代

借代與借喻非常相似,兩者都是用一種事物來代表另一種事物,但不同的是,借喻重在比喻,而借代重在指代。借喻中,借體要表示的事物,必須與本體有一定的聯繫。

例如:「紅領巾快速跑了過去,將撿到的錢包交到了交警叔叔手裡。」

這裡的「紅領巾」,並沒有比喻的意思,而是指代那個「少先隊員」。

又例如:「先生,給袁世凱,行嗎?」

這裡的「袁世凱」,指代的是「銀元」,也是用了借代。

還有經常用的特有名詞都借代專門的事物,比如:用「社稷」借代「國家」,用「巾幗」借代「女性」,用「同窗」借代同學,用「手足」借代「兄弟」等等。在中考閱讀理解中,我們要特別注意特有的借代詞的使用,並且要注意,這些借代詞語一般來說古今是同義的,如果在文言文中、或者在古詩詞中出現,大家也一定要知道這些詞語代表什麼意思,而古文中往往會專門考借代詞語。

於老師將在中高考中出現的借代詞語給大家羅列出來,方便大家記憶。

3 、雙關

雙關,簡單說來就是話裡有話。雙關在初中階段的現代文閱讀中,在考察「文章標題的含義和作用」部分,屬於必考題,我們都知道,在回答這類題目的時候,一般都是表層含義和深層次含義,一個詞代表兩種含義,這就是雙關。

雙關的作用,是使表達更含蓄、更深刻,給人以意外之感,使人讀起來回味無窮。一般來說字面是一個意思,而深層次的含義,才是作者表達的重點。

例如:「小魚已經意識到事情不妙,夜是那麼漫長,似乎要起暴風雨了,革命的路還很漫長。」

句中「暴風雨」既指自然天氣,其實又暗指「反革命的事件」,起到了一語雙關的作用。

注意:雙關句與借喻、借代、或者象徵的區分比較容易,雙關句是具有兩層含義的,而其他的僅僅指一層意思。同時要注意,由於雙關的暗隱性,委婉含蓄的特點,所以在文言文閱讀、詩歌閱讀中也屬於常考內容,大家要注意區分。

相關焦點

  • 高二語文知識點:如何區分借喻與借代
    導讀:在高二語文學習中,借喻和隱喻是的區分是個難題,然而,只要用心歸納、總結和記憶
  • 借喻和借代的區別
    這篇東西是三十年前做中學語文老師時寫的,發表在1990年第3期的《中學語文
  • 借代借喻什麼區別?十之有九的人弄混!
    借喻和借代一字之差,很多人分不清楚,然而考試常考此類應用題,有時候直接出論述題。所以最要緊的就是先搞清楚二者的意義和區別。
  • 【初中語文】借喻:隔壁的"借代"看過來!!!
    ,今天和大家拱趴一下「借喻」和「借代」這兩種修辭方式的區別和聯繫。④"鐘山風雨起蒼黃"(毛澤東《七律.解放軍佔領南京》)中,"鐘山"代替南京,是因為鐘山(即紫金山)位於南京附近,和南京有相關性,所以是借代。而"風雨"代替"革命形勢",是因為它和"革命形勢"有相似點,所以是借喻。 ⑤「孤帆一片日邊來」,這裡的「帆」是船的一部分,這是以部分代整體。這二例都沒有相似性,具有相關性,所以是借代。
  • 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理解第二十一講:寫作手法之照應的分類和好處
    在語文的閱讀理解中,我們經常看到表達方式、表達技巧、寫作手法、修辭手法等等各種具體辨析手法和作用分析的題目,這些概念,讓人難以區分,有些作用之間也有聯繫。像鋪墊、伏筆、懸念、照應這四種表現手法,是我們平常在寫作中經常用到的手法,而且中考和高考的現代文閱讀理解中,也會經常考到。
  • 0018 借喻與借代的辨析 ——你所不熟悉的語文知識
    借喻與借代的辨析——你所不熟悉的語文知識借喻與借代是兩種不同的修辭格,在中學語文課文中,這兩種修辭方式出現很多,由於它們本體都不出現,因此往往混淆不清,學生難於辨別掌握,成為教學中的一個難點。那麼對這兩種修辭方式如何辨析區分呢?
  • 中考語文: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理解考點總結及答題技巧之議論文
    不同點:(1)類比論證必須是同一類事物進行比較;比喻論證則不必是同一類事物進行比較。(2)類比論證時比和被比的事物之間必須具備本質方面的相同點;而比喻論證只有相似點,本質屬性不同。(3)類比論證時用已有事物的屬性揭示被比事物的屬性,從而證明其正確或者錯誤;比喻論證時為了突出被比事物的特點,把道理講的通俗,形象,易懂。
  • 何為借代手法?何為借喻手法?語文的這兩個修辭,該如何分清
    一想起學語文,你覺得最難的是什麼呢?是背誦全文?還是默寫填空?抑或說是其他什麼?其實,關於語文學習,絕大多數人恐怕覺得最難的是語文的語法知識吧,不僅抽象,還不容易把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關於借代手法和借喻手法的區別,最好是可以儘可能詳細地掌握,以免在今後的運用中發生張冠李戴的尷尬現象。下面就讓我們進入正題,一起看看借代和借喻的廬山真面目:1.
  • 思維導圖:借代和雙關修辭使用大全,父母收藏,孩子作文含蓄幽默
    借代和借喻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相同點在於它們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本體都不出現,但借代只代不喻,而借喻是喻中有代,具體借喻的用法,可以參考下我寫的另外一篇文章。2.雙關雙關最核心的東西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它字面上意義是明確的,但是內中所含的意義又是隱性的。主要就是利用詞的多義以及同音(或近音)條件,有意使得句子有雙重意義。中國的古詩詞一般追求含蓄,所以經常採用雙關的手法,所以我們在理解古詩詞的時候,一定要弄明白它們表面意義在外的弦外之音,這也是古詩詞的魅力所在。
  • 【好精彩助力】明喻、暗喻、借喻、借代的區別
    首先你要明白比喻句的三種形式是明喻、暗喻和借喻。反過來說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句。
  • 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理解第十四講:如何準確把握文章主旨
    跟前臺的小姑娘聊天,小姑娘也說:以前數學班是這裡最多的,語文班開的不多,但是現在語文的閱讀理解和作文開的班次,都快趕上數學了。這說明什麼:語文的改革讓這個社會越來越重視孩子的語文的學習。以前家長都焦慮孩子的數學、物理,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的語文和讀書,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而且我看了看,現在小學的老師更加注重閱讀,並且拿出了很多好方法來獎勵孩子閱讀,因為小學生有時間,有大把的時間用來閱讀。這真的是一個值得我們高興的好事,說明基礎教育的老師明白:低年級的學生重視的是閱讀量和積累量,等到了高年級,關注的就是閱讀理解和作文。
  • 【知識積累】明喻、暗喻、借喻和借代的區別!!
    明喻、暗喻、借喻和借代的區別一、明喻、暗喻和借喻
  • 明喻、暗喻、借喻、借代的區別
    首先你要明白比喻句的三種形式是明喻、暗喻和借喻。反過來說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句。
  • 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理解第十九講:記敘文的表達方式及其作用
    到現在,我們中考語文系列——現代文閱讀理解部分已經到了第十九講,接近尾聲了,基本上涵蓋了記敘文閱讀理解的全部題型,閱讀理解佔中考分數在40分左右,佔比很高,所以現代文和文言文的閱讀大家一定要懂得技巧,熟練應用,才能應對中考不斷變化的題型。今天我們來說一說:記敘文中的表達方式,及其作用。
  • 中考語文 現代文閱讀理解第六講:記敘文中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在現代文閱讀中,有一項我們從小學到高中一直學,也一直考的內容,不僅在做閱讀理解中必考,而且在作文中也有妙用,那就是我們第六講要講的修辭手法。今天這一講,我們來說說修辭手法及其作用。修辭手法,是我們在寫作過程中,為了提高表達效果和閱讀興趣,通過修飾和調整語句,使句子的表達更生動、更形象的一種語言運用方式。修辭手法多達六七十種,在小學初中階段,我們考察的基本只有10種。那就是比喻、擬人、排比、設問、反問、反覆、對比、對偶、引用、誇張,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十種修辭手法的作用及答題格式。
  • 2015中考語文常見的修辭方法及作用:借代
    借代   1.概念:借代是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的修辭方式。這種修辭方式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   2.借代的種類   (1)用事物特徵代本體事物。例如:紅眼睛原知道他家裡只有一個老娘""   (2)具體代抽象。例如: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3)專名代泛稱。
  • 初中語文:中考現代文語句賞析類題型答題方法與角度
    (2)環境描寫的作用:a.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見上一題分析)b.社會環境描寫的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環境;交代人物的社會關係;交代時代背景;(功能)為下文人物性格描寫做鋪墊;(對人物)推動情節發展,深化作品主題(對於情節和主題
  • 如何區別借代與借喻的小技巧
    借代與借喻借代與借喻試指出下列詩句中畫橫線詞語所用的修辭手法是借代還是借喻。(杜甫《歲暮》) 借代(4)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借喻(5)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齒。(李白《于闐採花》) 借代(6)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 修辭手法之借喻與借代的區別
    李瑛《一月的哀思》  此外,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比喻,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而是借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是借喻。例如:秋風陣陣地吹,摺扇形的黃葉落得滿地都是。風把地上的黃葉吹起來,我們拍手叫道:「一群黃蝴蝶飛起來了!」葉聖陶《三棵銀杏樹》下面來說一說什麼是借代。
  • 中考語文資源:江西省中考現代文閱讀命題研討與備考指要
    一、現代文閱讀命題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閱讀評價的規定:「重點評價學生對讀物的綜合理解能力,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 根據各學段的目標,具體考察學生在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