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講中,我們講解了易混淆的比喻、比擬的區分方法,詳見下面連結。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理解第十五講:比喻、比擬、擬人的比較和區分
這一講,於老師來說一下更容易混淆的借喻、借代和雙關,這幾個考的比較隱蔽,很多同學不會,還有的同學甚至不知道借代、雙關是指什麼。今天,於老師先來介紹一下這幾個修辭的含義,並且舉例來說明,大家就更容易明白。
在中考閱讀理解中,借喻、借代、雙關都屬於考察項,不過相對於比喻、擬人來說,不太常見,但考官會換一種方式來考察,比如借代,就非常容易在文言文、古詩文閱讀當中出現。而雙關,更多的是放在「分析文章標題的含義和作用」中出現,我們在回答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時候用的「一語雙關」,其實就是雙關。
1、借喻
我們在上一講中講了,借喻是比喻修辭的一種,只不過借喻不出現本體和比喻詞,直接出現喻體,於老師還給了大家一個例句:
例如:「煤炭工人,在努力地挖掘著黑金」。
這裡的「黑金」其實是指「煤炭」,作者把」煤炭比作黑金」,雖然本體和比喻詞沒有出現,只出現喻體,但我們也能很容易看出來是比喻。
同樣,我們經常說的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裡的「梨花」是指雪花,也就是說將「雪花」比作「梨花」。
又例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句中,用「燕雀」比喻沒有遠大志向,見識短淺的人,用「鴻鵠」比喻「有遠大抱負的人」。
相信舉了這幾個例子,大家都很容易區分什麼是借喻了。
2、借代
借代與借喻非常相似,兩者都是用一種事物來代表另一種事物,但不同的是,借喻重在比喻,而借代重在指代。借喻中,借體要表示的事物,必須與本體有一定的聯繫。
例如:「紅領巾快速跑了過去,將撿到的錢包交到了交警叔叔手裡。」
這裡的「紅領巾」,並沒有比喻的意思,而是指代那個「少先隊員」。
又例如:「先生,給袁世凱,行嗎?」
這裡的「袁世凱」,指代的是「銀元」,也是用了借代。
還有經常用的特有名詞都借代專門的事物,比如:用「社稷」借代「國家」,用「巾幗」借代「女性」,用「同窗」借代同學,用「手足」借代「兄弟」等等。在中考閱讀理解中,我們要特別注意特有的借代詞的使用,並且要注意,這些借代詞語一般來說古今是同義的,如果在文言文中、或者在古詩詞中出現,大家也一定要知道這些詞語代表什麼意思,而古文中往往會專門考借代詞語。
於老師將在中高考中出現的借代詞語給大家羅列出來,方便大家記憶。
3 、雙關
雙關,簡單說來就是話裡有話。雙關在初中階段的現代文閱讀中,在考察「文章標題的含義和作用」部分,屬於必考題,我們都知道,在回答這類題目的時候,一般都是表層含義和深層次含義,一個詞代表兩種含義,這就是雙關。
雙關的作用,是使表達更含蓄、更深刻,給人以意外之感,使人讀起來回味無窮。一般來說字面是一個意思,而深層次的含義,才是作者表達的重點。
例如:「小魚已經意識到事情不妙,夜是那麼漫長,似乎要起暴風雨了,革命的路還很漫長。」
句中「暴風雨」既指自然天氣,其實又暗指「反革命的事件」,起到了一語雙關的作用。
注意:雙關句與借喻、借代、或者象徵的區分比較容易,雙關句是具有兩層含義的,而其他的僅僅指一層意思。同時要注意,由於雙關的暗隱性,委婉含蓄的特點,所以在文言文閱讀、詩歌閱讀中也屬於常考內容,大家要注意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