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喻和借代的區別

2021-02-19 江上笛聲遠

       這篇東西是三十年前做中學語文老師時寫的,發表在1990年第3期的《中學語文》雜誌上。去年還是前年,我將它發在朋友圈裡,為給一個好友的小孩中考前的複習提供一點不知有無作用的助力。轉眼間,中考高考又要來臨了,昨晚微信有兩個好友,說他們的小孩今年快要中考了,仿佛記得我曾經分享過一篇談修辭的文章,說之前因為小孩還沒到中考,就沒在意,現在突然想起來,希望我能再分享一次。我的微信有近500個好友,雖然都是當面加的,但老實說很多我都不認識,這兩個好友我也不知道是誰。我這老實話說出來,希望我的好友們不要見怪。我這個人說話,一向不招人喜歡。我能體會做父母的苦心,所以就重新在這轉一次吧。之前是直接將日誌轉連結的。


借喻借代是兩種不同的修辭手法,它們的特點都是不出現本體,而用喻體或者借體代替。大約也就因為這表面上的相似之處,致使很多同學弄不清二者的區別,在判定的時候常常搞混,產生錯誤。
  事實上兩者是有明顯的區別的,只要細加考察,是不難分辨的。 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說是用同一個事物的某一個或幾個方面,來比另一個事物的某一個或幾個方面。被比喻的事物(本體)和比喻的事物(喻體)雖然在整體上極其不同,但在某一點或幾點上是極其相似的,而且僅僅只是相似

請看下邊兩個例子:

1、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2、他爸爸長得可真像他爺爺。

例1「覆盆子」和「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物體,但它們外形相似,是比喻。作者在這兒用「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來比喻「覆盆子」,也僅僅因為它們的外形相似。

例2「他爸爸」和「他爺爺」在整體上是相同的,都是「人」,因此,這只是一種比較,而不是比喻。

從這兩個例子中,我們知道:比喻中的喻體和本體是不同的兩種物體,它們之間的關係是相似的關係,而且僅僅是相似的關係。

借喻是比喻的一種,因此在它的喻體和沒有出現的本體之間,也是一種相似的關係,而且僅僅只是相似的關係。

茅盾的《白楊禮讚》裡有一段話:

「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奔馳,撲入你的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黃的是土,未開墾的荒地,幾十萬年前由偉大的自然力堆積成的黃土高原的外殼;綠的呢,是人類勞力戰勝自然的成果,是麥田。」

「黃綠錯綜的大氈子」用來比喻黃的荒地和綠的麥田,只出現喻體而不出現本體。「大氈子」與「荒地及麥田」是不同類的幾種物體,但因為大氈子上繡上各種圖案,與黃土高原上黃的荒地和栽上了麥子的綠的麥田,就顯得極其相似了,所以作者就用它來做比喻,使沒有見過黃土高原這種黃的荒地和綠的麥田的人,只要見過黃綠錯綜的大氈子,就能體味到這黃土高原是怎樣一種風味。這裡,「黃綠錯綜的大氈子」與「黃的荒地」和「綠的麥田」之間,只是一種相似的關係,而且僅僅只是一種相似。

再看下邊的幾個例子:

1、我似乎打了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魯迅《故鄉》)

2、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象一個畫圖器裡細腳伶仃的圓規。……圓規一面憤憤地迴轉身,一面絮絮地說,慢慢地向外走,隨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裡,出去了。(魯迅《故鄉》)

3、你嫌貴,我還嫌你胖呢,胖得象個大白熊,別壓壞了我的驢。講來講去,大白熊答應我的價錢,騎著驢逛了半天,歡歡喜喜照數付了腳錢。(楊朔《雪浪花》)

例1「一層可悲的厚障壁」比喻兩個少年時的好朋友,現在有了一層深深的隔膜。

例2「圓規」比喻那個站在我面前的女人(意思是「像圓規的那個女人」)。

例3「大白熊」比喻那個太胖的外國遊客。這三段文字,無論是「一層可悲的厚障壁」與「隔膜」之間,還是「圓規」與「女人」和「大白熊」與「太胖的外國遊客」之間,都是不同類的事物,只是在某些方面相似,而且僅僅是相似,所以,這些都是借喻而不是借代。

借代與借喻可不一樣,借體和本體之間不是相似的關係,而是相關的關係。這種相關或者是局部和整體的相關,或者是具體和抽象的相關,或者是特徵和整體的相關

比如杜甫的這首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詩裡的「烽火」用來指代「戰爭」,這句詩用了借代的手法。在古代,每當有戰爭發生,邊境上就燃起烽火,以示報警;因此,「烽火」成了「戰爭」的一種特徵。「烽火」與「戰爭」之間,不是相似的關係,而是一種密切相關的關係。這是以特徵來代替整體。

再看下邊的例子:

1、許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者,也是言必稱希臘,對於自己的祖宗則對不住,忘記了。(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

2、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

3、保衛黃河,保衛長江,保衛新中國。

以上三個例子裡,也都運用了借代,是用部分來代替整體。「希臘」是歐洲的文明古國,是外國文化的一部分,這裡用「希臘」來指代外國文化,本體和借體之間是局部和整體的相關關係。「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足智多謀;以後「諸葛亮」就成了「足智多謀的人」的代稱。「足智多謀的人」是一個整體,「諸葛亮」只是其中的一個。這裡也是部分和整體的借代關係。「長江」「黃河」是中國的一部分,「保衛長江」「保衛黃河」實際上就等於說保衛中國。這也是部分代整體的借代關係。

借代裡還有一種是用具體來代抽象。

五十年代有這樣一首民歌:
         戴花要戴大紅花,騎馬要騎千裡馬;
         唱個要唱躍進歌,聽話要聽黨的話。

這裡的「戴花要戴大紅花」,意思就是說要立功就要立建設社會主義的大功。這裡運用了借代的手法,是具體代抽象。「鮮花」和「榮譽」之間有某種相關的關係。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有人如果立了功,人們總是給他(她)戴上鮮花(或紙折的紅花);人們只要看到誰佩戴著大紅花,也一定會想到這人肯定是立了什麼功,鮮花和榮譽之間有了某種相關的聯繫。

又如(趙樹理《老楊同志》):
        模範不模範,從東往西看;
        西頭吃烙餅,東頭喝稀飯。

這裡,用形象具體的「烙餅」和「稀飯」來指代比較抽象的「生活水平」,從而說明了東西兩頭不同的生活水準。

從以上的例子裡,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借喻的借體和本體之間是一種相似的關係,而借代的借體和本體之間是一種相關的關係。這是最根本的區別。因此,我們在判定一個句子是用了借喻還是借代時,就要分析本體和喻體(或者借體)之間是相似關係,還是相關關係。

還有一個在一般情況下可以區別是借代還是借喻的方法。借喻雖然只出現喻體,但它一般可以補進比喻詞「像」「似」之類,還原成明喻;借代則不能。

例如「豺狼當道」,我們可以說「像豺狼一樣的人當道」;「虎狼之國」,我們可以說「像虎狼一樣的國家」,這是借喻。而「三角臉來了」,則不能說成「像三角臉一樣的人來了」,這是借代。

(原刊1990年第3期《中學語文》)

相關焦點

  • 【知識積累】明喻、暗喻、借喻和借代的區別!!
    明喻、暗喻、借喻和借代的區別一、明喻、暗喻和借喻
  • 明喻、暗喻、借喻、借代的區別
    首先你要明白比喻句的三種形式是明喻、暗喻和借喻。反過來說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句。
  • 修辭手法之借喻與借代的區別
    李瑛《一月的哀思》  此外,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比喻,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而是借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是借喻。例如:秋風陣陣地吹,摺扇形的黃葉落得滿地都是。風把地上的黃葉吹起來,我們拍手叫道:「一群黃蝴蝶飛起來了!」葉聖陶《三棵銀杏樹》下面來說一說什麼是借代。
  • 借代借喻什麼區別?十之有九的人弄混!
    借喻和借代一字之差,很多人分不清楚,然而考試常考此類應用題,有時候直接出論述題。所以最要緊的就是先搞清楚二者的意義和區別。
  • 如何區別借代與借喻的小技巧
    借代與借喻借代與借喻試指出下列詩句中畫橫線詞語所用的修辭手法是借代還是借喻。(杜甫《歲暮》) 借代(4)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借喻(5)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齒。(李白《于闐採花》) 借代(6)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 【好精彩助力】明喻、暗喻、借喻、借代的區別
    首先你要明白比喻句的三種形式是明喻、暗喻和借喻。反過來說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句。
  • 高二語文知識點:如何區分借喻與借代
    借喻和借代都是隱去本體,只出現客體(喻體或借體)的辭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學生,很難將兩者區別開來。下面介紹簡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體和客體之間是否有相似性,沒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萬斬閻羅」「南國烽煙正十年」中「旌旗」「烽煙」到底是借喻還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旌旗:旗幟的通稱,這裡指部隊。
  • 【初中語文】借喻:隔壁的"借代"看過來!!!
    ,今天和大家拱趴一下「借喻」和「借代」這兩種修辭方式的區別和聯繫。一起來看看「借喻」和鄰居家的「借代」究竟有什麼區別吧~且聽方方細細道來這兩者有相似之處,即都有「借用」這個特點,本體都不出現,都是用甲事物代替乙事物。其實兩者本質不同。敲黑板!!劃重點啦!!
  • 0018 借喻與借代的辨析 ——你所不熟悉的語文知識
    借喻是比喻辭格中的一種類型,它借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是比暗喻(或隱喻)更進一步的比喻。借代是借用與本體事物相關的另一事物來代替本體事物的一種辭格,又稱為「換個名稱」或「換一個名字」。從定義來看,這兩者在形式上有共同點,但其蘊涵的深層內容卻是不同的,本文就將從四個方面來論述這兩者的區別。
  • 何為借代手法?何為借喻手法?語文的這兩個修辭,該如何分清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關於借代手法和借喻手法的區別,最好是可以儘可能詳細地掌握,以免在今後的運用中發生張冠李戴的尷尬現象。下面就讓我們進入正題,一起看看借代和借喻的廬山真面目:1.借代手法借代的構成基礎是本體和借體之間的相關性,借用的事物必須同要表達的事物有連帶關係。借代的著重點重在代替,而且在主體和借體之間不能加上「像」一類的比喻詞。
  • 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理解第十六講:借喻、借代、雙關的比較和區分
    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理解第十五講:比喻、比擬、擬人的比較和區分這一講,於老師來說一下更容易混淆的借喻、借代和雙關在中考閱讀理解中,借喻、借代、雙關都屬於考察項,不過相對於比喻、擬人來說,不太常見,但考官會換一種方式來考察,比如借代,就非常容易在文言文、古詩文閱讀當中出現。而雙關,更多的是放在「分析文章標題的含義和作用」中出現,我們在回答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時候用的「一語雙關」,其實就是雙關。
  • 借代的特點及其作用
    (1)借代的特點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它強調兩事物間的相關點。A、專用名代替通用名: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諸葛亮代聰明才智的人)B、用事物特徵代事物:黃髮垂髫(代老人和小孩)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 現代漢語(十):修辭之借代
    一、概念:不直接說出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這個人或事物有密切關係的東西來代替,這種辭格叫借代,也叫「換名」。
  • 2015中考語文常見的修辭方法及作用:借代
    借代   1.概念:借代是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的修辭方式。這種修辭方式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   2.借代的種類   (1)用事物特徵代本體事物。例如:紅眼睛原知道他家裡只有一個老娘""   (2)具體代抽象。例如: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3)專名代泛稱。
  • 飛紅萬點愁如海 一篇短文看明白 詩詞創作如何用好明喻隱喻和借喻
    可以看出,明喻是本體、喻體和比喻詞都出現的一類。愁,主題;如,比喻詞;海,喻體。在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中,把本體、喻體和比喻詞稱之為:正文、譬喻和譬喻詞。一個比喻句子中,本體、喻體和比喻詞這三種要素並不一定同時出現,根據比喻的這三個要素是否出現可以分為三大類:明喻、隱喻、借喻。
  • 中考作文怎麼寫:巧用借喻,回味無窮
    今天給大家分享中考作文的一個寫法,巧用借喻。在講如何用借喻寫作文時,先給大家說一下借喻的含義。借喻是一種修辭手法,是比喻的一種。是以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直接把甲(本體)說成乙(喻體)。借喻由於只有喻體出現,所以能產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達效果,同時也使語言更加簡潔。這是借喻的含義。
  • 比喻、比擬分不清,借代、借喻總弄混?快來看這些常見的修辭手法知識梳理~
    常見修辭方法: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能力層級為E。這些修辭手法都是學生常見、常用或熟悉的。高考試卷中對修辭方法的考查,不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對常用修辭格進行判斷、評價及運用的能力。重點考查判斷修辭方法使用的優劣和運用修辭方法表達的能力。
  • 傳統文化課堂|修辭手法之借代
    不直接說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稱,借同它密切相關的名稱去代替的修辭格叫借代。(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被代替的事物稱為「本體」,用來代替的事物為「借體」。借代重在事物的相關性,也就是利用客觀事物之間的種種關係巧妙地形成一種語言上的藝術換名。這樣的換名可以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 思維導圖:借代和雙關修辭使用大全,父母收藏,孩子作文含蓄幽默
    借代借代的構成元素就是本體、代體、相關性。但是在借代中本體是不出現的,而是用與本體密切相關的事物來代替說要表達的本體,或者用事物的局部來代替整體。這樣會使得語言更加簡潔、形象、生動。也容易喚起讀者的一種聯想。
  • 招教考試語文學科備考之易混淆修辭方法的區別
    例3和例4能夠達到各自的表達效果。二、借喻和借代的辨析(1)相同點:它們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體不出現。[例1]黑夜,靜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來畢竟是無法抗拒的。[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龍井」。例1是借喻,只出現喻體「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現借體「龍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