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代借喻什麼區別?十之有九的人弄混!

2021-02-19 漢語言文學學習

借喻和借代一字之差,很多人分不清楚,然而考試常考此類應用題,有時候直接出論述題。所以最要緊的就是先搞清楚二者的意義和區別。
借喻是比喻的一種,直接借比喻的事物來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詞都不出現;而借代也是不直接把所要說的事物名稱說出來,而用跟它有關係的另一種事物名稱代替它。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區別它們,主要把握是相似性,還是相關性:原事物與代替它的事物之間,如果具有相似性,就是借喻;具有相關性,就是借代。 

例如

(1)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統治。

(2)紅領巾在車站宣傳衛生。 

這兩個例句,第(1)句中的「三座大山」與其所代替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之間具有「壓迫」的相似性,所以是借喻;而第(2)句中的「紅領巾」與其所代替的少先隊員之間是戴與被戴的關係,具有相關性,所以是借代。 討厭的「尖鼻子」,「豆芽菜」恨恨地想,他幹什麼盯著人不放。這一句中的「尖鼻子」是指長著尖鼻子的人,部分代整體,二者具有相關性,所以是借代;而「豆芽菜」代替的是體質弱的象豆芽菜一樣的人,二者具有相似性,所以是借喻。

(1)孤帆一片日邊來。 

(2)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3)沙鷗翔集,錦鱗遊泳。 

(4)「看我們不揍你一頓,你這個傳播傷害病的蝨子!」 

(5)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6)旌旗十萬斬閻羅。

(1)  借代  (2)借喻  (3)借代  (4)借喻  (5)借代   (6)  「旌旗」為借代;「閻羅」為借喻。

你都做對了嗎?

相關閱讀

借代、互文、通感,14種修辭全面解讀

「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到底啥修辭?

「真香」?通感修辭或有生理依據

量詞也能修辭

一個容易被忽略的修辭:層遞

《修辭學發凡》:雙關

格非:文學的語感

查看更多,請點擊主頁菜單「語言學→語言學雜文匯總→修辭」或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借喻和借代的區別
    這三段文字,無論是「一層可悲的厚障壁」與「隔膜」之間,還是「圓規」與「女人」和「大白熊」與「太胖的外國遊客」之間,都是不同類的事物,只是在某些方面相似,而且僅僅是相似,所以,這些都是借喻而不是借代。借代與借喻可不一樣,借體和本體之間不是相似的關係,而是相關的關係。
  • 明喻、暗喻、借喻、借代的區別
    3、 借喻是借用喻體代替本體,即只出現喻體,本體和比喻詞均不出現。例如: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以上這個句子中,本體、比喻詞均沒有出現,喻體是「銀條兒」。而借代則是區別於比喻的另一種修辭手法。即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方法。
  • 修辭手法之借喻與借代的區別
    李瑛《一月的哀思》  此外,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比喻,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而是借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是借喻。例如:秋風陣陣地吹,摺扇形的黃葉落得滿地都是。風把地上的黃葉吹起來,我們拍手叫道:「一群黃蝴蝶飛起來了!」葉聖陶《三棵銀杏樹》下面來說一說什麼是借代。
  • 【知識積累】明喻、暗喻、借喻和借代的區別!!
    明喻、暗喻、借喻和借代的區別一、明喻、暗喻和借喻
  • 【好精彩助力】明喻、暗喻、借喻、借代的區別
    3、 借喻是借用喻體代替本體,即只出現喻體,本體和比喻詞均不出現。例如: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以上這個句子中,本體、比喻詞均沒有出現,喻體是「銀條兒」。而借代則是區別於比喻的另一種修辭手法。即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方法。
  • 如何區別借代與借喻的小技巧
    借代與借喻借代與借喻試指出下列詩句中畫橫線詞語所用的修辭手法是借代還是借喻。(柳永《望海潮》) 借喻(2)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借代(3)煙塵犯雪嶺,鼓角動江城。(杜甫《歲暮》) 借代(4)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借喻(5)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齒。(李白《于闐採花》) 借代(6)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 高二語文知識點:如何區分借喻與借代
    借喻和借代都是隱去本體,只出現客體(喻體或借體)的辭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學生,很難將兩者區別開來。下面介紹簡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體和客體之間是否有相似性,沒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萬斬閻羅」「南國烽煙正十年」中「旌旗」「烽煙」到底是借喻還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旌旗:旗幟的通稱,這裡指部隊。
  • 【初中語文】借喻:隔壁的"借代"看過來!!!
    ,今天和大家拱趴一下「借喻」和「借代」這兩種修辭方式的區別和聯繫。一起來看看「借喻」和鄰居家的「借代」究竟有什麼區別吧~且聽方方細細道來這兩者有相似之處,即都有「借用」這個特點,本體都不出現,都是用甲事物代替乙事物。其實兩者本質不同。敲黑板!!劃重點啦!!
  • 0018 借喻與借代的辨析 ——你所不熟悉的語文知識
    借喻是比喻辭格中的一種類型,它借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是比暗喻(或隱喻)更進一步的比喻。借代是借用與本體事物相關的另一事物來代替本體事物的一種辭格,又稱為「換個名稱」或「換一個名字」。從定義來看,這兩者在形式上有共同點,但其蘊涵的深層內容卻是不同的,本文就將從四個方面來論述這兩者的區別。
  • 何為借代手法?何為借喻手法?語文的這兩個修辭,該如何分清
    一想起學語文,你覺得最難的是什麼呢?是背誦全文?還是默寫填空?抑或說是其他什麼?其實,關於語文學習,絕大多數人恐怕覺得最難的是語文的語法知識吧,不僅抽象,還不容易把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關於借代手法和借喻手法的區別,最好是可以儘可能詳細地掌握,以免在今後的運用中發生張冠李戴的尷尬現象。下面就讓我們進入正題,一起看看借代和借喻的廬山真面目:1.
  • 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理解第十六講:借喻、借代、雙關的比較和區分
    ,這幾個考的比較隱蔽,很多同學不會,還有的同學甚至不知道借代、雙關是指什麼。在中考閱讀理解中,借喻、借代、雙關都屬於考察項,不過相對於比喻、擬人來說,不太常見,但考官會換一種方式來考察,比如借代,就非常容易在文言文、古詩文閱讀當中出現。而雙關,更多的是放在「分析文章標題的含義和作用」中出現,我們在回答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時候用的「一語雙關」,其實就是雙關。
  • 比喻、比擬分不清,借代、借喻總弄混?快來看這些常見的修辭手法知識梳理~
    借喻:本體不出現,無比喻詞,直接出現喻體。如,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博喻:連用幾個比喻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相似點對同一個本體進行描述。比擬效果:色彩鮮明,生動形象,啟人想像,使讀者產生鮮明的印象。比擬和比喻的區別:比喻和比擬,都是加強語言形象性的修辭手段,但它們是兩種不同的修辭方式。
  • 借代的特點及其作用
    (1)借代的特點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它強調兩事物間的相關點。A、專用名代替通用名: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諸葛亮代聰明才智的人)B、用事物特徵代事物:黃髮垂髫(代老人和小孩)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 現代漢語(十):修辭之借代
    四、注意點1.借體和本體關係密切,借體必須能突出地代表本體,有鮮明的代表性,讓人一聽就明白所指稱的事物。有時需要在上下文中對借體有所交代,使讀者明白本體是什麼。如「我家兄妹很多,已有兩個五角星,兩枚大學校徽」,由於「五角星」既可指解放軍,也可指鐵路工人;「校徽」可代學生,也可代教師甚至校長,因此,不具有「鮮明的代表性」,會造成歧義。
  • 中考作文怎麼寫:巧用借喻,回味無窮
    今天給大家分享中考作文的一個寫法,巧用借喻。在講如何用借喻寫作文時,先給大家說一下借喻的含義。借喻是一種修辭手法,是比喻的一種。是以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直接把甲(本體)說成乙(喻體)。借喻由於只有喻體出現,所以能產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達效果,同時也使語言更加簡潔。這是借喻的含義。
  • 細說「借代」,「南冠」可不是什麼好詞
    借代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方法,是指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文章中運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特徵,增強語言的生動性,變化性與幽默性。eg1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 2015中考語文常見的修辭方法及作用:借代
    借代   1.概念:借代是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的修辭方式。這種修辭方式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   2.借代的種類   (1)用事物特徵代本體事物。例如:紅眼睛原知道他家裡只有一個老娘""   (2)具體代抽象。例如: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3)專名代泛稱。
  • 傳統文化課堂|修辭手法之借代
    不直接說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稱,借同它密切相關的名稱去代替的修辭格叫借代。(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被代替的事物稱為「本體」,用來代替的事物為「借體」。借代重在事物的相關性,也就是利用客觀事物之間的種種關係巧妙地形成一種語言上的藝術換名。這樣的換名可以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 飛紅萬點愁如海 一篇短文看明白 詩詞創作如何用好明喻隱喻和借喻
    這首詩的比喻因為有主體、喻體,所以不是借喻,但是和隱喻比較難區別。2、 隱喻隱喻更進一層,為什麼這樣說呢?隱喻與明喻有兩個明顯區別,可以看出隱喻的特點。(若人養棲牲)《公羊傳》曰:「其諸為其雙雙而俱至者與。」此類是也。諸侯不下漁色。孔穎達解釋說:"漁色,謂漁人取魚,中網者皆取之,譬如取美色,中意者皆取之,若漁人求魚,故云漁色。" 漁色是一種借喻,讀者一看就明白是什麼意思。
  • 招教考試語文學科備考之易混淆修辭方法的區別
    比喻重在用淺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說明深奧的抽象的事物;比擬重在用模擬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為狀態。例3和例4能夠達到各自的表達效果。二、借喻和借代的辨析(1)相同點:它們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體不出現。[例1]黑夜,靜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來畢竟是無法抗拒的。[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龍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