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直接說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稱,借同它密切相關的名稱去代替的修辭格叫借代。(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被代替的事物稱為「本體」,用來代替的事物為「借體」。
借代重在事物的相關性,也就是利用客觀事物之間的種種關係巧妙地形成一種語言上的藝術換名。這樣的換名可以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借代主要有以下五種形式:
1.特徵、標誌代本體
用借體的特徵、標誌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例如:
紅眼睛原知道他家只有一個老娘,可是沒有料到他竟會那麼窮,榨不出一點油水……壁角的駝背,忽然高興起來。(魯迅《藥》)
句中的「紅眼睛」「駝背」是以人的長相特徵來代替具有該特徵的人物。
2.專名代泛稱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作借體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例如:
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成萬的「諸葛亮」,每個鄉村都有那裡的「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代歷史人物的名字,在中國人民心中已成了社會的代稱,用來代替有智慧的人。
3. 具體代抽象
用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例如: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用小米加步槍,打垮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
用「小米」代替「軍需供應」,用「步槍」代替「武器裝備」,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了。
4. 部分代整體
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替本體事物。例如:
每位成員都要愛護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人民的一針一線。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針一線」都是以部分事物來指代一切東西。
5. 結果代原因
用某事情所產生的結果代替本體事物。例如: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魯迅《孔乙己》)
「添上新傷疤」是結果,此處指代孔乙己又挨打了。
借代與借喻有相近的地方,很多同學常常混淆。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側重「相似性」,脫離具體的語言環境,借體和喻體之間就不再有任何關聯。借代側重「相關性」,脫離具體的語言環境,借體和本體之間仍然有直接的關聯。借喻可以改為明喻,借代則不能。例如:
先生,給現錢,袁世凱,不行麼?(葉聖陶《多收了三五鬥》)
該句用借體「袁世凱」代替本體「印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二者之間有明顯相關性,放在其他語境中仍然有關聯;而且從語境、語意來看,顯然無法將其改為「銀元像袁世凱」這樣的明喻句。
再如:
惡意的批評家在嫩苗的地上馳馬,那當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魯迅《未有天才之前》)
句中用喻體「嫩苗」來喻指本體「天才和常人」。「嫩苗」和「天才、常人」二者之間只有相似性,離開這個特定語境,在別的語境下,「嫩苗」可能就具有了其他的含義;而且改為「那些人就像地上的嫩苗」這一明喻句也是成立的。所以,該句中的「嫩苗」採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法。
【選自《語文報》(高中版),2019年第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