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傳統文化的習慣中,很追求說話的藝術。而判斷一個人說話是不是有水平,是不是有藝術的標誌之一,就是看說得是不是很委婉,是不是很含蓄,是不是能讓人回味無窮。能夠在說話中含有言外之意、話外之音的表達方式,經常被我們看作是會溝通和會表達的人,是情商和智商都不錯的表現。
善用「借代」這種修辭手法,就能使語言表達變得含蘊、委婉,或者風趣有味。借代是漢語修辭格中能體現我們民族語方表達風格的修辭手法。
01基本特徵
在語方表達中,不直接說出某人或某事的名稱,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名稱去代替,這種辭格,就叫借代。也稱「換名」。當我們用乙的名稱去代替甲時,這個甲就叫借代的「本體」,乙叫借代的「借體」
借代很注重事物的相關性,如果事物之間沒有緊密的相關性,是無法形成借代修辭格的。當客觀事物之間具備種種相關性時,就可以利用這種關係形成巧妙的語言上的藝術換名。它可以使人產生無限的聯想,使表達效果更加形象突出,特點鮮明,也更加具體和生動。是深受文人喜愛的一種修辭方法。
02特徵代本體
用借體||(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的某種比較突出的特徵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這是「借代」的最基本用法。
例句1:你這一堆蘋果,也值不了幾張「大團結」
例句中,用「大團結」代替10元人民幣,因為第三套人民幣中,10元面額上印有表示我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圖案。後來新版人民幣的100元面額上印有偉大的領袖毛主席的頭像,人們又經常用「毛爺爺」來代替100元面額的人民幣。
例句2:你這個月的收入不錯吧,這麼多的「毛爺爺」。
03專名代泛稱
用人們日常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借來充當借體,去代替本體的名稱。
例句1:在勞動人民中,有千千萬萬個「諸葛亮」,我們這些當領導的,可以當好「伯樂」啊!
例句中,用「諸葛亮」來代替有智慧的人,同時也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信任、讚揚和尊重。後面用「伯樂」來要求幹部們像伯樂一樣會識別人才,善用人才。這種表達既能充分表達意願,又很風趣。
04具體代抽象
用具體的事物去代替抽象的事物,可以使抽象的東西形象化和具體化,便於理解,加深印象
例句1:在扶貧工作中,我們不僅要管好群眾的錢袋子,還要豐富群眾的菜籃子。
例句1中,用「錢袋子」這個具體的事物代替人民群眾的財產,用「菜籃子」來代替蔬菜或副食品。
例句2:有些領導幹部,不敢擔當,不敢決策,生怕丟了「烏紗帽」。
例句2中,用古代官員的帽子來代替現在領導幹部的權力或官職。
05
用種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來代替事物本身。
例句1:人民解放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例句中,用「一針一線」來代替「財產」或「財物」。
例句2:江山如些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大家都知道這是毛主席著名的《沁園春·雪》中的首句。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這裡邊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在這句中,用「江山」來代替「祖國」,表達了對「祖國」熱愛和讚美之情。
06結果代原因
用某種事情產生的結果,來代替本體事物。
例句1:莊稼地裡,爸爸早已汗溼了衣衫。
在這個例句中,「汗溼了衣衫」是指辛苦勞動的結果 ,用這個結果來代替爸爸的勞動,讓表達更直觀,更具體,更感人。
07運用法則
我們在運用借代這種修辭時,要注意幾個問題。
一是借體與本體的關係密切,在上下文中,應有所交代,使讀者能看到借體時,能明白本體是什麼。
二是無論在運用哪一種借代時,都要把借體與本體之間的相關性找準找好,借體一定要能夠代替本體,才能起到良好的表達效果。
三是借代修辭在運用時,要注意語境中的感情色彩。我們在剛才的例句中,用到的「諸葛亮」、「伯樂」這些都是指代正面人物,帶有肯定,歌頌或喜愛的感情色彩。而像「大板牙」、」酒糟鼻「這些借代都含有諷刺、厭惡等貶義的感情色彩。
另外,借代和借喻只有一字之差,它們有相近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借喻是喻中有代,而借代則是代而不喻。借借強調的是相關性,而借喻強調的是相似性。
借喻的修辭方法能夠還原成明喻或暗喻,借代是不能的。
通過以上闡述,大家掌握好了借代這種修辭沒有?歡迎一起參與討論。
從來不需要想起 永遠也不能忘記 小小標點卻是語文的大問題
除了會把脈 還要能開方 語文必備技能之語病檢查與修改
學會打比方 思想長翅膀 語文重點修辭手法深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