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功夫媽咪
8月過半,9月臨近,又一批中國父母正在「瘋魔」,其中有一位正是我的好閨蜜周周。
「出生於同一年的孩子,早上學比晚上學更有優勢。」周周對於這個不知道從哪裡聽來的說法深信不疑,早早地就為她的兒子做好了今年9月份入學的準備,但最後的「結局」卻讓她有些失落。
雖然早在2017年的時候,教育部取消了「8月31日前滿6周歲的兒童可以上小學」的硬性規定,但周周所在城市的教育部門,還是要求孩子在8月31日前滿6周歲才能上小學。
這樣一來,她那9月份才出生的兒子就不能在今年入學了。
焦急的閨蜜,到處打聽有沒有途徑讓孩子今年能入學,最終打聽到了我這裡。
像我閨蜜這樣,覺得「早一年上學,比別人早一步」的家長並不算少數,甚至還有一些極端的準媽媽,為了讓孩子能夠在9月1日入學,要求提前剖腹產。
但是,提前入學,真的能夠贏在起跑線上嗎?
提前入學,就能贏在起跑線上嗎?
公司同事曉蘭在前幾天剛剛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讓孩子留級。
去年的這個時候,曉蘭正在託關係讓不滿6歲的孩子波波提前入學,但孩子入學之後,卻是麻煩不斷。
由於年齡相對較小,注意力很不集中,上課的時候總是坐不住,不僅自己沒有好好聽課,還總是打擾其他同學。為此,同事都被老師「約談」了好幾次。
沒有好好聽課,學習成績自然也好不到哪去,兩個學期的期末考試都是倒數。
在痛定思痛之後,同事才做出了讓孩子留級的決定。
孩子提前入學,卻沒能像想像中的那樣贏在起跑線上?
這跟孩子發育規律有關。
對於一個不到6歲的孩子來說,安安靜靜聽一節課其實是有困難的。
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最多只有25分鐘,而小學一節課的時間則是40分鐘,遠遠超出了孩子的極限。
注意力差只是一方面,兒童期的孩子生長迅速,孩子幾個月的年齡差,在體格、智力、情商、學習能力、自理能力上,都可能有完全不一樣的表現。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8月份生日的孩子,晚上一年小學是不是更好?
一位匿名答主說出了自己的經歷:
他5歲走後門上了小學,卻一直被別人當做小弟弟。因為思想和處事方式和同學不一樣,答主有自己的想法卻不知道該如何實踐,以致大學的時候非常苦悶,墮落打遊戲,最終大學念了6年。
還有一位答主表示,因為入學早,學東西後知後覺,導致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長期與比自己大的孩子競爭,孩子很容易失去信心,這對孩子今後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在孩子入學這件事情上,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客觀生理心理髮育規律。
晚一年上學,竟然有這麼多好處?
很多不想讓孩子晚一年上學的家長,其實更多的擔心孩子起步比同齡的孩子晚,就會一直處於落後。但數據顯示,晚一點上學的孩子,在成績上反而更好。
英國科學家用大數據發現,在小學畢業時,一個年級中年紀大的學生成績往往比年紀小的學生成績好12%。到了高考時差距更加明顯,數據表明,9-12月出生的孩子進牛津劍橋的比率比一般人高25%。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做了一份針對120萬兒童的調查研究,發現整體上9月和10月出生的孩子更「聰明」,上大學的比例也更高。
重點並不是孩子的出生月份,而是他們的入學年齡,這些孩子因為都是在截止日期之後出生,比8月份出生的孩子晚一年上學。
其實晚上一年小學,有著我們想不到的好處。
晚一年更懂事晚一年讀書的孩子,心智會比同班的其他孩子成熟,更容易適應小學生活。
他們通常在體能和情商方面比低齡的孩子也更有優勢,能把自己情緒控制的很好,和老師溝通幾乎無障礙,當然更得老師喜愛。
更容易「鶴立雞群」因為在同等學習條件下,年齡較大的孩子,他們的專注力、理解能力都會比年紀小的孩子要好一些。
在知識的接受方面,大一點的孩子表現得也會更好些,所以成績自然也會更好些,顯得「鶴立雞群」。
自信心更強晚一年上學的孩子,身體的發育水平更高,運動能力、獨立能力也更強,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所以如果你家的孩子是9月份之後才出生的,並不一定要急於讓他提前入學,晚一點或許會更好。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適合入學?
孩子能不能入學,並不一定要以生理年齡為標準,更重要的參考依據是孩子的行為年齡。
孩子是否適合入學,家長們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判斷:
自理自律能力小學跟幼兒園不同,有著明確的課堂紀律,對孩子的限制和要求也會更高。老師更主要的工作是上課,很難像幼兒園的老師那樣儘可能地照顧到每個孩子。
如果孩子沒有學會自我管理與約束,小學的生活會讓他產生抗拒心理,不利於學習。
心理成熟度心理成熟度決定著孩子是否有獨自面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能夠融入到心理成熟度高的孩子,更能理性思考,更好地處理與老師同學之間的關係。
身體發育程度孩子的身體發育程度,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一般身材比較矮小的孩子,內心會比較自卑。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和同齡的孩子相比,身材還是比較矮的話,那最好還是晚點入學比較好。
功夫媽咪說:
家長們沒有必要為了孩子晚一年上學而焦慮,這並不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我們應該要做的是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在不同階段給孩子相應的引導和幫助。在學齡前,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這會讓孩子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