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情牽漢字六十載(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2020-12-16 人民日報

  開欄的話

  一輩子有多長?能幹多少事?

  掬一捧歲月,書一筆芳華。有的人付出一生,默默守護漢字文化,傳承中華文脈;有的人伏案深耕,訪遍專家學者,編成皇皇巨著《中國大百科全書》;有的人舉目遠眺,託起「嫦娥奔月」,實現千年圓夢……

  一輩子,一件事。他們歷經繁華、吃盡苦頭,但胸懷家國情懷無怨無悔;他們不計得失,但事耕耘,「一旦邁開前進的步子,就捨不得停下」;他們精益求精,渾然忘我,折射著中國精神、中國價值與中國力量,匯聚成中國品格……本版今起開設「講述·一輩子一件事」欄目,聚焦那些埋頭耕耘一生、時下仍在發光發熱的身影,講述平凡歲月中的感人故事。

  

  人物小傳

  王寧,1936年出生,浙江海寧人,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她是國務院2013年發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研製組組長;《基礎教育用漢字部件規範》《印刷楷體字字形規範》等國家規範由她領銜研製。年過八十,她依然奮鬥在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教學和科研工作第一線,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孜孜不倦。

  

  「周三有一個研討會,周四上午在北大有一場講座,周五要給博士生安排考試,還在教育學院與北京特級教師有個討論項目,周六是國圖公開課的答疑課。這一周完全安排滿了,採訪只能下周。」 收到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著名語言學家王寧的信息,記者不由大吃一驚:一位82歲老人,日程滿滿當當,精力如此充沛!

  一周後,新年元旦上午9點,記者來到王寧在北師大的住所。房間不大,光線柔和,家具飾物古樸簡素。目之所及,最多的就是書。王寧笑說:「有時候忘記鎖門也不會太擔心,家裡只有書。」

  「我難以忘懷識字班的老人們」

  在語言學界,無人不知王寧。她從《說文解字》中發掘出「小篆構形系統」,創建了「漢字構形學」與「書寫漢字學」;她在漢字標準化、規範化方面貢獻突出,領銜研製了《通用規範漢字表》……

  談起最初與漢字結緣,王寧笑言:「那可能是一種陰差陽錯的緣分。」高中時,王寧學得最好的是數學,「畢業時想報考北大數學系。」但當時,國家缺少文科老師,北師大也需要優秀學生,學校就來做思想工作,「我就服從了安排,進入北師大中文系。」

  1958年,王寧本科畢業,分配到剛剛建校的青海師範學院從事教學。「那時,我們都是響應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1961年,王寧再次踏入北師大校門,成為一名文字訓詁學研究生,師從著名文字訓詁學家陸宗達先生。「畢業後,我本可以留京。但一想到青海的教育狀況,覺得還是有責任,就又回到了青海。」

  這一回將近20年。「回青海後,便迅速投入到農村的掃盲工作中。那時,老百姓對文化的渴求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王寧說,「家長們往往主動把地剷平磨光、把樹枝子削尖,讓你教孩子寫字。」

  「我難以忘懷識字班的老人們每天蹲在村口,等郵遞員送《人民日報》的場景。掃盲結束後,很多老人能認識500個左右的字,也可以簡單閱讀。」王寧說:「也是從那時起,我懂得了人民對文字的渴求。」

  「師古而不復古,堅守而不保守」

  1979年,王寧回到北京,先在北師大進修,隨後開始協助陸宗達寫書,後調入北師大成為其科研助手。

  作為「章黃學派」的傳人,王寧從不敢有一絲懈怠。「真正的中國語言文字學,應該是現代人能學能懂的;真正為人民的教師,一定了解『師古而不復古,堅守而不保守』的道理;人文科學的創新建立在歷史底蘊之上,只有從根本上對中國傳統語言學有深入的認識,才能實現它的現代轉型。」秉承著這樣的理念,王寧對訓詁學和文字學進行了理論創新和系統構建。

  「以前,整理古籍資料,大量的工作都是依靠做卡片、跑各地檔案館完成的,不僅費時費力,也不全面、不系統。」王寧敏銳地感覺到,信息化手段在學術研究中非常有用,中文信息處理對中國文化的全球競爭力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993年,北京師範大學漢字與中文信息處理研究所正式成立,王寧擔任所長。漢字所建立了以計算機為研究手段的古漢字與古漢語實驗室,努力採用最新手段使傳統語言文字學與現代接軌。「將理工科思維融入文科,這為傳統語言文字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漢字所成立後,我開始陸續招收了六屆計算機專業的碩士生攻讀博士學位。」在王寧帶領下,這支研究團隊開始了碑刻典藏與楷書實用文字整理、中華大字符集創建等大型資料庫的項目,實現了傳統語言文字學研究的手段更新和學科的文理交叉。

  「讓更多的人重新拾回對漢字的熱愛和敬畏」

  「現在有很多形式主義的復古現象,但繼承傳統文化不是去復古,文化必須適應當代的價值觀、放在現代話語體系中才能發揚光大……」

  在捍衛文字與文化的道路上,王寧始終是一名頑強的「鬥士」。「我對漢字感情很深,特別關注漢字的命運。」王寧說,「近些年來,種種對漢字的誤解和錯用不在少數。我全身心投入,把漢字的科學精神和審美特點展現在人們面前,讓更多的人重新拾回對漢字的熱愛和敬畏。」

  於是,2015年,當國家圖書館社會部工作人員找到王寧,希望她擔任國圖公開課《漢字與中華文化》的主講時,她一口答應了下來。「為了能在2015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那一天按時開播,我們僅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就做完了10講的錄製。」王寧告訴記者:「說實話,這不是件輕鬆的事。經歷了無數個不眠之夜,只為了『深入淺出』4個字。」

  「應用和普及是對職業學者最大的考驗,只有完全地通徹,才能把艱深的東西講得通透。」王寧先生說:「一晃公開課講完也3年多了。直到現在,還常有人給我發郵件,提出他們對漢字的疑問。這些郵件讓我時刻沉浸在激情當中,為自己的語言文字自豪,為人們學習的熱情感動……」

  如今,耄耋之年的王寧依然奮鬥在科研工作一線。「我正常是12點睡覺,有時事情多會工作到兩三點,每天早上6點半準時起床。」

  被問及何以保持精神矍鑠時,王先生笑道:「我奉行『三不主義』——不吃補藥、不遵作息、不為閒事生氣。」

相關焦點

  • 王寧:漢字文化的生命在民間
    王寧:漢字文化的生命在民間——訪北京師範大學漢字與中文信息處理研究所所長王寧  王寧師從我國著名語言學家陸宗達先生,是「漢字構形學」與「書寫漢字學」的首創者,在漢字標準化、規範化方面做出過突出貢獻,國務院2013年6月發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就是她領銜研製的。年近80的她在日常教學科研之餘,特別關注著漢字和漢字文化的命運。王寧說自己對漢字和漢字文化感情很深,看不得歪曲、褻瀆漢字的現象。這既是專業使然,也與她的一段特殊的經歷有關。
  • 著名訓詁名家王寧受邀到鳳凰九裡書屋解讀漢字文化
    原標題:著名訓詁名家王寧受邀到鳳凰九裡書屋解讀漢字文化   古來漢字諸多意,一撇一捺自有情。5月25日下午,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著名語言文字學家王寧在萬寧市石梅灣鳳凰九裡書屋,與廣大讀者面對面「談談現代人的經典閱讀」,解讀「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並與讀者們共同品評中國好書。
  • 王寧:漢字教育太跑偏
    漢字節目考的是記性,而不是漢字本身  「漢字攜帶的是文化,現在的問題是,基礎教育和那些漢字節目跑偏了,使勁增加難度,最後考的是記性,不是漢字本身,這樣下去也就多培養幾個死記硬背的人而已。」王寧不無憂慮地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寧是當今「章黃學派」的代表人物。「章黃學派」是古漢語流派之一,以兩位治學大家章太炎及其弟子黃侃而得名。
  • 國圖公開課:王寧老師為你解答各種漢字謎題
    國圖公開課: 王寧老師為你解答各種漢字謎題2015年4月,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王寧教授在國家圖書館開講「國圖公開課」首門課程——《漢字與中華文化》。
  • 潛心典藏 樂在其中(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資料照片   核心閱讀   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一輩子跟書打交道的人比比皆是。多年來,一代代國圖人圍繞傳承中華文明、提高國民素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目標,不棄微末、久久為功,默默付出智慧和力量。國圖能成為館藏近4000萬冊(件)的亞洲最大圖書館,成為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場所,他們功不可沒。
  • 王寧:不同意「漢字危機」的提法 不符合事實
    王寧(資料圖)  核心提示:  ○ 現在,億萬人在以漢字為載體傳播信息,我們每天都在看漢字、輸入漢字,漢字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視,書法藝術空前活躍,怎麼能說漢字有危機呢  《通用規範漢字表》研製組組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寧認為不能把書寫機率減少現象誇大為「漢字危機」,把提筆忘字歸咎於電腦技術,信息化使漢字文化更利於傳播。要滿足信息傳播與高科技傳播手段的需要,傳承漢字文化,儘快出臺新的漢字規範刻不容緩。
  • 一輩子專做一件事是什麼感受?聽聽這位上崗六十多年老「社工」的...
    她這一輩子,和社區工作有著說不完的話。「我就是居民的『勤務員』,只要還能服務好大家,我會繼續幹下去。」時光在老人的身上留下了歲月的皺紋,卻沒能撼動她的初心。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個冬天的清晨,天剛蒙蒙亮,俞妙英被一陣突如其來的敲門聲驚醒。敲門的是一位鄰居大嬸:「俞大姐,我丈夫『走』了,孩子還小,家裡就我一個人,你能不能幫幫我……」。俞妙英很清楚狀況:那時國家困難,這位大嬸沒有工作,孩子們還小,家裡就靠著丈夫做頂梁柱,現在「頂梁柱」沒了,家裡可不能垮。「走!」
  • 情牽雪域 愛灑高原|情牽日喀則教育基金的故事
    講述人:國金鵬
  • 平凡卻又偉大的人民教師~黃會敏:用一輩子去做一件事
    一輩子去做一件事「從成為老師的那天起,我就愛上了這個職業。」黃會敏老師沒有高大上的理想,卻有實實在在的行動。27年鄉村教師,27載一線教學,黃老師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也收穫了很多成績,唯一沒變的是她的急脾氣:有事兒不吃飯也不覺得餓,事兒幹不完心裡不踏實,這也許就是她這位工作在鄉村的省特級教師
  • 香港時隔六十載再辦豐子愷畫展 "護生"原稿首外展
    中新社香港5月24日電 題:時隔六十載香港再辦豐子愷畫展 「護生」原稿首外展  中新社記者 賈思玉  1949年4月,豐子愷隻身到香港舉辦畫展,後返回上海與家人共同迎接解放;時隔63年後,香港回歸即將15周年,350幅豐子愷畫作再次於港展出,港府官員、豐家後人和香港文藝界多位知名「豐迷」均現身支持。
  • 著名語言文字學家王寧教授教師節感言:安於平凡,感受輝煌
    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漢字與中文信息處理研究所所長王寧在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建校118周年表彰大會上指出。王寧教授說,在這場令人難以忘懷的防疫攻堅戰中,對比全世界各國的防疫形勢,我們深刻的感到:「祖國」就是安全的代稱,「人民」成為相互的依靠,每一個能夠走到今天的人,都是受惠者。任何時候,沒有哪一件有價值的事,是個人能夠單獨完成的。
  • 央視「國臉」王寧,為工作三年未見女兒一面,離職後常做噩夢
    除了家庭,王寧還在節目中提到了自己之前的央視主播工作,28年的主播生涯對於王寧來說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在一次連續播報16分鐘的新聞時,王寧形容自己「緊張到襯衣和褲衩都溼了」,第一次和偶像邢質斌老師搭檔時,王寧更是魂兒都丟了,在播報良師益友羅京去世的悼詞時,儘管悲痛不已,還是盡力讓自己平靜下來,敬業的繼續錄製......主播臺上的王寧,永遠都保持莊嚴的狀態。
  • 自製樂器六十載,古稀老人「樂」人生
    來源:《鄉村振興進行時》欄目 播出時間:每晚18:30 在莆田市秀嶼區東嶠鎮鐵爐村 有一位退休教師 不僅會吹拉彈唱 而且對傳統樂器極有研究 用六十多年的時間
  • 鄭煤機集團幼兒園 走過了六十載春夏秋冬
    鄭煤機集團幼兒園 走過了六十載春夏秋冬   徐哥視角 2018-10-31 05:49:19    六十載辛勤耕耘日復一日,六十載默默無聞不忘初心。伴隨著優美的旋律、甜美的歌聲,鄭煤機幼教集團60年慶典活動逐漸落下了帷幕。
  • 魂牽夢繞思鄉情 我看到一條小河彎成了酷似漢字的「鄉」字
    〖散文〗魂牽夢繞思鄉情萬平我在鄉下採風的時候,看到一條小河彎成了酷似漢字的「鄉」字,鉤起了我的思鄉之情,於是我幾次長途跋涉,長時間等待良機,拍了一組「鄉」字片,寫了這篇《魂牽夢繞思鄉情》。鄉對於人們來說最熟悉不過了。
  • 一群人,一輩子,一件事,唯有機器人!
    很多的學者試圖尋找其中的奧秘,為什麼在今天這個信息和知識交換大爆發的文明時代,那麼多的人喪失理智般,用幾乎傻痴的方式來追求一件電子產品。 更多人體驗的是產品本身的人文價值。一個人,用假定最後一天的全部時間做出來的產品,是值得其他人為之珍愛的。一個人,用假定最後一天的全部努力做出來的產品,一定帶他的全部智慧和心血,是值得其他人去尊重的。
  • 王寧:推動傳統語言文字學與現代接軌
    但在學術理念上,她堅決反對固步自封,主張在傳統語言學的繼承與發展中,要勇於和善於結合自身的特點,汲取國內外一切語言學流派的科學方法和優良的治學精神。本報記者 楊崇海/攝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寧是一位長期從事古代漢語及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研究的學者。
  • 人到六十,做好這四件事,就可以放心的老去了
    這一生,誰也不願意帶著遺憾離開這個人世,一輩子說短不短說長不長,能夠活得心安理得,不虧不欠,有自己的尊嚴體面,才不枉來這人世走一遭。回首人生,有太多的生活的難,為生活奔波,為家庭盡責,生兒育女一輩子,養家餬口拼盡全力,等到一切完成任務,生命也就老了,能夠一切都有圓滿的結局,生命也就沒有多少遺憾了,人到六十,生命會漸行漸遠,一切都要有個了結,做好這四件事,就沒有後顧之憂了,可以放心的老去了。一、兒女成家立業的事。
  • 風雨兼程六十載,廣州電車伴你行
    風雨兼程六十載,廣州電車伴你行 2020-07-03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專家:研製"通用規範漢字表"時曾想恢復幾個繁體字
    王寧師從我國著名語言學家陸宗達先生,是「漢字構形學」與「書寫漢字學」的首創者,在漢字標準化、規範化方面做出過突出貢獻,國務院2013年6月發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就是她領銜研製的。年近80的她在日常教學科研之餘,特別關注著漢字和漢字文化的命運。王寧說自己對漢字和漢字文化感情很深,看不得歪曲、褻瀆漢字的現象。這既是專業使然,也與她的一段特殊的經歷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