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專做一件事是什麼感受?聽聽這位上崗六十多年老「社工」的...

2020-12-15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吳崇遠 通訊員 俞犁鯤

清晨的陽光灑滿大地,清新的空氣讓人愉悅,89歲的俞妙英奶奶吃完早飯,又準備到社區活動室逛一逛了。作為活動室「管理員」,已近鮐背之年的俞奶奶仍然堅持著參加一些社區活動,服務著左鄰右舍們。

她這一輩子,和社區工作有著說不完的話。「我就是居民的『勤務員』,只要還能服務好大家,我會繼續幹下去。」

時光在老人的身上留下了歲月的皺紋,卻沒能撼動她的初心。

】沒有工資、沒有辦公室,她是新中國第一代「社工」

俞妙英和社工的緣分要從建國初期開始說起。

1953年,22歲的俞妙英作為新中國第一代「社工」,進入臨平西大街居委會擔任治保主任,開始了她的基層「社工之路」。

「那個時候是建國初期,百廢待興,我們做社工是純義務勞動,沒有工資、沒有辦公室,所以平時工作就在自己家裡。」聊起過往,俞奶奶深陷在溫暖的回憶中。

「我們西大街當時一共有13個組,400多戶人家,很多人家裡條件不好,作為治保主任,我的工作主要是管理特殊人員、減少安全隱患等。」

做社工需要摸清小區周圍的各種狀況。俞妙英用了五年時間,從「嫩頭青」逐漸成長為一位「老同志」,小區周圍所有的巷子,她都牢記在心;誰家條件不好,誰家孩子要上學了,她也心知肚明,堪比是小區「大管家」。

社工的工作雖然稱不上驚天動地,卻又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有時候看上去繁瑣又細碎,卻又不得不迎難而上。「那個時候每天晚上6點,我們都要和小組長挨家挨戶查火燭,遇到颱風天還要去動員危房戶撤離。」

居民的困難無小事,無論是吃飯休息,甚至是過年過節,隨時都可能有人找上門來。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個冬天的清晨,天剛蒙蒙亮,俞妙英被一陣突如其來的敲門聲驚醒。敲門的是一位鄰居大嬸:「俞大姐,我丈夫『走』了,孩子還小,家裡就我一個人,你能不能幫幫我……」。

俞妙英很清楚狀況:那時國家困難,這位大嬸沒有工作,孩子們還小,家裡就靠著丈夫做頂梁柱,現在「頂梁柱」沒了,家裡可不能垮。

「走!」還沒等對方說完,俞妙英便披上外套,領著她一起出了門,幫助她料理起後事。「她家裡真的挺可憐,房子是租來的,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甚至連一口棺材都買不起,老百姓遇到這樣的困難,我們一定要盡全力去幫他們!」

最終,俞妙英幫這位鄰居料理了丈夫的後事,並幫助她介紹了工作,這一家子撐了下來。

】退休後的她不忘發揮餘熱

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俞妙英看到小區內閒散勞動力有剩餘,便想方設法為居民辦廠子謀福利。

「辦廠子要先向別人取經,我們挨個到周邊的喬司、蕭山去考察調研,早上四點起床出門,晚上睡覺前才回來的……」在俞妙英的同事的一起努力下,量件廠、絲綿廠等一批臨平鎮辦企業挨個兒創立並步入正軌。通過她,這些企業招募了400多位西大街以及周邊居委會的家庭婦女、就業困難人員,不僅解放了婦女勞動力,也讓居民的收入有了保障。

1980年,俞妙英剛好50歲,上級考慮到她多年操勞,讓她從居委會主任的崗位上退了下來,到鎮裡上班。時間在變,崗位在變,她為群眾服務的心卻一直沒有變。今年60歲的厲財金當時剛剛從部隊退伍轉業,和俞妙英一起共事多年。「俞主任平時工作特別認真仔細,對群眾非常熱情,誰家裡有困難找她,怎麼都要想出法子解決。」

1990年,俞妙英退休了,但她依舊心系基層。60歲的她又擔任起了臨平邱山社區21幢、23幢的居民組長,協助社區幫助居民解決家長裡短,調解鄰裡糾紛。時間久了,社區裡的「老朋友」們遇到事便會想到俞妙英,熱心的她都會及時幫忙解決。

從1990年「上任」組長到2009年「卸任」,俞妙英這一幹又是19年。這些年裡,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社工」這一專有名詞開始出現。

「現在的社區工作變化挺大的。」俞妙英奶奶說:「像法律知識解讀、居家養老照料、鄰裡糾紛調解、志願者服務等,都需要專業的社工來做。」

2012年,俞奶奶搬到了女兒所在的南苑街道文儀社區居住。在社工的專業指導下,俞奶奶加入了社區志願者團隊,為社區建設發揮餘熱。直到現在,已經89歲的俞奶奶還擔任著小區活動室管理員一職。

六十年一甲子。俞妙英用六十餘年在平凡崗位的執著付出,守望並記錄了「社工」這一職業的興盛與發展,也見證了新中國的滄桑巨變。這些年,餘杭基層社區工作人員的專業化、職業化水平不斷提升。目前,餘杭各領域擁有社會工作人才3500餘人,其中專職社區工作者1800人。這些社會工作人才在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增加民眾幸福指數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相關焦點

  • 上崗「滿月」,全科社工幹得如何?聽聽這裡的居民怎麼說
    「您要辦什麼事兒,在前臺填個訴求單就行!」在廣內街道核桃園社區,居民想諮詢辦理什麼業務,這裡的全科社工都會第一時間「接單」。涉及到的黨務服務、基本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公益志願服務四大類百餘個事項,在這裡都能享受到「一條龍」服務。
  • 平凡卻又偉大的人民教師~黃會敏:用一輩子去做一件事
    一輩子去做一件事「從成為老師的那天起,我就愛上了這個職業。」黃會敏老師沒有高大上的理想,卻有實實在在的行動。27年鄉村教師,27載一線教學,黃老師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也收穫了很多成績,唯一沒變的是她的急脾氣:有事兒不吃飯也不覺得餓,事兒幹不完心裡不踏實,這也許就是她這位工作在鄉村的省特級教師
  • 牡丹花開.古玥《一輩子很簡單:做一件事,愛一個人,守一個家》
    老胡說: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單純簡單,忠於自己的追求和信仰,一輩子執著幹好一件事,直到做成功。   2.老胡成家的事是基地領導和大媽大嬸一群人幫忙完成的。因為老胡三十二歲時還沒有時間談戀愛,在山裡一呆就是八、九個月。從推舉戀愛人選,準備婚房,購買生活用具,老胡都沒有參加,就是在確定人選時,老胡執意選擇了一位剛從師範畢業的,美麗的語文老師做了妻子。
  • 生命最後時刻 遂昌這名老黨員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
    2018-07-07 13:22 | 麗水新聞祝順芳老人一生平凡的老人,在死後卻引起了不小轟動,這位老人就是遂昌縣87歲的老黨員祝順芳。當年9月份,祝順芳老人通過縣紅十字會與浙江醫科大學籤訂遺體捐贈協議,這位擁有6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希望用自己的行動發揮最後一點餘熱,為我國醫療科研事業盡一份心意。祝順芳外孫女周聰穎說:「他覺得人死了也沒什麼,人活著活的好就行,如果遺體能拿出去做一點有用的事情,對他來說也是死後最後的一個遺願。」
  • 人到六十,做好這四件事,就可以放心的老去了
    回首人生,有太多的生活的難,為生活奔波,為家庭盡責,生兒育女一輩子,養家餬口拼盡全力,等到一切完成任務,生命也就老了,能夠一切都有圓滿的結局,生命也就沒有多少遺憾了,人到六十,生命會漸行漸遠,一切都要有個了結,做好這四件事,就沒有後顧之憂了,可以放心的老去了。一、兒女成家立業的事。
  • 一群人,一輩子,一件事,唯有機器人!
    習慣成自然,當一種事物擁有自然的力道,它就有了專屬於自己的可怕存在性。 賈伯斯說「我每天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我會怎麼做?」 賈伯斯每日參禪,然後用一種宗教般的虔誠,做心中最好的產品。於是有了蘋果手機系列的極致體驗,蘋果公司的產品廣泛進入人們的生活,成為消費者競相追逐的對象。
  • 一個人一輩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經很不簡單了
    雖然我們被美國打壓,但我們不會記恨他們,我們要做的是堅持自強、開放的道路不變。你要真正強大起來,就要向一切人學習,包括自己的敵人。 在《新聞聯播》中,任正非表示,「一個人一輩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經很不簡單。」
  • 王寧:情牽漢字六十載(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開欄的話  一輩子有多長?能幹多少事?  掬一捧歲月,書一筆芳華。有的人付出一生,默默守護漢字文化,傳承中華文脈;有的人伏案深耕,訪遍專家學者,編成皇皇巨著《中國大百科全書》;有的人舉目遠眺,託起「嫦娥奔月」,實現千年圓夢……  一輩子,一件事。
  • 李玉蓮:一輩子做了一件事
    她戲稱自己一輩子只做了這麼一件事——學生輔導員。她又說自己還沒能「做得更好」。一場火災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也開闢了新的人生之路生於上個世紀50年代的李玉蓮和同時代人一樣,黨的號召就是個人的志願,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為實現保衛邊疆的理想,1970年18歲的李玉蓮到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當上了一名兵團戰士。
  • 進北大第一件事做什麼?老校友叮囑要把自己清零
    重慶晨報記者 甘俠義 攝  猜猜看,進北大第一件事做什麼?  北京大學第五屆重慶新老校友交流會昨舉行,老校友叮囑新校友:把成績單壓到箱子裡,把自己清零  「從進校那天起,把成績單壓到箱子裡,把自己清零,收拾好心情重新出發。」昨日上午,2012北京大學重慶新老校友交流會在重慶八中舉行。60多名北大校友,專程趕來對50多位即將走進北大的新校友千叮嚀、萬囑咐。
  • 為什麼做社工?聽聽一位香港社工講述他的初衷∣薦讀
    這是當年我在大學上第一課時,講師向全班同學問的第一個問題,當時每個同學都要站起來回答,在云云各種各樣的答案中,最多是「想幫人」,其他還包括「挑戰自己」和「克服自己的問題」什麼的。而這個問題到現在也是我每次見新的香港實習學生和內地督導下屬時問的第一個問題,不同的是現在更多香港學生會答「看到社會不好,人們很苦,想去改變」,而內地社工則會答「想幫人」。
  • 你覺得一輩子不結婚的女人,老後是怎樣的感覺?60歲女人來告訴你
    如果不結婚,年輕時候的女性,確實是會過的比較瀟灑,也沒有什麼牽絆,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當然了,這種瀟灑,僅限於你還能自理的事情。 如果一輩子都沒有結婚,你已經老了,身邊沒有老伴,膝下沒有孩子,你有的時候可能連你自己都照顧不到,這樣的生活,可能未必是你想要的吧。
  • 做"司法社工"去 招考問答 應聘須知
    記者找到這位幫教對象張贖的家,他剛從肇嘉浜路一位自己義務照顧的孤老那兒回來。若非同去的「司法社工」魏靜介紹,著實看不出眼前這位開朗的「陽光青年」,曾經坐牢又吸毒。只有不足6平方米的家,空蕩破舊,透著曾經的不堪。張贖一開口就哽咽了:「是魏老師救了我的命,還溫暖了我的心。」   的確千鈞一髮。就在去年12月16日,魏靜第一次上門前,張贖剛寫下遺囑想自殺。
  • 78歲高級工程師3次延遲退休:一輩子做一件事
    他用一輩子去做一件事。   這位帶隊測試野戰叉車機動行駛性能的老人,是桂林聯勤保障中心某倉庫退休返聘高級工程師顧永順,今年78歲。   3次延遲退休只為一件事   1939年出生於湖北恩施的顧永順,曾在防空洞裡躲避過日本人的轟炸,從小就在心裡種下參軍報國的種子。   1954年,15歲的他參軍入伍,17歲從第一炮兵技術學校畢業後,分配到地處粵北山區的軍械倉庫當技術員。
  • 考不及格會不會丟掉崗位 「社工證」考試引疑惑
    「社工證」考試引來不少疑惑——  全國首次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順利結束,記者近日採訪了解到,許多從事多年社會工作的人員又有了新的擔憂:考出來的「社工證」會有什麼用處?萬一考不過,會不會丟掉工作?這些都給政府部門提出了一個待解的新命題。  考不及格會不會丟掉崗位?
  • 聊聊我做社工的這幾年
    現在一起聊聊我關於做社工這幾年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剛開始,我是憧憬的。我是在大學做志願者的時候接觸到社工,逐漸認識社工行業的。我從中了解到社工是一個幫助有需要的人,促使人的發展,促進社會公正的一個職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社會工作的價值觀,例如,「助人自助」「用生命影響生命」。大學剛畢業的我,想到幫助人也可以是一份工作,那何樂不為呢?
  • 除了持續性做一件事,還需內心的歡喜與快樂
    那到底什麼是長期主義呢?長期主義就是一種持續地、長期地守住目標的行為模式。選擇做一件事,就是要長期去做,持續性去做,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節奏。從字面上理解這個含義也就非常清楚了,至少不是一天或者一個月,起碼得要是堅持一年以上吧。
  • 潛心典藏 樂在其中(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無論將來做什麼工作,一輩子都不要離開書」   在國圖工作意味著責任。這份責任既來自「國家」的高度和水準,也來自工作的特殊性。就古籍而言,國圖收藏了中國歷代典籍精華,《四庫全書》《永樂大典》《趙城金藏》「敦煌遺書」,等等,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國寶統統典藏於此,國圖承擔著賡續中華文脈的使命與職責。
  • 學校社工入門的8 個小提示
    每一位新上崗的學校社工,都會面臨既要融入新環境,又肩負著鞏固前任打下的專業基礎的使命, 難度可想而知。
  • 這位「掃黑鬥士」倒下了,從警20多年他只做一件事……
    我們不想說再見,只想再看看你堅定的眼神;我們不想來道別,只想再聽聽你爽朗的笑聲。可我們再也不能與你並肩戰鬥......7月12日上午,福建省福州市公安局「掃黑鬥士」劉煒的遺體告別儀式在福州市殯儀館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