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吳崇遠 通訊員 俞犁鯤
清晨的陽光灑滿大地,清新的空氣讓人愉悅,89歲的俞妙英奶奶吃完早飯,又準備到社區活動室逛一逛了。作為活動室「管理員」,已近鮐背之年的俞奶奶仍然堅持著參加一些社區活動,服務著左鄰右舍們。
她這一輩子,和社區工作有著說不完的話。「我就是居民的『勤務員』,只要還能服務好大家,我會繼續幹下去。」
時光在老人的身上留下了歲月的皺紋,卻沒能撼動她的初心。
】沒有工資、沒有辦公室,她是新中國第一代「社工」
俞妙英和社工的緣分要從建國初期開始說起。
1953年,22歲的俞妙英作為新中國第一代「社工」,進入臨平西大街居委會擔任治保主任,開始了她的基層「社工之路」。
「那個時候是建國初期,百廢待興,我們做社工是純義務勞動,沒有工資、沒有辦公室,所以平時工作就在自己家裡。」聊起過往,俞奶奶深陷在溫暖的回憶中。
「我們西大街當時一共有13個組,400多戶人家,很多人家裡條件不好,作為治保主任,我的工作主要是管理特殊人員、減少安全隱患等。」
做社工需要摸清小區周圍的各種狀況。俞妙英用了五年時間,從「嫩頭青」逐漸成長為一位「老同志」,小區周圍所有的巷子,她都牢記在心;誰家條件不好,誰家孩子要上學了,她也心知肚明,堪比是小區「大管家」。
社工的工作雖然稱不上驚天動地,卻又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有時候看上去繁瑣又細碎,卻又不得不迎難而上。「那個時候每天晚上6點,我們都要和小組長挨家挨戶查火燭,遇到颱風天還要去動員危房戶撤離。」
居民的困難無小事,無論是吃飯休息,甚至是過年過節,隨時都可能有人找上門來。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個冬天的清晨,天剛蒙蒙亮,俞妙英被一陣突如其來的敲門聲驚醒。敲門的是一位鄰居大嬸:「俞大姐,我丈夫『走』了,孩子還小,家裡就我一個人,你能不能幫幫我……」。
俞妙英很清楚狀況:那時國家困難,這位大嬸沒有工作,孩子們還小,家裡就靠著丈夫做頂梁柱,現在「頂梁柱」沒了,家裡可不能垮。
「走!」還沒等對方說完,俞妙英便披上外套,領著她一起出了門,幫助她料理起後事。「她家裡真的挺可憐,房子是租來的,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甚至連一口棺材都買不起,老百姓遇到這樣的困難,我們一定要盡全力去幫他們!」
最終,俞妙英幫這位鄰居料理了丈夫的後事,並幫助她介紹了工作,這一家子撐了下來。
】退休後的她不忘發揮餘熱
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俞妙英看到小區內閒散勞動力有剩餘,便想方設法為居民辦廠子謀福利。
「辦廠子要先向別人取經,我們挨個到周邊的喬司、蕭山去考察調研,早上四點起床出門,晚上睡覺前才回來的……」在俞妙英的同事的一起努力下,量件廠、絲綿廠等一批臨平鎮辦企業挨個兒創立並步入正軌。通過她,這些企業招募了400多位西大街以及周邊居委會的家庭婦女、就業困難人員,不僅解放了婦女勞動力,也讓居民的收入有了保障。
1980年,俞妙英剛好50歲,上級考慮到她多年操勞,讓她從居委會主任的崗位上退了下來,到鎮裡上班。時間在變,崗位在變,她為群眾服務的心卻一直沒有變。今年60歲的厲財金當時剛剛從部隊退伍轉業,和俞妙英一起共事多年。「俞主任平時工作特別認真仔細,對群眾非常熱情,誰家裡有困難找她,怎麼都要想出法子解決。」
1990年,俞妙英退休了,但她依舊心系基層。60歲的她又擔任起了臨平邱山社區21幢、23幢的居民組長,協助社區幫助居民解決家長裡短,調解鄰裡糾紛。時間久了,社區裡的「老朋友」們遇到事便會想到俞妙英,熱心的她都會及時幫忙解決。
從1990年「上任」組長到2009年「卸任」,俞妙英這一幹又是19年。這些年裡,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社工」這一專有名詞開始出現。
「現在的社區工作變化挺大的。」俞妙英奶奶說:「像法律知識解讀、居家養老照料、鄰裡糾紛調解、志願者服務等,都需要專業的社工來做。」
2012年,俞奶奶搬到了女兒所在的南苑街道文儀社區居住。在社工的專業指導下,俞奶奶加入了社區志願者團隊,為社區建設發揮餘熱。直到現在,已經89歲的俞奶奶還擔任著小區活動室管理員一職。
六十年一甲子。俞妙英用六十餘年在平凡崗位的執著付出,守望並記錄了「社工」這一職業的興盛與發展,也見證了新中國的滄桑巨變。這些年,餘杭基層社區工作人員的專業化、職業化水平不斷提升。目前,餘杭各領域擁有社會工作人才3500餘人,其中專職社區工作者1800人。這些社會工作人才在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增加民眾幸福指數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