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以往服務對象對社工的評價,可看出學校社工在工作中都塑造了積極正面的形象,例如溫和、友好、耐心、有趣、考慮周到等。
這些既是對個人的評價,也代表對社工的印象。而在對社工認知度依然不高的現階段,服務對象對一個學校社工的評價很可能代表著其對整個社會工作職業和專業角色的認知。
因此,社工在進駐學校的第一天就要明白自己的言行不僅僅代表個人,還代表機構和行業。此外社工還需思考要樹立怎樣的專業形象,以及如何在工作、服務過程中體現和實現。
新社工在入校初期或年度計劃中應有詳細的宣傳計劃,包括宣傳目標、宣傳方式、宣傳內容、宣傳效果評估等,通過宣傳讓服務對象較快地記住社工,了解社工的功能, 信任社工的角色,認可社工的服務。
例如運用個性化的自我介紹和海報, 舉辦社工服務成果展和走近社工茶話會等。同時,也建議學校社工所屬機構能夠在宣傳方面做整體的規劃,便於整體形象的打造。
因為小組、活動服務的對象較多,且社工在開展小組、活動時也會通過文字海報等方式進行招募宣傳,因此很容易讓服務對象形成「社工是開展活動」的印象,忽略了社工的其他服務方法,少了一些選擇或主動求助的機會。
因此建議新社工入校初期即可努力向學校爭取社工宣傳空間,全面介紹自己和社會工作,並對家訪、成長計劃、個案等個別服務方式進行重點宣傳,滿足更多群體的需求,增加個案服務對象的來源途徑。
從以往的調查反饋中可看出,大部分服務對象認為社工和心理老師角色差不多,社工存在的價值難以凸顯。
因此,建議新社工在自我宣傳時可專門向服務對象介紹社工與心理老師的差異,同時在具體服務過程中也要真正發揮出社工不同的介入手法和資源連結整合等功能。
新社工要與服務對象建立良好的專業關係,首先在稱呼上就應慎重, 雖然社工的服務地點是在學校,但社工始終是專業服務人員。
角色有別於所有教職人員,且工作目標本身也與老師有較大的差異,不應為了開展工作方便,以老師的身份介紹自己或默認服務對象對自己稱呼「老師」。
在稱呼方面要區別於學校其他老師等角色,注重對社工自身的宣傳,例如稱呼X 社工或社工哥哥、姐姐,逐漸加強學生對社工的印象。
大部分學生表示不習慣找別人說自己的心事,背後的原因值得社工去深入了解。
社工的存在對學生來說是其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支持資源,資源能如何使用,使用資源對其有何意義, 需要社工去進行一些宣導,讓有潛在需求而不習慣求助別人的對象能夠在真正有需求時懂得善用資源。
在過去的經驗中,服務對象較少求助社工,而選擇比較容易接觸到的家人、同學、朋友這些群體。
可見社工如果要讓服務對象有意識主動找自己,也需時常出現在他們的身邊,加深印象,給其創造更多接觸和尋求幫助的直接機會。
社工的工作和服務時間安排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服務對象的感受和服務成效,在入校初期社工需要接觸大量服務對象,進行需求調研, 詳細了解學生的在校生活、學習時間規律,合理安排時間與學生接觸會事半功倍。
一位督導曾說,一個學校社工在學校的專業工作是否出色,只需看社工認識多少服務對象或者多少服務對象認識社工便知。
這也恰恰說明宣傳和關係建立是學校社工服務開展的基礎,也是工作成效最重要的體現。作為一位新上崗的學校社工,在追求專業的路上,要通過自己的言行讓有需求的服務對象知道社工是誰,社工能做什麼。只有當社工被需要時,專業才能落地生根。
社工考研 | 高分 | 經驗 | 擇校 | 錄取通知書 |
社工新聞 | 政策 | 每月新聞 |
總結反思 | 小組 | 精防 | 研究方法 | 司法社工 | ABCD模式 | 實習 |
相關公眾號 | 社工考試服務 | 社工傳播 |
☟更多好看內容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