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自我心理學開課了 | 作業及推薦用書

2021-02-22 SelfMindnSocialBrain

莎士比亞的名言:「To thine own self be true」(做真實的自己)被很多人奉為圭臬,但是——

「自我」真的存在嗎?

個體如何獲得並發展其「自我」呢?

「自我」之於個體有何用處?

文化會對「自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自我」的生物學機制是什麼?

為北師大高年級本科生開設「自我心理學」這門選修課的目的就是為了嘗試回答以上這些問題,具體設計以理論思考為「經」,以實證研究為「緯」,同時追蹤最新的研究進展,讓學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自我心理學」研究的歷史、理論、方法以及成果。


但上課時間、空間終歸有限,自我探索卻是一個貫穿一生、由淺入深、跌宕起伏的歷程,推薦一些書,既可作為課上的參考書,也可陪伴課下度過思考與自我相關之問題。


可以作為教材的一本書

提升思想深度的十本書

自我心理學之父

精神分析流派

人本主義流派

社會學視野

拓展實踐廣度的四本書

當今最有影響力的九位自我心理學家

個人簡介

實驗室網址

一篇代表作

自我心理學家聯盟

學會——ISSI

會刊——Self and Identity


可以作為教材的一本書


     

第一版                                          第二版


《自我》

 [美] 喬納森·布朗(Brown JonathonD.)著;陳浩鶯 等譯;彭凱平 校

推薦語:詳細地總結了多年來自我心理學研究積累的理論、概念、方法和結論性的內容,是學習自我心理學的入門必備書。

自我心理學之父


心理學原理

[美]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著

推薦語:首次全面而細緻地闡述了與自我意識相關的一系列心理現象,為當代自我心理學研究奠定了至今難以超越的基礎。

精神分析流派

自卑與超越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奧地利]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曹晚紅譯

推薦語:請注意本書的英文名字,看似與中文名字相去甚遠。實則,中文名字更加直指人心。很多學者認為,阿德勒是一位被嚴重低估了的心理學家,我們一直在予取予求地使用著他提出的多個概念——如生活風格,社會興趣,創造性自我,出生順序,卻很少將貢獻歸於他。

自我與自性

[瑞士]C.G.榮格 著;趙翔 譯

推薦語:所謂自性是促使個體的人向完整性前進的動力。榮格的理論是神秘而充滿誘惑力的。學過心理學的人,很難不被他的書所吸引。

我們內心的衝突

[美]卡倫·霍妮 著

推薦語:卡倫·霍妮是一位少有的、優秀的、女性精神分析思想家,霍妮的事業成功表明,女性心理學家既要有像男性心理學家一樣的思想深度,又要保持女性獨特的洞察力,才有可能脫穎而出。


人本主義流派

論人的成長

 [美] 卡爾·羅傑斯 著

推薦語:歐文•亞龍作序力薦:「熟知羅傑斯者,皆知其療法既深刻又靈活。」羅傑斯是人本主義視角下自我心理學研究的集大成者,他所提出的自我真實性的概念至今是個熱點問題。

人的自我尋求

[美] 羅洛·梅著;郭本禹,方紅 譯

推薦:羅洛·梅的書貴在通俗易懂,他的書道出了人類共同的困惑與悲哀,讀者可以從他的書中感到從未有過的、巨大的、被人理解的感覺。

 

活出生命的意義

[美] 弗蘭克爾 著

推薦語:弗蘭克爾的生平已經足夠精彩,讓人震撼!這本書更可以讓讀者學會從自己平凡的痛苦中挖掘出獨特的精彩。

社會學視野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 

[美] 歐文·戈夫曼,周怡 著

推薦語:本書是「人生及舞臺」以及「何謂真正的社會心理學家」的最佳注釋。

心靈、自我與社會

[美] 米德(Mead G.H.)著;趙月瑟 譯

推薦語:很多名家思想的價值是在其去世後才被逐漸發現的,米德便是一例。米德生前從未出版過著作,他的經典性著作《心靈、自我與社會》是由他的學生根據他的講稿彙編而成,並於1934年他去世後出版的。

自我歸類論

[澳] 約翰·特納等 著;楊宜音 等 譯

推薦語:約翰·特納歐洲社會心理學界最有影響的學者之一。他與亨利·泰弗爾(Henri Tajfel)一同創立了社會認同論,並發展出自我歸類論。他的研究興趣涉及群際關係、心理群體和群體過程的本質、自我概念等。

實踐指南

心理學與個人成長

[美] 克裡(Gerald Corey)著;王曉波 譯

推薦語:一本內容豐富,極具操作性的自我提升操作指南。內容涵蓋回顧童年、獨立、身體與健康、應對壓力、愛、親密關係、理想、性、工作、孤獨、死亡、人生意義與價值等多個豐富主題。

 

自我訓練:改變焦慮和抑鬱的習慣

 [美] 約瑟夫·J.盧斯亞尼 著;曾早壘 譯

推薦語:James說,行為塑造習慣,習慣塑造人生。所以,改變人生,從訓練自己的行為開始。

 你的誤區:如何擺脫負面思維掌控你的生活

[美] 戴爾;崔京瑞,王南 譯

推薦語:如作者言,人類似乎是唯一能使自己變得神經不正常的動物,換言之,人類常常自尋煩惱。讀懂這本書,也便找到了自我煩惱的根源。

當今最有影響力的九位自我心理學家

Professor Constantine Sedikides

可以說,Sedikides教授是和中國學者合作發表文章最多的一位西方心理學家,曾先後多次到中國交流和講學。Sedikides教授於1988年獲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北卡萊羅那大學教堂山分校,現為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心理學院自我與認同中心主任、教授,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Sedikides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自我與自我認同,重點關注自我積極性及其維護,是該領域的開拓者和領導者之一,共出版11本獨著或合著,發表近250篇學術論文,獲得過多項學術獎項。他也是2017年ISSI頒發的Distinguished Lifetime Career Award一獎的獲得者。

實驗室網址:https://www.southampton.ac.uk/~crsi/constantineprofile

代表作:Sedikides, C., & Brewer, M. B. (2001). Individual self, relational self, collective self. Philadelphia, PA: Psychology Press.

Roy F. Baumeister (born May 16, 1953) is a social psychologist who is known for his work on the self, social rejection, belongingness, sexuality and sex differences, self-control, self-esteem, self-defeating behaviors, motivation, aggression, consciousness, and free will.

Baumeister then taught at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for over two decades. He later worked at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In 2016 he moved to the School of Psych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in Australia.

實驗室網址:https://psy.fsu.edu/~baumeisterticelab/

代表作:Gailliot, M., Baumeister, R., DeWall, C., Maner, J., Plant, E., Tice, D., & Schmeichel, B. (2007). Self-control relies on glucose as a limited energy source: Willpower is more than a metaph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2), 325-336.

William B. Swann (born 1952) is a professor of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He is primarily known for his work on identity, self and self-esteem, but has also done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s, social cognition, group processes, accuracy in person perception and interpersonal expectancy effects. 

實驗室網址:https://labs.la.utexas.edu/swann/

代表作:Swann, W. B., Jr. (2012). Self-verification theory. In P. Van Lange, A. Kruglanski, & E.T. Higgins (Eds.) pp 23-42. Handbook of Theories of Social Psychology, Sage: London.

Naomi I. Eisenberger (born in San Francisco) is a psychologist and professor known for her research in the fields of social psychology. Eisenberger was the 2012 winner of the IUPsyS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in Applied Science and the 2013 winner of the APA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Scientific Early Career Contributions to Psychology. Eisenberger is known for her research on the neural bases of social pain and social connection.

實驗室網址:https://sanlab.psych.ucla.edu/

代表作:Eisenberger, N. I., Lieberman, M. D., Williams, K. D., (2003). Does rejection hurt? An fMRI study of social exclusion. Science, 302, 290-292.

Mark Richard Leary, Ph.D. (born November 29, 1954) is a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at Duke University (Durham, North Carolina). Leary's research has spanned the topics of the self and identity (social science), self-esteem, interpersonal motivation and emotion, need to belong, and self-compassion.

He is well known for developing the sociometer theory, an interpersonal explanation for variations in self-esteem within individuals. This theory suggests people have an internal measure of social acceptance (or rejection) which determines state self-esteem; unhealthy levels of state self-esteem encourage changes in affect, behavior, and/or cognition in order to regain social acceptance.

實驗室網址:https://people.duke.edu/~leary/index.html

代表作:Leary, M. R.; Tambor, E. S.; Terdal, S. K.; Downs, D. L. (1995). "Self-esteem as an interpersonal monitor: The sociometer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68. 3: 518–530.

Kristin Neff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She created the Self-compassion Scales. The long scale consists of 26 items and the short scale consists of 12 items. She has been credited with conducting the first academic studies into self-compassion.

實驗室網址:http://self-compassion.org/about/

代表作:Neff, K. D. (2003a).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self-compassion". Self and Identity 2(3): 223–250.

 

Hazel Rose Markus (born 1949) is a social psychologist and a pioneer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psychology. She is the Davis-Brack Professor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at Stanford University in Stanford, California, where she also co-directs the Mind, Culture, and Society Lab and Stanford SPARQ: Social Psychological Answers to Real-world Questions.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culture, ethnicity, self, identity formation, emotion, gender, and motivation.

實驗室網址:http://web.stanford.edu/~hazelm/

代表作:Markus, H., & Kitayama, S. (1991).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8, 224-253

Edward L. Deci (Right) is a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nd Gowen Professor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and director of its human motivation program. He is well known in psychology for his theories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and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With Richard Ryan (Left), he is the co-founder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an influential contemporary motivational theory.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is a macro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that differentiates between autonomous and controlled forms of motivation; the theory has been applied to predict behavior and inform behavior change in many contexts including: education, health care, work organizations, parenting, and sport (as well as many others).

實驗室網址:http://selfdeterminationtheory.org/

代表作:Deci, Edward L.; Ryan, Richard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自我心理學家聯盟


網址:http://www.issiweb.org/

相關焦點

  • 2018「自我心理學」課程推薦用書~
    為北師大高年級本科生開設「自我心理學」這門選修課的目的就是為了嘗試回答以上這些問題,具體設計以理論思考為「經」,以實證研究為「緯」,同時追蹤最新的研究進展,讓學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自我心理學」研究的歷史、理論、方法以及成果。
  • 2018年優秀作業 | 自我心理學的前世今生
    —— 往屆優秀作業展 ——時光不語,靜待花開本文的作者沈虹伍是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
  • 備考複習用書大全,19考研人速收!
    各位2019考研er,大家好!很多小夥伴或許為選擇哪些考研參考書犯愁,不知道該用什麼書,下面幫幫整理出最為推薦的考研複習用書系列,快來看看吧!66篇》——高教版,陳正康主編;   《考研英語寫作160篇》——西北大學出版社   ★英語二複習用書   1.單詞類最為推薦的依次有:   單詞類最為推薦的參考書和軟體同英語一,外加《老蔣綠皮書講詞彙》   2.真題類最為推薦的依次有:
  • 「李玫瑾講心理學」又開課了?本人:別信,歡迎舉報
    爆料丨「李玫瑾講心理學「又開課了?近日,一張「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講教育心理學」圖片在寶媽的朋友圈刷屏,其上附帶李玫瑾本人的照片、二維碼。該圖片上還標註有「孩子的教育問題,根源都在父母身上」掃碼就可以進群學習。
  • 精品課程推薦:蘇絢慧 自我心理學
    今日精品課程推薦:蘇絢慧 自我心理學  網盤分享,需要聯繫微信!
  • 好書推薦:心理學入門經典書籍《心理學與生活》
    如果要問心理學入門所必讀的經典書目有哪些,可以羅列出很多。但是如果只能推薦一本,那一定是這本菲利普·津巴多的《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都有哪些來頭,讓人如此推崇呢?首先,《心理學與生活》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多年來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國許多大學裡推廣使用的經典教材,被ETS推薦為GRE心理學專項考試的主要參考用書。其次,還是被許多國家大學的「普通心理學」課程選用的教材。
  • 心理學那些事(三):經典心理學書籍推薦
    很多人想要多方面去了解心理學,但是真的讀起心理學的相關書籍,又感覺內容枯燥又無聊,晦澀難懂。有哪些簡單易懂相對更好入門的書呢?一起了解一下吧。理察•格裡格,菲利普•津巴多非常經典的一本書,版次也是很多,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檢驗,是國內國外很多學校的教材和推薦用書。
  • 考教師資格證推薦用書_2020上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用書哪個版本的好?
    廣東教師資格考試網提供以下教師資格考試動態信息:考教師資格證推薦用書_2020上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用書哪個版本的好?,更多關於考教師資格證推薦用書,教師資格證考試備考,教師考試動態的內容,請關注廣東教師考試網/廣東人事考試網!
  • 「李玫瑾講心理學」又開課了?別信!
    「李玫瑾講心理學」又開課了?近日,一張「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講教育心理學」的圖片在寶媽的朋友圈刷屏,其上附帶李玫瑾本人的照片、二維碼。該圖片上還標註有「孩子的教育問題,根源都在父母身上」掃碼就可以進群學習。
  • 心理學與個人成長研修班第五期開課了!!!
    中華心理學及個人成長研修班第五期將於2017年6月25日正式開課,愛學習的夥伴們,走起~
  • 2019年國際OH卡註冊執行師職業認證課程 上海9月開課
    2019年國際OH卡註冊執行師職業認證課程 課程導師:
  • 【公益培訓】久等啦~鼓樓區文化館2019年秋冬季公益藝術培訓班開課...
    【公益培訓】久等啦~鼓樓區文化館2019年秋冬季公益藝術培訓班開課啦! 2019-09-19 22: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寒假開課通知!距開課僅剩1天
    您有一份寒假開課通知待查收~眼看著寒假來臨了,您家孩子的假期準備怎麼安排?讀書,寫作業?還是…打遊戲,看電視,刷抖音?天天教育寒假班就要開課啦!跟我們一起在寒假繼續努力吧!新學期震撼所有老師同學!寒假「提升班」1、積極調動學習積極性,寒假"收心""提升",引領開學第一步2、資深教師,趣味教學,加深理解,激發孩子興趣3、寒假作業答疑,對學生學科薄弱環節進行查漏補缺4、幫助學生儘快進行自我調整,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 心理學經典書籍推薦
    普通心理學書籍推薦社會心理學書籍推薦行為心理學書籍推薦認知心理學書籍推薦發展心理學書籍推薦---------------------------------------《少有人走的路》pdf下載《活出生命的意義》pdf下載《人性的弱點:如何贏取友誼與影響他人》pdf下載
  • 自我心理學:01什麼是「自我」
    「自我」這個概念,太抽象了,也太複雜了,而且大多時候,在不同的語境下,我們對「自我」這個詞所賦予的意義又太不相同,所以我想要明晰自我心理學中「自我」一詞的含義。我們在生活裡,實在是會聽到太多有關描述自我的話了:
  • 心理學入門書籍推薦丨送給對心理學好奇或是正在學習心理學的你
    (豆瓣的評分高低並不代表書籍的排名高低)1 1這是為你推薦的第一本書,《心理學與生活》雖然是美國許多大學心理學專業的推薦教材,但其寫作並不深奧,貼近生活,相比較第19版而言,這一版我認為更適合初學者去閱讀。
  • 作業幫:全國中小學生免費直播課明天開課
    據介紹,本次作業幫免費直播課,課程覆蓋小學、初中、高中各個年級。直播課將於2月3日起提前開課,作業幫老師將帶領全國中小學生做寒假鞏固複習,春季校內同步學習,每周一至周五白天時段直播。課程內容針對特定學情做了特殊定製設計,與學校正常進度基本同步,節奏、難度、課時長度等都有考量,在家如在校,學習有計劃,勞逸結合。課間還將進行眼保健操和室內操,保護學生健康。
  • 網課:自我分析與自我成長系列成長課
    所以人需要,自我成長。自我成長的意思,就是讓你的自我流動起來。讓你的情緒、想法、關係以及人生模板流動起來,進而帶動你的人生流動起來。自我成長的核心技術自我成長,概括來說,可以分為兩步:你對自己的認知變寬,你自然就會流動到更好的地方,遇到更好的自己。
  • 2019年考前衝刺班開課通知
    3、上課時間:2019年3月9日—4月21日11:30分。5、聯繫電話:18843251866【吉林醫藥學院校區】1、開課專業:醫學檢驗、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護理學2、報到時間與地點:20193、上課時間:2019年3月9日—4月21日11:30分。
  • 自我心理學專題
    自我的難題也使諸多心理學家們面臨窘境。William James將自我稱作心理學中「最難解之謎」(most puzzling puzzle)。G. W. Allport甚至質疑「自我」這一概念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並認為它可能會成為「心理學發展道路上的障礙」。當然,即使質疑時刻存在,心理學家們對自我這一主題的研究興趣卻並未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