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講心理學」又開課了?
近日,一張「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講教育心理學」的圖片在寶媽的朋友圈刷屏,其上附帶李玫瑾本人的照片、二維碼。該圖片上還標註有「孩子的教育問題,根源都在父母身上」掃碼就可以進群學習。
除此圖片之外,還有統一的文案:喜歡李玫瑾老師的同學可以進群!跟著李老師一起學習教育心理學,用不一樣的思維,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家庭教育,了解孩子心理,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我已進群,推薦給你。
記者隨後通過掃碼進入該群,看到群名顯示為「李玫瑾教育心理學CF107」,但進群後並不能直接看到課程,而是要先複製上述圖片和統一的文案分享到朋友圈和1個50人以上的微信群,然後截圖發送到該群。
過程中記者發現,每發布一期內容就需要關注一個新的公眾號,即關注其中一個公眾號後需要再次關注其彈出的另一個公眾號,才能成功看到一次課程。
記者注意到,每個公眾號的帳號主體都是不同的信息諮詢工作室名稱,而且企業類型均為個體戶,而其經營範圍主要包括網頁設計、廣告製作等。
記者隨後登錄電商網站,以「李玫瑾」為關鍵詞搜索發現,有不少店家也在出售李玫瑾關於家庭教育育兒等內容的講座全集,包括視頻、音頻、電子書,支持永久更新。價格在幾元至幾十元不等。
有多位店家的客服坦言,李玫瑾老師沒有開過課程,這些視頻是通過網上收集整理的合集,「畫質高清的,為你省去自己搜索的繁瑣,以後有新的視頻會免費更新。」
就此事,北青報記者採訪了李玫瑾教授。李教授回應稱,自己唯一的社交帳號就是微博,從沒有註冊過微信公眾號或頭條號等,更從來沒有組織過拉人入群的講課活動。
她表示,網上正在流傳和售賣的所謂「課程」從來沒有授權給任何人,這些都是內部的一些講座,是有人未經她本人允許擅自在網上進行了傳播,這顯然是侵犯了其著作權。
李玫瑾教授向記者表示,自己此前曾被多人追問:「這類微信群是不是你建的?」於是她還掃碼加入了一個微信群聊,準備打假,但當她表明自己就是李玫瑾時,隨即就被踢出了群聊。
對此,北京隆安律師事務所律師劉輝表示,冒用李玫瑾等名人的名字、照片製作宣傳圖片,並在未取得授權的情況下,以他人名義拉人入群出售相關的課程等行為,則可能侵犯了被冒名者的姓名權、肖像權、著作權以及著作權涉及的相關權益,行為人是要承擔侵權責任的。如果侵權人因欺詐獲得不法收益的數額達到3000元以上,還有可能涉嫌構成詐騙罪。
來源:北京青年報
校對:張臻
審讀:志偉
編委:郝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