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人格與社會心理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持人話語: F. W. Nietzsche曾經說過: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自我的難題也使諸多心理學家們面臨窘境。William James將自我稱作心理學中「最難解之謎」(most puzzling puzzle)。G. W. Allport甚至質疑「自我」這一概念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並認為它可能會成為「心理學發展道路上的障礙」。當然,即使質疑時刻存在,心理學家們對自我這一主題的研究興趣卻並未消退。從1977年到2007年的30年間,美國《人格和社會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有33%的文章含有「自我」(self)這一關鍵詞。而且研究者們興趣廣泛,在學術研究中,我們幾乎隨處可見以「自我」開頭並帶著連接符的術語,如自我知識(self-knowledge)、自我展示(self-presentation)等。自我之所以能夠成為當代心理學的重要概念,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我」對人的存在的重要意義,離開「我」,人的行為就無法解釋。自我是人格的統合功能,是人格的核心,人的認知、情感、動機和行為都要在自我的統合下發揮作用。不僅如此,自我對人格的連續性和背景變異性還有重要的決定意義,而且極大程度上影響著心理健康狀況和幸福感。鑑於此,本次「自我心理學」專題分別從自我的描述層面——自我概念,自我的評價層面——自尊,自我的社會層面——關係自我,來介紹國內外對這一領域的研究現狀。目的在於激起國內更多研究者的興趣,促進本土化自我研究的開展,以期能更準確地把握中國人自我的本質,進而提高人們的幸福水平。
建構中的自我概念:形成及發展
王 燕 林鎮超 錢嘯雲
摘要:自我概念是心理學領域一個非常傳統且重要的概念。基於不同的理論視角和研究取向,其定義並不完全相同。社會比較理論、時序比較理論和維度比較理論都從建構的角度對自我概念進行了多方位闡釋。從更宏觀的角度講,自我是文化和社會的產物。文化意義上的自我概念的建構過程是循環式的、持續性的。不管是教育領域的大魚小塘效應,還是發展視角下自我概念的變化軌跡,也都強調了自我概念存在於動態的建構之中。
作者簡介:王燕,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
自尊研究範式的發展
張麗華 李 娜
摘要:自尊研究範式的轉變極大促進了自尊內涵的研究和發展。自尊研究的範式主要由早期測量階段發展到中期行為實驗研究階段,再到認知實驗研究階段,使得自尊的研究從外顯自尊轉向內隱自尊、自尊的純理論研究轉向應用研究、自尊的行為研究轉向神經機制研究。自尊研究範式的整合,會促進自尊內涵的豐富。隨著研究的不斷發展,自尊內涵和外延的界定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在未來有關自尊認知神經機制的研究中還需充分考慮到宏觀層面的社會結構狀況,同時要結合自尊結構自身的一些特點,例如複雜性和相關性,探索出更加有效科學的自尊實驗範式。
作者簡介:張麗華,遼寧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關係自我中也存在自我證實動機嗎?
——來自表徵激活與啟動的實驗考察
胡小勇 周西堉 郭永玉
摘要:採用移情的社會認知研究的表徵激活範式和自我證實領域常用的啟動程序,在中國文化背景下,考察關係自我與尋求他人的評價證實之間關係。研究發現:無論是在遇到與積極重要他人相似的陌生人發生移情的情況下,還是通過短文寫作啟動重要他人表徵時,關係自我與對自身的看法的重要程度這兩個因素都具有顯著的交互作用,重要他人的表徵激活或啟動條件下重要自我特質的評價得分在自評和期望他評得分上的一致性最高。結果證明了關係自我定義會在特定關係情景中向重要他人尋求對自身的看法的評價證實。
作者簡介:胡小勇,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助理研究員
本專題3篇文章原載於《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年第4期。此處為文章摘要,如有媒體或其他機構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
蘇州大學學報|中國第一本大學學報
微信ID:sdxb1906
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