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字關注我
微信號:hehehekele
1.
第一次見面時,美國佬就考我「學而時習之,下一句?」
下一句不是「蝦以句」,這個老外口音超級標準,甚至比八成的臺灣人都標準。
直到現在我們認識兩年了,他還是時不時會來一句「四書是哪四書?你都讀過嗎?」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我白他一眼。
他得意。「我都看過。」
看過不等於了解,但對於一個外國人來講,我只能為這個成績喝採。
等我們越來越熟,我會逼他看任何我喜歡的「中文的」東西,從古到今,包含張嘉佳的小說,以及甄環傳。
張嘉佳的小說好懂,甄嬛傳他就痛苦了,所以我們一禮拜一次的約會就在甄嬛傳中渡過,一集可以看一小時多,穿插我亂七八糟的講解。
「『雨露均沾『是什麼意思?」
「代表皇帝要寵愛每一個人。」
「他怎能愛每一個女人呢?」美國佬不解。
「代表他每天都要跟不同的女人過夜,每個人都要一次,不能偏心啦。」
美國佬嘴巴張大,幽幽一句「好辛苦啊…」
「不過,挺爽的啊。」補充。
原先我只會跟他簡單解釋,「皇后就是大老婆,其他人是小老婆。」但在他問了N次「這個小老婆為什麼比其他人牛B?」後我煩了,寫了一串女人的「官階」給他,從官女子、答應、常在……到皇貴妃、皇后。
「答應?promise?」
「我答應當你小老婆,不是『答應』嗎?」
「常在?」
「我願意『常在』你身邊陪伴啊。」我突然覺得自己中文造詣特好。
「女人為什麼可以分這麼多等級?」
我敲他的腦袋。「中國十三億人呢,皇帝的宮裡有多少女人?中國古書上說,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喔!」
我隨便唬他,但顯然容易認真、急於認識中國文化的外國人很容易上當。
「以前的中國真厲害啊!」衷心敬佩的語氣。
「那是。」
畢竟曾經的英國國王,也沒那麼多女子可以挑選吧。
學得最快的,自然不是「嬛嬛一嫋楚宮腰」,而是「朕,要翻牌子。朕,要侍寢。」
「朕不能侍寢,只能翻牌子。」我白了他一眼。「能侍寢的是臣妾。」
「臣妾?老婆們都叫臣妾?」
「臣是指臣子,妾是…就是指女生啦。」
「oh…」他沉思,「所以,妾餓了?」
……對不起,妾身的中文不好。
2.
目前甄嬛傳的進展到第七集,嬛嬛被皇上抱回宮,封為貴人。
除了甄嬛,美國佬會纏著我問許多中國文化的問題,比如論語孟子詩經。
(別以為他在裝,他是真心熱愛這些古文,密密麻麻地在書上做滿筆記)
某天,他問,你們臺灣寫毛筆字?
我說,我小時候寫,現在的小朋友不知道還練不練。
他問,論語呢論語呢?
我說,我高中的時候讀,孟子也讀,現在的課本已經被改過好幾次,不知道。
「……有點可惜啊,這也算『你們的』嘛。「
說是這樣說,但是他也挺矛盾。
我們在北大認識,所以他一直以為我是學霸,不像他整天只會喝酒。
「你好厲害啊,懂這些!」在我嘗試解釋唐太宗到武則天的中學生歷史(看過武媚娘的可能都知道)時,他讚嘆。
我翻白眼,「這是中國歷史,我能不知道嗎?」
這個他不會有問題。
但,問到端午節吃粽子、過年的傳統、元宵吃湯圓和臺灣一樣與否時,我不耐。「這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臺灣當然也過。」
「我沒去過臺灣,哪知道,而且臺灣人算中國人?」
我揍他,這種話別亂講。
在批評中國人如何如何時,他依據從前在外國以及與其他臺灣同事的相處經驗,臺灣人、中國人分開。在講英文時,Chinese 和Taiwanese會分得明白。
但是,問論語的某一句我答不出來時,會鄙視我──你怎麼會不懂呢?
有一次,我很認真地跟他解釋了。
我在小學的時候,當過中國人的。但後來對大陸沒概念、政黨輪替、新聞上的「中國」又不討喜,我們漸漸只認同臺灣。
有時候看,這樣的轉變或許是因為政治,或許也是時代變遷的必然。
「好複雜啊…」他說。
真的很複雜。
這幾天我丟出一篇稿子,主管挺滿意,我也挺滿意。
某位大陸駐臺記者寫了一篇「最後一個中國人」狠狠打中我,我找了一堆近年的新聞事件,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文章,大意是隨著年輕一代站上舞臺,或許當前的兩岸政策已經不適用。畢竟「一中各表」是20多年前的事兒,這20年來,臺灣的轉變、大陸的轉變、兩岸年輕人的轉變……變化速度快得出乎預料。
別吐槽,原文絕對比這段大意好。
自從把興趣變工作後,第一次覺得其實還是挺快樂的……我抱著這個想法,沉沉睡去。
3.
快到周末了,每周一次的甄環課就要開始。
上班偷摸魚打豆瓣文章的我突然想到,去年我寫畢業論文時,甄環傳在臺灣正火。我問那些94、95年的小妹妹「甄環傳是中國片,那是不是外國片」時,大家不約而同地思索了,幾個點頭,幾個搖頭。
臺灣的外省人,將是最後一代中國人…嗎?
好像是,好像又不是。
在看甄環傳時所引起的共鳴,在教導美國佬唐宋元明清時的記憶,在面對某些議題時不由自主地牴觸……
好像很多時候,我們把政治放得太前面了。
忘了人與人出生在不同家庭,思想不一樣再正常不過。人與人有不同歷史與體制,不一樣更是理所當然。
我突然明白自己以往面對臺灣相關議題時或許真的「太尖銳」,忘了其實很多話題,可以不必張牙舞爪,談笑風生可能更能影響別人。
臺灣人與「中國人」,好複雜,也沒那麼複雜。
原來教老外甄嬛傳,也可以教出一點點體悟。憑著這點,我決定這周末的課不再當敲頭或罵笨蛋的嚴師了。
「她是女主角?」美國佬指著眉莊。
「甄環才是女主角啦!」我冒出青筋。
「她不是甄嬛?這些清朝人都長得好像啊!」
這是看前三集時最常出現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