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倫理法律化的利弊

2020-12-14 中國經濟網

  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其中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用人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

  對於這項規定,新聞界存在著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這項規定實際上是倡導性規範,旨在鼓勵子女關心父母,贍養父母,注意父母的精神需要;但是,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這項規定缺乏可操作性,因而在實施的過程中容易流於形式。

  我國部分學者將這些具有倡導性質的規範稱之為「軟法」,並且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研究這些法律規範的特點以及在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常回家看看」當作一個法律行為,並且制定專門的法律規範,實際上是充分發揮法律規範倡導性作用,確保每一個公民在履行法定義務的過程中都有法可依。

  當然,感情關係不同於法律關係,感情關係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關係,不可能要求每一個子女「父母在不遠遊」,也不可能要求每一個父母都能夠充分體諒子女的苦衷。中國古代有所謂的忠孝兩全概念,實際上就是要求子女處理好家庭與國家的關係,儘可能地做到既為國家盡忠,也為父母盡孝。中國古代絕大多數王朝都明確規定,如果政府官員的父母死亡,那麼,政府官員可以請假守孝,因為這樣做可以確保社會基本組織——家庭處於和諧的狀態。當然,如果國家有特殊需要,也可以打破這項規則,政府官員必須及時到崗聽候差遣。這種獨特的制度設計,一方面反映出傳統政治文化和家庭倫理文化的核心價值,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充分重視執政的家庭倫理基礎。

  近些年來我國家庭倫理關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家庭結構已經不復存在,計劃生育政策讓家庭結構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傾斜,那些獨生子女家庭父母退休之後,已經很難享受到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儘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鼓勵退休人員走出家庭,積極參加社區活動,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但是,社區關係畢竟不能代替家庭關係,要求子女抽出時間回家看看,實際上是在一個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社會裡,要求子女照顧生活節奏放慢的父母,給他們以必要的慰藉。

  這樣的規則當然缺乏可操作性,但是有了這樣的規則,就可以時時提醒常年奔波在外的子女,不要忘記自己的家庭,不要忘記孤獨而又寂寞的父母,讓他們時刻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讓他們體驗到家庭的溫暖。從這個角度來說,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這項規則確實有存在的必要。

  當然,從嚴格的法律規範來看,任何法律規範都應該有假定、處理、制裁三個要素。如果缺乏制裁條款,那麼,這個法律規範就是不完整的,也是缺乏可操作性的。現在一些國家的法律體系中之所以出現越來越多的「軟法」,根本原因就在於,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道德價值的多元化決定了人們在處理社會關係時很難達成一致意見,將一些普遍遵循的道德規範變成共同的行為準則,不僅可以避免多元化社會道德評判混亂的現象,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公民的行為,讓他們時刻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合法性」。從這個角度來說,類似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這樣的法律規範與其說是傳統意義上的法律規範,不如說是道德倫理法律化產生的新的法律現象。

  學術界應當深入研究這一法律現象,並且從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角度出發,探討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而為立法機關制定類似的法律規則提供重要的理論參考依據。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  

(責任編輯:武曉娟)

相關焦點

  • 中歐道德與倫理標準的演變論題資料(2)
    《論道德法律化的負效應》【摘要】道德法律化的主要目的是以法律這種帶有強制性的硬約束手段來有效地、迅速地促進人們道德水平的提高。但這裡問題的關鍵是,用法律的形式「逼」人道德是否可能?道德對人的規範作用既不憑藉一種神秘的精神強制(如某些宗教),也不憑藉物化的國家強制力(法律)。
  • 倫理與道德的困局
    倫理與道德的困局:社會角色,商業與人一樣,要考慮到自身負有的責任,否則就極有可能因傷害公眾而成為不受尊重的公司和人。什麼是倫理(ethikos)?什麼是道德(moralis)?古老的東方文明,道德一詞指群體規範要求,人們會為了社會秩序而形成行為規範的共識,用以協調人與人之間,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
  • 網絡倫理對大學生倫理道德的積極意義
    這種高度自主的倫理模式要求人們具備高度自覺的倫理道德觀念。沒有細緻的條文規定可以做什麼,只有約定俗成的可為或不可為。但這種高度自主並不是完全沒有規範,只是沒有明文規定的條文,網絡社會存在著獎懲褒貶。它也是一個有是非觀念的社會。因為它本身就是個高度輿論化的社會,一旦你的行為違背了倫理道德線,那麼大眾的口水會無情地「吞噬」你,使你受到輿論的壓力。
  • 倫理道德的精神哲學規律
    經濟全球化時代,倫理道德和倫理學理論如何走出「現代性碎片」?一言概之,守望「精神」,回歸「精神哲學」,建立「倫理道德的精神哲學形態」。在倫理道德的「精神哲學」回歸及其「形態」建構中,個體「成為一個人,並尊敬他人為人」。何種現代覺悟?「倫理—道德」覺悟!
  • 論法律與道德的關係
    孔子是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創立者,他意識到法律和道德是兩種不同的治國手段,認為善德觀念只能以道德教育來引導,僅靠刑罰是不行的。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秦用嚴法和酷刑排斥道德而短命,西漢統治者總結了秦亡的教訓,提出「禮法並重」,繼而董仲舒論證了「德主刑輔」的思想,認為「刑者德之輔,陰者陽之助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
  • 宋希仁:倫理與道德的異同
    道德是維繫和調節倫理秩序和個人行為方式,是個人的德操和社會的風尚。不能把道德僅僅看做道德規範或規範的總和。一般來說,道德原則、規範只是價值導向,是行為應該如何的普遍性規定,至於在具體情況中如何去把握,還要靠個人的慎思、明辨和變通,還要變成個人的實際行為、品德和人格。
  • 李建華 | 倫理與道德的互釋及其側向
    倫理與道德是理解倫理學和道德學的關鍵性概念,二者在以往的研究中經常是不加區分甚至是互用的,因為就詞義而言,二者在本源上具有同源性,都是指社會的風俗、習慣、規約等。但學術史發展表明,倫理與道德還是有重要區別的,甚至表現為誰對誰有優先解釋權的問題,如黑格爾將道德上升到倫理,而李澤厚則主張從倫理進入道德,這表明二者具有共時態的互釋性,即倫理與道德是可以相互解釋的。
  • 把倫理道德加入人際關係
    只要注重道德,各憑良心,畢竟也是一條可行的道路。孔孟聖人都不對人的生活提出若干戒律,卻推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聖賢,便是提醒大家,在搞好關係的時候,千萬不可以忘記這些先賢所留給我們的行為典範。希望大家記住道德教訓,一切憑良心,就能合理。把「依法」暫時隱藏起來,並不是不依法,而是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再來依法。
  • 萬俊人:道德倫理必須「頂天立地」
    談到倫理思想傳統,應該說中國的倫理思想傳統具有更深遠的歷史感和連貫性。簡要地說,歐美文明更崇尚法制秩序和宗教信仰,中國傳統社會則在歐美的兩極之間取其中,即更重視基於凡俗禮儀的道德倫理文化。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取法乎中」的道德倫理本位論雖有許多「中道圓融」的優勢,但就社會治理和文化精神建設來說,道德倫理「硬」不如法制嚴謹,「軟」不如宗教信仰那樣不僅「入心」而且「入神」,引人「超凡入聖」。
  • 科研要講倫理道德
    科研要講倫理道德 發表時間:2011-08-25   來源:解放日報應該說,這些另類食品的研製生產都還是有些 「科技含量」的,問題是這些食品「新品種」在光鮮的外表下面,卻暗藏著損害民眾健康和影響公共安全的極大隱患,面對這樣一些食品 「科研成果」,人們固然要批評某些商家,也會想起一些無視科學倫理道德的「科研人員」。   科學技術發展,從一開始就要求以先進的科技產品造福於社會和人們的生活,這也是每一個科技工作者必須遵守的倫理道德的底線。
  • 倫理道德規範建設的基本原則
    在現實生活中,倫理道德規範廣泛地存在於社會的各個領域,約束和指導人們的行為。因此,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道德規範也呈現出諸多不同的道德要求和規則。然而,不論各行各業的倫理道德規範有怎樣的差異,都需要圍繞著倫理道德的基本要求來展開,而在追求倫理道德規範的價值理念中貫穿主體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普遍化原則,會使倫理道德規範的設立和建設更加有序和合理。一、主體性原則首先,主體性原則要求確立人為道德的主體和道德價值存在的目的。
  • 君·言系列——《倫理與道德的區別》
    《倫理與道德的區別》——呂文君要理解區別,要從概念、沿革、思考途徑開始談起。道德概念是古老的中國儒家倫理和道家倫理當中實際上非常強調的概念。老子在道德經當中就說到「道可道,非常道。對於道和德的概念的理解,為深入理解倫理與道德的關係,作了理論的劃分。 倫理與道德在內涵上有一種共通之處的。比如說「倫:次序之謂也。」倫理似乎更指的是長幼尊卑的道理。比如說中國古代的天輪,綜合來看,天倫也是五倫,叫天、地、君、親、師。人倫是君臣,父子,夫婦,朋友。所以關於人倫和天倫的古訓就告訴我們說,倫理實際上更加強調一種輩分,強調長幼尊卑的道理。
  • 漫談新聞倫理與道德
    社會分工形成了各行各業的職業道德與職業倫理。社會信息需求加大,職業記者誕生,新聞傳播成為專門的行業。新聞職業道德是新聞從業人員在長期的職業實踐中形成的、符合新聞實踐特點的、從事新聞活動時調整相互關係的自律行為規範、意識觀念和職業素養的總和。記者這一職業在我國一開始就被譽為「無冕之王」,「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 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領域的「中國問題」
    兩部報告反應了我國當前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總體狀況與發展態勢,提供了當前我國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領域的新發現與新解釋。並對反應出來的「中國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中國戰略」。,標誌著我國社會已經進入倫理道德和意識形態發展的敏感期和關鍵期。
  • 猥褻學生之事件再次發生,提示我們:教師專業化,也需法律化
    此乃違背倫理。教師是育人之人,常常會教育學生遵紀守法。要求學生知法守法,為師者當帶頭守法,做守法之表率。百姓茶館建議教師資格考試不僅要考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課程,還要單考法律,提升教師準入門檻,讓教師不僅專業化而且法律化。建議每所學校每學期開展一次面對教師的法治教育活動,提高教師法律意識和依法執教的能力,做到警鐘長鳴,增強思想道德上的免疫力,預防體罰、猥褻、收紅包等違法失德行為的發生。
  • 儒家文化思想中的道德與倫理關係
    倫理與道德之間的關係一直是中西方哲學家討論的問題,現代人容易將道德和倫理混為一談,其實這兩者間雖然有必要的關聯,卻存在著差異。道德與倫理有著一定的關係,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儒家文化思想中的道德與倫理間的關係,一起來看看吧。
  • 倫理道德在當今社會還重要嗎?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有關倫理道德的存在在當今社會是否有必要?倫理道德其實是一個特別古老的話題,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自從有了等級制度以後,倫理道德的觀念就隨之產生了。與此同時,就出現了倫理道德困境,一部分人們不再重視倫理道德,反而單純的注重個人利益,這讓人真的心寒,也就出現了近幾年扶不扶的問題,也有一部分人表示不敢扶。面對這種情況,倫理道德的制高點就需要重新澄清了,倫理道德是社會發展的基本道德準則,倘若倫理道德都表現出退化的態勢,這個社會發展就道德方面來說就是不完整的,倫理道德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息息相關!
  • 其中難道不會產生倫理道德的問題嗎?
    在周朝時期,隨著《周禮》的完善,人們開始接受倫理道德的規範,遵循天地君親師的思想。而發展到現代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人們對於道德倫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歷史上,任何違背道德倫理的觀念和行為都會受萬人譴責。然而在動物界,一些看似不符合道德要求的現象卻屢屢發生。那麼動物回交具體是怎麼一回事?站在人類的立場思考,這其中難道不會產生倫理道德的問題嗎?
  • 高技術的倫理―道德悖論及其文化戰略
    「倫理缺場」現代文明之所以對高技術產生倫理憂患,現代倫理之所以對高技術的發展一籌莫展,深層的原因在於:在技術―倫理互動和技術―倫理實踐中,遭遇了深刻的倫理―道德悖論,即倫理缺場或道德出域。在關於高技術倫理的研究中採用黑格爾道德哲學的觀點,將「倫理」和「道德」作區分,對問題的解釋和解決是有裨益的。倫理的基本前提是:社會的倫理關係和倫理生活的價值安排、人的行為的規範調節、個體與社會的倫理實現,只有在一定的「倫理場」中才能完成。
  • 社會責任與倫理道德的衝突與反思
    一、職業責任還是倫理道德?新聞從業者的兩難抉擇  回顧中外新聞歷史,我們會發現歷史上類似事件的事例並不罕見,攝影記者在事件處理中所遭遇的道德拷問也不在少數。世界新聞史上記載著這樣一個案例:一座世界著名的大橋因為橋面與水面的距離甚大,許多對生活失去信心的人紛紛選擇那裡作為自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