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責任與倫理道德的衝突與反思

2020-12-14 搜狐傳媒

一、職業責任還是倫理道德?新聞從業者的兩難抉擇

  回顧中外新聞歷史,我們會發現歷史上類似事件的事例並不罕見,攝影記者在事件處理中所遭遇的道德拷問也不在少數。世界新聞史上記載著這樣一個案例:一座世界著名的大橋因為橋面與水面的距離甚大,許多對生活失去信心的人紛紛選擇那裡作為自殺地。某攝影師專門到那裡等候自殺者,並且成功拍下了一名自殺者飛身跳下的瞬間。照片發表後,在國際新聞界引發了一場討論-----是記錄事件的過程重要還是拯救生命重要。爭論的結果,當然是挽救生命高於一切。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他的職責是真實記錄新聞事件的全過程。同樣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他首先是一個社會的人,他要具備做人的基本準則,他要有正義和良知。這次拍攝中的記者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觀察者,一個看客,但他卻受到了尖銳的批評,以至上升到"做人的準則"。事實上,一事當前,特別是在災難面前,究竟是獲取新聞資料重要,還是拯救他人重要,這是記者們常常面臨的艱難的選擇。

  凱文-卡特--這位曾經默默無聞的南非小報攝影記者在1994年憑藉他的攝影作品《禿鷹與小女孩》榮獲當年的普利茲"特寫性新聞攝影獎"。獲獎給這位記者帶來了聲譽和名望,但同時也使他承受了眾多的非議,人們不斷地對他發出質疑:為什麼不先趕走禿鷹救助小女孩,而是冷血地拿起相機?在飽受非議之下,凱文?卡特於1994年7月27日夜裡用一氧化碳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成名不但沒有給凱文?卡特帶來任何快樂,恰恰相反,他的內心充滿了矛盾、愧疚和痛苦。他無法躲避來自包括他好友在內的道德指責;無法忘記那個在禿鷹注視下奄奄一息的小女孩;更無法原諒在生死攸關的冷酷場面,自己在現場的所作所為。最終,他用自己的生命告誡我們:新聞的價值固然重要,但是它比不過做人的道德與良知。

  同樣頗受非議的照片是曾榮膺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優秀攝影作品的《上學》。這幅作品是《三秦都市報》攝影記者楊小兵在目睹了一群孩子上學過"繩橋"觸目驚心的情景之後,歷兩年時間而拍攝完成。為拍照片他不惜以身犯險,多次與孩子們驚險同行,並最終記錄下這些感人而真實的瞬間。照片見報後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孩子們的上學問題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並最終得以解決。可是作品自問世以來,圍繞它的爭論和非議就一直不斷,不少人發出質疑:在拍攝的兩年當中,記者面對自己隨時都有可能掉下的危險環境,為什麼卻在長時間內置孩子的生命而不顧呢?難道一幅獲獎照片的新聞價值真的可以超越人的生命價值?作為一個社會人,記者難道不應首先具備樂善好施之德、救死扶傷之心?這些道德拷問一次次地撞擊新聞從業者,讓他們不得不仔細審視自己的職業行為。事實上,新聞記者或編輯在他們的從業過程中,尤其是在一些突發或災難事件的新聞現場往往會陷入抉擇的兩難境地:職業要求與社會公德孰重孰輕,新聞價值與人類價值孰先孰後。

  John L. Hulteng認為,"這些道德問題很少具有明確的界限,也很少不是錯綜複雜的。記者、編輯在作決定時,經常必須獨自面對這一問題,並沒有詳細的行規索引。而記者是否遵循倫理標準,則完全視其對工作規範的了解而定,要不然就要視其良知的敏感程度而定。"正如美國新聞學家赫爾頓所言,"在新聞領域裡面,沒有哪個問題比新聞倫理問題更重要,更難以捉摸,更帶有普遍性了。"新聞倫理是新聞從業者行進過程當中永遠無法迴避的一堵"牆"。

  二、波特圖式對"記者抓拍事件"的倫理學透視

  面對新聞倫理這堵無法迴避的"牆",新聞從業者如何在面對新聞現場兩難抉擇的困境下破"牆"而出,做出符合事實現狀和道德要求的正確判斷,合理抉擇呢?

  哈佛神學院的拉爾夫-波特博士設計的道德推理模式——波特圖式為新聞從業者在面對困境時如何做出抉擇提供了一種重要途徑。波特圖式是一種社會倫理模式,它將道德分析的四個方面納入其中,即定義、價值、原則、忠誠。綜合上面四個部分的分析,我們發現新聞工作者的行為與新聞倫理的道德抉擇標準是相違背的。

  三、新聞倫理:任重而道遠

  新聞倫理,是近年來在不少新聞事件中頻頻出現的話題,它作為新聞傳播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整個傳播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影響著我們新聞傳播者自己,影響著公共生活的每個人,同時還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臺灣新聞倫理學家馬驥伸認為,"新聞倫理是新聞工作者在其專業領域內對是非或適當與否下判斷的良心尺度。"新聞倫理的抉擇往往是在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的價值衝突之下,對不存在明確判斷標準的事物進行判斷的過程。問題一旦涉及到價值衝突下的道德行為選擇判斷,事件就會變得錯綜複雜、界限模糊。但無論判斷多麼艱難,無論新聞倫理的界限多麼模糊,它始終是我們精神追求的方向。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應是新聞倫理道德的規範的應有之義;而堅守對人類社會的使命感、責任感則應成為新聞從業人員素質的基本要求。在文末,或許我們應該以美國南卡諾萊娜州立大學教授埃德溫*瑪丁關於攝影記者倫理道德品質的觀點作為所有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訓誡:"攝影記者也像一般人一樣可能是善良,也可能是卑鄙;可能是關心他人,也可能是自以為是的;可能是禮貌的,也可能是粗魯的。但攝影記者應該是善良、禮貌和關心他人的;攝影記者應該被培養成善良、禮貌和關心他人的;攝影記者的善良、禮貌和關心他人應該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嘉獎。"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導致的倫理衝突與倫理規制
    人工智慧的應用範圍極其廣闊,人形智慧機器人正在解構傳統的人倫關係,數據搜集和分析、智能機器取代人工作正在引發各種倫理衝突,智能駕駛、虛擬實境正在帶來各種倫理難題。我們必須立足時代和社會的重大變遷,對人工智慧進行理智的價值評估,對人工智慧的研發和應用進行有效的倫理規制。
  • 對我國社會工作專業倫理的反思
    在促進社會工作者專業倫理內化的過程中可以從以下角度著力:一是引導社會工作者識別自我的價值體系、思維模式與理念偏好,承認與接納自我的價值「盲點」,對自身有一個較為客觀的認識, 在面臨倫理衝突時可以冷靜地辨析;二是注重專業倫理守則的解讀與學習,引導社會工作者對社會工作一般倫理原則、專業倫理抉擇模式進行探討,培養社會工作者對於倫理議題的敏感度並從知識體系上了解相關的處理方向;三是在實務中督導與陪伴社會工作者
  • 從人肉搜索看信息社會的倫理衝突及應對策略
    人肉搜索模式下信息社會的倫理道德狀況值得深思,其產生的倫理衝突亟待解決。該文以人肉搜索為著眼點,力圖解析當今信息社會的倫理困境,並提出信息倫理構建的路徑。網民的做法,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網絡「道德審判」和「言語暴力」,侵犯他人權利[4]。 (二)個體自由與社會責任的衝突 傳播者與受傳者都屬於獨立的社會個體,每個獨立個體都有自己的權利觀和行事方法;但個人的自由權利必須建立在不損害他人權利的基礎上。人肉搜索中當事人是擁有權利的個體。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倫理上守望傳統,道德上面向現代,是當前我國倫理道德精神的基本和重要走向。如何建構合理而有效的倫理-道德生態,解決社會倫理關係與個體道德生活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倫理道德發展的關鍵性難題之一。  4."新五倫"與"新五常"。調查發現,當前我國社會最重要的倫理關係即"新五倫"依次是:父子、夫婦、兄弟姐妹、同事同學、朋友。最重要的五種德性即"新五常"依次是:愛、誠信、責任、正義、寬容。"
  • 科學研究與社會責任——科研倫理問題面面觀
    著名智庫美國蘭德公司(RAND)此前發布《科學研究中的倫理》報告認為,科學研究應遵循社會責任、規避利益衝突、知情同意、誠信正直、不歧視、不剝削、保護隱私等共同的倫理原則,而科研倫理又存在地區差異和文化差異,「倫理傾銷」隱患需要認真應對。
  • 華為辭職門事件:企業也要遵守社會倫理道德
    華為辭職門事件:企業也要遵守社會倫理道德  新勞動合同法以政府立法改善勞工境遇的良願開端,不想卻遭遇企業反擊和規避。究竟是新法矯枉過正還是一向強權的資本習慣了寬鬆而低廉的用工環境,在新的約束面前強烈不適應?
  • 網絡社會中人們交往關係的變化 及倫理道德建設的調查研究
    網絡社會中人們交往關係的變化 及倫理道德建設的調查研究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正逐步從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邁進。為迎接21世紀的挑戰,各國正在規劃和實施適應資訊時代的全國性、乃至全球性高速信息公路。世界上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已相繼建成了國家級的計算機網絡,並相互連成覆蓋全球的國際性學術計算機網絡Internet。
  • 共享價值式企業社會責任範式的反思與超越
    共享價值式企業社會責任範式試圖破解企業與社會關係中商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相互衝突的難題,受到許多世界一流企業的青睞與推崇,但這一範式固有的理論缺陷和經常出現的實踐困境也招致了諸多質疑和批判,因此有必要重新對這一範式進行深刻認知與反思。
  • 倫理道德在當今社會還重要嗎?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有關倫理道德的存在在當今社會是否有必要?倫理道德其實是一個特別古老的話題,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自從有了等級制度以後,倫理道德的觀念就隨之產生了。然而當今社會發展速度之快,讓人們既期待又畏縮,期待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畏縮社會發展步伐的迅速會導致人們不能緊跟潮流。與此同時,就出現了倫理道德困境,一部分人們不再重視倫理道德,反而單純的注重個人利益,這讓人真的心寒,也就出現了近幾年扶不扶的問題,也有一部分人表示不敢扶。
  • 倫理與道德的困局
    學習借鑑他人作品,是提升自我的途徑,但是完全抄襲剽竊逾越了道德和法律底線,不勞而獲,欺世盜名,對原作者沒有一點兒感情和尊敬,簡直是汙辱了文字!在中國,智慧財產權意識薄弱,抄襲和剽竊,屢見不鮮,而維權是極其浪費時間的事,作為「公眾人物」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一言一行都有關注和影響力。這個問題一直以來我不想說,因為我有很多渠道發聲,但是我都沒有去做。
  • 當法理和倫理再次衝突時,醫生敢冒險麼?
    當法理和倫理再次發生衝突時,醫生敢於冒險嗎?患者能夠受益嗎?這似乎仍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兩條生命的代價,並沒換來一個令人安心的結果。  應該說,絕大多數醫生是有良知的,他們身懷仁心仁術,履行著救死扶傷的天職。但是,面對類似事件,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他們常常處於法律與道義的兩難抉擇中,既痛苦,又無奈。因為大多情況下,法律並沒有為醫學倫理留一扇「救生門」。
  • 教學倫理提醒我們過有道德的生活
    因為不知道,我們往往才會將那些有違教育倫理的事看成正常的事。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肯尼斯·A·斯特賴克/喬納斯·F·索爾蒂斯的《教學倫理(第五版)》一書中,作者認為「教師有一種特殊義務,幫助自己的學生看到並分享倫理思考潛在的客觀性與合理性,這樣我們大家就可以一起過道德上負責的生活。」
  • 中國社會大眾倫理道德發展的文化共識——基於改革開放 40年持續調查的數據
    二是「新五倫」— 「新五常」的倫理道德現代轉型的文化共識: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 「新五倫」,愛、誠信、責任、公正、寬容的「新五常」,呈現 「倫理上守望傳統,道德上走向現代」的轉型軌跡。三是倫理實體的集體理性與倫理精神共識。
  • 職場倫理道德是指什麼?
    就是僱傭關係,所以的倫理道德都是在此基礎上的。因為是僱傭和被僱傭的關係。所以在工作上是有責任的。所以說所有的倫理也都是基於這個層面上的。1、簡單來說,職場倫理,就是誰是老闆、誰是員工;誰是上級、誰是下級,誰服從誰的關係。
  • 宋希仁:倫理與道德的異同
    前面說的義、慈、友、恭、孝、義、親、別、悌、信,或者現代的平等、博愛、公平、正義、誠信、文明、愛物等,都是一定時代的關係之道,關係之理,用於個人的意志和行為,自尊其道,就成為行為準則;作為普遍的道德規範,就是社會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對個人來說,「得道於己之謂德」,「道能自守之謂德」,或者說,德就是倫理的造詣。個人之德的普遍化就是群體或社會的道德風尚。這些就是實在的道德。
  • 網絡倫理對大學生倫理道德的積極意義
    這種高度自主的倫理模式要求人們具備高度自覺的倫理道德觀念。沒有細緻的條文規定可以做什麼,只有約定俗成的可為或不可為。但這種高度自主並不是完全沒有規範,只是沒有明文規定的條文,網絡社會存在著獎懲褒貶。它也是一個有是非觀念的社會。因為它本身就是個高度輿論化的社會,一旦你的行為違背了倫理道德線,那麼大眾的口水會無情地「吞噬」你,使你受到輿論的壓力。
  • 超星爾雅工程倫理答案-學習通工程倫理
    ,工程倫理規範可能顯示出其含糊性和不同規範解釋的矛盾性E、在具體工程實踐情境中,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視角理解和解釋規範會做出不同的道德行為選擇,客觀上看這些選擇有著「對」或「錯」的區分3當不同的道德理由發生衝突,或者多種多樣的道德價值產生分歧,就會造成工程實踐中的倫理困境。
  • 疫情之下的道德教育:反思與重構
    疫情作為一場公共危機,考驗著公民的道德水準,挑戰著社會的倫理與道德。回應疫情對社會倫理與道德的挑戰,構建倫理與道德的新內容、新體系,是後疫情時代面臨的新問題,需要我們作出回答。本期「學人坊」對話四位教育學者,共同探討疫情下的道德教育。記者:人們都說,抗疫是最好的教育課堂。對此,我們該如何理解?黃向陽: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肆虐。有哪個人和家庭不提心弔膽提防它?
  • 疫情之下的道德教育:反思與重構
    疫情作為一場公共危機,考驗著公民的道德水準,挑戰著社會的倫理與道德。回應疫情對社會倫理與道德的挑戰,構建倫理與道德的新內容、新體系,是後疫情時代面臨的新問題,需要我們作出回答。本期「學人坊」對話四位教育學者,共同探討疫情下的道德教育。記者:人們都說,抗疫是最好的教育課堂。對此,我們該如何理解?
  • 媒介倫理敘事與和諧社會建構芻議 - 新聞記者
    由於這類節目聚焦平民百姓、世俗生活,其敘事倫理更接近於「自由倫理的個體敘事」,而非人民倫理的宏大敘事④,所以有時又被稱為是民生新聞節目。比如江西衛視就將自己的「傳奇故事」欄目定位為一檔民生新聞類節目。   2.善於設置衝突、懸念,並運用多種敘事手法將事件架構為引人入勝的故事。這一點從這些節目的名稱上如「傳奇故事」、「王剛講故事」、「阿慶講故事」等可看出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