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肉搜索看信息社會的倫理衝突及應對策略

2020-12-14 人民網傳媒

摘 要:人肉搜索,是在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信息獲取工具和信息交流平臺。透明化的信息搜索和處理方式可懲惡揚善,對違法犯罪行為形成震懾作用;同時也帶來如侵犯隱私權等種種弊端。人肉搜索模式下信息社會的倫理道德狀況值得深思,其產生的倫理衝突亟待解決。該文以人肉搜索為著眼點,力圖解析當今信息社會的倫理困境,並提出信息倫理構建的路徑。

關鍵詞:信息社會;人肉搜索;倫理規制;構建路徑

 

 一、人肉搜索的生成語境

(一)人肉搜索的由來及其涵義

伴隨著各種新興媒介的競相湧現,公眾獲取的信息量也日漸增大。傳播環境的重組和更新,不僅改變了公眾獲取信息的方式,也使受眾對社會中出現的現象、問題,有了更高的參與熱情。尤其在當下自媒體時代,人們除了瀏覽網頁、獲取新聞資訊外,還樂於以個人化的方式創造、編排、傳遞信息。當一些熱點事件一時得不到完整的信息,就會試圖通過其他途徑來尋找答案,人肉搜索也應運而生。人肉搜索,是指利用人工參與來提純搜尋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種機制,實際上是將Google等網絡搜尋引擎與人工搜索相結合,利用多種信息來源來搜索個人所查詢不到的資源[1]。它區別於傳統單一化的搜索路徑,其搜索行為和實踐過程包含高度的參與性和互動性。信息數據收集快、傳輸和消費的受眾多、有效信息提取率高的特點使其成為公眾表達意見的新方式。

(二)人肉搜索的中國語境

21世紀以來網際網路在中國社會中的普及,使得公眾的生活與交流方式日益數位化、網絡化,同時,新媒介技術的創新、發展,也在與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聯繫緊密的經濟轉型過程中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中國人口基數大,網民人數眾多,易形成強大的輿論力量,這是人肉搜索在中國能夠產生有效影響的外在基礎;對事件真相的探詢和追問、對現實世界公平正義的渴求,是人肉搜索興盛的內在動因。藉助網絡傳播的廣泛性、便捷性,人肉搜索曝光的人物及事件,往往更能受到廣大社會公眾的關注、討論,進而可能使真相得以彰顯、問題得到解決。這也成為人肉搜索即便存在諸多缺憾,但依然保持強勁勢頭的原因之一。

(三)人肉搜索的爭議

人肉搜索可以在短時間內通過眾多網民的參與揭示事件真相,使一些違法亂紀行為得以曝光,維護法製法紀。人肉搜索還可以參與社會監督,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社會政治民主化及管理機制透明化,增強全社會的公民意識和參與精神。人民群眾可以根據掌握的信息資源,通過網絡媒介平臺對執政者、公眾人物及突發事件等進行評價、批評和監督。事實上,隨著新媒體時代的深入發展,這類傳播渠道越來越豐富,它們為社會提供了廣闊且良好的輿論監督空間。

儘管人肉搜索對社會不法行為有震懾、展示作用,但這種搜集信息的方式本身卻存在非約束性、失範性的風險,在全社會有著較大的爭議。對人肉搜尋引擎持反對意見的人指出,這種搜索模式遊走在道德和法律的邊緣。有很大一部分搜索行為因為言論的過於開放性和不確定性帶來網絡暴力,如恐嚇、侮辱甚至人身攻擊,侵害他人權利,侵犯公民隱私,甚至觸犯法律、法規。這類案例屢見不鮮,致使人肉搜索的負面效應日漸突出,甚至深陷倫理困境。

二、人肉搜索引發的倫理衝突

(一)個人隱私與社會規範的衝突

隱私權是重要的人格權,它伴隨著人類對自身的尊嚴、權利、價值的認識而產生,是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權利類型[2]。人肉搜索不可避免地會讓一部分人享有自由權利的同時,使另一部分人群個人隱私權受到侵犯。2008年名叫姜巖的女子因不堪丈夫有了婚外情想與其離婚而從24樓跳下。她留下的「死亡博客」貼有丈夫和小三的圖片。一位網友全面轉載其自殺博文後,網友們動用人肉搜索公布其丈夫王菲和第三者的詳細資料。王菲一家人至此以後一直遭受騷擾甚至恐嚇[3]。

王菲的不忠行為是因倫理道德缺失而引起,並產生惡劣影響。其個人的錯誤招致隱私被公開,給無辜的家人帶來極大困擾。從倫理層面看,廣大網友為了幫死去的姜巖討回公道,構築批評之聲,是正當且合理的;但將涉嫌道德敗壞的人和事的相關信息公布,對其近乎殘忍的討伐甚至蔓延至他的家人身上,看似維護社會正義,實質卻超出正常的社會道德規範。網民的做法,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網絡「道德審判」和「言語暴力」,侵犯他人權利[4]。

(二)個體自由與社會責任的衝突

傳播者與受傳者都屬於獨立的社會個體,每個獨立個體都有自己的權利觀和行事方法;但個人的自由權利必須建立在不損害他人權利的基礎上。人肉搜索中當事人是擁有權利的個體。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因某一具體的傳播行為出現權利碰撞,便會產生道德倫理衝突。2001年某日有網民在貓撲網貼出一張美女照片,聲稱該女子是其女友。吹噓過後很快有人鑑定出此女真實身份乃微軟公司的女代言人陳自瑤,隨即也公布出她的大部分個人資料[5]。

微軟陳自瑤事件突出反映了信息傳遞過程責任倫理的重要性。個體打著言論自由的旗號,只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和處事方式公開編造、傳輸虛假信息,會在人與人之間引發道德危機甚至法律糾紛;如果不加限制、放任自流,最終將破壞社會關係中信任感和團結意識。

(三)職業道德與社會偏見的衝突

信息社會中的傳播實踐建立在各種不同的媒介之上,而記者作為信息的傳受者,其職業道德操守的堅持也反映在人肉搜索的事件發展態勢中。2007年江西電視臺的一個電視節目記者在沒有弄清楚六歲女童丁香小慧身上傷勢是否由後媽陳彩詩造成時,便擅自下結論說其傷是由後媽毒打造成。群情激奮的網友對陳彩詩這個「史上最惡毒後媽」持續進行口誅筆伐,使得其生活上出現很大困擾。後經鄱陽縣公安局調查發現,陳彩詩並沒有虐待丁香小慧,她的傷勢是自己跌倒造成的。

記者堅持自己的懲惡揚善的出發點是正確的,但卻沒有弄清事實甚至罔顧事實,使得整個事件發展偏離了原本的軌道。電視新聞中的後媽與繼女的關係,純粹來自一種既成的潛意識偏見,其引發的倫理衝突,不止傷害了當事人,也違背基本的新聞職業操守。

三、信息倫理的構建策略

信息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構建有序的信息倫理體系迫在眉睫。信息社會的倫理道德,需要個人和社會在不同層面上,協同創新。人肉搜索在當下的大眾傳播、人際傳播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對現代信息社會的道德體系已產生強大的衝擊力。審視人肉搜索實踐過程和效果,重新構建信息傳播倫理,我們認為可以採用以下策略。

(一)培養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

媒體是信息社會中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溝通渠道。媒體曝光新聞事件的同時,自身社會責任意識也必須強化。媒體在複雜無序的信息環境中採集、挖掘、搜索新聞素材,需要有效利用同時準確核實搜尋引擎平臺的信息,堅守媒介專業主義理念,對虛假信息進行過濾重組,引導受眾接受主流傳播。同時,提高媒介自身的批評監督能力,對社會事件提供充足、可靠的背景信息,儘可能弱化人肉搜尋引擎的負面效應。

(二)提高把關人改善信息環境能力

網絡媒介平臺上的信息傳播不受時空限制。意見的自由市場帶來信息混亂。公民往往在信息接受與傳遞過程因認識的模糊而不用理性的方式思考問題或進行價值評判。網絡信息的隨意性以及公民素質的參差不齊造成信息環境的無序。一個有序的信息環境的構建,需要把關人具有開放、創新精神,通過多樣化和專業化的新聞信息傳播實踐,設置正確的議程、引導輿論和受眾行為。提高把關人的道德意識,才能使信息傳播從製作、發布到接受,都適應、符合普遍性的傳播倫理。

(三)提升公眾的道德素養

受眾群體是信息傳受過程的主力軍,是媒介效果大小的踐行者和體現者,其重要性不容小覷。每個個體自身的媒介使用能力、道德倫理素養決定著包括人肉搜索行為在內的傳播活動的質量,影響著信息的有效傳遞還是無效播撒。公民的自律意識和自身的道德修養的提升,會對事件的發展進程有好的指向和引導。對公眾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養,強化其社會責任感,確保個人的網絡搜索不侵犯他人權益,營造和諧的信息交流氛圍[6]。

(四)加強信息管理,規範信息傳播

人肉搜索在信息透明與資源共享方面都發揮極大作用,有助於保障公眾的參與權、知情權、表達權。而搜索實踐過程中出現的網絡暴力和網絡侵權問題,也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一個和諧的社會,都需要一套完備的規範性文化體系(包含倫理價值)支撐,才有社會秩序的確立和社會共識的形成。建基於網絡技術的信息社會,相關部門應加強信息搜索、使用的規範管理,制定切實可行的傳播政策、法律、法規,形成運行機制良好的信息管理體制,盡最大可能保護公民的隱私權不受侵害,培育健康、積極的倫理道德規範。

四、結 語

新媒體時代的人肉搜索技術是信息社會媒介交融、創新的產物,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既可以帶來有效信息共享,卻又可能引發倫理衝突。在信息共享和暴力侵犯的問題中,我們必須掌握連接二者的「度」,使人肉搜索、乃至整個網絡傳播朝著良好態勢發展。在公眾、法律和媒介的合力作用下,營造出良好的信息交流環境,形成規範的信息傳播實踐模式,促進信息社會的和諧發展。

(作者系:安徽師範大學 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 「人肉搜索」百度百科資料[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gr-8xPMsUmpbLHDCgC0WT2XbS9qm951zimUNtmjG6BNi02kxiXjttdmKvJsNI6BdHNYlo_5-ck_2Og4l6BaBCa.

[2] 許亞絨.關於新聞自由和隱私權的衝突的思考[J].新聞知識,2007(6).

[3] 戴激濤.從人肉搜索看隱私權和言論自由的平衡保護[J].法學,2008(11).

[4] 劉妍.中國「網絡暴力第一案」在京開審[N].法制日報,2008-04-17.

[5] 陳上海.論「人肉搜索」與隱私權保護的協調[J].大家,2012(11).

[6] 徐玉芳.人肉搜索與公眾輿論監督[J].當代傳播,2011(1).

相關焦點

  • 社會熱點成辯題 人肉搜索惹爭議
    人肉搜索是一把雙刃劍,在迅速獲得各種資訊的同時也有可能嚴重侵犯個人隱私。如虐貓女、「天價煙」局長等一系列人肉搜索事件,就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和爭論。      9月30日,在「雙星杯」2010國際大學群英辯論會選拔賽半決賽第二場比賽中,浙江大學與中國政法大學就「是否贊成人肉搜索」這一社會熱點問題展開對決,正方浙江大學認為,搜索工具的使用者大多是普通百姓,人肉搜索為百姓提供了表達立場的機會和途徑,它具有準確、快捷和深入等特點,對監督腐敗、懲治貪官汙吏都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 幾個案例告訴你,如何從傳播學視角看「人肉搜索」
    學姐今年在複試中就抽到了「人肉搜索」的面試題,所以還是需要大家予以重視。見慣了中規中矩的論文推送,今天就靠幾個生動的例子,讓你們正面感受一下「人肉搜索」的威力,好好思考,如果是你在考場上遇到這些案例,該如何從傳播學角度破題?
  • 什麼是「人肉」? 人肉搜索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人肉」? 人肉搜索是什麼意思?時間:2018-02-27 09:05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什麼是人肉? 人肉搜索是什麼意思?Doxxing也可以拼作doxing, 它指的是利用網際網路發布和收集個人和私人信息, 然後在網上公布這些信息(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人肉)。這個詞源自文件這個詞, 它是dropping dox的縮寫, 這種報複方法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的黑        原標題:什麼是「人肉」? 人肉搜索是什麼意思?
  • 北京刑事律師劉高鋒:「人肉」搜索犯罪嗎?
    北京刑事律師劉高鋒:「人肉」搜索犯罪嗎?「人肉」搜索可能通過網絡公開了特定人的信息,侵犯隱私,同時造成他人名譽受損。「人肉」搜索確實會為尋人帶來巨大便利,但是往往會導致暴力侵害他人權利的後果。、洩漏他人的隱私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能否構成刑事犯罪,則主要看是否觸犯了刑法中規定的具體犯罪的犯罪構成。
  • 人肉搜索?要三思
    網民們通過「人肉搜索」,將盧琴的照片、違章信息,甚至開房記錄等私人信息進行了一場徹底曝光,如同被「遊街示眾」。約10天後,盧琴發布道歉信,懇求大家能「到此為止」。2017年6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以下簡稱《網絡安全法》)、《最高人民法院與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兩高解釋》)等法律將相繼實施,明確人肉搜索洩露他人信息是違法刑事犯罪行為。2020年3月1日起,《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開始實行。
  • 社會責任與倫理道德的衝突與反思
    照片見報後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孩子們的上學問題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並最終得以解決。可是作品自問世以來,圍繞它的爭論和非議就一直不斷,不少人發出質疑:在拍攝的兩年當中,記者面對自己隨時都有可能掉下的危險環境,為什麼卻在長時間內置孩子的生命而不顧呢?難道一幅獲獎照片的新聞價值真的可以超越人的生命價值?作為一個社會人,記者難道不應首先具備樂善好施之德、救死扶傷之心?
  • 人工智慧導致的倫理衝突與倫理規制
    上海200444原發信息:《教學與研究》第20188期內容提要:人工智慧是一種遠未成熟的革命性、顛覆性技術,可能導致的倫理道德後果尚難準確預料。人工智慧的應用範圍極其廣闊,人形智慧機器人正在解構傳統的人倫關係,數據搜集和分析、智能機器取代人工作正在引發各種倫理衝突,智能駕駛、虛擬實境正在帶來各種倫理難題。我們必須立足時代和社會的重大變遷,對人工智慧進行理智的價值評估,對人工智慧的研發和應用進行有效的倫理規制。
  • 人肉搜索還不夠,AI人臉搜索才真的讓你無所遁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在今天來看,人肉搜索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詞彙了。通過用戶在網際網路上留下的蛛絲馬跡,層層搜索找到各個社交媒體上的帳號,綜合信息找到他/她長什麼樣子、電話號碼、家庭住址、來自哪個地方、在哪裡上過學、喜歡吃什麼……不過在這幾年,有關「人肉」的新聞越來越少了。一方面隨著網際網路實名化的風氣盛行,大家已經不太在意被他人獲知自己的一些信息。
  • 暨南大學副教授:「人肉搜索」不能侵犯個人隱私
    「人肉搜索」雖然是公民言論和信息自由的表現形式之一,卻不能以侵害他人的權利為代價。與對某種有爭議之言行的道德譴責相比,普通公民隱私權的地位顯然處於更高地位。  ——劉文靜(暨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很久以前就聽說過一種理論,說在這個世界上你想找到任何一個人,通過六個人就可以達到目標。
  • 人人都應該了解的網際網路人肉搜索技巧,你的信息就是這樣被洩露的
    ,查你戶口本這些威脅的語句,那麼,人肉搜索真的有那麼神秘嗎?  接下來我為大家揭示那些人肉的方法技巧   (PS:本文純屬是解密以及教大家如何防人肉,本文所教內容不可用於違法活動!這只是一個例子,不僅是QQ,還有微信/常用ID/手機號 全部都可以進行查詢,說不定可以查到有用的信息九、防人肉措施作為網際網路時代,我們人人都應該知道些關於網絡安全的知識,所以列幾點如何防人肉的措施
  • 網信辦發布新規禁止"人肉搜索"等違法活動
    ● 《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把中國特色治網之道的政治優勢轉化為制度優勢,並將以制度優勢實現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構建的治理優勢 ● 「人肉搜索」涉及的法律問題包括民事侵權、刑事違法以及行政違法 ● 建立綜合治理體系,防範「人肉搜索」。
  • 「網際網路+」形勢下學生網絡倫理道德教育的應對策略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青少年網民規模達到2.87億,佔整體網民的41.7%,佔青少年總體的85.3%。網際網路等新興媒體的快速發展,給未成年人學習和娛樂開闢了新的渠道。與此同時,腐朽落後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過網絡大量傳播,在慢慢腐蝕未成年人的心靈。這些新情況的出現,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面臨一系列新課題,加強對青少年的網絡倫理道德教育也成為全球育人的普遍共識。
  • 人肉搜索的基本方式
    1.百度或Google搜目標的QQ號,常用ID,電話號碼等等與之有關的可以得到一些有用信息後在加以擴大搜索範圍2.完成第
  • 從「林嘉祥事件」看網絡傳播倫理與法律
    本文擱置和越過上述視角,從大眾傳播倫理和法律出發,深入探討在「林嘉祥事件」中存在哪些媒介倫理和傳播法制上的缺失,同時還有以網絡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如何在媒體權力和媒體權限中尋找制衡等問題。一個最簡單的驗證方法是,如果只看視頻材料不看其上的字幕內容,受眾直接得到或可以推測的信息僅包括「某酒店餐廳,一小女孩為一男子指路,小女孩匆忙跑回,隨後女童父母與該男子有激烈爭吵、推搡等」。也就是說,僅憑這一原始錄像是無法還原出與新聞敘述一致的完整事件的。在增添了字幕後,受眾得到的事件過程的確「豐滿」了、「生動」了,但被冠之以「現場監控視頻」的證明性材料的真實性和客觀性無疑是值得商榷的。
  • 社會工作倫理在社會工作中的意義和重要性
    主持人:社會工作倫理屬於專業倫理,是社會工作專業本身對社會工作從業者所提出的行為標準和道德理想。它集中反映了社會工作專業化水平的高低。在您看來,社會工作倫理對社會工作專業化有什麼意義?社會工作倫理對社會工作專業化的意義在於:可以使社工更加明確基本的工作價值和理念;社工在面臨具體的倫理困境和問題時可依據社會工作倫理做出選擇和決策; 可以使社工的行為更加規範;可以為社工提供精神和倫理的支持。總之,良好的職業和專業倫理對社會工作的專業化至關重要。
  • 「人肉搜索」將被追究刑責,刑法對網絡暴力說不:最高判7年
    一方把視頻截圖發布在網上,導致另一方信息被「人肉」出來後遭受到網絡暴力,最終一位當事人不堪忍受網絡暴力吞服安眠藥自殺身亡。在這起案件中,原本小小的摩擦卻因為網絡暴力而導致一條人命的終結。小小衝突演變成雙方的巨大傷害對於逝去的A女士來說,因為這件事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壓力,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她的女兒失去了母親。
  • 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撰文:資訊時代的倫理審視
    資訊時代的倫理變革信息化正在廣泛而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社會,它不僅對人類引以為榮的智能唯一性發出有力挑戰,而且有可能動搖人類的道德主體地位。目前,智能機器已獲得深度學習能力,可以識別、模仿人的情緒,能獨立應對問題等。那麼,智能機器能否算作「人」?
  • 大案解密:婚外情,引發中國人肉搜索第一案
    &34;我出軌了&39;小三&39;小三&34;人肉搜索第一案&34;人肉搜索第一案&34;人肉搜索&34;銅須事件&34;虐貓事件&34;辱師事件&34;人肉搜索&34;人肉搜索&34;網絡暴力&34;人肉搜索&34;網絡暴力&34;搜索壞人怎麼能算網絡暴力&34;人肉搜索&34;人肉搜索&34;誹謗&34;王菲逼死賢妻&34;王菲由其妻包養&34;誹謗&34;誹謗法&34;公正評論免責&34;公正評論免責
  • 一言不合就人肉搜索,是否構成犯罪?
    導讀:大家還記得兩年前四川德陽安醫生因為實在無法忍受網絡暴力和人肉搜索,選擇了自殺,最終兩年過去了,三名被告人被指控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2020年8月5日的庭審一直持續了12個小時仍然沒有得出最後的結果。針對這個問題,楊曄蓉律師收集整理的相關信息,提供給大家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您。歡迎大家的閱讀!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建設"必須應對的"關鍵問題",也是中國社會倫理道德發展在精神結構層面呈現的"中國問題"。當前中國社會的倫理關係、道德生活、公民道德素質及其影響力結構中的突出矛盾,是以個體主義為基礎的"理性"對以"個體與實體統一"為本性的"精神"的僭越。倫理道德精神鏈的斷裂,倫理精神形態的哲學改變,道德同一性力量的危機,是倫理道德發展面臨的三大"精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