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據中國臺灣的媒體報導,蘋果近期向和大、貿聯-KY、和勤、富田等臺灣汽車零部件企業提出了備貨要求,並將相關業者列入首波供應鏈。當地一些製造商甚至給媒體透露說,蘋果電動汽車要比原計劃提前兩年運行,首批產品將於2021年第三季度發布。
早在之間,路透社就報導說,有知情人士透露蘋果正在推進自動駕駛汽車技術,並將目標鎖定在2024年生產一款乘用車。
不論是2024年出新車,還是2021年就發布新車,可以確認的是,蘋果公司真的要開始造汽車了!臺灣的和大、貿聯等大廠已全面爆單,並且蘋果公司已經開始上路測試了數十輛原型車,已經開始做好了一定的技術儲備了。
蘋果作為全球最大的手機製造商,居然玩跨界要造車,為什麼它要造車呢?又是倚仗什麼敢於衝進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呢?
首先,未來的汽車將和現在的汽車完全不一樣。在特斯拉給我們描繪的未來汽車構想中,汽車不僅可以實現無人駕駛,還可以成為一個集娛樂、辦公等多重功能於一體的一個平臺,而不僅僅是一個代步工具。也就是說,這種智能汽車和現在的傳統汽車相比,就相當於智慧型手機與過去的功能機的區別一樣大!
智慧型手機是一個龐大的新市場,智能汽車也同樣如此。在未來,只要能負擔的起的家庭,將幾乎每戶都至少一臺智能汽車,就像現在大家的人手一臺甚至幾臺智慧型手機一樣。這麼大的一個蛋糕,蘋果怎麼忍得住?
而且智能汽車以及車聯網的建設,現在還在雛形階段,這個時候介入市場,也是最佳的一個契機,如果等到這個市場成熟化了再介入,難度就會大很多。所以這就是蘋果公司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開始造車的關鍵原因。
蘋果公司這個時候介入,選擇直接和目前的新能源汽車霸主特斯拉剛正面,也是因為自己財大氣粗。雖然特斯拉的市值像坐火箭一樣暴漲到6500億美元,相當於其他十大車企的總和還不止,但在2.18萬億美元的蘋果面前,依然是個弟弟。
而且蘋果公司的財務狀況非常優秀,PE才30多倍,意味著年利潤高達600億美元,吊打目前才剛剛實現盈虧平衡的特斯拉。根據蘋果公司的財報來看,手上更是常年保持著1400億美元以上的流動資產,而特斯拉的流動資產僅有200億美元出頭,只有蘋果的七分之一。
蘋果公司開始造車,不僅僅是靠著龐大的資本,資本這種東西,其他很多大企業也有。更關鍵的是,蘋果公司擁有大量的工程師,在無人駕駛方面的研發能力,一點都不輸於谷歌和特斯拉。可以說,未來的無人駕駛領域,在美國將是這三家的三國演義。
據一些媒體報導,蘋果公司造電動車,還有一個核心王牌在手,那就是有一種新的電池設計,這種設計可以「從根本上」降低電池的成本,並增加車輛的續航裡程。
蘋果公司造車的規劃,其實從十年前就開始了。2010年,蘋果收購了車載雷射雷達3D繪圖初創公司3CTechnologies。2013年,蘋果在全球軟體開發者年會(WWDC)上正式推出了「iOS in the Car」車載系統,後來更名為Car Play。到了2015年,蘋果汽車更是徵召了數百名員工,啟動了泰坦計劃。到了2019年,則是收購了自動駕駛汽車初創公司Drive.ai。
從這一系列的動作可以看出,即便是對於這種萬億美元的巨頭來說,造車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蘋果公司開始造車,不僅僅是對特斯拉的一大挑戰,也是對中國造車新勢力的一大挑戰,希望中國的造車企業中,也能出現像華為一樣扛起本土大旗的造車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