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煒:華為目前在戰略上做法主要有兩點,一是做的更寬,二是晶片做的...

2021-01-07 創業邦
施煒:華為目前在戰略上做法主要有兩點,一是做的更寬,二是晶片做的更長

創業邦獲悉,11月23日下午,由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騰訊財經等聯合主辦的巨變時代中國企業的進化與轉型——《企業進化》新書發布會順利舉行。在發布會現場,針對華為目前在戰略上的做法,施煒表示主要有兩點:先做的更寬,晶片做的更長。第一是要進一步打開戰略的扇面,加大寬度,要去尋找一些新的領域,現在從華為來說有三個領域做了很多布局,有的已經取得了成效:一是雲服務,大家知道中國有三朵雲,有本土的雲,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其他還有一些小雲;二是汽車電子,甚至於汽車整車,華為、比亞迪幾個企業在深圳已經形成了產業群,深圳已經形成了電動車的產業群,新能源汽車是將來華為的一個領域;三是新能源,就是太陽能,華為的太陽能有一些核心部件方面成長的也很快,只要不依賴於核心晶片的都沒問題,可以進一步發展。我們把這塊叫做做寬,這是華為未來的路線。第二是做長,這主要是指晶片領域。大家知道現在華為的設計沒問題,手機的晶片設計沒問題,有問題的是是製造。華為有這麼大的資源一定會解決這個問題的,就是把晶片產業鏈做得更長一點。把產業做長一定不是說自己做,可以有合作夥伴,所以我覺得未來臺積電的態度很重要。華為也不希望在這個領域太過受制於人,將來還有中芯國際。

相關焦點

  • 施煒發布新作《企業進化:長期戰略地圖》揭示中國企業進化奧秘
    目前,我國許多企業所處的市場和產業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面臨嚴峻的挑戰,急需從長遠角度謀劃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路徑。施煒博士的新作《企業成長:長期戰略地圖》適應了這種時代要求,為中國企業——主要是實體經濟企業——的長期成長提供了整體、系統的解決方案。
  • 施煒:《企業進化》奧秘!
    管理學博士、知名戰略管理專家施煒認為,如果時間無限延續,如果萬物可以輪迴生長,企業長期成長等同於進化。而企業進化的旅程中,必然包含多次戰略調整、轉型和變革。從進化角度研究企業成長,對中國企業成為百年老店有所幫助。從事管理諮詢工作的20多年來,施煒博士訪問過數百家上市公司,跟蹤研究華為、美的等優秀企業的成長、進化歷程和經驗,對我國一些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障礙有深切的體察和認識。
  • 華為楊濤:做NB-IoT就是做5G,華為堅定NB戰略
    在4月15日舉辦的5G NB-IoT「億」徵程線上產業峰會上,華為中國運營商業務部副總裁楊濤毫無保留地公布華為物聯網戰略和進展:華為堅定NB-IoT戰略,做NB-IoT就是做5G,將持續投入晶片、網絡、平臺,使能模組、終端、應用等產業生態的蓬勃發展,與夥伴共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 華為使用高通晶片有何不可?
    除了晶片設計中必須使用美國的EDA設計軟體(目前世界三大EDA公司Synopsys、cadence 和 mentor Graphics佔據了整個市場80%的份額。三家公司無一例外為美國公司或美國成立公司)外,在晶片生產中也涉及大量美國產設備。美國的應用材料與美國的泛林半導體等都在半導體設備中有很大的市場份額。
  • 華為公布五大AI戰略,推最強7nm昇騰AI晶片!提出十大變革
    這是華為目前為止最高規格的人工智慧重大戰略發布,它不僅包括此前盛傳的AI晶片,還包括了從系統到軟體、從框架到算子的全棧式AI解決方案,並涉及人才、生態、研究等諸多方面。可以說,從這一場發布會之後,華為開啟了一場從晶片到框架、從雲到端的全面正向對標國際AI巨頭(谷歌、英偉達、英特爾、亞馬遜等)的新徵程。
  • 華為英國建廠:做晶片!
    6月21日,據《星期日泰晤士報》報導,預計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將在本周獲得計劃批准,在英國的薩斯頓村建設一個耗資4億英鎊(約35億人民幣)的研發中心。報告稱,該設施距劍橋7英裡(11公裡),將用於研發用於寬帶的晶片。為華為以後引進高層次人才做好準備。
  • 華為P40 仍有美系晶片,獨立之路任重道遠
    雷鋒網註:圖源 Ars Technica 從拆解結果上看,華為 P40 的零件包括索尼鏡頭、LG 顯示面板、NXP 的 NFC 晶片、三星的快閃記憶體、德賽的電池、海思晶片、恩智浦的近場通訊晶片,主要來自中國、日本
  • 從碳化矽材料到鯤遊光電,華為晶片版圖又落一子
    有了波導這個傳輸渠道,可以將顯示屏和成像系統遠離眼鏡移到額頭頂部或者側面,這極大降低了光學系統對外界視線的阻擋,並且使得重量分布更符合人體工程學,從而改善了設備的佩戴體驗。華泰證券發布的一份研報顯示,5G 時代 AR 眼鏡有望成為繼 TWS、智能手錶之後的新一代主流可穿戴設備。
  • 施煒:中國企業進化的奧秘,寫給實體經濟領域的貢獻者們
    03本書有哪些特點?本書的主要特點是:第一,研究中國企業的進化經驗,講述中國企業的故事。書中案例涉及的企業有華為、美的、小米、傳音、順豐、海底撈、立訊精密、歌爾聲學、美團等;第二,在總結國內優秀企業進化經驗基礎上,提供了實用、適用的解決方案。本書內容不求前衛,但求有效。
  • 原創 | 美國整華為是一個戰略陷阱
    如果全球晶片生產企業開足馬力為華為生產,這一個緩衝期少說就能為華為儲備2年的晶片庫存!可能有人會說,臺積電有美國資本利益(美資在臺積電持有大致22%的股份),美方給緩衝期是維護美國資本的利益。這個利益與國家戰略相比算個啥?
  • 出手榮耀後,華為汽車業務戰略抉擇:2B做供應商還是2C造車?
    在發布會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登臺發布了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獨立品牌——HI。這是華為汽車業務,首次和消費者業務同臺。端倪二就是,在11月14日,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首期的央視節目《第一發布》上宣布,長安汽車攜手華為、寧德時代聯合打造一個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並即將推出首款車型。在這個節目上,代表華為發言的正是餘承東。
  • 潛伏的王者之師,華為「備胎」晶片家族譜
    華為董事長任正非說,海思的任務,就是要在生死存亡時刻替代美國晶片,解除美國晶片的斷糧威脅,同時解決生存和發展問題。在任正非心中,海思晶片的地位要比手機公司更高,他還對海思女掌門何庭波說:「我給你每年 4 億美元的研發費用,給你 2 萬人,一定要站起來,適當減少對美國的依賴。晶片暫時沒有用,也還是要繼續做下去,這是公司的戰略旗幟,不能動掉的。
  • 榮耀即將獲售高通晶片,趙明喊話要打敗華為做國內第一
    榮耀內部人士告訴《深網》,榮耀獨立一周後,趙明在北京、西安和深圳做了三場員工溝通會,趙明沒有談及具體的戰略和打法,但提到除了手機之外,其他產品也會繼續做。在最為關鍵的晶片供應上,榮耀也取得了進展。為了解決供應鏈和研發問題,大量原華為高管和員工進入新榮耀,據21世紀經濟報導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至少有6000名以上華為員工將加入新榮耀公司。新榮耀董事長萬飈此前擔任華為消費者業務營運長(COO),主要負責後端供應相關工作。萬飈確定出任新榮耀董事長後,外界紛紛猜測,他將主抓其擅長的供應鏈管理,以確保新榮耀公司產品所需各類晶片的供貨。
  • 華為投資35億元建造晶片研發中心,距離這所大學非常近
    華為的實力非常雄厚,前有虎狼打壓,後有小妖看熱鬧,而且時不時還會給添油加醋。即使在這種不利於發展的惡劣環境下,華為一如既往向前發展和擴張。華為堅持的是:「大搞研發,不計成本的大搞研發。」或許,華為想要通過研發進行反擊,畢竟只有技術才是真實力。即使受到千萬滴傷害,只要手握技術,便可以毫髮無損。技術就好比物抗和魔抗,只要物抗和魔抗非常高,任何傷害都不能讓本尊受傷。自從去年5月開始,華為不僅僅加大對研發的投入,而且也不再默默無聞的大搞研發。高調且到處宣揚「我在搞研發,我在做新技術......上線新的研發成果……。」
  • 沒必要做系統和晶片的聯想,註冊整本山海經的華為,殊途難同歸
    但是到站上巔峰之後,可能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畢竟,第一隻有一個!一、聯想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說:聯想沒必要做系統和晶片聯想是起於中國,走向世界的科技大佬。憑藉PC起家,一路走來收購了IBM、摩託羅拉等巨頭。聯想的策略個人認為是核心技術要麼收購,要麼合作。而不是自己去弄。
  • 風暴中的華為:麒麟9000晶片或成絕唱之作
    近日,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在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年峰會親口承認,近期華為晶片一直都缺貨,預估今年手機發貨量可能比去年2.4億臺更少。更關鍵的是,受美國第二輪制裁影響,9月15日後華為晶片將無法繼續生產,麒麟9000晶片將成絕唱之作。他坦言,「很遺憾在半導體製造方面,(華為)只是做了晶片的設計,沒搞晶片的製造。
  • 【回顧】戴輝:華為的晶片事業是如何起家的?
    當參數為00的時候,用於用戶板,為01的時候,用於E/M中繼板,為10的時候,又可有其他用途。1993年,華為有了第一顆自己使用EDA設計的晶片1993年,徐文偉領銜開發的JK1000,以很小的代價,在最後關頭獲得了電信局的入網證,華為戰略轉型,進入了利潤豐厚的電信市場。
  • 楊元慶:聯想沒必要做作業系統和晶片 華為「鴻蒙」已註冊商標
    他在分上的言論引發了外界很大的爭議。在談及「聯想斷供華為」的謠言時,楊元慶認為華為一直是個人電腦的重要客戶。他解釋稱,聯想將在尊重各地法律的前提下,和所有客戶保持業務關係,這其中就包括了華為。而在談及晶片業務時,楊元慶表示,相信全球化是必然的趨勢,一家公司沒必要做所有的事情,所以聯想並不打算做作業系統和晶片,會做好自己的角色,與值得信任的合作夥伴合作,為用戶提供最好的產品。楊元慶認為,聯想公司的轉型已經初顯成效,更是建立了新的能力,多業務作業系統日臻完善,未來發展的新基石已經具備雛形,現在是聯想的最好時刻。
  • 華為副總裁史耀宏:AI晶片賦能產業發展|AIExpo 2020
    但這一過程的實現需要產業界同仁們攜手共創。隨後,史耀宏先生提到華為在AI應用場景中發揮的價值,主要談了兩點:一是投資底層技術研發。未來幾年,不管遇到任何挑戰和波折,華為都會在技術研發方面持續投入大量資金,預計會保持在 200 億美元的強度,投資方向將聚焦在底層的 AI 晶片和平臺軟體。二是投資 AI 領域的商業邏輯。引用任正非的原話,華為投資AI領域的商業邏輯是:最大的自私就是無私。華為內部驗證了這一商業邏輯,未來賦能人工智慧產業同樣會堅持最大的自私就是無私。
  • 華為又一晶片專利問世,已通過國家專利審批!
    根據天眼查App顯示,華為在12月22日最新公布了一種數據處理方法、光傳輸設備及數字處理晶片專利,申請人的地址位於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坂田華為總部辦公樓。據悉,該晶片主要是用於提高業務的傳輸性能。華為在海思晶片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早期的時候,除了華為自己,根本沒有企業肯用。依靠華為自己的訂單,海思晶片才有了大範圍的試錯空間以及隨之而來的迅速升級。其實,將一款不成熟的晶片,用在自己的旗艦機上,很容易造成小馬拉大車的翻車局面。但正是這種創新的基因,和落後就是死亡的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