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媽媽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寶寶早日實現自主入睡,從哄睡的負擔中解脫出來,但是為什麼別人家的寶寶很快就能自主入睡了,而自己家的寶寶卻遲遲學不會?
其實有時候不是寶寶學不會,而是我們沒有給寶寶機會去學。
我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我們按照往常一樣抱著寶寶開始哄睡,無奈哄了半天都不睡,我們胳膊疼腰酸實在抱不動了,索性把寶寶放在床上讓他自己玩去,然後躺在寶寶身邊,不一會兒我們睡著了,再醒來的時候發現寶寶居然自己睡著了!
這簡直就是不可思議啊,寶寶居然沒有讓我們哄睡,自己睡過去了!雖然出現這個驚喜的概率很低很低,但是也算是一道曙光啊,證明了寶寶其實是可以自己入睡的。
好心好意哄你睡覺你不睡,不搭理你了反而自己睡著了。
敢情是我們自作多情了?
別不相信,有時候啊,還真是我們太過熱情了。
01
在寶寶睡眠這個事情上,快速幹預和積極回應未必是件好事
著名育兒專家伊莉莎白潘特麗在她的著作《寶寶不哭之夜間安睡秘訣》一書中分享了她自己的一段經驗:我記得,當我第一個孩子安吉拉在我床邊的搖籃裡睡覺時,她的哭聲吵醒來我好幾次,但是我抱著她還沒能從搖籃處走到搖椅那裡坐下,她就在我懷裡睡著了,她只是發出了睡眠噪音,當我想要對寶寶每次的哭聲都有所反應時,我實際上是在教她更經常的醒來!
其實我們每一個草根父母都是這麼做的,當寶寶稍微有點動靜、一哭鬧,我們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趕到寶寶身邊,拍一拍、抱起來、用溫柔的聲音安慰他。
積極回應是我們的本能,但是卻不一定是寶寶需要的,有時候,這麼做會適得其反:
1、把原本並沒有睡醒的寶寶徹底弄清醒
嬰幼兒的睡眠一多半都處在快速眼動睡眠階段中,在這個階段,大腦是活躍的狀態,他們會出現一些動作:眼球快速轉動、或許眼睛還會睜開一下、出現笑容、動動胳膊腿、發出哼唧聲。
在睡眠周期轉換的時候,嬰幼兒也會短暫覺醒一下,哼唧哼唧、翻來翻去、甚至還會哭幾聲。
這些都是寶寶發出的正常的睡眠噪音,並非是睡醒來的信號,但是我們卻誤認為寶寶要睡醒了,聽到這些動靜立刻來到寶寶身邊進行幹預,在快速眼動睡眠階段和睡眠周期轉換這兩個環節上,寶寶很容易被周圍的因素幹擾導致徹底醒來。
我們那些出於好心的各種安撫動作最終成為了讓寶寶徹底醒來的幹擾因素。
2、容易導致寶寶的小覺短暫
嬰幼兒的睡眠周期是40-50分鐘,比較短,長覺是需要若干個睡眠周期轉換連接起來的,每當睡眠周期轉換的時候,就是回到淺睡眠的時候,嬰幼兒會出現各種動作。
此時如果我們以為寶寶要醒來了,趕緊衝上去又拍又抱又說話,很有可能讓寶寶無法延續下一個睡眠周期,久而久之,就會成為習慣。
每當寶寶睡到一個周期或者20多分鐘的時候,就習慣性的醒來了。
3、阻礙寶寶自我安撫能力的發展
不論是睡長覺還是自主入睡,都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寶寶能做到自我安撫,當睡眠周期轉換和準備入睡的時候,可以不藉助家長的哄睡,自己就睡著了。
這是每個媽媽的終極目標,但是就如同吃飯、如廁等其他生活技能一樣,安撫自己入睡也需要不斷練習,如果從始至終都是家長來安撫寶寶,那寶寶永遠都學不會自我安撫。
大部分寶寶在3、4個月的時候就能通過吸吮手指安撫自己,有的寶寶甚至吃著手指就睡著了,這說明寶寶其實是有自我安撫的能力的,但是由於家長過度幹預,剝奪了他們嘗試自己安撫的機會。
以上三點就是我們太積極幹預的不良影響,有的人會覺得納悶了,難道當寶寶發出動靜或者哭鬧的時候我們就選擇置之不理麼?
不是不理,而是先觀察再處理
02
首先,我們應該學會分辨哪些是寶寶的睡眠噪音
寶寶睡覺時會發出許多聲音,例如:呼嚕聲、嗚咽聲或者哭聲,而這些聲音並不都是意味著你的寶寶醒了,我把這些聲音成為睡眠噪音---------摘自《寶寶不哭之夜間安睡秘訣》。
所有的人睡著以後都不會是安安靜靜的、一動不動的從頭睡到尾,我們都會翻身、說夢話、甚至還有夢遊的,對待成人,我們會很淡定,不會在看到某個人說夢話的時候和他開啟聊天模式吧。
但是面對小寶寶,我們顯然要緊張多了,一點動靜都會豎起耳朵拉響警報,失去理智。
所以,如果要想避免上述不良影響,就得學會分辨寶寶的睡眠噪音:
快速眼動睡眠期的寶寶,可能會發笑、睜眼睛、四肢抽動睡眠周期轉換時候的寶寶,動靜更大一些,哼哼唧唧、揉鼻子、扭動身體、看起來就快要醒來的樣子只要家長多注意觀察幾次,就能準確掌握自家寶寶發出睡眠噪音的時候具體有哪些表現了。
這些聲音都是正常的睡眠噪音,並不是寶寶要醒來的信號,既然不是信號,就不需要快速幹預。
03
其次,我們應該學會觀察和等待
當寶寶出現哼哼唧唧、扭動身體、翻身等動作的時候,該如何處理呢?
1、默默等待、冷靜觀察
如果寶寶睡覺的時候,媽媽也在旁邊躺著,那麼這個時候,媽媽只需要安安靜靜的不要發出任何相聲,默默觀察即可,看看寶寶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會不會繼續睡過去。
等待的過程並不是我們狠心不管寶寶,而是留出一些空間,讓寶寶自己處理,這正是成長的機會啊。
如果寶寶是單獨在房間裡睡覺,媽媽聽到寶寶哼唧的動靜,不要立刻打開門走進去,因為開門的時候可能會有咯吱聲,會徹底驚醒寶寶。正確的做法是悄悄開個門縫(睡覺的時候不要把門關嚴實),來個側耳傾聽,在門外等待一會。
只要寶寶沒有哭鬧,我們可以等待5-10分鐘左右,說不定,寶寶自己就睡過去了。
如果寶寶能夠有充足的機會嘗試在沒有大人的幹預下自己接著睡,那麼他們就會越快掌握自主入睡。
2、佯裝睡著、一動不動
如果媽媽和寶寶一起睡覺,聽到寶寶發出睡眠噪音了,除了冷靜觀察以外,裝睡是個很好的辦法,這招對於大月齡寶寶非常管用。
他們感覺到媽媽在睡覺,並沒有要搭理自己的意思,於是會學著媽媽的樣子繼續睡過去,又或者是真的醒來了,但也會安安靜靜的在旁邊自己玩,當然這不是絕對的,不是所有寶寶都這麼識趣,寶寶性格不同,有的一睜眼就開始哭鬧,不論是不是真的醒來,這種情況裝睡就不管用了。
但是,我們總得先嘗試幾次才知道自己寶寶吃不吃這一套對吧?
舉個常見的例子,寶寶一般早上醒來的比較早,但是我們還很困根本不想動彈,於是會選擇不搭理寶寶繼續睡覺,等我們睡醒來以後發現,寶寶居然自己玩了會繼續睡著了。
無心插柳柳成蔭啊,但卻證明了寶寶是具備自己入睡的能力的。
我們每個人都是愛孩子的,都想做到及時回應自己的孩子,積極回應如果放在親子交流等方面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在培養孩子睡眠能力這個方面,卻未必是百分之百正確。
多等一會兒,說不定就有驚喜。
我是嬰幼兒睡眠顧問-墨仔媽媽育兒,分享最實用的育兒小知識,如果喜歡就請關注我吧。